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900万股份被冻结,4年巨亏64亿,华谊兄弟还能“翻身”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900万股份被冻结,4年巨亏64亿,华谊兄弟还能“翻身”吗?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文|侃见财经

继今年一季度业绩大幅亏损后,华谊兄弟又一次因为利空被推上了热搜;不过,这一次的利空并非出自于业绩,而是因为实控人接近900万的股权遭到了冻结。据华谊兄弟在7月8日盘后发布的公告,公司实控人王忠军和王忠磊所持公司899.79万股股份被司法冻结。

虽然华谊兄弟在公告中极力强调,本次股份冻结“系中国民生信托与实控人王忠军、王中磊因个人投资事项所致,与上市公司不产生关联”,但和实控人一样,华谊兄弟目前的处境也同样十分困难。

作为A股市场中的“影视第一股”,曾经的华谊兄弟旗下拥有多名“大碗”,在行业中极具话语权;不过,随着近年来影视行业的“剧变”,如今的华谊兄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近年来华谊兄弟以及实控人“王氏兄弟”频频传出变卖资产的相关消息,如今接近900万的股权更是因为“被追债”遭到了冻结;而除了债务压力之外,华谊兄弟还深陷亏损的泥潭之中,自2018年以来,华谊兄弟便持续亏损,短短四年时间便亏损超过了64亿。

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影视行业仍处于寒冬之中,处于“重压”下的华谊兄弟还能坚持多久?

深陷“泥潭”的华谊兄弟

从目前来看,华谊兄弟的情况或许只能用“极其不乐观”来形容。

一方面,华谊兄弟的财务状况正在不断恶化,实控人的股权更是处于“高质押”状态。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的总负债为44.26亿,资产负债率为64.7%,短期负债为28.07亿。在短期负债中,短期借款为5.29亿,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6.863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5.610亿,三项合计金额已经达到了17.763亿。

而截至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的账上资金仅有4.806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资金缺口。

此外,对于实控人的股权高质押,根据媒体报道,目前“王氏兄弟”累计质押数量高达5.22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96.57%,占总股本的18.82%,已经处于明显“高质押状态”,而其质押对象多为金融机构,如民生信托、长安信托、中融信托等等。

由于资金链紧张,“王氏兄弟”难以在短期内大量赎回质押的股权;而伴随着近年来华谊兄弟股价的持续走低,“王氏兄弟”的股权更是存在着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视行业大环境恶化等影响,目前华谊兄弟的经营状况也正不断恶化。

从最新的财报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实现营收仅为1.322亿,同比去年的3.968亿营收大幅下滑66.69%,实现净利润为-1.318亿,同比去年的2.346亿净利润大幅下滑148.9%。

而除了今年一季度之外,自2018年开始,华谊兄弟便陷入了亏损的泥潭之中。

具体数据方面,2018到2021年,华谊兄弟分别实现净利润为-11.69亿、-39.78亿、-10.48亿以及-2.462亿,短短四年时间,华谊兄弟的总亏损便达到了64亿。

而在业绩大幅亏损的影响下,华谊兄弟的股价也持续走低。截至7月8日收盘,华谊兄弟的股价仅为2.81元/股,市值则为77.96亿;和巅峰时期的32.13元/股、891.6亿总市值相比,如今华谊兄弟的股价已经跌去了九成,市值则蒸发超过了800亿。

“影视第一股”迅速跌下神坛

作为曾经的行业龙头,华谊兄弟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

根据资料显示,华谊兄弟最早成立于1994年,此前不过是一家传统的广告公司,主要通过在杂志上刊登广告来获取利润。不过,虽然从事的是传统业务,但在“王氏兄弟”雄厚背景的影响下,华谊兄弟相继接到了国家电力、中国石化、华夏银行等大国企的业务,而华谊兄弟也成功完成了资本积累。

1998年,在华谊兄弟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其开始大举进军影视行业。1999年,华谊兄弟投资了冯小刚的第三部贺岁电影《没完没了》,当年这部电影取得了超过3000万的票房,华谊兄弟也借着这一次投资大赚一笔,而后的几年时间里,冯小刚的电影都由华谊兄弟进行投资。

