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丑话说在“封神”前,华语魔幻影片距离口碑有多远?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丑话说在“封神”前,华语魔幻影片距离口碑有多远?

可以预料的是,通过明星号召力和自媒体时代的病毒营销,《封神传奇》跻身亿元俱乐部绝对不成问题;而同样可以预料的是,在滚烫的票房数字背后,却又是一场观众口碑集体倒戈的尴尬魔幻秀。

范冰冰、黄晓明、Angela-baby、古天乐(Sorry过儿,可你已经不是当年断臂的过儿了~)还有“渣男”太师爷文章,美的美、帅的帅,但当几位响当当的大名同时出现于同一部电影里,亲们就该提高警惕小心了——若是有得闲者或数学好的童鞋,可以把他们主演的片子在豆瓣的评分加一加、除一除,然后算个平均分,毫无意外会得到一个让高中班主任抓狂发大火的数字——而即将在月末全国公映的《封神传奇》就如此神通广大地把这几位华语影坛的口碑大户汇集在一起。

可以预料的是,通过明星号召力和自媒体时代的病毒营销,《封神传奇》跻身亿元俱乐部绝对不成问题;而同样可以预料的是,在滚烫的票房数字背后,却又是一场观众口碑集体倒戈的尴尬魔幻秀——症结到底出在哪?

《封神传奇》海报,毫无创意​人头扎堆和浓郁的“五毛”感

翻阅门户网站有关《封神传奇》的通稿,男的英姿勃发、女的妖娆魅惑,神魔大战、特效惊人,总之变着法儿把众主演与特技制作夸出了花——但再看看影片的海报和角色造型,中西难辨、古今混杂,暴发户一般廉价的“壕”金,除了浓浓的五毛感别无他物,所以等到影片分红时应该给文案狗们多发点工资,拍得好不如写得好,拍得烂不怕吹得高——莫说能得《封神演义》原著几分精髓,就是这被自家赞上天的特技到底能出几分魔幻感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电影《青蛇》里白素贞和许仙西湖初遇,蛇妖端起酒盅、抛洒上天,即刻落下倾盆雨,一网锁住俏郎君;小田切让主演的《虫师》内,澹幽姑娘手执巨型银筷,将爬满屋子墙壁的虫夹住、狠狠掷在宣纸上写成有关虫的故事——这!才!是!魔!幻!啊!特技当然当然当然重要,但比特技先行一步的是想象力,如果缺失了创意,特技再牛X都是空谈——回顾华语影坛以往的魔幻题材作品,一路看下来就无疑一个大写的“江河日下”,系出民间的神怪故事搬上银幕遭遇观众无数怒其不争的白眼和吐槽,一部更比一部烂出新天地,这也为电影人敲响了警钟:玩魔幻并不那么简单——有病就要治,有药就要吃,切莫等到警钟变丧钟才叹息。不过,如果《封神传奇》只是“龙五”哥与向太捧儿子,那么好吧,就当上述废话全是狗屁——爱子情深,感动中国。

魔幻就是把二郎神包成易拉罐?

当然,黄教主也是烂片的一大标志性代表

1995年贺岁档,由唐季礼执导、成龙主演的《红番区》在港上映,并终以5691万港币的辉煌战绩刷新了彼时港片的最高票房纪录——与此片同一日开画的另一部电影却在当时备受冷遇和奚落,仅赚252万港元黯淡收官。若干年后,《红番区》几乎鲜少得人问津,而那部唤作《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癫狂无厘头之作,却在岁月流变中完成了经典的铸就,被影迷奉为后现代主义神作顶礼膜拜。

除了网络崛起传播渠道极大拓展、先悲后喜的脑洞剧情和以星爷为代表的一众主演萌贱又深婉的走心演绎,《大话西游》所以得民心,仍脱不了它根植东方魔幻题材的故事内核,诸如《西游记》此等古典名著和源自坊间的志怪传奇全都集结了先人最直白最鲜活的思想表达,更以不受拘束的自由想象为普罗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强烈情感诉求的出口,通过文字,在一种神秘的文明中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玉宇清澄的仙界、奇诡莫测的妖魔道,还有苦乐参半的人世间,构成一座蔚为壮观的东方魔幻乌托邦。这些作品依附民间,老百姓猎奇又梦幻的憧憬是其生存的沃土,经过历代骚人墨客妙笔润色与市井口耳相传,成为最接地气、最具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瑰宝,转化成影像,亦是观众最朴素但却最绚烂的情感投射。

《大话西游》的先锋曾不被理解

但好故事终沉冤,和星爷一样成为影迷心头好

随着《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系列大片的引进,国人对魔幻题材的偏好也逐渐被催熟,更在中国影市掀起片商扎堆“装神弄鬼”的群魔乱舞之态。西风东渐与港味北漂说起来多少有些惭愧,现今中国本土出产的“魔幻”大片几乎屡战屡败,最终都被观众愤怒的吐槽所淹没,譬如后来“菩提老祖”刘镇伟又弄出一部《越光宝盒》,赶着热闹对各种脑残穿越进行机械笨拙的模仿,不分青红皂白硬是杂糅进抽象、符号化的中国元素,导致剧情贫血、东拼西凑让大众审美消化不良;而面对“荒谬”、“低级”、“傻缺”、“矫情”等指责,投资商们激流勇进的心却毫不动摇,继续轰轰烈烈、恬不知耻地圈钱,过街老鼠太多,一一列举伤神,但就是没有创作者愿意“改邪归正”——千百年历史包孕的想象绝对为魔幻题材提供了充足养分:嫡出北欧古神话的《贝奥武甫》、从奇幻小说演化而来的《纳尼亚传奇》、迪士尼改编自园中游艺项目的《加勒比海盗》、玩“毁童年”反转的童话新说《沉睡魔咒》和《白雪公主与猎人》、在B站大破点击率和弹幕数的俄罗斯传奇《他是龙》,或是刚下映不久的游戏狂欢《魔兽》,都有扎实的叙事保底;中国魔幻就丰富程度而言有过之无不及,但鬼狐仙怪、天宫地府却在脱离营养、藐视观众反馈的捞钱歧路上前赴后继把口碑输得一败涂地,在至今仍未形成健康、完善的创作及宣发机制的华语影坛,更需要电影人去提炼、精修这些璞玉素材,逐步探寻出一条不漠视观众、可供复制借鉴、兼顾商业娱乐与艺术品质的新路。

