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卫龙再度冲刺港股,单靠辣条能撑得起来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卫龙再度冲刺港股,单靠辣条能撑得起来吗?

“辣条一哥”不愿放弃上市梦想。

文|蓝媒汇财经 魏无羡

编辑|蓝妹儿

6月27日晚间,卫龙美味(H2948)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这已是其第三次冲刺港交所了,只是这一次,卫龙距离上市似乎就差临门一脚。

2021年5月,卫龙的上市材料在6个月内未获批,所以自动失效;2021年11月,卫龙通过了上市聆讯,但6个月后上市材料再次失效。

所以,回顾卫龙的冲击上市历程,堪称一波三折,不过适逢最近港股打新潮正在回归的热潮,卫龙此次有望成为国内“辣条第一股”。

虽然距离上市还差临门一脚,但是从卫龙更新出的第三版招股书中可知,相较于前几年,卫龙去年在盈利状况上表现疲软。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6.50%,年内利润8.27亿元,同比增长0.98%,远低于2020年24.47%的增速。

与资本联姻固然可以增加企业的流动性,但如何改善增收不增利的境况、改变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乏力才是卫龙日后需要思考的重点。

小小辣条藏着大生意?

在此次卫龙冲刺上市中,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据悉,卫龙本次IPO拟募资规模约为5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于2021年下半年时计划的10亿美元的募资规模要少上一半。

对于募资用途,卫龙在招股书中这样写道:“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大和升级生产设施与供应链体系;审慎投资和收购对业务有协同作用的公司;进一步拓展销售和经销网络;品牌建设;产品研发活动并提升研发能力;推进业务的数智化建设;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等。”

同样根据招股书可知,卫龙主要以经营调味面制品、豆制品、及蔬菜制品为主,其中又以卫龙系列辣条、亲嘴烧和魔芋爽等产品较受市场欢迎。

辣条虽小,但却藏着大生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0年以辣条为主的中国调味面制品市场零售额高达412亿元。不过这却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因为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还显示,行业CR5(业务规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占比从2020年的10.7%上升到2021年的11.5%。其中,卫龙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超过第2名至第5名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但也“仅”从5.7%上升到了6.2%。

“大生意”不仅意指规模,还包括利润率。从卫龙递交的招股书可发现,小小辣条的赚钱能力不俗:2019年—2021年,卫龙实现营收分别为3.85亿元、41.2亿元和48.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4%;2019年-2021年,卫龙的毛利率分别为37.1%、38.0%和37.4%。

辣条属于休闲食品行业中的一个细分赛道,因为具有高频消费的特性,所以可挖掘空间较大。有预测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472亿元,按零售额计算,2021年在我国休闲食品市场中,卫龙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3%,不过在净利润率上,卫龙近四年则以16-20%的净利润大大高于国内休闲食品行业约10%的平均净利润率。

超600亿元的估值是否虚高?

成立时间虽久,但卫龙在冲击上市前的融资仅有一例:2021年5月13日进行过一轮Pro-IPO的融资。

彼时,CPE源峰和高领投资领投,腾讯投资、云锋基金、红杉资本中国、海松资本、天壹资本和厚生投资等一大票知名投资机构跟投,卫龙以5.86%的股权获得了金额为5.49亿美元的融资,卫龙被投后的市场估值达到了94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超600亿元。这一轮融资后,卫龙的静态市盈率已达到了73倍。

不过时移世易,横向对比港股市场中的其他休闲零食公司,可知曾经的超600亿元估值如今大概率要大幅缩水。

譬如如今周黑鸭(01458.HK)市值在110亿港元上下浮动,仅为卫龙曾经估值的六分之一左右。自疫情后,周黑鸭市盈率曾经因为线下门店业务的复苏而获得“报复性”增长,甚至一度冲至145倍。周黑鸭市盈率处于高光的时候正是卫龙获得Pro-IPO融资之际,彼时,消费赛道背后资本追捧。

但消费赛道的热潮已经退去,资本在回归理性,目前周黑鸭的市盈率已不到30倍,即便以30倍的市盈率来对卫龙进行估值,也只有250亿元上下,与曾经的超600亿元估值相去甚远。

估值已然虚高,卫龙还是着急上市的心思展露无遗,这背后反映的是卫龙想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的诉求。首先,为了建设厂房和满足其他经营需求,卫龙亟需资金的填充。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卫龙的借款规模从1.38亿元增至4.60亿元,截至今年4月末,借款总额已达9.13亿元。

尚未上市的卫龙的借款大多是来自银行的担保贷款,虽然,这些借款加权平均实际利率在3-4%之间,但偿还压力已经显现,截至2021年年底,有3.96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而2021年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4.94亿元。

其次,卫龙也想要借助上市来实现对产能的扩张。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卫龙公司设计年产能合计34.67万吨,产能实际利用率只有70.7%,这显示公司四家工厂产能利用率均未达到饱和状态,其中,漯河卫来工厂产能利用率更是只有59.8%。卫龙提出通过上市募资战略性扩张产能,计划将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年产能分别提升9万吨、7.2万吨和1.47万吨。

掩盖不住的问题?