2000年,冯小刚作为签约导演加盟华谊兄弟。在华谊兄弟和冯小刚这一段合作期里,其推出了《手机》《一声叹息》《大腕》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冯氏喜剧”电影,其中《手机》更是取得了2003年中国内地的票房冠军,“鬼才导演”冯小刚的走红,也让华谊兄弟迅速走向了成功。

2009年,在华谊兄弟成立的第十一个年头,其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了A股的“影视第一股”,借助着2013到2015年的创业板大牛市,华谊兄弟的股价飙升,最高上涨到了32.13元/股,市值达到了891.6亿。

不过,在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也让华谊兄弟和背后的“王氏兄弟”开始冒进。

根据资料显示,在2013到2016年期间,华谊兄弟共发生12次并购,商誉高达32.33亿元,特别是2015年高溢价收购的东阳浩瀚和东阳美拉,让华谊兄弟的商誉较2014年陡然增加140%,达到历史峰值35.7亿元,而也正是这两次高溢价并购,才导致了如今华谊兄弟陷入困境之中。

以东阳美拉为例,这家由冯小刚创立的公司,当时资产总额仅为1.36万元,但却被华谊兄弟高溢价收购,背后的目的十分明显——绑住“鬼才导演”冯小刚。而在收购协议中,东阳美拉也被要求在2016到2020年期间每年净利润最低不低于1亿元,且年增长率为10%,否则需要补偿华谊兄弟1.68亿元。

在刚开始的两年,冯小刚和东阳美拉都顺利完成了任务,2016年凭借着《我不是潘金莲》获得了4.83亿元的票房,而2017年的《芳华》则取得了14.23亿元票房,一切都看似十分顺利。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2018年电影《手机2》突然爆发的“阴阳合同”税务风波,让此前还顺利地收购突然生变。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华谊兄弟亏损高达11.69亿,而导致业绩大幅亏损的原因,正是商誉减值。

也是从2018年开始,整个影视行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华谊兄弟也从此开始跌落神坛。

“流量明星+知名导演”模式失效

自2018年“阴阳合同”事件爆发之后,华谊兄弟便开始陷入泥潭。

根据媒体报道,在“阴阳合同事件”被爆出的第二年,华谊兄弟在这一整年里甚至没有发起主控电影,足可见“阴阳合同”对华谊兄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或许是时运不济,在“阴阳合同风波”才平息没多久,2020年疫情又突然爆发,影视行业首当其冲。

这疫情的影响下,整个影视行业开始走向没落,许多的电影院倒闭,而处于影视行业上游的华谊兄弟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如今虽然距离疫情暴发已经过了2年多时间,但华谊兄弟却还未走出困境。

当然,对于华谊兄弟而言,除了疫情、债务这些可见的影响因素之外,华谊兄弟此前惯用的“流量明星+知名导演”模式开始失效,也是导致华谊兄弟走向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阴阳合同事件”被爆出之前,华谊兄弟一直追求签约所谓的“流量明星”,如上面提到的高溢价收购东阳浩瀚,这家影视公司旗下拥有众多知名艺人,如李晨、冯绍峰、杜淳等等,在成功拥有了流量明星之后,华谊兄弟再通过知名导演打造出好剧本,最终通过“流量明星+知名导演”模式完成作品。

不过,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向前,这种之前通用的模式,如今可以起到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比如不久前开播的电视剧《北辙南辕》,这部由冯小刚导演、一众知名流量明星参演的电视剧,最终收视率惨淡,豆瓣评分更是仅有5.0,足可见“流量明星+知名导演”的模式已经走不通。

实际上,随着现如今大家对于影视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重视内容质量的影视企业开始崛起,例如目前正在冲刺上市的柠萌影业,正是这一轮影视行业升级的赢家之一,不过对于华谊兄弟而言,深耕内容并非华谊兄弟的强项,这正是华谊兄弟近年来迟迟难以摆脱困境的重要内因。

当然,华谊兄弟也清楚目前的大环境对于自己而言极其不利,在最近几年里,华谊兄弟频频尝试转型,例如在2017年推出了“华谊兄弟影视小镇”,2021年宣布进军元宇宙行业。不过,作为一家影视公司,能否打造出优质的内容才是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华谊兄弟

3.6k
  • 黑神话悟空概念震荡反弹,华谊兄弟20CM涨停
  • 涨停后再下跌,华谊兄弟真能喝到《黑神话:悟空》的汤吗?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900万股份被冻结,4年巨亏64亿,华谊兄弟还能“翻身”吗?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文|侃见财经

