文|敬一山
最近真是网红雪糕品牌钟薛高的“多事之秋”。“31℃室温下放1小时不化”“钟薛高雪糕烧不化”等话题频频登上各社交平台热搜。翻看话题下的网友发言,吐槽甚至开骂的也不少。
对此,钟薛高专门作了回应,称所有雪糕产品均按照国家标准GB/T 31119-2014《冷冻饮品雪糕》合法合规生产,并于检测合格后出厂。回应中还委婉“杠”了一下最近几波被质疑的焦点,称用烤雪糕、晒雪糕或者加热雪糕的方式,来评断雪糕品质的好坏并不科学。
对于这轮争议,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也回应媒体,钟薛高到底有无质量问题,相信监管部门随后会给出结论。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最终钟薛高的产品在质量上没有被查出问题,围绕着该品牌的争议也很难烟消云散。事实上,自从钟薛高品牌诞生走红的那一天起,关于其是不是过度营销、是不是价高质次的争议就始终一路伴随。
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钟薛高的价格高得超出普通人对雪糕的认知。动辄几十块的价格,直接对标的是市场顶级冰激凌品牌。那些国外老牌冰激凌,存在很大的品牌溢价,但长期积累的高端品牌形象已经被市场默认,不是目标消费者一般都会习惯性选择无视。而钟薛高作为一个国内新崛起品牌,却突然走这样的高端路线,激起普通消费者的不适,可以说引发争议并不奇怪。
再加上因为钟薛高的带动,现在国产雪糕新品牌走高价路线的越来越多。一个躺在小超市冰柜里不起眼的雪糕,结账时发现价格竟是十几块,难怪消费者有被刺了一刀的感受。因为对这种“雪糕刺客”的反感,消费者也就容易迁怒于被视为“始作俑者”的钟薛高。
但不管情感上有多大对钟薛高的不满,从市场逻辑来说,还是要尊重一个企业自主选择的发展路径。如果觉得价格高、不好吃,消费者完全可以用脚投票。一个品牌雪糕,只要符合国家的安全标准,不管定什么价格,这都是企业的自由。尤其是在雪糕这样一个充分竞争的领域,消费者拥有足够多的选择,没必要死盯着某个品牌去拷问它定价的合理性。
消费者当然也有权去监督一个品牌的产品质量,但是去质疑为什么晒不化、烧不化,确实未必有多少科学性、合理性,更像是为了质疑而质疑。有营养和食品方面的专家也表示,雪糕冰淇淋融化的速度,并不是判断其品质高低的标准。比如用糖精等制作的冰棍,要比乳蛋白等制作的冰淇淋融化速度快,能说前者比后者品质更高吗?
没多少科学性却又过于严苛的“盯人式监督”,对于具体的品牌来说,未必公允。我们在谈论商业环境的时候,固然应该更多关注政府等公权机构的作为,但是消费者理性,也是一种很重要的“软环境”。带着恶意地挑剔特定品牌如果形成风气,这种环境也不利于企业的创新和独立发展。
当然,呼吁理性和尊重市场,绝不等于是为钟薛高背书。其有没有安全问题,还是需要监管部门鉴定回应。至于因为零售端让高价雪糕变成“刺客雪糕”,也有必要加以整改,因为这违背明码标价的基本原则。虽然未必是某个品牌的刻意所为,但是照顾消费者体验,也是品牌的分内之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