“哈利·波特”系列除了化妆、特技考究

叙事扎实和精湛表演也为魔幻加分

《新蜀山剑侠》(1983)

导演徐克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摧枯拉朽的狂潮中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用这部《新蜀山剑侠》终结了“特技不是我们中国人搞的”这种因落后而沉重的神伤。片中烟霞翻涌、雄奇险峻的山景和浪漫炫目、恣肆挥洒的剑仙大战,都是彼时特技打造的革命性成果,蓝幕、微缩模型、缤纷的光效,甚至利用吊威亚展现曲线飞行的革新之举,都是那一阶段先进的技术人才汲取好莱坞精华后的活学活用,这种充满狂热和冒险精神的尝试,并凭借特技落实想象的创举无疑是“新”最好的诠释。所以,作为序曲式的《新蜀山剑侠》,和张叔平为“瑶池堡主”林青霞设计的敦煌飞天造型一样经典,成为华语影坛“东方新魔幻”开宗立派的鼻祖。

虽年代久远,但《新蜀山剑侠》的革新意义却不可忽视

和林青霞的造型一样经典

《倩女幽魂之妖魔道》(1987)

隔了近三十年,一代代观众对她的熟悉与喜爱依旧有增无减——任何触动灵魂的电影,其故事都有与之相符的温度,炽烈也好,悲凉也罢,总之温度自在人心,因此,感受到温度才能触碰人心,人心是根本,有了根本,方可不朽。小倩说,“我需要你给我一点温暖”,对于“爱才是永恒”的呆萌宁采臣来说,这无疑是最熨帖心灵的慰藉了。60年代,大导演李翰祥的《倩女幽魂》中,被赞为古装女神的乐蒂虽也情思暧昧,但终究还是保持住端庄,配合影帝赵雷满腔正义的道德感,凸显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气魄;而程小东导演、徐克监制的《倩女幽魂》则更符合现代人审美,以大量倾斜构图和多角度的俯拍、仰摄,营造出充满漫画风格的乱世,虚实难辨带点凄迷,而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的人鬼恋,则在情感的界限上跨越阴阳,由对善念的救赎,开出一朵烂漫的希望之花,这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细水长流的力量,在时间的侵蚀中长盛不衰。

小倩一袭白衣长袖翻飞的定格

成为无数影迷心中最美的画面

青丝飘舞、白纱逶迤的王祖贤妩媚中透着清澈,小倩作为爱情坚贞的守护者和勇于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的斗争者,更为“新魔幻”注入一丝温暖的人性光辉,她那空灵哀怨的一瞥,带来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触电感,旖旎了录像厅时代多少人的绮梦,而原本在《聊斋》中名不见经传的“聂小倩”也从此成为华语影坛的“魔幻一姐”,为后辈塑造者立下难以逾越的丰碑,毫不夸张地说,小倩始于蒲松龄,止于王祖贤。

《倩女幽魂》凄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角色和影片本身都让观众爱不释手

《青蛇》(1993)

经典,是对前一任经典的继承;经典,是对前一任经典的背叛。《青蛇》对《白蛇传》的颠覆,自有女作家李碧华妖冶冷丽的文字保底,剧情极其叛逆地抛开对民间传奇可歌可泣的赞颂,转而代以四角纠缠的酸风妒雨,从小青略带嘲讽的旁观视角,揭露出南宋神话的荒诞真相。但徐克驰骋无疆、另辟蹊径的叙述之所以经受住大浪淘沙,就在于《青蛇》始终把“讲好故事”摆在首位,比起2011年《白蛇传说》庞杂凌乱的人物,《青蛇》的格局非常明晰干净,所有冲突集中在青白二蛇、书生许仙和卫道的法海间展开,不仅给足演员发挥空间,更彰显出情欲爱恨的魔幻迷宫所蕴藏的巨大戏剧张力。

《青蛇》和法海情思暧昧

这种颠覆虽然大胆,但依旧有好故事保底

色调昏黄的紫竹林、烟波朦胧的西湖雨,雷楚雄打造的布景将《青蛇》塑造成一个融合妖娆异境和俗世风情的真空世界,与张叔平为白蛇青蛇设计的极富印度、阿拉伯风格的雪纺纱造型及源自昆曲“铜钱头”的额妆,一起呈现出惊艳的视觉效果。在黄霑先生和雷颂德耐听又韵味深厚的配乐中,张曼玉灵动飘逸、诱人而危险,王祖贤神妖轮替,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二女妩媚性感却不见放浪轻佻的影后级表演也让《青蛇》成为一次选角的胜利。

魔幻的质感除了特技

也体现在人物造型和美术置景上

《蜀山传》(2001)