继今年一季度业绩大幅亏损后,华谊兄弟又一次因为利空被推上了热搜;不过,这一次的利空并非出自于业绩,而是因为实控人接近900万的股权遭到了冻结。据华谊兄弟在7月8日盘后发布的公告,公司实控人王忠军和王忠磊所持公司899.79万股股份被司法冻结。

虽然华谊兄弟在公告中极力强调,本次股份冻结“系中国民生信托与实控人王忠军、王中磊因个人投资事项所致,与上市公司不产生关联”,但和实控人一样,华谊兄弟目前的处境也同样十分困难。

作为A股市场中的“影视第一股”,曾经的华谊兄弟旗下拥有多名“大碗”,在行业中极具话语权;不过,随着近年来影视行业的“剧变”,如今的华谊兄弟早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在巨大的债务压力下,近年来华谊兄弟以及实控人“王氏兄弟”频频传出变卖资产的相关消息,如今接近900万的股权更是因为“被追债”遭到了冻结;而除了债务压力之外,华谊兄弟还深陷亏损的泥潭之中,自2018年以来,华谊兄弟便持续亏损,短短四年时间便亏损超过了64亿。

从目前的大环境来看,影视行业仍处于寒冬之中,处于“重压”下的华谊兄弟还能坚持多久?

深陷“泥潭”的华谊兄弟

从目前来看,华谊兄弟的情况或许只能用“极其不乐观”来形容。

一方面,华谊兄弟的财务状况正在不断恶化,实控人的股权更是处于“高质押”状态。

根据财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的总负债为44.26亿,资产负债率为64.7%,短期负债为28.07亿。在短期负债中,短期借款为5.29亿,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为6.863亿,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5.610亿,三项合计金额已经达到了17.763亿。

而截至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的账上资金仅有4.806亿,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资金缺口。

此外,对于实控人的股权高质押,根据媒体报道,目前“王氏兄弟”累计质押数量高达5.22亿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的96.57%,占总股本的18.82%,已经处于明显“高质押状态”,而其质押对象多为金融机构,如民生信托、长安信托、中融信托等等。

由于资金链紧张,“王氏兄弟”难以在短期内大量赎回质押的股权;而伴随着近年来华谊兄弟股价的持续走低,“王氏兄弟”的股权更是存在着被强制平仓的风险。

另一方面,受到疫情、影视行业大环境恶化等影响,目前华谊兄弟的经营状况也正不断恶化。

从最新的财报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实现营收仅为1.322亿,同比去年的3.968亿营收大幅下滑66.69%,实现净利润为-1.318亿,同比去年的2.346亿净利润大幅下滑148.9%。

而除了今年一季度之外,自2018年开始,华谊兄弟便陷入了亏损的泥潭之中。

具体数据方面,2018到2021年,华谊兄弟分别实现净利润为-11.69亿、-39.78亿、-10.48亿以及-2.462亿,短短四年时间,华谊兄弟的总亏损便达到了64亿。

而在业绩大幅亏损的影响下,华谊兄弟的股价也持续走低。截至7月8日收盘,华谊兄弟的股价仅为2.81元/股,市值则为77.96亿;和巅峰时期的32.13元/股、891.6亿总市值相比,如今华谊兄弟的股价已经跌去了九成,市值则蒸发超过了800亿。

“影视第一股”迅速跌下神坛

作为曾经的行业龙头,华谊兄弟也曾有过辉煌的时刻。

根据资料显示,华谊兄弟最早成立于1994年,此前不过是一家传统的广告公司,主要通过在杂志上刊登广告来获取利润。不过,虽然从事的是传统业务,但在“王氏兄弟”雄厚背景的影响下,华谊兄弟相继接到了国家电力、中国石化、华夏银行等大国企的业务,而华谊兄弟也成功完成了资本积累。

1998年,在华谊兄弟成立的第四个年头,其开始大举进军影视行业。1999年,华谊兄弟投资了冯小刚的第三部贺岁电影《没完没了》,当年这部电影取得了超过3000万的票房,华谊兄弟也借着这一次投资大赚一笔,而后的几年时间里,冯小刚的电影都由华谊兄弟进行投资。

