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高级的思考方式,是底层逻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高级的思考方式,是底层逻辑

终于,等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文|深响 Rickzhang

某些时候,推动历史发展的规律却隐藏在最简单的事件里。

1756年,被租住小公寓中炉子上热水壶的蒸汽顶开瓶盖的动作吸引,瓦特逐渐有了活塞往复型蒸汽机原理的雏形。

这个被当时很多钟表作坊主嘲笑没有任何作用的工具,5年之后就成为以英国为核心不断蔓延工业革命的基石。

而通过近一百年的努力,到19世纪80年代,小型内燃机终于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1885年,卡尔·本茨造出第一辆三轮汽车。

这款车,拉开了现在建立在车轮上世界的序幕。

1901年,由威廉·迈巴赫设计的第一辆梅赛德斯汽车问世。这款车采用了蜂窝式散热器,车辆重心较低,是第一辆完全脱离了马车设计,近似现代汽车外形特征的车辆。

凭借这款车,威廉·迈巴赫在汽车界被尊称为“汽车之父”。

接下来哪怕度过一战,汽车行业只是在发动机的功率上下功夫,直到1910年福特把自己发明的流水线生产工艺和一体化车身的技术融入进去,由于实现标准化生产降低了成本,福特旗下的T型车创造了超过20年雄踞世界汽车销量排行榜的奇迹。

之后的汽车产业就进入到近现代发展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日本汽车产业,因为丰田的精益管理带来的高效率最终超越了欧美汽车公司。

这时候开始,世界的汽车产业进入日美争锋、欧洲独霸高端的时代。

关键各家老牌汽车公司围绕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进行了庞大的技术储备和专利申请,构建了让后来车企业望之兴叹的“护城河”,也阻挡了中国车企崛起的步伐。

转机在2009年出现。

随着国家开始针对新能源汽车展开补贴,尤其是2012年6 ,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文件,明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彻底激活了以电力能源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由于电力汽车可以绕过发动机、变速箱等海外汽车企业构筑的“叹息之墙”,再加上财政资金源源不断的扶持,越来越多新兴造车力量的加入,使这个市场日益活跃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已经无法阻挡的新能源汽车浪潮。

2018年之后,造车新势力企业入场,带来各种产品化思维和跨界的技术理念,让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实现普及,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迅速向智能汽车时代转型。

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基于制造和精益管理的基础设施,核心在于数字能力、技术材料能力的突破,开始实现了弯道超车。

通过汽车发展史的梳理能看出,技术的变革不断引发这个行业,在不同方向朝着正确的路途前进,最终实现了产业的跃迁。

而在这个过程中,想找到自己的机会,就必须找到产业在一个新时期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因素的选择和判断,是不折不扣的底层逻辑。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最近几年中底层逻辑在社会中爆火。这是因为未来的竞争,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对事物的假设和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越高,说明判断越准确,洞见本质的能力也越强,也越容易发现底层规律。

所以,科学决策的第一步,其实就是找到目标事物或目标行业的本质或基础规律。

只有这一点做好了,才能从多方面来建立对目标赛道的认知,最终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趋势,是最大的杠杆

企业的竞争是基于各个层面的,但想跨越一个大的阶位,利用降维打击来赢得竞争,创业者和企业家就必须重视产业跃迁。

因为只有抓住了产业跃迁,创业者和企业家才能用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去实现自己经营的目标,也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占到优先的身位。

但产业跃迁并不是那么简单。为了找到基本的规律,创业者和企业家就必须认识“本质”。

所谓“本质”,其实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背后的底层逻辑。

通过对智能汽车和其他行业实现产业跃迁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发现,各个行业发生跃迁的本质是因为技术杠杆的作用。

所谓技术杠杆战略是悉尼麦考瑞大学管理学研究生院著名战略管理专家约翰 马修斯与汉城国立大学教授赵东成于1994年开始至今的共同研究成果。

两位教授在对东亚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半导体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在创新发展道路上重要的“技术杠杆”战略。

在他们看来,就企业而言,技术杠杆战略是资源杠杆和能力杠杆概念的延伸,是企业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设定,通过主动选择的不同产品、技术或市场驱动技术升级和能力扩张,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而这个理论在不断被新兴经济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所证明。某种意义上,当前所有能突破常理发展的企业,都是利用技术杠杆实现跃迁的。

