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母乳完美无缺”的想法从何而来? | 一周新书推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母乳完美无缺”的想法从何而来?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西游记、驯鹰、母乳喂养、联合国、新社会契约、说谎、早期国家……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西游补》

董说 著
纸上造物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7

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中,明末小说家董说《西游补》的艺术成就被鲁迅等人高度肯定。书中写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化斋,为鲭鱼(即情欲)气所迷,进入梦幻世界,经历了青青世界、未来世界、古人世界等今人眼中的平行时空,遭遇情难,最后被虚空尊者唤醒。这本书在描写平行时空时,刻画了种种社会世相,以此揭露和讽刺现实,还被学者定义为意识流小说

这部续书可能会颠覆我们对汉语古典小说的认识。学者夏济安认为:若讲到中国的潜意识文学,此书可算代表作,曹雪芹可能受此书的影响。不仅是《红楼梦》有可能受此书影响,即使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大话西游》也似乎有这本书的影子。这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后,已经再版过几次,今年的新版中收录了鲁迅和马伯庸撰写的序言,为读者讲解本书吸引一代代作家的奥秘。

《以鹰之名》

[英]海伦·麦克唐纳 著 陈佳琳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7

作家海伦·麦克唐纳发现,好像所有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都会以死亡结尾,然而她写作的《以鹰之名》却打破了这个常规做法——故事是以死亡开篇的。四十多岁时没有家庭,也没有工作的海伦·麦克唐纳忽然收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在她童年时期就对猛禽报以相当的热情,而父亲则是她最初分享爱好的朋友。麦克唐纳试图重新振作起来,而她想到的方法就是领养一只世界上最难驯服的禽鸟:苍鹰,并花一年的时间驯服她,训练她狩猎。在与苍鹰相处的过程中,她与儿时熟读的作品《苍鹰》的作者T.H.怀特重逢,她对苍鹰的驯服也与怀特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以鹰之名》既是一部痛苦的私人回忆录,也是一部自然文学,它不仅是驯鹰术科普,也充满了史实与哲思。

训练苍鹰的根本目的是让自己在猛禽的本能驱动的世界中迷失,忘记父亲、悲伤和自身的处境。然而父亲的葬礼、周围的朋友也让麦克唐纳意识到,她不仅处于猛禽的世界中,也处于人的生活中。

《母乳主义 : 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加]考特妮·琼格 著 张英杰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6

身为母亲,有的人母乳充足,有的人奶水不够,有的人没有时间给孩子喂奶,这些都是生活中可以理解的情况。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但也没有哪个时代所有女人都给自己的孩子哺乳。不过,多伦多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考特妮·琼格发现,在当今社会中,多数人眼中女性有哺乳的义务,却似乎缺少不哺乳的权利。不喂母乳似乎变成了令当妈妈的感到羞愧的事,甚至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给不进行母乳喂养的妈妈进行道德说教乃至公开羞辱了。

琼格看到,今天很多人都不愿意摒弃“母亲的乳汁完美无缺”的想法。然而,母乳喂养是如何成为“母乳主义”的?琼格追溯历史,发现这件事与配方奶尤其是雀巢公司配方奶粉在发展中国家引发的问题有关,由于不卫生的条件、误导人的营销策略导致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认为配方奶粉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危险,逐步转向了母乳喂养。另一方面,人们曾经宣扬母乳喂养有这样那样的好处,这些好处到底有多少是真的?琼格对各个调查进行抽丝剥茧的拷问,最终发现很多人们眼中母乳喂养的优点并不成立。琼格还发现,很多人眼中,母乳喂养已经等同于用人奶进行喂养,母乳变成了一件商品,女性吸奶成为了一件不得不做的苦差事,然而实际上也许孩子更需要的是母亲与孩子在哺乳时的亲密接触。在本书的后半段,作者还剖析了在没有合理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时,要求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良好意愿是如何伤害了许多妈妈的。

《新社会契约:重系21世纪公民与社会的纽带》

[英]米努什·沙菲克 著 李艳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2-6

撒切尔、里根等人对个人主义与市场的重视与哈耶克对个人自由和市场效率的强调密不可分。随后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则带来了主张利用市场手段,替代费边主义的政府干预主义和哈耶克的放任型市场自由主义,成为了克林顿、托尼·布莱尔等领袖的思想来源。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后续影响下,民粹领袖取代了中间派的领导人,第三条道路似乎也走不通了。在这种情况下,新冠疫情、全球气候危机构成了我们面临的威胁,而技术和人口的变化也在带来新的挑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经济学家米努什·沙菲克想要通过本书来反思现有社会契约很大程度失灵的原因,并重系21世纪公民与社会的纽带。