凭借小小辣条,卫龙快要敲响资本市场的大门,但在谋求上市的热闹背后,卫龙内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是掩盖不住且真切存在的。

其一,辣条成就了卫龙,但同时辣条也构成了卫龙如今的“痛”,即产品单一的“痛”。根据招股书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卫龙开始朝着多元化开始布局,但在2019年-2021年期间,卫龙调味面制品所得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依然分别高达73.1%、65.3%和60.8%,也就是说,辣条仍占主要营收的大头。

尽管,这并不是卫龙一家的问题,很多消费类企业都会出现产品结构单一的情况,但无论是扩大营收规模,还是降低经营风险,卫龙都需要在辣条之外,开发出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新的爆款产品。

其二,行业护城河不深,竞争压力也在增加。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卫龙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60万元、1590万元、2420万元、1010万元,相对应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64%、0.47%、0.59%、0.44%。

在研发投入上,卫龙要略高于国内一些休闲零食企业,不过所建构出的优势并不明显,近些年来,切入辣条这条细分赛道的企业也在增多,如三只松鼠和盐津铺子也纷纷布局了自家的辣条产品,这无疑给卫龙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其三,卫龙在销售渠道上过于依赖线下和经销商渠道。2018-2020年,卫龙线下渠道分别实现收益25.19亿元、31.34亿元、37.39亿元,分别占总收益的91.6%、92.6%、90.7%。在经销商方面,截至2021年6月底,卫龙与全国的2150名经销商进行合作,覆盖超过62.5万个零售终端,其中80%的零售终端位于低线城市。

在招股书中,卫龙也坦承,经销商减少、延误、取消订单、选择或增加销售竞品、未能与现有经销商续约等均有可能导致其收入波动或减少,甚至对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卫龙所赖以强大的辣条有一个几近于“原罪”般的存在,即辣条在当下难以摆脱外界给其打上的诸如“垃圾食品”、“不健康”等标签,随着消费者饮食观念的变化,卫龙需要在产品研发和宣传口径上及时调整和应对。

无论从市场份额,还是知名度来看,卫龙无疑都是国内的“辣条一哥”,这位“辣条一哥”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如若“上岸”又将有怎样的表现,还是令人期待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卫龙

  • 卫龙美味关联公司增资至6006万美元
  • 卫龙美味(9985)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8.9%,派发高比例中期息,约占净利润的6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卫龙再度冲刺港股,单靠辣条能撑得起来吗?

“辣条一哥”不愿放弃上市梦想。

文|蓝媒汇财经 魏无羡

编辑|蓝妹儿

6月27日晚间,卫龙美味(H2948)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这已是其第三次冲刺港交所了,只是这一次,卫龙距离上市似乎就差临门一脚。

2021年5月,卫龙的上市材料在6个月内未获批,所以自动失效;2021年11月,卫龙通过了上市聆讯,但6个月后上市材料再次失效。

所以,回顾卫龙的冲击上市历程,堪称一波三折,不过适逢最近港股打新潮正在回归的热潮,卫龙此次有望成为国内“辣条第一股”。

虽然距离上市还差临门一脚,但是从卫龙更新出的第三版招股书中可知,相较于前几年,卫龙去年在盈利状况上表现疲软。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8亿元,同比增长16.50%,年内利润8.27亿元,同比增长0.98%,远低于2020年24.47%的增速。

与资本联姻固然可以增加企业的流动性,但如何改善增收不增利的境况、改变企业经营中出现的乏力才是卫龙日后需要思考的重点。

小小辣条藏着大生意?

在此次卫龙冲刺上市中,摩根士丹利、中金公司和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据悉,卫龙本次IPO拟募资规模约为5亿美元,这一数字相较于2021年下半年时计划的10亿美元的募资规模要少上一半。

对于募资用途,卫龙在招股书中这样写道:“此次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扩大和升级生产设施与供应链体系;审慎投资和收购对业务有协同作用的公司;进一步拓展销售和经销网络;品牌建设;产品研发活动并提升研发能力;推进业务的数智化建设;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等。”

同样根据招股书可知,卫龙主要以经营调味面制品、豆制品、及蔬菜制品为主,其中又以卫龙系列辣条、亲嘴烧和魔芋爽等产品较受市场欢迎。

辣条虽小,但却藏着大生意。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0年以辣条为主的中国调味面制品市场零售额高达412亿元。不过这却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因为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还显示,行业CR5(业务规模前五名的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占比从2020年的10.7%上升到2021年的11.5%。其中,卫龙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超过第2名至第5名企业的市场份额之和,但也“仅”从5.7%上升到了6.2%。

“大生意”不仅意指规模,还包括利润率。从卫龙递交的招股书可发现,小小辣条的赚钱能力不俗:2019年—2021年,卫龙实现营收分别为3.85亿元、41.2亿元和48.0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2.4%;2019年-2021年,卫龙的毛利率分别为37.1%、38.0%和37.4%。

辣条属于休闲食品行业中的一个细分赛道,因为具有高频消费的特性,所以可挖掘空间较大。有预测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休闲食品行业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1472亿元,按零售额计算,2021年在我国休闲食品市场中,卫龙占整体市场份额的1.3%,不过在净利润率上,卫龙近四年则以16-20%的净利润大大高于国内休闲食品行业约10%的平均净利润率。

超600亿元的估值是否虚高?