例如Tiktok在全球有25亿用户、SHEIN(希音)覆盖200多个国家千亿美元市值,它们的成功都是基于原有的基础设施,然后通过技术杠杆完成了产业跃迁。

尤其是SHEIN(希音),看起来是快时尚公司,但是这个企业其实把数据变成了生产要素,然后通过数智化的方式去链接这些供应链和市场要素,最终利用低成本实现快时尚的跃迁式发展。

也正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互联网和新经济企业进军智能汽车。因为它们虽然不是传统制造业企业,但它们都有成功利用技术杠杆实现产业跃迁的经验。

小米的汽车还在研发中,但是北京顺义的工厂已经开始建设;百度刚刚跟吉利一起在元宇宙发布了一款智能汽车——集度,科幻感十足的车身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目标。

在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领域,百度的研究超过10年历史,相应的技术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梯队。

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出行平台“萝卜快跑”的合作方超过百家,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在各大城市开跑,据IHS预测,在2030年,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将占到共享出行市场的60%以上,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3万亿。

而华为,也是深度介入智能汽车领域的玩家,不光与长安、北汽、比亚迪展开合作,还重度参与了赛力斯的造车,推出的问界M5六月销量破7000;刚上市的M7,48小时订单破五万……

这些企业跨界而来进军智能汽车领域,都是因为它们在自身所处的互联网和泛TMT(科技、媒体、通信)领域把技术杠杆玩得炉火纯青,它们有过利用技术杠杆实现产业跃迁的经验,所以它们才能进入智能汽车这个赛道,选择新的机会。

这其实说明,一个赛道越热,想进入的企业家就必须要更冷静,先从基本面来分析,给赛道建立一个结构模型,从中找到真正的技术杠杆,然后结合自身核心能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抓住技术杠杆的趋势,打通商业的底层逻辑是根本

某些程度上,企业家冷静对赛道建立结构模型后,就要找真正适合的策略方向。

而寻找这个方向方法多样,但最简单的其实是分析产业中真正能带来价值的模式,也就是寻找产业价值发展的本质。

而不论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进行的探索和追寻,是对它为何存在,以及之所以成为“它”的深度思考。

毕竟,在新产业出现跃迁时,95%的创新企业是在摧毁价值,创造的价值基本等于5%的企业在创造价值。正如智能手机行业,只有苹果等少数企业在创造行业的大部分价值,其他大多数企业因为技术创新的不足,获得的价值极低。

对于这一点,嘉实基金专门布局智能汽车赛道的基金经理姚志鹏在最近接受媒体访谈时指出,“新兴行业和成长性行业都容易出现创新的‘价值陷阱’”。

在他看来,作为投资人除非真的非常懂行业、非常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前景,才能去判断当前这些创新和发展性技术的价值。

否则的话,投资人就会掉到陷阱里,因为“创新不足和创新过度都很危险,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不懂行业,就贸然开启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最后一定价值不大”。

尤其是现在最热的智能汽车赛道,姚志鹏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专门关注智能汽车赛道的基金经理,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尤其对中国企业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汽车赛道超车这件事兴趣很深,认为了解清楚这个过程中体现的逻辑,对企业家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找寻底层规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姚志鹏眼中,要从三个领域来分析这些企业决策的依据,包括底层架构、格局重塑和商业模式。

首先,在底层架构方面,汽车从燃油到电动,是一次能源应用技术杠杆撬动的产业跃迁机遇,这中间完美避过之前百年燃油车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专利为核心零部件树立的专利墙,可以在新的维度上实现平等竞争。

这样的局面,为科技企业改造汽车产业大幅度降低了准入门槛,也相应带来了增量部分的机会。这是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智能汽车赛道的前提。

其次,在格局重塑方面,因为品牌都依附于产品,产品的本质变化,也将带来品牌力的显著变化。

所以,中国新势力车企和中国供应链在全新的电动平台上,通过持续投入的产品优势会积累相对更强的品牌力和竞争力,未来有望获得更大的机会。

第三,在商业模式方面,智能汽车产业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软件服务产品变现为企业提供了显著不同的商业可能性。

毕竟,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可以通过付费开启软件功能,类似高精度导航、智能驾驶、电池租赁等服务,这些内容大部分涉及软件和服务,类似于智能手机的商业模式。

