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小米12年,雷军用人的精准与失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小米12年,雷军用人的精准与失准

四顾雷军麾下,空降型高管流失大,内部培养又后劲不足,小米离“战将如云”仍有很远一段距离。 

文|新摘商业评论 秦安

编辑|子雨

7月初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身着一件墨绿色衬衣,走到台前。直播间的观众敏锐地发现,他和往常略有不同:脸颊微鼓,肚子上的皮带也撑得些许紧张。

“过劳肥。”手机屏幕前,一个不时关注雷军动向的米粉下了结论。

雷军最近确实很忙。除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造车上,52岁的他还在学摄影,拍视频。他在微信、B站各类社交平台都开了账号,时常在镜头中调侃自己,顺便介绍产品。他甚至开了一档对话类节目,请来苏炳添、罗大佑等人对谈,在发布会前后播放。

创立小米12个年来,雷军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这家公司的主要符号。他频繁在公开场合露面,外界形象十分具体:笑起来两只眼睛会露出鱼尾纹,说话带仙桃口音,英语不太利索,常穿着牛仔裤。

与镜头前的轻松、诙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雷军骨子里则一直充满忧患意识。作为在互联网闯荡30年的元老级人物,他深知行业内的“丛林法则”:赢者通吃,败者消失。

勤奋是他这种忧患感的外在体现。雷军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到七天,常常忘记吃饭。他2020年只休息过一次,不到三天就被紧急会议召回。

“我就算再勤奋也没有用了,我得有足够强的人和团队来帮我。”四年前,小米上市之初,雷军就这样感叹。他对当时新设的组织部、参谋部提出的期望是,能让他能轻松点。他因而不断从外部挖“最聪明的人”加入,也多次改革组织框架。

可现在的雷军仍然不轻松,负担甚至更重。他身后的小米,成长至今已是总员工数达3万余人的大公司,但也正面临手机销量下滑、股价低迷等现实困境。

造车大幕拉开后,即将到来的激烈战事更需要他麾下“战将如云”。但当年的创始人团队已退出3人,引进的高管不少人因各种原因离开,改革良久的内部组织体系又似乎还未出现显著成效。

创业12年,用人一直是雷军的核心战略之一,但一路上新老更替,人来人去,除了业务精进,沉下来认真思考如何留住人,或许才是当下小米破局的关键。

一、强将离场

7个创始人是雷军在小米用人的开始。除了黎万强是老下属,王川是故交,林斌、刘德、洪峰、黄江吉和周光平都是雷军一点点找来的。

但不到8年后,雷军就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在用人管理上的重大失误。2018年4月,曾在北京海淀区银谷大厦807室同喝一锅小米粥的周光平、黄江吉同时离开小米。

上市前的小米组织结构比较扁平,联合创始人基本各管一块,互不过问。但2015年下半年,小米的产品周期和供货节奏出现明显紊乱,小米手机的销量大幅下滑。周光平正是当时供应链的负责人。

后来,雷军在内部开会讨论手机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时,周光平赌气回怼,雷军终于下决心将他撤换。

黄江吉是失意离开的第二人。他曾负责被雷军寄予厚望的米聊项目,这个即时通讯工具比微信诞生早3个月,但最终以停止服务收场。

与腾讯竞争败退,或许在当时的雷军看来还算情有可原。但后来黄江吉带团队负责小米云服务和小米路由器业务,也远未达到预期,才真正让雷军失望。2017年底,黄江吉转任战略副总裁,不久后便离职。

接着离开的是雷军的得力干将黎万强。他的离场与业务表现无关,但也属必然。这个设计出身的跨界营销奇才2010年就告诉过雷军,他有一个艺术梦。

2014年10月,黎万强宣布“到硅谷闭关一段时间”,实际是拿回了相机。10个月后,他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花与树的星空》。2019年,黎万强离开小米后,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摄影和画画领域,雷军祝福他“彻底放飞自我,快意人生”。