成立时间虽久,但卫龙在冲击上市前的融资仅有一例:2021年5月13日进行过一轮Pro-IPO的融资。

彼时,CPE源峰和高领投资领投,腾讯投资、云锋基金、红杉资本中国、海松资本、天壹资本和厚生投资等一大票知名投资机构跟投,卫龙以5.86%的股权获得了金额为5.49亿美元的融资,卫龙被投后的市场估值达到了94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超600亿元。这一轮融资后,卫龙的静态市盈率已达到了73倍。

不过时移世易,横向对比港股市场中的其他休闲零食公司,可知曾经的超600亿元估值如今大概率要大幅缩水。

譬如如今周黑鸭(01458.HK)市值在110亿港元上下浮动,仅为卫龙曾经估值的六分之一左右。自疫情后,周黑鸭市盈率曾经因为线下门店业务的复苏而获得“报复性”增长,甚至一度冲至145倍。周黑鸭市盈率处于高光的时候正是卫龙获得Pro-IPO融资之际,彼时,消费赛道背后资本追捧。

但消费赛道的热潮已经退去,资本在回归理性,目前周黑鸭的市盈率已不到30倍,即便以30倍的市盈率来对卫龙进行估值,也只有250亿元上下,与曾经的超600亿元估值相去甚远。

估值已然虚高,卫龙还是着急上市的心思展露无遗,这背后反映的是卫龙想要通过资本市场来实现的诉求。首先,为了建设厂房和满足其他经营需求,卫龙亟需资金的填充。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卫龙的借款规模从1.38亿元增至4.60亿元,截至今年4月末,借款总额已达9.13亿元。

尚未上市的卫龙的借款大多是来自银行的担保贷款,虽然,这些借款加权平均实际利率在3-4%之间,但偿还压力已经显现,截至2021年年底,有3.96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而2021年年末,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4.94亿元。

其次,卫龙也想要借助上市来实现对产能的扩张。根据招股书,截至2021年,卫龙公司设计年产能合计34.67万吨,产能实际利用率只有70.7%,这显示公司四家工厂产能利用率均未达到饱和状态,其中,漯河卫来工厂产能利用率更是只有59.8%。卫龙提出通过上市募资战略性扩张产能,计划将调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及其他产品年产能分别提升9万吨、7.2万吨和1.47万吨。

掩盖不住的问题?

凭借小小辣条,卫龙快要敲响资本市场的大门,但在谋求上市的热闹背后,卫龙内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是掩盖不住且真切存在的。

其一,辣条成就了卫龙,但同时辣条也构成了卫龙如今的“痛”,即产品单一的“痛”。根据招股书的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卫龙开始朝着多元化开始布局,但在2019年-2021年期间,卫龙调味面制品所得收益占总收益的比例依然分别高达73.1%、65.3%和60.8%,也就是说,辣条仍占主要营收的大头。

尽管,这并不是卫龙一家的问题,很多消费类企业都会出现产品结构单一的情况,但无论是扩大营收规模,还是降低经营风险,卫龙都需要在辣条之外,开发出真正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新的爆款产品。

其二,行业护城河不深,竞争压力也在增加。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卫龙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760万元、1590万元、2420万元、1010万元,相对应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0.64%、0.47%、0.59%、0.44%。

在研发投入上,卫龙要略高于国内一些休闲零食企业,不过所建构出的优势并不明显,近些年来,切入辣条这条细分赛道的企业也在增多,如三只松鼠和盐津铺子也纷纷布局了自家的辣条产品,这无疑给卫龙带来了不小的竞争压力。

其三,卫龙在销售渠道上过于依赖线下和经销商渠道。2018-2020年,卫龙线下渠道分别实现收益25.19亿元、31.34亿元、37.39亿元,分别占总收益的91.6%、92.6%、90.7%。在经销商方面,截至2021年6月底,卫龙与全国的2150名经销商进行合作,覆盖超过62.5万个零售终端,其中80%的零售终端位于低线城市。

在招股书中,卫龙也坦承,经销商减少、延误、取消订单、选择或增加销售竞品、未能与现有经销商续约等均有可能导致其收入波动或减少,甚至对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卫龙所赖以强大的辣条有一个几近于“原罪”般的存在,即辣条在当下难以摆脱外界给其打上的诸如“垃圾食品”、“不健康”等标签,随着消费者饮食观念的变化,卫龙需要在产品研发和宣传口径上及时调整和应对。

无论从市场份额,还是知名度来看,卫龙无疑都是国内的“辣条一哥”,这位“辣条一哥”能否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如若“上岸”又将有怎样的表现,还是令人期待的。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