从这点上看,智能汽车是完美变现平台,是未来互联网商业最大的发展方向。

姚志鹏觉得,搞清楚互联网企业为什么纷纷跨界造车很重要,这中间的底层逻辑运用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决策上,也有思考价值。

任何一个商业底层逻辑,都要找到突破口

分析完一个行业的价值本质和发展前景之后,企业家要找到技术杠杆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切入到这个行业内部,并推动行业实现跃迁带给企业发展机遇。

一般来说,各个行业的技术杠杆现在就集中在数字化、硬科技、新材料、新能源。这是目前专家都同意的一个规律。

所以,企业家找寻技术杠杆的突破口也是如此,通过这四个方向去探寻行业跃迁所需要的技术杠杆到底是什么。

现在最火的智能汽车,其实也是如此。

比如超越特斯拉登顶产销双榜的国产品牌比亚迪,2021年,比亚迪销量“以一打十”,新能源乘用车一年就卖出了593745辆,同比暴增232%,市占率冲上20%。

但其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依旧拉胯,毛利率仅有17.4%,同比下滑了8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最差。

虽然比亚迪的销量和生产量都超过了特斯拉,但在单车盈利率上,比亚迪可能连特斯拉的零头都不够。

根据一季度财报及汽车销量测算,特斯拉每卖一台车净赚72400元人民币;而比亚迪不到2000元人民币,足足差了7万元。

再比如曾经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蔚来,从6月9日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来看,蔚来一季度营收99.1亿元,净亏损17.8亿元,同比暴增760.4%;另两家也是一样,一季度理想再度亏损,营收环比下滑9.97%,录得亏损1087万元;而一季度营收29.5亿元、同比增长616.1%、高于市场预期的小鹏,当季度净亏损为7.866亿元。

关键,小鹏、理想和蔚来都是连续三年实现亏损后继续亏损的现状,再加上比亚迪毛利率大幅下降,其实背后都在说明,这个行业目前的技术突破口并不在智能驾驶和车机领域。

虽然各地在不断出台关于无人驾驶技术普及的政策,类似于像萝卜快跑这样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发展迅速。但在国家交通法领域内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出台,各地也只是试行版,哪怕5G的普及和AI技术的成熟让 L4(高度自动驾驶)级别的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逐渐成为可能,目前看从 L2+到L4级别的智能驾驶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

再加上各家亏损的主要原因纷纷归咎于2021年电池以及电池原材料的上涨。而宁德时代刚刚推出超越当前技术标准的麒麟电池,就引发资本市场的普遍关注,宁德时代的市值重回巅峰。

这说明现在真正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技术,关键是在电池领域。

毕竟,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的费效比和安全性远超现在的液态电池,会让汽车企业用更少的成本提供客户更远的续航。

从嘉实基金的持仓也能看出,姚志鹏重点关注的是新能源和电池技术,当然现在对比较明确的智能驾驶技术也有所布局。

姚志鹏认为,现在智能汽车赛道很像十年前的光伏市场,“当时我们研究单晶硅,我们说单晶硅跟逆变器是光伏两个最重要的驱动力,一个代表需求端,一个代表技术创新,现在除了电池之外,可能就是智能化里面一些关键半导体,以及关键整车,最终智能化变现一定是你的终端,而不是中间做一个汽车零部件、做车机的企业。”

在他看来,这个行业要找到目前行业最有价值的技术突破口,当前是电池,未来是智能驾驶。

“这两个技术对行业能起决定性作用,其他技术不是不重要,但是都可以在水平线之上去到市场进行选择,唯独这两个技术是需要大量时间、资本和技术投入才能解决的,所以抓住这两个抓手就等于抓住了智能汽车产业跃迁的命脉”。

在他看来,找到这样技术杠杆的突破口,企业才能有超乎想象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也才会更加受欢迎。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所有的功夫深,都是下了深功夫

某种程度上,想要利用技术杠杆在一个新的行业寻找机会,一定要做好本质思考,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根本属性,看透问题根源,看懂现象背后底层逻辑的思考能力。