徐克重新走回江湖,再续他的蜀山奇缘,伴随之后03年的《千机变》及其续作《千机变2之花都大战》,泛滥的特技和热点明星扎堆从此标志着“东方新魔幻”全面陷入谄媚商业市场的沼泽中。

浩瀚的云海、漂浮虚空的峰峦;张柏芝饰演的孤月大师如白瓷般碎裂的精致面庞、古天乐饰演的丹辰子尖锐似刀的翅膀随意翻飞;紫青双剑穿梭在血云阴霾中仿佛游龙翱翔、彩虹贯日,甚至血魔幽泉成千上万个翻转角度不同的骷髅头,这些视觉奇观令观众目不暇接,但却牺牲了剧情的连贯性和人物性格,断断续续推进、凌乱的角色关系都让观影成为一种疲惫的负累。不过作为千禧年后徐克情怀的延续和技术上的再突破,《蜀山传》对于“东方新魔幻”题材来说,依旧有着承前启后的过渡意义。

全片诸如张柏芝面庞碎裂的华丽特技镜头数不胜数

却牺牲了剧情,本末倒置

《画皮》(2008)

本来夫妻相悦、岁月静好,却因一只狐妖的介入而陷入一场扑朔的情爱阴谋,王生发乎情止乎礼的回应方式最终酿成了痴男怨女统统殒命的悲剧。陈嘉上导演的这部《画皮》除了周迅饰演的狐妖小唯蜕皮时千虫遍体的镜头外,并未贡献太多“魔幻”成分,但借助婚姻保卫战的知音体故事,《画皮》仍旧以不到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赢回2.36亿票房,它的“新”不在于毁誉参半的口碑,而是一种观念的启迪——制作成本中等的影片,凭借一个顺畅的故事作依托,加上戏品优良的演员不失水准的表现,充分拓展内地市场,是有巨大机会获得成功和收益的,这也是合拍片更健康的发展模式,它是内地影市逐渐走向繁荣、走进全民口水仗的最早佐证,而如何对市场做出准确判断、如何抓住机遇、如何真正了解观众需求、如何处理好古典素材和现代观众的关系,则是《画皮》留给“新魔幻”更复杂的问题。

周迅片中脱皮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画皮》也给东方魔幻题材创作很多启示意义

《倩女幽魂》(2011)

华语大片能从伪劣泥潭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简直凤毛麟角,除武侠外,东方魔幻题材确是国产大片自救并与外敌抗衡的出路。但想象匮乏和故事创意落后,不得不让某些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电影人玩起新瓶旧酒的把戏,炒冷饭的勾当牺牲了电影品质,牺牲了“新魔幻”的招牌,也牺牲了观众的期待与信任。叶伟信导演的狗血偶像剧版《倩女幽魂》彻底败坏了观众挑剔的胃口,公务员小三夺妻失利,稽查大队警员和狐狸精女友双双殉情,面目全非的新编是叶伟信所谓的突破口,但苦苦煽情刻意虚假,全然不见张国荣奔赴阴曹地府营救王祖贤的荡气回肠,特技方面更未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不过2011版《倩女幽魂》的单薄和三角恋设置,也多少是为大众审美所逼。何等观众造就何等电影,作为消费和批评的观众,面对奇葩遍地的国产大片,也需要进行深刻的自省和反思。

因审查制度鬼成了狐狸

三角恋也无比狗血令人倒尽胃口

《白蛇传说》(2011)

民间四大传说数《白蛇传》最为人津津乐道:从1963年邵氏贡献出影后林黛端庄秀雅的白娘子后,日版李香兰的妖艳狐媚,赵雅芝贤妻良母的家常,王祖贤魅惑的蚀骨风姿,刘涛的甜美和哀婉,都能自圆其说。但观众的审美疲劳却是不争的事实,《白蛇传》更不是救命的稻草,在一次次影视剥削中,《白蛇传》宛如一位枯槁的老母亲,憔悴毕现、力不从心,更催生出《白蛇传说》这样山寨的畸形怪胎。观众的口诛笔伐依然不能阻挠壮烈的电影人走向牺牲的黄泉路,这种“井喷”的跟风,注定“东方新魔幻”由奇观到奇葩的堕落。

爱她就为她拍电影,杨子用一部《白蛇传说》

表达了对黄圣依的深情,管它烂不烂

《白蛇传说》海外上映的名称直接是《法海》,足见片商押宝资历深又具票房号召力的老牌打星李连杰,全片也集中力量描绘法海的取舍,一路斩妖除魔,最后大彻大悟真正慈悲,将素来惹人憎恶的礼教卫道士形象扭转成通情达理的救赎者;此外,为刻意区别以往许仙的孱弱形象,林峰饰演的许仙竟在端午一节为受伤的娘子盗取仙草,也成为制作方最得意的一笔——但很抱歉,白蛇故事的精髓,即在“阴盛阳衰”之美,她是一场女性革命,是借追求真爱而为女性呐喊的抒情诗,《白蛇传说》叫嚣的创新实则严重破坏了这则传奇的灵魂,“白素贞”这个人物立不住,其余皆是空谈,所以即便主角们深情款款,在华丽的特效下仍然显得造作空虚,保证技术层面的优秀之外,影人们更应意识到,说一个好故事才是走入人心的王道。

自徐克《青蛇》后,每版有关“白蛇”的影视作品都在高调宣扬颠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除了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之外,再难见到银须虬髯的老和尚法海,而都已精壮的青年代替。其实颠覆不是目的,更不是抢钱的法宝,它只是辅佐剧情的手段,与其在颠覆的坎坷之路上越偏越远,何不踏踏实实回本溯源,认真为观众讲一个久违的、富有温情的魔幻好故事?