即将离职的创始人或许还有更多。去年以来,业内传闻刘德意在退休。作为核心创始人之一,刘德曾相继负责工业设计、供应链、IoT等业务,2018年后工作重心转移至小米集团组织部,负责中高级干部人事任免。

刘德1973年出生,比雷军小4岁。他初任组织部部长时,外界就将这一工作变动解读为“休息”。当时刘德解释,组织部比想象中忙碌,曾一天开过超过20个会。“这个岗位以慢工为主,但不意味着工作密度不大。”

但这一模式也许已有所变化。据雷锋网援引知情人士说法,在2021年年中期间,林斌在美滞留未归,刘德是公司实际的二号负责人,却一到下班就准点打卡,令人意外。

传闻真实性暂时无法证实。7月4日,刘德在微博连发为5条微博,为小米手机发布会引流,侧面说明他目前至少还在正常任职。且刘德去年9月曾出现在小米造车名单中中出现,他就算有离职意图,外部动作上也并无明显表露。

“二号人物”林斌2020年中旬也曾被传退休,小米当时回复媒体“纯属无端猜测”。但“退休”解读频频,或许正反映了外界对小米创始人团队日渐减少的一种担心。

用人压力下,雷军不得不开始“重新创业”。2020年,小米十周年之际,他在全员信中宣布,王翔、周受资、张峰和卢伟冰四名高管就任新合伙人。但不到半年后,深受雷军看重的周受资就以“返回家乡”为名出走字节。

二、新兵“负重前行”

同样在2020年十周年演讲上,雷军提及,撤换周光平是他最艰难的10个选择之一。当年发现供应链问题后,他“纠结”“痛苦”,花了4个月才下决心。雷军回顾:“艰难的人事调整,是一个企业发展中的必修课,而小米终于完成了这一课。”

以撤换周光平为节点,雷军此后数年在人事任免上确实显得更加果断。

典型体现在小米外部引进人才的高速流动上。

过去几年,雷军任用了多位“空降型”高管,其中不乏友商加盟者。原金立集团总裁卢伟冰,原联想集团副总裁常程,原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原努比亚联合创始人苗雷,原暴风TV CEO刘耀平陆续加入小米,被外界戏称为“复仇者联盟”。

实际上,雷军对“聪明人”一直十分饥渴。特别在小米上市后,管理团队积极性相应下降,雷军想组建“正规军”打仗,大幅调整架构,管理层也由此出现中空。

而雷军的挖人方式在业内可能也少有对手。曾有内部人士告诉新摘,为能挖到有才干的高管,雷军往往出手阔绰。

这一风格在他2018年的一次演讲中也能窥见一斑。“如果这个人真的是你要找的人,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搞定为原则。不能算我账上有多少钱,我怎么才能雇的起这个人,尤其在高科技公司里面,我会开一个他不能拒绝的条件。”

大量外部管理人士加入小米后,迅速退出者也占不少。常程、杨拓、彭志斌,汪凌鸣等人都在2019年至2022年间陆续离开。

常程在深陷竞业协议诉讼后,徘徊小米两年,最终离职。彭志斌待了6个月。实际停留时间最短的是杨拓,上任5个月后就因身体原因卸任,一年后加入北京中田体育任首席战略官。汪凌鸣则因猥亵事件被开除。

人员迅速流动下,说明雷军已把“用人”转为“试人”。试后业绩出众者,方可留下或晋升。卢冰伟成为这套筛选机制的最大受益者。加入小米短短一年多时间,卢冰伟凭借在红米上的成功已迅速升任小米合伙人之一。

另一个能够佐证这套机制的是高频的组织架构变动。2021年,小米内部调整了35次人事架构,每次调整都与业务强压相关。

现象背后,是雷军从“信人”到“信事”的转变。在小米内部,人事任免和战绩强挂钩已十分常见。据朱思码记报道,历年小米家宴,雷军所在主桌的CEO排名顺序都与历年小米生态链旗下品牌销量冠军的排名吻合。