这其实意味着企业家要做很多工作,要花很多时间搜集数据,找到底层逻辑才有可能成功。

作为市场首只智能汽车基金的基金经理,嘉实基金姚志鹏能被看作这个行业的投资专家,其能力背后就是汗水积累的。

毕竟众神造车是因为用户需求产生、产业发展使然和国家扶持的必然结果,但在产业背后更需要与行业共振的企业与个人,以骑士精神做幕后的努力,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姚志鹏就被看作是这样的一个“骑士”。

在基金行业,他有调研狂魔的外号,其实是在进行了大量调查之后,他才对这个行业有深度了解,也才有现在的认知。

当然,他也觉得这个行业再从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汽车制造企业也在蓄力,如果真出现汽车制造企业能引发行业变革的机会,嘉实基金也会重点关注。

关键,姚志鹏关注这个行业已经有6、7年的历史,这段时间他与行业内的各个厂商关系匪浅,甚至参与过多次厂商的新车试驾,从第一手就搞到了产品的资料和体验,这对其最终建立产业基金并成功运营提供了很好的能力支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曾表示,企业家需要的是调整或重新配置自己的资源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如果离开对目标行业的深度认知,就会发生偏差。

某些程度上,企业家的决策发生偏差,最终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不胜枚举。

4月15日,崔健搞了一场很轰动的网上演唱会。

演唱会期间,《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跟崔健有个对话,窦文涛属于那种特能侃的人,很聪明,表达能力也很强。

崔健在跟窦文涛对话中提到了极多主义和极简主义的关系。

窦文涛对崔健说:你现在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

崔健告诉窦文涛:极简主义来自于极多主义。

确实,抽象来自于具象,理论来自于案例。

这个理念对企业家来说也一样。

毕竟,中国因为政策、市场的支撑,拥有了各个行业发展机会的抓取能力。只有下功夫才能抓住底层逻辑,也才能抓住时代跃迁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高级的思考方式,是底层逻辑

终于,等到了弯道超车的机会。

文|深响 Rickzhang

某些时候,推动历史发展的规律却隐藏在最简单的事件里。

1756年,被租住小公寓中炉子上热水壶的蒸汽顶开瓶盖的动作吸引,瓦特逐渐有了活塞往复型蒸汽机原理的雏形。

这个被当时很多钟表作坊主嘲笑没有任何作用的工具,5年之后就成为以英国为核心不断蔓延工业革命的基石。

而通过近一百年的努力,到19世纪80年代,小型内燃机终于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1885年,卡尔·本茨造出第一辆三轮汽车。

这款车,拉开了现在建立在车轮上世界的序幕。

1901年,由威廉·迈巴赫设计的第一辆梅赛德斯汽车问世。这款车采用了蜂窝式散热器,车辆重心较低,是第一辆完全脱离了马车设计,近似现代汽车外形特征的车辆。

凭借这款车,威廉·迈巴赫在汽车界被尊称为“汽车之父”。

接下来哪怕度过一战,汽车行业只是在发动机的功率上下功夫,直到1910年福特把自己发明的流水线生产工艺和一体化车身的技术融入进去,由于实现标准化生产降低了成本,福特旗下的T型车创造了超过20年雄踞世界汽车销量排行榜的奇迹。

之后的汽车产业就进入到近现代发展期,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日本汽车产业,因为丰田的精益管理带来的高效率最终超越了欧美汽车公司。

这时候开始,世界的汽车产业进入日美争锋、欧洲独霸高端的时代。

关键各家老牌汽车公司围绕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部件进行了庞大的技术储备和专利申请,构建了让后来车企业望之兴叹的“护城河”,也阻挡了中国车企崛起的步伐。

转机在2009年出现。

随着国家开始针对新能源汽车展开补贴,尤其是2012年6 ,国务院印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文件,明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彻底激活了以电力能源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由于电力汽车可以绕过发动机、变速箱等海外汽车企业构筑的“叹息之墙”,再加上财政资金源源不断的扶持,越来越多新兴造车力量的加入,使这个市场日益活跃并最终形成了中国已经无法阻挡的新能源汽车浪潮。

2018年之后,造车新势力企业入场,带来各种产品化思维和跨界的技术理念,让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技术实现普及,中国新能源汽车时代迅速向智能汽车时代转型。