韩国特效团队制作的白蛇造型

完全没有东方意味反而很像恐龙,错位的魔幻

《画壁》(2011)

《画壁》的愚蠢是弄巧成拙的自作聪明。对《画皮》的东施效颦和创作者不思进取的草率投机,都应受到评论的谴责和观众的唾弃。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博大而且精深,好题材取之不竭,但在一心向钱看的卑劣电影商眼中却是恍如迷津。《画壁》就是这样,成品古典不古典,前卫也不前卫,硬生生把蒲松龄的小说变成一只四不像。幸好,新媒体时代的中国观众终于有了些许发言权,对于粗制滥造的垃圾,他们懂得如何义正言辞地拒绝。不过很可悲,《画壁》却代表着华语魔幻大片的主流方向,也成为“东方新魔幻”漫长发展之路上不可规避的歧途。当年陈凯歌《无极》纵然口碑遭遇空前危机,但作为拓展尝试,影片依然融入了创作者对于哲学命题的思考;但作为纯粹商业片的《画壁》,不仅在娱人方面毫无建树,更成为愚人的范例,剧情、人物都在炫耀特技时失衡,情趣没有,深度也没有,它赚得一时票房,也应承受该有的责骂。

影片就像闫妮饰演的仙女姑姑

一样时时叫人出戏,充满滑稽感

《画皮2之转生术》(2012)

《画皮2》的命题其实比第一部还单纯,两个分别有不同追求的女性产生交集,于是妖用美貌帮助人追求爱情,而人则用温热的心帮助妖摆脱魔界的寒冷,纯爱故事设定又正好突出“我心换你颜”的卖点,加上小唯从冰湖逃离、在峡谷施法制造接近靖公主的机会、白城夜宴以翩翩舞姿蛊惑霍心、以及日食人妖合体,都将剧情推进和“魔幻”拧在一起,终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一次融合,也让“魔幻”元素成为叙述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割裂开来的电脑特技表演和画蛇添足的配料。引经据典,把创意放在合适的古典环境中培植,加上特效化妆和电脑技术,《画皮2》让“东方新魔幻”重新成为一种潜力,正如《看电影》杂志所说,“《画皮2》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启示意义大于示范意义”。

周迅的白狐造型采用了特效化妆

影片贵在将魔幻融入在剧情讲述中

《捉妖记》(2015)

电影不仅有诚意,更难能可贵地把诚意落实为品质,和《哈利·波特》的魔法师世界一样,《捉妖记》本身就是一个妖的世界,自然跑不了“魔幻”,驯服妖兽、剪纸小人、皮囊伪装、机关枪嘴炮,这些大量运用特技的地方都紧贴剧情,加上对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借鉴,把动画、歌舞穿插主线中,辅之各种包袱笑点和温情泪点,炮制了一份味道尚佳的合家欢爆米花。这种东方童话正是最需要“魔幻”调味的题材,说到底,乃是主创们拎清了重点,踏踏实实认真讲故事,有了核心、主干,魔幻自然用得其所。不过一点也不东方的妖怪造型也提醒了电影创作者,如何把西方现成的素材做好本土归化、真正贴观众的心,仍是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近年难得的口碑之作,踏实讲故事很有诚意

可惜妖怪制作太西方,难让人入戏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2016)

除了云海西国一线显得赘余和充数,《三打白骨精》的新编整体及格,正邪对峙的向心力拧起度化和信任两股绳,在危机和解除危机的循环中推展剧情,开篇对唐僧收徒的浓缩也过关,不负托底名著,终于没在叙事的硬功夫上含糊其辞。“魔幻”部分,虽然特效数量相当多,但武打的实招与电脑特技结合有致、诸妖原形也制作精良生动,贵在没有让特技凌驾于剧情,不再是后期特效大于讲好故事那种手长脚短的畸形儿;表演上,巩俐统帅全局,暗黑交叠着高贵,冷艳和不怒自威的慑人霸道让“妖皇”的气场倾轧全片,微表情与细腻的眼神及低沉的发音,都表现出角色对炎凉世情的恨意——《三打白骨精》再次证明,“魔幻”能生存的前提,依旧是靠谱的故事和角色塑造。

巩俐饰演白骨精的概念造型

魔幻的表达不以牺牲剧情为代价是影片进步之处

所谓“大片”、“巨制”其实只是对投资一种非量化的表达,而“魔幻”最终都要为剧情本身服务——电影的质,就是利用光影说故事,所以如何将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在华语大片的窘境中形成“魔幻”的品牌力量、使之成为既能推动票房又能赢得口碑的引擎,才是魔幻题材突围和保持热度的途径。相较欧陆神话史诗、北美超级英雄,华语影坛的鬼怪既要不失古韵,又要能接“魔幻”CG的轨,的确难度系数更高,但繁荣酝酿危机,剧情是根本,怎么选材、怎么挖掘深层的人物心理活动、怎么让神话的虚无经过电影的包装而回到现实怀抱,甚至体现出专属东方特色和生命力的文化内涵,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惨败是否意味重生,有待电影人的努力和时间的证明,但愿《封神传奇》不是另一次倒退。

▲ “大王别怕,再多口水都由我来担着!” ▼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丑话说在“封神”前,华语魔幻影片距离口碑有多远?