不过,为了强调小米不是全靠“外部挖人”,雷军2020年特意详细解读了小米的干部选拔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内部提拔为主,至少占80%。二是在同等情况下,优先提拔内部同事,优先提拔年轻人。三才是强化外部引进。

但单从人员数量上看,除老一辈创始人及新晋合伙人外,小米集团前任及现任副总裁级别的13名高管中,仅有颜克胜、崔宝秋、高自光、尚进和朱丹5人来自内部培养。

这种空降模式下,内部中层管理的积极性也可能被削弱。作为内培的中坚力量,2018年起直接向雷军汇报的14名少壮派成员过去几年大都表现欠佳。曾经备受关注的“唯一80后副总裁”高自光也在去年9月悄然离职。

三、内部培养,后劲不足

怎样让小米留得住人,成为摆在雷军面前一个更大的问题。从创始成员离开到高管变动,雷军认识到,唯一靠得住的可能只有建立高质量的高管储备体系。

2018年,雷军效仿华为、阿里成立组织部,并寄予厚望。他当时告诉媒体:“我们今天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走一个重要的大将,都会觉得很痛苦,所以最核心的是怎么能让自己拥有一大群能打仗的大将,我觉得这是组织部的作用。”

组织部是我国各级党委主管人事、党建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中央副省级以上干部由中央组织部集中管理。阿里2007年将组织部机制引进企业,用于直接管理总监以上高管。

这一机制在小米得到类似应用。2019年,小米组织部部长刘德告诉媒体,组织部协调和谈话的对象是集团20级以上的干部,并负责引入VP以上的高管。

值得注意的是,和阿里一样,小米还同时引进了政委体系。政委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统一思想,提高战斗力。有分析指出,这套体系用在企业中,既能在组织规模逐渐扩大后依然上下拉齐理念与目标,又能为培养干部准备力量,防止核心人员突然离职时产生岗位中空。

任正非此前曾解读华为人力资源政策管理和干部管理的区别。他认为,人力资源体系负责把各种规则管好,交给干部部体系去统筹应用,总干部部是公司整个干部管理的COE(专家中心),各级干部部是业务领导的助手。

在今年5月的组织调整中,小米集团组织部部门职责不变,名称改为集团总干部部。这或许意味着,小米在管理模式上正再次向华为靠拢。

另一种辅助方式是采取激励手段。过去一年,小米已连续两次向内部员工授予股票,雷军用“未来”收拢人心,做大预备高管人才池的意图十分明显。

2021年7月,小米授予技术专家、“新十年创业者计划”首批入选者、中高层管理者等122人1.197亿股小米股票。今年3月,又授予了4931位员工约1.749亿股小米股票。

大规模股权激励背后,是小米快速增长的人才需要。除了手机迫切需要尽快完成“高端冲击”,小米AIoT竞争加剧要打开突破口,造车业务大规模推开也很缺人。

但小米股价一直以来处于低迷状态,这种“打鸡血”的动作可能短时间并不会对其人才生态产生本质影响。

综合来看,这些年小米“冲击高端”的瓶颈不仅出现在手机上,人才体系发展也面临“吃力感”。无论是已培育近4年的人才组织模式,还是高频变动的业务组织架构,实际效用目前来看都不明显。

四顾雷军麾下,空降型高管流失大,内部培养又后劲不足,小米离“战将如云”仍有很远一段距离。近一年来,小米仅朱丹一人作为内部培养者升任集团副总裁。

12年一个轮回,雷军再次站在一个关口。这一次,精准找到那个能快速产生人才综合效用的破局点,十分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雷军

  • 雷军在2025跨年夜直播中都聊了什么?
  • 雷军辟谣“100亿造车”:到现在大概花了300亿左右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小米12年,雷军用人的精准与失准