2000年,冯小刚作为签约导演加盟华谊兄弟。在华谊兄弟和冯小刚这一段合作期里,其推出了《手机》《一声叹息》《大腕》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冯氏喜剧”电影,其中《手机》更是取得了2003年中国内地的票房冠军,“鬼才导演”冯小刚的走红,也让华谊兄弟迅速走向了成功。

2009年,在华谊兄弟成立的第十一个年头,其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了A股的“影视第一股”,借助着2013到2015年的创业板大牛市,华谊兄弟的股价飙升,最高上涨到了32.13元/股,市值达到了891.6亿。

不过,在资本市场上如鱼得水,也让华谊兄弟和背后的“王氏兄弟”开始冒进。

根据资料显示,在2013到2016年期间,华谊兄弟共发生12次并购,商誉高达32.33亿元,特别是2015年高溢价收购的东阳浩瀚和东阳美拉,让华谊兄弟的商誉较2014年陡然增加140%,达到历史峰值35.7亿元,而也正是这两次高溢价并购,才导致了如今华谊兄弟陷入困境之中。

以东阳美拉为例,这家由冯小刚创立的公司,当时资产总额仅为1.36万元,但却被华谊兄弟高溢价收购,背后的目的十分明显——绑住“鬼才导演”冯小刚。而在收购协议中,东阳美拉也被要求在2016到2020年期间每年净利润最低不低于1亿元,且年增长率为10%,否则需要补偿华谊兄弟1.68亿元。

在刚开始的两年,冯小刚和东阳美拉都顺利完成了任务,2016年凭借着《我不是潘金莲》获得了4.83亿元的票房,而2017年的《芳华》则取得了14.23亿元票房,一切都看似十分顺利。

不过让人没有想到的是,2018年电影《手机2》突然爆发的“阴阳合同”税务风波,让此前还顺利地收购突然生变。根据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华谊兄弟亏损高达11.69亿,而导致业绩大幅亏损的原因,正是商誉减值。

也是从2018年开始,整个影视行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华谊兄弟也从此开始跌落神坛。

“流量明星+知名导演”模式失效

自2018年“阴阳合同”事件爆发之后,华谊兄弟便开始陷入泥潭。

根据媒体报道,在“阴阳合同事件”被爆出的第二年,华谊兄弟在这一整年里甚至没有发起主控电影,足可见“阴阳合同”对华谊兄弟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或许是时运不济,在“阴阳合同风波”才平息没多久,2020年疫情又突然爆发,影视行业首当其冲。

这疫情的影响下,整个影视行业开始走向没落,许多的电影院倒闭,而处于影视行业上游的华谊兄弟自然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如今虽然距离疫情暴发已经过了2年多时间,但华谊兄弟却还未走出困境。

当然,对于华谊兄弟而言,除了疫情、债务这些可见的影响因素之外,华谊兄弟此前惯用的“流量明星+知名导演”模式开始失效,也是导致华谊兄弟走向低迷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阴阳合同事件”被爆出之前,华谊兄弟一直追求签约所谓的“流量明星”,如上面提到的高溢价收购东阳浩瀚,这家影视公司旗下拥有众多知名艺人,如李晨、冯绍峰、杜淳等等,在成功拥有了流量明星之后,华谊兄弟再通过知名导演打造出好剧本,最终通过“流量明星+知名导演”模式完成作品。

不过,随着影视行业的不断向前,这种之前通用的模式,如今可以起到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比如不久前开播的电视剧《北辙南辕》,这部由冯小刚导演、一众知名流量明星参演的电视剧,最终收视率惨淡,豆瓣评分更是仅有5.0,足可见“流量明星+知名导演”的模式已经走不通。

实际上,随着现如今大家对于影视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重视内容质量的影视企业开始崛起,例如目前正在冲刺上市的柠萌影业,正是这一轮影视行业升级的赢家之一,不过对于华谊兄弟而言,深耕内容并非华谊兄弟的强项,这正是华谊兄弟近年来迟迟难以摆脱困境的重要内因。

当然,华谊兄弟也清楚目前的大环境对于自己而言极其不利,在最近几年里,华谊兄弟频频尝试转型,例如在2017年推出了“华谊兄弟影视小镇”,2021年宣布进军元宇宙行业。不过,作为一家影视公司,能否打造出优质的内容才是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