可以预料的是,通过明星号召力和自媒体时代的病毒营销,《封神传奇》跻身亿元俱乐部绝对不成问题;而同样可以预料的是,在滚烫的票房数字背后,却又是一场观众口碑集体倒戈的尴尬魔幻秀。

范冰冰、黄晓明、Angela-baby、古天乐(Sorry过儿,可你已经不是当年断臂的过儿了~)还有“渣男”太师爷文章,美的美、帅的帅,但当几位响当当的大名同时出现于同一部电影里,亲们就该提高警惕小心了——若是有得闲者或数学好的童鞋,可以把他们主演的片子在豆瓣的评分加一加、除一除,然后算个平均分,毫无意外会得到一个让高中班主任抓狂发大火的数字——而即将在月末全国公映的《封神传奇》就如此神通广大地把这几位华语影坛的口碑大户汇集在一起。

可以预料的是,通过明星号召力和自媒体时代的病毒营销,《封神传奇》跻身亿元俱乐部绝对不成问题;而同样可以预料的是,在滚烫的票房数字背后,却又是一场观众口碑集体倒戈的尴尬魔幻秀——症结到底出在哪?

《封神传奇》海报,毫无创意​人头扎堆和浓郁的“五毛”感

翻阅门户网站有关《封神传奇》的通稿,男的英姿勃发、女的妖娆魅惑,神魔大战、特效惊人,总之变着法儿把众主演与特技制作夸出了花——但再看看影片的海报和角色造型,中西难辨、古今混杂,暴发户一般廉价的“壕”金,除了浓浓的五毛感别无他物,所以等到影片分红时应该给文案狗们多发点工资,拍得好不如写得好,拍得烂不怕吹得高——莫说能得《封神演义》原著几分精髓,就是这被自家赞上天的特技到底能出几分魔幻感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电影《青蛇》里白素贞和许仙西湖初遇,蛇妖端起酒盅、抛洒上天,即刻落下倾盆雨,一网锁住俏郎君;小田切让主演的《虫师》内,澹幽姑娘手执巨型银筷,将爬满屋子墙壁的虫夹住、狠狠掷在宣纸上写成有关虫的故事——这!才!是!魔!幻!啊!特技当然当然当然重要,但比特技先行一步的是想象力,如果缺失了创意,特技再牛X都是空谈——回顾华语影坛以往的魔幻题材作品,一路看下来就无疑一个大写的“江河日下”,系出民间的神怪故事搬上银幕遭遇观众无数怒其不争的白眼和吐槽,一部更比一部烂出新天地,这也为电影人敲响了警钟:玩魔幻并不那么简单——有病就要治,有药就要吃,切莫等到警钟变丧钟才叹息。不过,如果《封神传奇》只是“龙五”哥与向太捧儿子,那么好吧,就当上述废话全是狗屁——爱子情深,感动中国。

魔幻就是把二郎神包成易拉罐?

当然,黄教主也是烂片的一大标志性代表

1995年贺岁档,由唐季礼执导、成龙主演的《红番区》在港上映,并终以5691万港币的辉煌战绩刷新了彼时港片的最高票房纪录——与此片同一日开画的另一部电影却在当时备受冷遇和奚落,仅赚252万港元黯淡收官。若干年后,《红番区》几乎鲜少得人问津,而那部唤作《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的癫狂无厘头之作,却在岁月流变中完成了经典的铸就,被影迷奉为后现代主义神作顶礼膜拜。

除了网络崛起传播渠道极大拓展、先悲后喜的脑洞剧情和以星爷为代表的一众主演萌贱又深婉的走心演绎,《大话西游》所以得民心,仍脱不了它根植东方魔幻题材的故事内核,诸如《西游记》此等古典名著和源自坊间的志怪传奇全都集结了先人最直白最鲜活的思想表达,更以不受拘束的自由想象为普罗大众提供了一个宣泄强烈情感诉求的出口,通过文字,在一种神秘的文明中探索生命的无限可能,玉宇清澄的仙界、奇诡莫测的妖魔道,还有苦乐参半的人世间,构成一座蔚为壮观的东方魔幻乌托邦。这些作品依附民间,老百姓猎奇又梦幻的憧憬是其生存的沃土,经过历代骚人墨客妙笔润色与市井口耳相传,成为最接地气、最具中国原汁原味的文化瑰宝,转化成影像,亦是观众最朴素但却最绚烂的情感投射。

《大话西游》的先锋曾不被理解

但好故事终沉冤,和星爷一样成为影迷心头好

随着《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系列大片的引进,国人对魔幻题材的偏好也逐渐被催熟,更在中国影市掀起片商扎堆“装神弄鬼”的群魔乱舞之态。西风东渐与港味北漂说起来多少有些惭愧,现今中国本土出产的“魔幻”大片几乎屡战屡败,最终都被观众愤怒的吐槽所淹没,譬如后来“菩提老祖”刘镇伟又弄出一部《越光宝盒》,赶着热闹对各种脑残穿越进行机械笨拙的模仿,不分青红皂白硬是杂糅进抽象、符号化的中国元素,导致剧情贫血、东拼西凑让大众审美消化不良;而面对“荒谬”、“低级”、“傻缺”、“矫情”等指责,投资商们激流勇进的心却毫不动摇,继续轰轰烈烈、恬不知耻地圈钱,过街老鼠太多,一一列举伤神,但就是没有创作者愿意“改邪归正”——千百年历史包孕的想象绝对为魔幻题材提供了充足养分:嫡出北欧古神话的《贝奥武甫》、从奇幻小说演化而来的《纳尼亚传奇》、迪士尼改编自园中游艺项目的《加勒比海盗》、玩“毁童年”反转的童话新说《沉睡魔咒》和《白雪公主与猎人》、在B站大破点击率和弹幕数的俄罗斯传奇《他是龙》,或是刚下映不久的游戏狂欢《魔兽》,都有扎实的叙事保底;中国魔幻就丰富程度而言有过之无不及,但鬼狐仙怪、天宫地府却在脱离营养、藐视观众反馈的捞钱歧路上前赴后继把口碑输得一败涂地,在至今仍未形成健康、完善的创作及宣发机制的华语影坛,更需要电影人去提炼、精修这些璞玉素材,逐步探寻出一条不漠视观众、可供复制借鉴、兼顾商业娱乐与艺术品质的新路。