四顾雷军麾下,空降型高管流失大,内部培养又后劲不足,小米离“战将如云”仍有很远一段距离。 

文|新摘商业评论 秦安

编辑|子雨

7月初的小米新品发布会上,雷军身着一件墨绿色衬衣,走到台前。直播间的观众敏锐地发现,他和往常略有不同:脸颊微鼓,肚子上的皮带也撑得些许紧张。

“过劳肥。”手机屏幕前,一个不时关注雷军动向的米粉下了结论。

雷军最近确实很忙。除了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造车上,52岁的他还在学摄影,拍视频。他在微信、B站各类社交平台都开了账号,时常在镜头中调侃自己,顺便介绍产品。他甚至开了一档对话类节目,请来苏炳添、罗大佑等人对谈,在发布会前后播放。

创立小米12个年来,雷军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也是这家公司的主要符号。他频繁在公开场合露面,外界形象十分具体:笑起来两只眼睛会露出鱼尾纹,说话带仙桃口音,英语不太利索,常穿着牛仔裤。

与镜头前的轻松、诙谐形象形成鲜明对比,雷军骨子里则一直充满忧患意识。作为在互联网闯荡30年的元老级人物,他深知行业内的“丛林法则”:赢者通吃,败者消失。

勤奋是他这种忧患感的外在体现。雷军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周工作六到七天,常常忘记吃饭。他2020年只休息过一次,不到三天就被紧急会议召回。

“我就算再勤奋也没有用了,我得有足够强的人和团队来帮我。”四年前,小米上市之初,雷军就这样感叹。他对当时新设的组织部、参谋部提出的期望是,能让他能轻松点。他因而不断从外部挖“最聪明的人”加入,也多次改革组织框架。

可现在的雷军仍然不轻松,负担甚至更重。他身后的小米,成长至今已是总员工数达3万余人的大公司,但也正面临手机销量下滑、股价低迷等现实困境。

造车大幕拉开后,即将到来的激烈战事更需要他麾下“战将如云”。但当年的创始人团队已退出3人,引进的高管不少人因各种原因离开,改革良久的内部组织体系又似乎还未出现显著成效。

创业12年,用人一直是雷军的核心战略之一,但一路上新老更替,人来人去,除了业务精进,沉下来认真思考如何留住人,或许才是当下小米破局的关键。

一、强将离场

7个创始人是雷军在小米用人的开始。除了黎万强是老下属,王川是故交,林斌、刘德、洪峰、黄江吉和周光平都是雷军一点点找来的。

但不到8年后,雷军就第一次发现了自己在用人管理上的重大失误。2018年4月,曾在北京海淀区银谷大厦807室同喝一锅小米粥的周光平、黄江吉同时离开小米。

上市前的小米组织结构比较扁平,联合创始人基本各管一块,互不过问。但2015年下半年,小米的产品周期和供货节奏出现明显紊乱,小米手机的销量大幅下滑。周光平正是当时供应链的负责人。

后来,雷军在内部开会讨论手机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时,周光平赌气回怼,雷军终于下决心将他撤换。

黄江吉是失意离开的第二人。他曾负责被雷军寄予厚望的米聊项目,这个即时通讯工具比微信诞生早3个月,但最终以停止服务收场。

与腾讯竞争败退,或许在当时的雷军看来还算情有可原。但后来黄江吉带团队负责小米云服务和小米路由器业务,也远未达到预期,才真正让雷军失望。2017年底,黄江吉转任战略副总裁,不久后便离职。

接着离开的是雷军的得力干将黎万强。他的离场与业务表现无关,但也属必然。这个设计出身的跨界营销奇才2010年就告诉过雷军,他有一个艺术梦。

2014年10月,黎万强宣布“到硅谷闭关一段时间”,实际是拿回了相机。10个月后,他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花与树的星空》。2019年,黎万强离开小米后,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摄影和画画领域,雷军祝福他“彻底放飞自我,快意人生”。

