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互联网大厂智能座舱斗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互联网大厂智能座舱斗法

智能座舱正在成为高速发展的风口,国内已有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巨头纷纷入局集中发力。

文|刘旷

近两年,智能座舱成为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新潮,部分车企甚至将其视为重要的核心卖点,智能座舱市场也逐渐迎来了爆发窗口。IHS Markit预计,到2030年,中国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当前的23%上升到37%左右。

毫无疑问,智能座舱正在成为高速发展的风口,国内已有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巨头纷纷入局集中发力。不难猜测,随着市场和众多玩家对智能座舱的热情持续高涨,将会有更多参与者越来越重视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行业态势或会走向内卷化。

雷同的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迅猛起飞,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硬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商蜂拥而至,然而因为各厂商在配置上的大同小异,智能座舱的同质化问题也逐渐凸显。

因为技术的复杂性,智能座舱需要紧密地依靠于上下游供应体系,而绝大部分供应商所提供给智能座舱品牌的解决方案相似度比较高,导致其所搭载的功能并没有明显区别,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的智能座舱大屏、多屏的形式屡见不鲜,语音交互、触摸操控、OTA(远程在线升级技术)等功能配置也越来越普遍。

亿欧智库研究成果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为50.6%,其中在智能座舱内各功能配置的渗透率分别为:中控彩屏高达97.9%、智能语音系统和OTA功能分别为86%以及50.9%。

产品配置趋同,各品牌之间更难拉开竞争力差距,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不少车企开始走向差异化的主战场。比如特斯拉打造娱乐座舱,引入“欢乐斗地主”、“赛博朋克2077”等多款流行游戏,国内小鹏汽车的智能座舱内可以满足用户观影、玩游戏、唱歌等多种娱乐需求。

可见,当前的智能座舱参与者并不缺乏差异化噱头,只不过现在业内已经聚拢了多方势力,究竟谁能从这个千亿规模市场中脱颖而出,还是需要考量各家的差异化玩法能否真正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而论起差异化,除了有成熟造车经验的车企之外,后来入场的互联网企业同样也在智能座舱体验和智能层面持续发力,这两年在行业内动作频频,造势效果拉满,其实力也不容轻视。阿里、腾讯、百度、华为们涉足智能座舱产品的大致目的统一而明确,即在座舱产品上建立移动端与汽车端的连接桥梁,只不过在具体打法上各有自己的花样。

应用派:贴近用户、增强体验

阿里、腾讯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主张“软件定义”,专注于车内场景的内容应用端,关联用户在车内的休闲、娱乐和工作需求。

如今,腾讯所发布的解决方案TAI 4.0连通性已经进行全面升级。在汽车端,一方面增加了车机导航、位置分享等C端应用基础功能;另一方面全民K歌、腾讯会议等C端产品也逐步上车。在手机端,推出“腾讯出行服务”等小程序产品,实现手机与汽车场景的连接。

以TO B供应商的身份向车企提供数字化服务,重点把自身的社交、音乐、办公等移动端应用和内容移植到汽车端,种种迹象明显可见,腾讯想要在智能座舱上延续社交娱乐优势的巨大野心。

据数据显示,腾讯已与35家车企形成合作。事实证明,这样的野心对于腾讯而言或许并非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毕竟其内容生态极具丰富性和影响力,在智能座舱应用软件层面容易形成优势。

虽然阿里也有淘宝、支付宝等应用,但相比之下,大部分软件与车内场景的契合度并不高,难以形成强势的竞争力。正是深谙其道,阿里开始转变思路,利用自己的云计算能力做起了应用端的生态地基。

众所周知,智能座舱与移动端应用互联互通的关键基础在于云计算提供强大的服务能力,而阿里作为国内云计算领域的龙头,其掌握了云、端之间数据调度的最大主导权,在提高汽车端和移动端互通的运作效率、功能体验上有领先优势。

可以看得出来,腾讯和阿里都是盯着应用端做文章,但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的是开拓车内多元场景,而后者则是提升车内应用的运行效率,不过殊途同归,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用户在车内场景的真实体验感。

就现在看来,虽然腾讯和阿里基于本身的影响力,拉拢了不少B端车企,并将自家应用、内容生态、云服务移植进车内,企图深度介入用户生活,但事实上,游戏、社交等许多车内应用仍被质疑是“伪需求”,实用性并不强,这也导致两者在智能座舱领域相比于百度和华为存在感还比较低。

技术派:深度集成、强化智能

与腾讯、阿里参与智能座舱的逻辑不一样,百度和华为应用生态背景相对来说并不结实,所以两者更愿意在自己擅长的技术层面发光发亮。就当前情况来看,百度和华为更注重的是智能座舱软硬件的深度集成,并在现有技术水平上促成智能汽车更加智能化。

基于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华为智能座舱打通人、车、家全场景,实现了手机、汽车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之间更深程度的互联。具体来说,华为智能座舱可以将手机和车机的计算能力、通信能力、定位导航能力等都进行深度融合,此外也可以对电视、空调等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

因为搭载的是自研的芯片和系统,华为智能座舱软硬件之间有较强的兼容性,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快速将手机端上的应用生态迁移到汽车端,节省应用开发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车企与开发者接受华为智能座舱的阻力。

百度虽然与华为的观点类似,都是看重技术赋能智能座舱的发展,不过在众多互联网公司中,作为为数不多的整车制造厂商,百度已将智能座舱视为撕开智能汽车市场缺口的关键一步,其对智能座舱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基于成熟的智能技术支持,百度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为B端车企提供解决方案,二是自研自用,百度自研的智能座舱可以直接应用在自有的“集度”汽车上。

