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一年。截至今年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94亿吨,交易总额84.9亿元。
全国碳市场采用双城模式运营,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别承担注册登记和交易系统的运行。其中,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下称环交所)承担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行维护等具体工作。
近日,环交所董事长赖晓明就全国碳市场上线一年的交易情况、碳市场制度设计以及碳市场发展目标等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界面新闻:全国碳市场于去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距今已满一年,如何看待这一年的表现?
赖晓明: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年来,整体节奏平稳有序。市场价格的波动也在合理区间内,能够较好地反映市场实际供需。从运行效果来说,已经初步显现其促进企业减排、形成碳定价的功能。
作为一个初创市场,全国碳市场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一,相对覆盖的排放规模,全国碳市场的总交易量还有提升空间。目前覆盖了45亿吨的碳排放量,而过去一年的总交易量接近2亿吨。
第二,交易时间分布比较集中,企业主要在每年履约前的11月和12月交易。总体来说,全国碳市场仍是一个履约型市场。
第三,交易活跃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年底企业完成履约后,市场会陷入一段清淡期。市场产品体系也比较单一,现在只提供碳排放配额交易,仍是一个现货二级市场。
界面新闻:目前碳价维持在每吨60元左右,较去年开市时上涨约两成,如何看待当前的碳价水平?
赖晓明:碳价是由市场供需来决定的,且受到经济运行、技术进步及分配政策等因素影响。
从海外经验看,一级市场即分配市场的拍卖价格,一般可作为碳定价的重要基础;衍生品市场也是影响碳定价的重要机制。这两大机制都在加紧研究、积极推进。等全国碳市场影响碳价的机制逐步完善后,市场碳价将更加有效。
界面新闻:据生态环境部统计,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完成率为99.5%。碳市场是否给纳入的发电企业带来了一定负担?部分企业未能及时履约的原因有哪些?
赖晓明:短期看,碳市场的启动肯定会给发电企业带来一定负担,但碳市场作为一种柔性工具,且目前国内碳价相较于其他国家尚处于较低水平,已给发电企业留下了缓冲空间。长期看,为了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碳市场的引入有利于国家进步、产业发展。
有0.5%的企业没有履约,这应是个案,其背后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首先,2021年是企业首次履约,考虑到减排能力等问题,适应规则可能需要一定时间。
其次,根据目前的处罚规则,未履约面临的罚款数额较低,从履约成本角度出发,部分履约缺口大的企业存在侥幸心理,有选择放弃履约以罚代缴的想法。
界面新闻:在提高全国碳市场活跃度方面,未来将采取哪些新的举措?
赖晓明:履约型市场是当前国内碳市场的主要特征,企业缺乏交易动力。国内七个碳交易试点也是如此,交易主要集中在履约期。从控排企业的角度看,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提高碳市场活跃度。
首先,提高信息透明度,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出现。信息不对称是企业参与交易的重要障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碳市场信息产品匮乏,企业无法获取高质量的市场分析报告;二是大宗协议转让、CCER买卖信息不对称。
其次,提升碳管理能力。控排企业内部碳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前期市场调研看,目前能够建立碳资产管理公司或者专门的碳交易管理部门的企业还较少,大部分企业内部管理不健全。
此外,企业对碳排放的管理缺乏资产意识、大宗商品意识,仍是将碳交易当作是政府规定的任务,这是导致企业不愿意参与交易的重要因素。在目前大环境下,企业管理层应主动适应,转变管理理念。
界面新闻:环交所下一步将重点聚焦哪些工作,以更好地完善全国碳市场的各项功能?
赖晓明:一是建立健全交易制度,规范交易相关活动。配合国家主管部门加快推动碳交易相关法规制度的出台,细化交易市场相关细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全国碳市场交易及配套制度体系。
二是深化完善交易机制,形成多元市场结构。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形成多元市场结构和交易需求。
三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增强交易参与能力。加强市场主体碳交易能力建设,积极配合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深入做好企业碳交易服务,提高市场主体碳管理水平和交易参与能力。
未来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相关要求,统筹协调整体与局部、国内与国际,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形成统一碳市场。
国家指出,要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培育发展全国统一的生态环境市场,依托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市场。
这对于国内碳市场建设来说,是一个全局性的政策导向,充分释放了碳市场从全国层面加快统筹推进明确信号,将打破试点碳市场的割裂分散局面,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碳市场的高度集中和统一,释放中国碳市场的规模潜力。
界面新闻:环交所在推动碳金融创新方面有哪些考虑?
赖晓明:会在金融和产品创新方面做一些探索,例如未来推出衍生品,加入掉期、远期等金融工具来充实全国碳市场体系。
此外,与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合作。例如,加强与金融机构在碳交易产品创新方面的合作,促进碳排放权在托管、质押、担保等各个业务领域的产品落地。推动碳金融服务模式优化,推动绿色金融、气候金融、科技金融等相融合。
界面新闻:按照规划,全国碳市场将逐步纳入除发电行业以外的其他高排放行业。目前扩容时机是否成熟?
赖晓明: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总体部署,我们总共规划了八大行业,按照“成熟一个行业,纳入一个行业”的原则逐步推进扩容。自去年全国碳市场开市后,环交所一直在做扩容筹备工作。
全国碳市场纳入新行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作,要建立在完整科学的数据核算、合理的配额分配机制等基础上。
展开来说,对于企业的碳排放情况,要摸排到位、核算准确;同时,也要根据企业的运行特点和行业发展阶段,科学制定碳配额分配机制。只有做好数据核算和配额分配这两项核心工作,行业稳步扩容和市场健康运行才能有坚实基础。
作为交易所,我们目前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能够容纳更多的行业和企业,接下来将继续配合行业扩容进度,进一步加强市场能力建设和市场参与方培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