即将离职的创始人或许还有更多。去年以来,业内传闻刘德意在退休。作为核心创始人之一,刘德曾相继负责工业设计、供应链、IoT等业务,2018年后工作重心转移至小米集团组织部,负责中高级干部人事任免。

刘德1973年出生,比雷军小4岁。他初任组织部部长时,外界就将这一工作变动解读为“休息”。当时刘德解释,组织部比想象中忙碌,曾一天开过超过20个会。“这个岗位以慢工为主,但不意味着工作密度不大。”

但这一模式也许已有所变化。据雷锋网援引知情人士说法,在2021年年中期间,林斌在美滞留未归,刘德是公司实际的二号负责人,却一到下班就准点打卡,令人意外。

传闻真实性暂时无法证实。7月4日,刘德在微博连发为5条微博,为小米手机发布会引流,侧面说明他目前至少还在正常任职。且刘德去年9月曾出现在小米造车名单中中出现,他就算有离职意图,外部动作上也并无明显表露。

“二号人物”林斌2020年中旬也曾被传退休,小米当时回复媒体“纯属无端猜测”。但“退休”解读频频,或许正反映了外界对小米创始人团队日渐减少的一种担心。

用人压力下,雷军不得不开始“重新创业”。2020年,小米十周年之际,他在全员信中宣布,王翔、周受资、张峰和卢伟冰四名高管就任新合伙人。但不到半年后,深受雷军看重的周受资就以“返回家乡”为名出走字节。

二、新兵“负重前行”

同样在2020年十周年演讲上,雷军提及,撤换周光平是他最艰难的10个选择之一。当年发现供应链问题后,他“纠结”“痛苦”,花了4个月才下决心。雷军回顾:“艰难的人事调整,是一个企业发展中的必修课,而小米终于完成了这一课。”

以撤换周光平为节点,雷军此后数年在人事任免上确实显得更加果断。

典型体现在小米外部引进人才的高速流动上。

过去几年,雷军任用了多位“空降型”高管,其中不乏友商加盟者。原金立集团总裁卢伟冰,原联想集团副总裁常程,原小辣椒手机创始人王晓雁,原努比亚联合创始人苗雷,原暴风TV CEO刘耀平陆续加入小米,被外界戏称为“复仇者联盟”。

实际上,雷军对“聪明人”一直十分饥渴。特别在小米上市后,管理团队积极性相应下降,雷军想组建“正规军”打仗,大幅调整架构,管理层也由此出现中空。

而雷军的挖人方式在业内可能也少有对手。曾有内部人士告诉新摘,为能挖到有才干的高管,雷军往往出手阔绰。

这一风格在他2018年的一次演讲中也能窥见一斑。“如果这个人真的是你要找的人,只有一个原则,就是以搞定为原则。不能算我账上有多少钱,我怎么才能雇的起这个人,尤其在高科技公司里面,我会开一个他不能拒绝的条件。”

大量外部管理人士加入小米后,迅速退出者也占不少。常程、杨拓、彭志斌,汪凌鸣等人都在2019年至2022年间陆续离开。

常程在深陷竞业协议诉讼后,徘徊小米两年,最终离职。彭志斌待了6个月。实际停留时间最短的是杨拓,上任5个月后就因身体原因卸任,一年后加入北京中田体育任首席战略官。汪凌鸣则因猥亵事件被开除。

人员迅速流动下,说明雷军已把“用人”转为“试人”。试后业绩出众者,方可留下或晋升。卢冰伟成为这套筛选机制的最大受益者。加入小米短短一年多时间,卢冰伟凭借在红米上的成功已迅速升任小米合伙人之一。