“哈利·波特”系列除了化妆、特技考究

叙事扎实和精湛表演也为魔幻加分

《新蜀山剑侠》(1983)

导演徐克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新浪潮摧枯拉朽的狂潮中独树一帜的领军人,用这部《新蜀山剑侠》终结了“特技不是我们中国人搞的”这种因落后而沉重的神伤。片中烟霞翻涌、雄奇险峻的山景和浪漫炫目、恣肆挥洒的剑仙大战,都是彼时特技打造的革命性成果,蓝幕、微缩模型、缤纷的光效,甚至利用吊威亚展现曲线飞行的革新之举,都是那一阶段先进的技术人才汲取好莱坞精华后的活学活用,这种充满狂热和冒险精神的尝试,并凭借特技落实想象的创举无疑是“新”最好的诠释。所以,作为序曲式的《新蜀山剑侠》,和张叔平为“瑶池堡主”林青霞设计的敦煌飞天造型一样经典,成为华语影坛“东方新魔幻”开宗立派的鼻祖。

虽年代久远,但《新蜀山剑侠》的革新意义却不可忽视

和林青霞的造型一样经典

《倩女幽魂之妖魔道》(1987)

隔了近三十年,一代代观众对她的熟悉与喜爱依旧有增无减——任何触动灵魂的电影,其故事都有与之相符的温度,炽烈也好,悲凉也罢,总之温度自在人心,因此,感受到温度才能触碰人心,人心是根本,有了根本,方可不朽。小倩说,“我需要你给我一点温暖”,对于“爱才是永恒”的呆萌宁采臣来说,这无疑是最熨帖心灵的慰藉了。60年代,大导演李翰祥的《倩女幽魂》中,被赞为古装女神的乐蒂虽也情思暧昧,但终究还是保持住端庄,配合影帝赵雷满腔正义的道德感,凸显出忧国忧民、胸怀天下的气魄;而程小东导演、徐克监制的《倩女幽魂》则更符合现代人审美,以大量倾斜构图和多角度的俯拍、仰摄,营造出充满漫画风格的乱世,虚实难辨带点凄迷,而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的人鬼恋,则在情感的界限上跨越阴阳,由对善念的救赎,开出一朵烂漫的希望之花,这是“只羡鸳鸯不羡仙”细水长流的力量,在时间的侵蚀中长盛不衰。

小倩一袭白衣长袖翻飞的定格

成为无数影迷心中最美的画面

青丝飘舞、白纱逶迤的王祖贤妩媚中透着清澈,小倩作为爱情坚贞的守护者和勇于反抗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的斗争者,更为“新魔幻”注入一丝温暖的人性光辉,她那空灵哀怨的一瞥,带来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触电感,旖旎了录像厅时代多少人的绮梦,而原本在《聊斋》中名不见经传的“聂小倩”也从此成为华语影坛的“魔幻一姐”,为后辈塑造者立下难以逾越的丰碑,毫不夸张地说,小倩始于蒲松龄,止于王祖贤。

《倩女幽魂》凄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角色和影片本身都让观众爱不释手

《青蛇》(1993)

经典,是对前一任经典的继承;经典,是对前一任经典的背叛。《青蛇》对《白蛇传》的颠覆,自有女作家李碧华妖冶冷丽的文字保底,剧情极其叛逆地抛开对民间传奇可歌可泣的赞颂,转而代以四角纠缠的酸风妒雨,从小青略带嘲讽的旁观视角,揭露出南宋神话的荒诞真相。但徐克驰骋无疆、另辟蹊径的叙述之所以经受住大浪淘沙,就在于《青蛇》始终把“讲好故事”摆在首位,比起2011年《白蛇传说》庞杂凌乱的人物,《青蛇》的格局非常明晰干净,所有冲突集中在青白二蛇、书生许仙和卫道的法海间展开,不仅给足演员发挥空间,更彰显出情欲爱恨的魔幻迷宫所蕴藏的巨大戏剧张力。

《青蛇》和法海情思暧昧

这种颠覆虽然大胆,但依旧有好故事保底

色调昏黄的紫竹林、烟波朦胧的西湖雨,雷楚雄打造的布景将《青蛇》塑造成一个融合妖娆异境和俗世风情的真空世界,与张叔平为白蛇青蛇设计的极富印度、阿拉伯风格的雪纺纱造型及源自昆曲“铜钱头”的额妆,一起呈现出惊艳的视觉效果。在黄霑先生和雷颂德耐听又韵味深厚的配乐中,张曼玉灵动飘逸、诱人而危险,王祖贤神妖轮替,散发着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二女妩媚性感却不见放浪轻佻的影后级表演也让《青蛇》成为一次选角的胜利。

魔幻的质感除了特技

也体现在人物造型和美术置景上

《蜀山传》(2001)