这本书围绕的是儿童、教育、健康、工作、养老、代际等问题,这些也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系的话题,本书作者希望让读者意识到不仅在家庭内部,还在社区、民族国家等范围内履行相互义务并照顾他人,作者希望我们更加直观地意识到我们对彼此所负的义务,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新的社会契约。

《三星堆之惑 : 考古纪事本末(二)》

许宏 著
汉唐阳光 |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22-6

近年来,随着三星堆盲盒不断上新,新鲜出土的文物吸引了大量关注,以三星堆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涌现。

这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在这一系列中,考古学者许宏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作为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许宏在《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中回顾了他20年的考古田野亲历,给普通读者展示了自己亲历的考古发现及其论争探索过程,例如带领读者亲历二里头都邑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问世的现场并深入了解背后的学术讨论等。而《三星堆之惑》则从考古工作者的视角出发,从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在考古发掘报告、期刊文献等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为读者讲解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

这本书的踏实和细致看起来就是学术著作,然而这也是因为许宏本人对读者抱有信心。他始终认为,考古学应该回归逻辑、常识和理性。他希望普通读者也能够从学理、材料、推导过程的角度来看考古学,而不只是期待学者给出一个结论,因为教科书标准答案式的思维是危险的。

《没有魔法宫:帝国的终结与联合国的思想源起》

[英]马克·马佐尔 著 朱世龙 译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5

一战后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缔造的全球首个有重要作用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威尔逊本人一直希望世界新秩序由道德和理想主义而非国家利益掌控,并希望由此来实现人类和平,但是美国自身没有加入国联,自由主义帝国体系秩序下国联的理想也以失败告终。到了联合国创立时,对联合国的质疑也有很多,时任参与《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的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韦伯斯特认为这是一个披着普世组织外衣的大国联盟。而帝国的观念、帝国统治的经验也在影响着刚刚建立的联合国。

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马佐尔在这本书中撰写了联合国创立之初如何在不同思想的角力中,从保护帝国的机制变成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而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较劲、人权与主权之争等依然影响至今。通过还原联合国成立前后的一系列争端,马克·马佐尔展示了联合国今天所面临挑战的根源。

《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

[美国] 詹姆斯·C·斯科特 著 田雷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2-5

继《逃避统治的艺术》《弱者的武器》等作品之后,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席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的《作茧自缚》也被译介到了中国。在本书中作者谈到,国家是今天考古和历史记录的主宰,不仅因为这种形式完全压倒其他政治可能,也因为这些研究大多由国家资助而展开,而在斯科特看来,这“等同于国家在自恋地绘制自画像”。但其实直到相当近期,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根本不存在什么国家。

最初的国家如何产生?那些政权的中断、分裂或者所谓的“黑暗时代”,真的有那么黑暗吗?那些关于国家诞生与消亡的说法是一种史实还是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斯科特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国家政治权力核心的谷物-人口生产系统,也引领我们思考国家与蛮族人部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茧自缚》是一部颠覆许多常识的作品,准备好大吃一惊吧!

《说谎 : 公共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希赛拉·博克 著 胡萌琦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6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说谎,但是如果我们句句属实,往往会被认为情商太低不会做人。到底什么时候必须说真话,什么时候可以撒谎呢?有没有什么道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真话和撒谎的两难呢?

说真话的困境总是存在,但是似乎很少有人对此分析。道德哲学家处理着抽象的问题,但说谎这件事却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要面临的选择。本书作者、哲学家、伦理学家希赛拉·博克努力尝试去弥补这道鸿沟。博克在书中试着从文学、私人生活和工作里寻找样本,说明谎言的主要类型、不同形式和说谎的理由,并致力于偏离狭隘的个人或专业视角,来检验那些看似合理的说谎动因是否真的能够站得住脚。或许你也产生过疑惑,善意的谎言、看起来合情合理的谎言、为了更大的利益而进行撒谎到底有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如翻开这本书寻找答案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母乳完美无缺”的想法从何而来? | 一周新书推荐

本周关键词:西游记、驯鹰、母乳喂养、联合国、新社会契约、说谎、早期国家……

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潘文捷

编辑 | 林子人

《西游补》

董说 著
纸上造物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2-7

明末清初的《西游记》续书中,明末小说家董说《西游补》的艺术成就被鲁迅等人高度肯定。书中写唐僧师徒过火焰山之后,孙悟空化斋,为鲭鱼(即情欲)气所迷,进入梦幻世界,经历了青青世界、未来世界、古人世界等今人眼中的平行时空,遭遇情难,最后被虚空尊者唤醒。这本书在描写平行时空时,刻画了种种社会世相,以此揭露和讽刺现实,还被学者定义为意识流小说