当下,中国汽车产业基于制造和精益管理的基础设施,核心在于数字能力、技术材料能力的突破,开始实现了弯道超车。

通过汽车发展史的梳理能看出,技术的变革不断引发这个行业,在不同方向朝着正确的路途前进,最终实现了产业的跃迁。

而在这个过程中,想找到自己的机会,就必须找到产业在一个新时期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因素的选择和判断,是不折不扣的底层逻辑。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最近几年中底层逻辑在社会中爆火。这是因为未来的竞争,洞见问题本质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其中,对事物的假设和事物发展规律的重合度越高,说明判断越准确,洞见本质的能力也越强,也越容易发现底层规律。

所以,科学决策的第一步,其实就是找到目标事物或目标行业的本质或基础规律。

只有这一点做好了,才能从多方面来建立对目标赛道的认知,最终找到适合发展的方向。

趋势,是最大的杠杆

企业的竞争是基于各个层面的,但想跨越一个大的阶位,利用降维打击来赢得竞争,创业者和企业家就必须重视产业跃迁。

因为只有抓住了产业跃迁,创业者和企业家才能用核心能力和核心资源去实现自己经营的目标,也才能在市场的竞争中占到优先的身位。

但产业跃迁并不是那么简单。为了找到基本的规律,创业者和企业家就必须认识“本质”。

所谓“本质”,其实是指事物的根本属性,导致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以及背后的底层逻辑。

通过对智能汽车和其他行业实现产业跃迁的案例进行分析能发现,各个行业发生跃迁的本质是因为技术杠杆的作用。

所谓技术杠杆战略是悉尼麦考瑞大学管理学研究生院著名战略管理专家约翰 马修斯与汉城国立大学教授赵东成于1994年开始至今的共同研究成果。

两位教授在对东亚的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特别是半导体产业发展进行了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总结提出了在创新发展道路上重要的“技术杠杆”战略。

在他们看来,就企业而言,技术杠杆战略是资源杠杆和能力杠杆概念的延伸,是企业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核心能力培养目标设定,通过主动选择的不同产品、技术或市场驱动技术升级和能力扩张,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而这个理论在不断被新兴经济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所证明。某种意义上,当前所有能突破常理发展的企业,都是利用技术杠杆实现跃迁的。

例如Tiktok在全球有25亿用户、SHEIN(希音)覆盖200多个国家千亿美元市值,它们的成功都是基于原有的基础设施,然后通过技术杠杆完成了产业跃迁。

尤其是SHEIN(希音),看起来是快时尚公司,但是这个企业其实把数据变成了生产要素,然后通过数智化的方式去链接这些供应链和市场要素,最终利用低成本实现快时尚的跃迁式发展。

也正因此,才会有那么多互联网和新经济企业进军智能汽车。因为它们虽然不是传统制造业企业,但它们都有成功利用技术杠杆实现产业跃迁的经验。

小米的汽车还在研发中,但是北京顺义的工厂已经开始建设;百度刚刚跟吉利一起在元宇宙发布了一款智能汽车——集度,科幻感十足的车身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目标。

在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领域,百度的研究超过10年历史,相应的技术已经稳居世界第一梯队。

百度阿波罗自动驾驶出行平台“萝卜快跑”的合作方超过百家,萝卜快跑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已经在各大城市开跑,据IHS预测,在2030年,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将占到共享出行市场的60%以上,市场规模预计超过1.3万亿。

而华为,也是深度介入智能汽车领域的玩家,不光与长安、北汽、比亚迪展开合作,还重度参与了赛力斯的造车,推出的问界M5六月销量破7000;刚上市的M7,48小时订单破五万……

这些企业跨界而来进军智能汽车领域,都是因为它们在自身所处的互联网和泛TMT(科技、媒体、通信)领域把技术杠杆玩得炉火纯青,它们有过利用技术杠杆实现产业跃迁的经验,所以它们才能进入智能汽车这个赛道,选择新的机会。

这其实说明,一个赛道越热,想进入的企业家就必须要更冷静,先从基本面来分析,给赛道建立一个结构模型,从中找到真正的技术杠杆,然后结合自身核心能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

抓住技术杠杆的趋势,打通商业的底层逻辑是根本

某些程度上,企业家冷静对赛道建立结构模型后,就要找真正适合的策略方向。

而寻找这个方向方法多样,但最简单的其实是分析产业中真正能带来价值的模式,也就是寻找产业价值发展的本质。

而不论是事物的根本属性、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还是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对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进行的探索和追寻,是对它为何存在,以及之所以成为“它”的深度思考。