徐克重新走回江湖,再续他的蜀山奇缘,伴随之后03年的《千机变》及其续作《千机变2之花都大战》,泛滥的特技和热点明星扎堆从此标志着“东方新魔幻”全面陷入谄媚商业市场的沼泽中。

浩瀚的云海、漂浮虚空的峰峦;张柏芝饰演的孤月大师如白瓷般碎裂的精致面庞、古天乐饰演的丹辰子尖锐似刀的翅膀随意翻飞;紫青双剑穿梭在血云阴霾中仿佛游龙翱翔、彩虹贯日,甚至血魔幽泉成千上万个翻转角度不同的骷髅头,这些视觉奇观令观众目不暇接,但却牺牲了剧情的连贯性和人物性格,断断续续推进、凌乱的角色关系都让观影成为一种疲惫的负累。不过作为千禧年后徐克情怀的延续和技术上的再突破,《蜀山传》对于“东方新魔幻”题材来说,依旧有着承前启后的过渡意义。

全片诸如张柏芝面庞碎裂的华丽特技镜头数不胜数

却牺牲了剧情,本末倒置

《画皮》(2008)

本来夫妻相悦、岁月静好,却因一只狐妖的介入而陷入一场扑朔的情爱阴谋,王生发乎情止乎礼的回应方式最终酿成了痴男怨女统统殒命的悲剧。陈嘉上导演的这部《画皮》除了周迅饰演的狐妖小唯蜕皮时千虫遍体的镜头外,并未贡献太多“魔幻”成分,但借助婚姻保卫战的知音体故事,《画皮》仍旧以不到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赢回2.36亿票房,它的“新”不在于毁誉参半的口碑,而是一种观念的启迪——制作成本中等的影片,凭借一个顺畅的故事作依托,加上戏品优良的演员不失水准的表现,充分拓展内地市场,是有巨大机会获得成功和收益的,这也是合拍片更健康的发展模式,它是内地影市逐渐走向繁荣、走进全民口水仗的最早佐证,而如何对市场做出准确判断、如何抓住机遇、如何真正了解观众需求、如何处理好古典素材和现代观众的关系,则是《画皮》留给“新魔幻”更复杂的问题。

周迅片中脱皮的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画皮》也给东方魔幻题材创作很多启示意义

《倩女幽魂》(2011)

华语大片能从伪劣泥潭中出淤泥而不染的简直凤毛麟角,除武侠外,东方魔幻题材确是国产大片自救并与外敌抗衡的出路。但想象匮乏和故事创意落后,不得不让某些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电影人玩起新瓶旧酒的把戏,炒冷饭的勾当牺牲了电影品质,牺牲了“新魔幻”的招牌,也牺牲了观众的期待与信任。叶伟信导演的狗血偶像剧版《倩女幽魂》彻底败坏了观众挑剔的胃口,公务员小三夺妻失利,稽查大队警员和狐狸精女友双双殉情,面目全非的新编是叶伟信所谓的突破口,但苦苦煽情刻意虚假,全然不见张国荣奔赴阴曹地府营救王祖贤的荡气回肠,特技方面更未呈现出独特的东方美,不过2011版《倩女幽魂》的单薄和三角恋设置,也多少是为大众审美所逼。何等观众造就何等电影,作为消费和批评的观众,面对奇葩遍地的国产大片,也需要进行深刻的自省和反思。

因审查制度鬼成了狐狸

三角恋也无比狗血令人倒尽胃口

《白蛇传说》(2011)

民间四大传说数《白蛇传》最为人津津乐道:从1963年邵氏贡献出影后林黛端庄秀雅的白娘子后,日版李香兰的妖艳狐媚,赵雅芝贤妻良母的家常,王祖贤魅惑的蚀骨风姿,刘涛的甜美和哀婉,都能自圆其说。但观众的审美疲劳却是不争的事实,《白蛇传》更不是救命的稻草,在一次次影视剥削中,《白蛇传》宛如一位枯槁的老母亲,憔悴毕现、力不从心,更催生出《白蛇传说》这样山寨的畸形怪胎。观众的口诛笔伐依然不能阻挠壮烈的电影人走向牺牲的黄泉路,这种“井喷”的跟风,注定“东方新魔幻”由奇观到奇葩的堕落。

爱她就为她拍电影,杨子用一部《白蛇传说》

表达了对黄圣依的深情,管它烂不烂

《白蛇传说》海外上映的名称直接是《法海》,足见片商押宝资历深又具票房号召力的老牌打星李连杰,全片也集中力量描绘法海的取舍,一路斩妖除魔,最后大彻大悟真正慈悲,将素来惹人憎恶的礼教卫道士形象扭转成通情达理的救赎者;此外,为刻意区别以往许仙的孱弱形象,林峰饰演的许仙竟在端午一节为受伤的娘子盗取仙草,也成为制作方最得意的一笔——但很抱歉,白蛇故事的精髓,即在“阴盛阳衰”之美,她是一场女性革命,是借追求真爱而为女性呐喊的抒情诗,《白蛇传说》叫嚣的创新实则严重破坏了这则传奇的灵魂,“白素贞”这个人物立不住,其余皆是空谈,所以即便主角们深情款款,在华丽的特效下仍然显得造作空虚,保证技术层面的优秀之外,影人们更应意识到,说一个好故事才是走入人心的王道。

自徐克《青蛇》后,每版有关“白蛇”的影视作品都在高调宣扬颠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除了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之外,再难见到银须虬髯的老和尚法海,而都已精壮的青年代替。其实颠覆不是目的,更不是抢钱的法宝,它只是辅佐剧情的手段,与其在颠覆的坎坷之路上越偏越远,何不踏踏实实回本溯源,认真为观众讲一个久违的、富有温情的魔幻好故事?

