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牌者 高 旺
经历两次上市失败后,读书郎终于在7月12日成功登陆港交所。
但当日,这一拥有23年发展历程的教育硬件设备提供商便惨遭破发,开盘报5.4港元/股,较发行价下跌28.95%。此后稍有反弹,截至收盘,股价报7.2港元/股,市值为25.34亿港元。
在此之前,读书郎因为“现金流吃紧”“增收不增利”“创新能力差”等问题广为舆论诟病,其上市的目的,也被认为是需要资金解决生存问题。
因此,这样的资本表现,并非陈智勇始料未及,但的确不是其希望看到的。
比起家喻户晓的读书郎,大众对于陈智勇这个名字相对陌生。而要说他打造读书郎的故事 ,就无法跳过上世纪90年代其与段永平共事的日子。一定程度上,这奠定了读书郎的基调。
1989年,段永平临危受命,出任日华电子厂厂长。当时,日本任天堂的红白机正火爆全球。段永平察觉到商机,两个月便研发出性能相似但价格只有四分之一的小霸王游戏学习机。
彼时正值打工潮,众多外出务工家长因无法亲自辅导小孩功课发愁,小霸王游戏学习机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在此基础上,段永平更是豪掷40万在央视打出广告,让小霸王的潮流席卷大江南北。
一时间,这台今天看来有些简陋的学习机迅速占领市场,而一度濒临破产的日华电子厂也从亏损200万元的低谷,迅速来到10亿销售额的高峰。
这辉煌的背后,也有今天故事的主角——陈智勇的汗马功劳。
陈比段小一届,两人同出于浙大电子物理系。在段永平打造小霸王神话时,陈智勇任小霸王市场部副总经理一职,算得上段的得力干将之一。
1995年,段永平因为股份制改造问题与集团产生分歧,毅然出走创办步步高。他的离开,让陈智勇动了心思。就在段永平创立步步高后的第四年,陈智勇拉上了隔壁计调部部长秦曙光,开始了读书郎的创业之旅。
在与段永平近8年的共事中,陈智勇把他的打法摸得清清楚楚。
首先,产品研发“短平快”,只要是“游戏+学习”的形式,就能获得不错的市场反响。
关键的是营销和渠道的互动响应:一边用铺天盖地的广告塑造品牌形象,一边在线下密集铺设销售网络。
像小霸王与成龙紧紧捆绑一样,靠着“读书就用读书郎”等洗脑广告语,以及朱丹、华晨宇、吴磊等明星代言,读书郎迅速在全国打响知名度。
同时,陈智勇看准低线城市在教育资源上尤其稀缺,便主攻这些地区。到今天,三四线城市在读书郎全国渠道中占比接近70%。
总之,借着“两板斧”,读书郎很快成了该细分赛道仅次于步步高的玩家。
然而,随着时代变化,过去这套广告轰炸的战术开始不灵了。当人们需要的是更智能、更便捷、更快速的产品时,陈智勇最忽视的产品问题便率先暴露出来。
以读书郎最高端的学习平板C30为例。该产品所搭载的处理器发布于6年前,售价却高达5000多元,是小米OV同配置平板价格的2倍,可谓名副其实的低配高价。
早教机、点读笔、写字笔、扫描笔等其他产品虽然花样百出,但出于成本控制的原则,也只能选择供应链中的成熟生产方案,因此多半也是跟风。
更重要的是,产品形态的改变无法掩盖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匮乏,只要体验过K12在线教育和互联网厂商教育产品的家长,很容易就能对比出,读书郎的产品教学形式已经落伍,与十年前并无多大进步。
一个拥有23年先发优势的智能教育设备品牌,为何在核心业务上如此“弱鸡”?
原因在于,读书郎在产品创新上的研发投入实在有限。教育硬件新玩家科大讯飞的研发费用率、研发人数分别为15.45%、6400人,而读书郎仅为5.4%、135人,差距一目了然。
祸不单行的是,因为固守阵地,陈智勇忽视了电商、直播等线上渠道的重要性。曾经尝到传统渠道红利的读书郎,如今也在遭受这一点的反噬。
数据显示,2018年—2021年,读书郎线下收入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93.8%、91.7%、85.0%和85.5%。
严重的经销商依赖,导致读书郎的话语权降低。反映在账面上,就是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加。从2019年到2021年,读书郎的应收账款已从1700万元增长至4760万元,翻了近三倍。期间,甚至还发生过被经销商取消采购订单的事件。
然而,陈智勇似乎对此毫不在意,在冲刺上市期间,还进一步缩减研发开支,加大力度扩展经销商网络。在招股书中,也强调了这一资金用途。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教培市场需求部分转移到智能教育硬件上,也使这一领域迅速发展成“红海”。
像掌门教育发布了AI学习机,作业帮推出了小鹿写字笔、喵喵机电子单词卡,新东方推出智能词典笔,更有百度的小度、科大讯飞的X2Pro、华为的小精灵学习智慧屏等产品,大疆更直接做了个教育编程无人机……
此外,新锐公司也是不断涌现。据QuestMobile的报告显示,仅2022年一季度,教育硬件领域就有56起投融资事件,预计到2024年,中国教育智能硬件市场将达到千亿规模。
种种迹象表明,智能教育硬件市场只会越来越卷——留给读书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放眼望去,段永平的门徒中,无论是OPPO的陈明永、VIVO的沈炜,还是拼多多的黄铮,都是紧跟时代,善于破局的人,反观陈智勇,却还在死守陈规。
而上市当日的“破发”似乎在为他敲响警钟:消费者已经接受了充分的市场教育,商业规则也在不断变化,过去的路子已经走不通了。企业只有坚持产品至上,切实解决用户需求,才能守住阵地,扭转局势。
否则,只会被无情淘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