这部续书可能会颠覆我们对汉语古典小说的认识。学者夏济安认为:若讲到中国的潜意识文学,此书可算代表作,曹雪芹可能受此书的影响。不仅是《红楼梦》有可能受此书影响,即使是我们更为熟悉的《大话西游》也似乎有这本书的影子。这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后,已经再版过几次,今年的新版中收录了鲁迅和马伯庸撰写的序言,为读者讲解本书吸引一代代作家的奥秘。

《以鹰之名》

[英]海伦·麦克唐纳 著 陈佳琳 译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7

作家海伦·麦克唐纳发现,好像所有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都会以死亡结尾,然而她写作的《以鹰之名》却打破了这个常规做法——故事是以死亡开篇的。四十多岁时没有家庭,也没有工作的海伦·麦克唐纳忽然收到了父亲离世的消息。在她童年时期就对猛禽报以相当的热情,而父亲则是她最初分享爱好的朋友。麦克唐纳试图重新振作起来,而她想到的方法就是领养一只世界上最难驯服的禽鸟:苍鹰,并花一年的时间驯服她,训练她狩猎。在与苍鹰相处的过程中,她与儿时熟读的作品《苍鹰》的作者T.H.怀特重逢,她对苍鹰的驯服也与怀特的故事交织在一起。《以鹰之名》既是一部痛苦的私人回忆录,也是一部自然文学,它不仅是驯鹰术科普,也充满了史实与哲思。

训练苍鹰的根本目的是让自己在猛禽的本能驱动的世界中迷失,忘记父亲、悲伤和自身的处境。然而父亲的葬礼、周围的朋友也让麦克唐纳意识到,她不仅处于猛禽的世界中,也处于人的生活中。

《母乳主义 : 母乳喂养的兴起和被忽视的女性选择》

[加]考特妮·琼格 著 张英杰 译
万有引力 |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6

身为母亲,有的人母乳充足,有的人奶水不够,有的人没有时间给孩子喂奶,这些都是生活中可以理解的情况。从来没有什么时候女人不给孩子哺乳,但也没有哪个时代所有女人都给自己的孩子哺乳。不过,多伦多大学政治科学系教授考特妮·琼格发现,在当今社会中,多数人眼中女性有哺乳的义务,却似乎缺少不哺乳的权利。不喂母乳似乎变成了令当妈妈的感到羞愧的事,甚至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给不进行母乳喂养的妈妈进行道德说教乃至公开羞辱了。

琼格看到,今天很多人都不愿意摒弃“母亲的乳汁完美无缺”的想法。然而,母乳喂养是如何成为“母乳主义”的?琼格追溯历史,发现这件事与配方奶尤其是雀巢公司配方奶粉在发展中国家引发的问题有关,由于不卫生的条件、误导人的营销策略导致的问题使得人们开始认为配方奶粉本身具有相当大的危险,逐步转向了母乳喂养。另一方面,人们曾经宣扬母乳喂养有这样那样的好处,这些好处到底有多少是真的?琼格对各个调查进行抽丝剥茧的拷问,最终发现很多人们眼中母乳喂养的优点并不成立。琼格还发现,很多人眼中,母乳喂养已经等同于用人奶进行喂养,母乳变成了一件商品,女性吸奶成为了一件不得不做的苦差事,然而实际上也许孩子更需要的是母亲与孩子在哺乳时的亲密接触。在本书的后半段,作者还剖析了在没有合理政策的支持与保障时,要求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的良好意愿是如何伤害了许多妈妈的。

《新社会契约:重系21世纪公民与社会的纽带》

[英]米努什·沙菲克 著 李艳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2-6

撒切尔、里根等人对个人主义与市场的重视与哈耶克对个人自由和市场效率的强调密不可分。随后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则带来了主张利用市场手段,替代费边主义的政府干预主义和哈耶克的放任型市场自由主义,成为了克林顿、托尼·布莱尔等领袖的思想来源。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及其后续影响下,民粹领袖取代了中间派的领导人,第三条道路似乎也走不通了。在这种情况下,新冠疫情、全球气候危机构成了我们面临的威胁,而技术和人口的变化也在带来新的挑战。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校长、经济学家米努什·沙菲克想要通过本书来反思现有社会契约很大程度失灵的原因,并重系21世纪公民与社会的纽带。