韩国特效团队制作的白蛇造型

完全没有东方意味反而很像恐龙,错位的魔幻

《画壁》(2011)

《画壁》的愚蠢是弄巧成拙的自作聪明。对《画皮》的东施效颦和创作者不思进取的草率投机,都应受到评论的谴责和观众的唾弃。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博大而且精深,好题材取之不竭,但在一心向钱看的卑劣电影商眼中却是恍如迷津。《画壁》就是这样,成品古典不古典,前卫也不前卫,硬生生把蒲松龄的小说变成一只四不像。幸好,新媒体时代的中国观众终于有了些许发言权,对于粗制滥造的垃圾,他们懂得如何义正言辞地拒绝。不过很可悲,《画壁》却代表着华语魔幻大片的主流方向,也成为“东方新魔幻”漫长发展之路上不可规避的歧途。当年陈凯歌《无极》纵然口碑遭遇空前危机,但作为拓展尝试,影片依然融入了创作者对于哲学命题的思考;但作为纯粹商业片的《画壁》,不仅在娱人方面毫无建树,更成为愚人的范例,剧情、人物都在炫耀特技时失衡,情趣没有,深度也没有,它赚得一时票房,也应承受该有的责骂。

影片就像闫妮饰演的仙女姑姑

一样时时叫人出戏,充满滑稽感

《画皮2之转生术》(2012)

《画皮2》的命题其实比第一部还单纯,两个分别有不同追求的女性产生交集,于是妖用美貌帮助人追求爱情,而人则用温热的心帮助妖摆脱魔界的寒冷,纯爱故事设定又正好突出“我心换你颜”的卖点,加上小唯从冰湖逃离、在峡谷施法制造接近靖公主的机会、白城夜宴以翩翩舞姿蛊惑霍心、以及日食人妖合体,都将剧情推进和“魔幻”拧在一起,终于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一次融合,也让“魔幻”元素成为叙述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割裂开来的电脑特技表演和画蛇添足的配料。引经据典,把创意放在合适的古典环境中培植,加上特效化妆和电脑技术,《画皮2》让“东方新魔幻”重新成为一种潜力,正如《看电影》杂志所说,“《画皮2》对当下中国电影的启示意义大于示范意义”。

周迅的白狐造型采用了特效化妆

影片贵在将魔幻融入在剧情讲述中

《捉妖记》(2015)

电影不仅有诚意,更难能可贵地把诚意落实为品质,和《哈利·波特》的魔法师世界一样,《捉妖记》本身就是一个妖的世界,自然跑不了“魔幻”,驯服妖兽、剪纸小人、皮囊伪装、机关枪嘴炮,这些大量运用特技的地方都紧贴剧情,加上对好莱坞叙事模式的借鉴,把动画、歌舞穿插主线中,辅之各种包袱笑点和温情泪点,炮制了一份味道尚佳的合家欢爆米花。这种东方童话正是最需要“魔幻”调味的题材,说到底,乃是主创们拎清了重点,踏踏实实认真讲故事,有了核心、主干,魔幻自然用得其所。不过一点也不东方的妖怪造型也提醒了电影创作者,如何把西方现成的素材做好本土归化、真正贴观众的心,仍是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近年难得的口碑之作,踏实讲故事很有诚意

可惜妖怪制作太西方,难让人入戏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2016)

除了云海西国一线显得赘余和充数,《三打白骨精》的新编整体及格,正邪对峙的向心力拧起度化和信任两股绳,在危机和解除危机的循环中推展剧情,开篇对唐僧收徒的浓缩也过关,不负托底名著,终于没在叙事的硬功夫上含糊其辞。“魔幻”部分,虽然特效数量相当多,但武打的实招与电脑特技结合有致、诸妖原形也制作精良生动,贵在没有让特技凌驾于剧情,不再是后期特效大于讲好故事那种手长脚短的畸形儿;表演上,巩俐统帅全局,暗黑交叠着高贵,冷艳和不怒自威的慑人霸道让“妖皇”的气场倾轧全片,微表情与细腻的眼神及低沉的发音,都表现出角色对炎凉世情的恨意——《三打白骨精》再次证明,“魔幻”能生存的前提,依旧是靠谱的故事和角色塑造。

巩俐饰演白骨精的概念造型

魔幻的表达不以牺牲剧情为代价是影片进步之处

所谓“大片”、“巨制”其实只是对投资一种非量化的表达,而“魔幻”最终都要为剧情本身服务——电影的质,就是利用光影说故事,所以如何将想象力转化为生产力、在华语大片的窘境中形成“魔幻”的品牌力量、使之成为既能推动票房又能赢得口碑的引擎,才是魔幻题材突围和保持热度的途径。相较欧陆神话史诗、北美超级英雄,华语影坛的鬼怪既要不失古韵,又要能接“魔幻”CG的轨,的确难度系数更高,但繁荣酝酿危机,剧情是根本,怎么选材、怎么挖掘深层的人物心理活动、怎么让神话的虚无经过电影的包装而回到现实怀抱,甚至体现出专属东方特色和生命力的文化内涵,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惨败是否意味重生,有待电影人的努力和时间的证明,但愿《封神传奇》不是另一次倒退。

▲ “大王别怕,再多口水都由我来担着!” ▼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