毕竟,在新产业出现跃迁时,95%的创新企业是在摧毁价值,创造的价值基本等于5%的企业在创造价值。正如智能手机行业,只有苹果等少数企业在创造行业的大部分价值,其他大多数企业因为技术创新的不足,获得的价值极低。

对于这一点,嘉实基金专门布局智能汽车赛道的基金经理姚志鹏在最近接受媒体访谈时指出,“新兴行业和成长性行业都容易出现创新的‘价值陷阱’”。

在他看来,作为投资人除非真的非常懂行业、非常了解这个行业发展的前景,才能去判断当前这些创新和发展性技术的价值。

否则的话,投资人就会掉到陷阱里,因为“创新不足和创新过度都很危险,真正的问题可能是创业者和投资人都不懂行业,就贸然开启技术创新,这种创新最后一定价值不大”。

尤其是现在最热的智能汽车赛道,姚志鹏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专门关注智能汽车赛道的基金经理,也有着自己的看法。

他尤其对中国企业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的汽车赛道超车这件事兴趣很深,认为了解清楚这个过程中体现的逻辑,对企业家在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找寻底层规律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姚志鹏眼中,要从三个领域来分析这些企业决策的依据,包括底层架构、格局重塑和商业模式。

首先,在底层架构方面,汽车从燃油到电动,是一次能源应用技术杠杆撬动的产业跃迁机遇,这中间完美避过之前百年燃油车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专利为核心零部件树立的专利墙,可以在新的维度上实现平等竞争。

这样的局面,为科技企业改造汽车产业大幅度降低了准入门槛,也相应带来了增量部分的机会。这是互联网企业大举进入智能汽车赛道的前提。

其次,在格局重塑方面,因为品牌都依附于产品,产品的本质变化,也将带来品牌力的显著变化。

所以,中国新势力车企和中国供应链在全新的电动平台上,通过持续投入的产品优势会积累相对更强的品牌力和竞争力,未来有望获得更大的机会。

第三,在商业模式方面,智能汽车产业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软件服务产品变现为企业提供了显著不同的商业可能性。

毕竟,越来越多的智能汽车可以通过付费开启软件功能,类似高精度导航、智能驾驶、电池租赁等服务,这些内容大部分涉及软件和服务,类似于智能手机的商业模式。

从这点上看,智能汽车是完美变现平台,是未来互联网商业最大的发展方向。

姚志鹏觉得,搞清楚互联网企业为什么纷纷跨界造车很重要,这中间的底层逻辑运用到其他行业的发展决策上,也有思考价值。

任何一个商业底层逻辑,都要找到突破口

分析完一个行业的价值本质和发展前景之后,企业家要找到技术杠杆的突破口,才能真正切入到这个行业内部,并推动行业实现跃迁带给企业发展机遇。

一般来说,各个行业的技术杠杆现在就集中在数字化、硬科技、新材料、新能源。这是目前专家都同意的一个规律。

所以,企业家找寻技术杠杆的突破口也是如此,通过这四个方向去探寻行业跃迁所需要的技术杠杆到底是什么。

现在最火的智能汽车,其实也是如此。

比如超越特斯拉登顶产销双榜的国产品牌比亚迪,2021年,比亚迪销量“以一打十”,新能源乘用车一年就卖出了593745辆,同比暴增232%,市占率冲上20%。

但其汽车业务的盈利能力依旧拉胯,毛利率仅有17.4%,同比下滑了8个百分点,为近十年最差。

虽然比亚迪的销量和生产量都超过了特斯拉,但在单车盈利率上,比亚迪可能连特斯拉的零头都不够。

根据一季度财报及汽车销量测算,特斯拉每卖一台车净赚72400元人民币;而比亚迪不到2000元人民币,足足差了7万元。

再比如曾经造车新势力的领头羊蔚来,从6月9日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财报数据来看,蔚来一季度营收99.1亿元,净亏损17.8亿元,同比暴增760.4%;另两家也是一样,一季度理想再度亏损,营收环比下滑9.97%,录得亏损1087万元;而一季度营收29.5亿元、同比增长616.1%、高于市场预期的小鹏,当季度净亏损为7.866亿元。