这本书围绕的是儿童、教育、健康、工作、养老、代际等问题,这些也是与每个人都有关系的话题,本书作者希望让读者意识到不仅在家庭内部,还在社区、民族国家等范围内履行相互义务并照顾他人,作者希望我们更加直观地意识到我们对彼此所负的义务,建立更具有包容性的新的社会契约。

《三星堆之惑 : 考古纪事本末(二)》

许宏 著
汉唐阳光 |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22-6

近年来,随着三星堆盲盒不断上新,新鲜出土的文物吸引了大量关注,以三星堆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不断涌现。

这本书是考古纪事本末系列之二,在这一系列中,考古学者许宏将纪事本末的体裁运用到考古事件当中。作为二里头考古队第三任队长,许宏在《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中回顾了他20年的考古田野亲历,给普通读者展示了自己亲历的考古发现及其论争探索过程,例如带领读者亲历二里头都邑大型绿松石龙形器的问世的现场并深入了解背后的学术讨论等。而《三星堆之惑》则从考古工作者的视角出发,从三星堆遗址最早的研究发掘者开始追究,在考古发掘报告、期刊文献等学术史料里归结出十大困惑点,为读者讲解其中的观念分歧与衍化脉络。

这本书的踏实和细致看起来就是学术著作,然而这也是因为许宏本人对读者抱有信心。他始终认为,考古学应该回归逻辑、常识和理性。他希望普通读者也能够从学理、材料、推导过程的角度来看考古学,而不只是期待学者给出一个结论,因为教科书标准答案式的思维是危险的。

《没有魔法宫:帝国的终结与联合国的思想源起》

[英]马克·马佐尔 著 朱世龙 译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5

一战后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缔造的全球首个有重要作用的国际政治组织“国际联盟”被认为是联合国的前身,威尔逊本人一直希望世界新秩序由道德和理想主义而非国家利益掌控,并希望由此来实现人类和平,但是美国自身没有加入国联,自由主义帝国体系秩序下国联的理想也以失败告终。到了联合国创立时,对联合国的质疑也有很多,时任参与《联合国宪章》起草工作的英国历史学家查尔斯·韦伯斯特认为这是一个披着普世组织外衣的大国联盟。而帝国的观念、帝国统治的经验也在影响着刚刚建立的联合国。

英国历史学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马克·马佐尔在这本书中撰写了联合国创立之初如何在不同思想的角力中,从保护帝国的机制变成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而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之间的较劲、人权与主权之争等依然影响至今。通过还原联合国成立前后的一系列争端,马克·马佐尔展示了联合国今天所面临挑战的根源。

《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

[美国] 詹姆斯·C·斯科特 著 田雷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22-5

继《逃避统治的艺术》《弱者的武器》等作品之后,耶鲁大学政治学和人类学斯特林讲席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的《作茧自缚》也被译介到了中国。在本书中作者谈到,国家是今天考古和历史记录的主宰,不仅因为这种形式完全压倒其他政治可能,也因为这些研究大多由国家资助而展开,而在斯科特看来,这“等同于国家在自恋地绘制自画像”。但其实直到相当近期,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根本不存在什么国家。

最初的国家如何产生?那些政权的中断、分裂或者所谓的“黑暗时代”,真的有那么黑暗吗?那些关于国家诞生与消亡的说法是一种史实还是一种以国家为中心的叙事?斯科特带领我们深入了解国家政治权力核心的谷物-人口生产系统,也引领我们思考国家与蛮族人部落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茧自缚》是一部颠覆许多常识的作品,准备好大吃一惊吧!

《说谎 : 公共与私人生活中的道德选择》

希赛拉·博克 著 胡萌琦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6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不要说谎,但是如果我们句句属实,往往会被认为情商太低不会做人。到底什么时候必须说真话,什么时候可以撒谎呢?有没有什么道德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真话和撒谎的两难呢?

说真话的困境总是存在,但是似乎很少有人对此分析。道德哲学家处理着抽象的问题,但说谎这件事却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时时刻刻要面临的选择。本书作者、哲学家、伦理学家希赛拉·博克努力尝试去弥补这道鸿沟。博克在书中试着从文学、私人生活和工作里寻找样本,说明谎言的主要类型、不同形式和说谎的理由,并致力于偏离狭隘的个人或专业视角,来检验那些看似合理的说谎动因是否真的能够站得住脚。或许你也产生过疑惑,善意的谎言、看起来合情合理的谎言、为了更大的利益而进行撒谎到底有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如翻开这本书寻找答案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