另一个能够佐证这套机制的是高频的组织架构变动。2021年,小米内部调整了35次人事架构,每次调整都与业务强压相关。

现象背后,是雷军从“信人”到“信事”的转变。在小米内部,人事任免和战绩强挂钩已十分常见。据朱思码记报道,历年小米家宴,雷军所在主桌的CEO排名顺序都与历年小米生态链旗下品牌销量冠军的排名吻合。

不过,为了强调小米不是全靠“外部挖人”,雷军2020年特意详细解读了小米的干部选拔原则。主要有三条:一是内部提拔为主,至少占80%。二是在同等情况下,优先提拔内部同事,优先提拔年轻人。三才是强化外部引进。

但单从人员数量上看,除老一辈创始人及新晋合伙人外,小米集团前任及现任副总裁级别的13名高管中,仅有颜克胜、崔宝秋、高自光、尚进和朱丹5人来自内部培养。

这种空降模式下,内部中层管理的积极性也可能被削弱。作为内培的中坚力量,2018年起直接向雷军汇报的14名少壮派成员过去几年大都表现欠佳。曾经备受关注的“唯一80后副总裁”高自光也在去年9月悄然离职。

三、内部培养,后劲不足

怎样让小米留得住人,成为摆在雷军面前一个更大的问题。从创始成员离开到高管变动,雷军认识到,唯一靠得住的可能只有建立高质量的高管储备体系。

2018年,雷军效仿华为、阿里成立组织部,并寄予厚望。他当时告诉媒体:“我们今天几乎所有的创业公司走一个重要的大将,都会觉得很痛苦,所以最核心的是怎么能让自己拥有一大群能打仗的大将,我觉得这是组织部的作用。”

组织部是我国各级党委主管人事、党建方面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中央副省级以上干部由中央组织部集中管理。阿里2007年将组织部机制引进企业,用于直接管理总监以上高管。

这一机制在小米得到类似应用。2019年,小米组织部部长刘德告诉媒体,组织部协调和谈话的对象是集团20级以上的干部,并负责引入VP以上的高管。

值得注意的是,和阿里一样,小米还同时引进了政委体系。政委在历史上的作用是统一思想,提高战斗力。有分析指出,这套体系用在企业中,既能在组织规模逐渐扩大后依然上下拉齐理念与目标,又能为培养干部准备力量,防止核心人员突然离职时产生岗位中空。

任正非此前曾解读华为人力资源政策管理和干部管理的区别。他认为,人力资源体系负责把各种规则管好,交给干部部体系去统筹应用,总干部部是公司整个干部管理的COE(专家中心),各级干部部是业务领导的助手。

在今年5月的组织调整中,小米集团组织部部门职责不变,名称改为集团总干部部。这或许意味着,小米在管理模式上正再次向华为靠拢。

另一种辅助方式是采取激励手段。过去一年,小米已连续两次向内部员工授予股票,雷军用“未来”收拢人心,做大预备高管人才池的意图十分明显。

2021年7月,小米授予技术专家、“新十年创业者计划”首批入选者、中高层管理者等122人1.197亿股小米股票。今年3月,又授予了4931位员工约1.749亿股小米股票。

大规模股权激励背后,是小米快速增长的人才需要。除了手机迫切需要尽快完成“高端冲击”,小米AIoT竞争加剧要打开突破口,造车业务大规模推开也很缺人。

但小米股价一直以来处于低迷状态,这种“打鸡血”的动作可能短时间并不会对其人才生态产生本质影响。

综合来看,这些年小米“冲击高端”的瓶颈不仅出现在手机上,人才体系发展也面临“吃力感”。无论是已培育近4年的人才组织模式,还是高频变动的业务组织架构,实际效用目前来看都不明显。

四顾雷军麾下,空降型高管流失大,内部培养又后劲不足,小米离“战将如云”仍有很远一段距离。近一年来,小米仅朱丹一人作为内部培养者升任集团副总裁。

12年一个轮回,雷军再次站在一个关口。这一次,精准找到那个能快速产生人才综合效用的破局点,十分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