关键,小鹏、理想和蔚来都是连续三年实现亏损后继续亏损的现状,再加上比亚迪毛利率大幅下降,其实背后都在说明,这个行业目前的技术突破口并不在智能驾驶和车机领域。

虽然各地在不断出台关于无人驾驶技术普及的政策,类似于像萝卜快跑这样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发展迅速。但在国家交通法领域内还没有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出台,各地也只是试行版,哪怕5G的普及和AI技术的成熟让 L4(高度自动驾驶)级别的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逐渐成为可能,目前看从 L2+到L4级别的智能驾驶普及还需要一个过程。

再加上各家亏损的主要原因纷纷归咎于2021年电池以及电池原材料的上涨。而宁德时代刚刚推出超越当前技术标准的麒麟电池,就引发资本市场的普遍关注,宁德时代的市值重回巅峰。

这说明现在真正推动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技术,关键是在电池领域。

毕竟,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的费效比和安全性远超现在的液态电池,会让汽车企业用更少的成本提供客户更远的续航。

从嘉实基金的持仓也能看出,姚志鹏重点关注的是新能源和电池技术,当然现在对比较明确的智能驾驶技术也有所布局。

姚志鹏认为,现在智能汽车赛道很像十年前的光伏市场,“当时我们研究单晶硅,我们说单晶硅跟逆变器是光伏两个最重要的驱动力,一个代表需求端,一个代表技术创新,现在除了电池之外,可能就是智能化里面一些关键半导体,以及关键整车,最终智能化变现一定是你的终端,而不是中间做一个汽车零部件、做车机的企业。”

在他看来,这个行业要找到目前行业最有价值的技术突破口,当前是电池,未来是智能驾驶。

“这两个技术对行业能起决定性作用,其他技术不是不重要,但是都可以在水平线之上去到市场进行选择,唯独这两个技术是需要大量时间、资本和技术投入才能解决的,所以抓住这两个抓手就等于抓住了智能汽车产业跃迁的命脉”。

在他看来,找到这样技术杠杆的突破口,企业才能有超乎想象的商业模式,在资本市场也才会更加受欢迎。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所有的功夫深,都是下了深功夫

某种程度上,想要利用技术杠杆在一个新的行业寻找机会,一定要做好本质思考,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清事物根本属性,看透问题根源,看懂现象背后底层逻辑的思考能力。

这其实意味着企业家要做很多工作,要花很多时间搜集数据,找到底层逻辑才有可能成功。

作为市场首只智能汽车基金的基金经理,嘉实基金姚志鹏能被看作这个行业的投资专家,其能力背后就是汗水积累的。

毕竟众神造车是因为用户需求产生、产业发展使然和国家扶持的必然结果,但在产业背后更需要与行业共振的企业与个人,以骑士精神做幕后的努力,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姚志鹏就被看作是这样的一个“骑士”。

在基金行业,他有调研狂魔的外号,其实是在进行了大量调查之后,他才对这个行业有深度了解,也才有现在的认知。

当然,他也觉得这个行业再从资源主导型向技术主导型转变,汽车制造企业也在蓄力,如果真出现汽车制造企业能引发行业变革的机会,嘉实基金也会重点关注。

关键,姚志鹏关注这个行业已经有6、7年的历史,这段时间他与行业内的各个厂商关系匪浅,甚至参与过多次厂商的新车试驾,从第一手就搞到了产品的资料和体验,这对其最终建立产业基金并成功运营提供了很好的能力支撑。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曾表示,企业家需要的是调整或重新配置自己的资源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如果离开对目标行业的深度认知,就会发生偏差。

某些程度上,企业家的决策发生偏差,最终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不胜枚举。

4月15日,崔健搞了一场很轰动的网上演唱会。

演唱会期间,《锵锵三人行》的主持人窦文涛跟崔健有个对话,窦文涛属于那种特能侃的人,很聪明,表达能力也很强。

崔健在跟窦文涛对话中提到了极多主义和极简主义的关系。

窦文涛对崔健说:你现在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

崔健告诉窦文涛:极简主义来自于极多主义。

确实,抽象来自于具象,理论来自于案例。

这个理念对企业家来说也一样。

毕竟,中国因为政策、市场的支撑,拥有了各个行业发展机会的抓取能力。只有下功夫才能抓住底层逻辑,也才能抓住时代跃迁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