此前,在2020年12月的Apollo生态大会上,百度正式推出小度车载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座舱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智能方面,新增TOP1问答、归宗推荐引擎和情感引擎,为用户提供更多智能选择。而在今年6月,集度概念车ROBO-01正式亮相,在智能座舱方面抛出了新的技术点——舱驾融合技术、全离线毫秒级语音、3D动态人机共驾地图、取消大量物理按键……

比较乐观的是,目前为止,百度的智能座舱产品已与超过70家车企600款车型合作,另外根据百度说法,集度汽车也将在2023年实现量产。这么一看,百度的智能座舱相比于其他互联网企业更有可能先行一步。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偏于应用端的阿里和腾讯,还是专注于技术赋能的华为和百度,它们的入局已经成功带动了智能座舱领域向前发展,各自的差异化玩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该领域的进步,延展了行业的想象力。

生态或是最后的决胜圈

目前,能够触达用户感官的座舱技术更加丰富,对于大部分座舱厂商而言,全部靠自己供应并不实际,其想要打造一个高度集成多种功能的智能座舱,还需与其他技术厂商合作。

换句话说,车企们拥有完善的汽车研发、生产、供应链体系,但在软件开发上能力见短,另外大部分车企也没有互联网企业一样广泛的应用生态。相对的,互联网巨头们虽然拥有丰富的应用资源以及较强的底层系统运作能力,但在硬件集成开发方面经验尚且不足。

然而,座舱产品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度智能化,软硬件高度兼容、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未来软硬件厂商之间进行生态合作的形式或将成为必然。可以预料到,随着智能座舱技术走向成熟,腾讯、阿里、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将会在生态集成上继续开战,一决胜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以及大众、通用等传统车企,也在尝试打造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强化车内场景体验,建立自己的车内生态,做足准备深入智能座舱行业。

在某种程度上,车企们自己成功搭建车内生态,可能会弱化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部分生态链接,这对于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阻力。因此,各互联网大厂下一需要深度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与车企之间稳定的生态合作关系,或许才是取胜的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百度

6.9k
  • 百度投资极越30亿元?极越管理层:并不存在
  • 极越员工赔偿方案要出炉?内部员工:吉利已确认,但百度还未审批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互联网大厂智能座舱斗法

智能座舱正在成为高速发展的风口,国内已有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巨头纷纷入局集中发力。

文|刘旷

近两年,智能座舱成为了汽车产业的发展新潮,部分车企甚至将其视为重要的核心卖点,智能座舱市场也逐渐迎来了爆发窗口。IHS Markit预计,到2030年,中国智能座舱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600亿元,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将从当前的23%上升到37%左右。

毫无疑问,智能座舱正在成为高速发展的风口,国内已有阿里、腾讯、华为、百度等巨头纷纷入局集中发力。不难猜测,随着市场和众多玩家对智能座舱的热情持续高涨,将会有更多参与者越来越重视推进这一领域的发展,行业态势或会走向内卷化。

雷同的智能座舱

智能座舱迅猛起飞,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硬件供应商、软件开发商蜂拥而至,然而因为各厂商在配置上的大同小异,智能座舱的同质化问题也逐渐凸显。

因为技术的复杂性,智能座舱需要紧密地依靠于上下游供应体系,而绝大部分供应商所提供给智能座舱品牌的解决方案相似度比较高,导致其所搭载的功能并没有明显区别,这也就是为什么如今的智能座舱大屏、多屏的形式屡见不鲜,语音交互、触摸操控、OTA(远程在线升级技术)等功能配置也越来越普遍。

亿欧智库研究成果显示,截至2021年10月,中国乘用车智能座舱渗透率为50.6%,其中在智能座舱内各功能配置的渗透率分别为:中控彩屏高达97.9%、智能语音系统和OTA功能分别为86%以及50.9%。

产品配置趋同,各品牌之间更难拉开竞争力差距,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不少车企开始走向差异化的主战场。比如特斯拉打造娱乐座舱,引入“欢乐斗地主”、“赛博朋克2077”等多款流行游戏,国内小鹏汽车的智能座舱内可以满足用户观影、玩游戏、唱歌等多种娱乐需求。

可见,当前的智能座舱参与者并不缺乏差异化噱头,只不过现在业内已经聚拢了多方势力,究竟谁能从这个千亿规模市场中脱颖而出,还是需要考量各家的差异化玩法能否真正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而论起差异化,除了有成熟造车经验的车企之外,后来入场的互联网企业同样也在智能座舱体验和智能层面持续发力,这两年在行业内动作频频,造势效果拉满,其实力也不容轻视。阿里、腾讯、百度、华为们涉足智能座舱产品的大致目的统一而明确,即在座舱产品上建立移动端与汽车端的连接桥梁,只不过在具体打法上各有自己的花样。

应用派:贴近用户、增强体验

阿里、腾讯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主张“软件定义”,专注于车内场景的内容应用端,关联用户在车内的休闲、娱乐和工作需求。

如今,腾讯所发布的解决方案TAI 4.0连通性已经进行全面升级。在汽车端,一方面增加了车机导航、位置分享等C端应用基础功能;另一方面全民K歌、腾讯会议等C端产品也逐步上车。在手机端,推出“腾讯出行服务”等小程序产品,实现手机与汽车场景的连接。

以TO B供应商的身份向车企提供数字化服务,重点把自身的社交、音乐、办公等移动端应用和内容移植到汽车端,种种迹象明显可见,腾讯想要在智能座舱上延续社交娱乐优势的巨大野心。

据数据显示,腾讯已与35家车企形成合作。事实证明,这样的野心对于腾讯而言或许并非不可能完成的目标,毕竟其内容生态极具丰富性和影响力,在智能座舱应用软件层面容易形成优势。

虽然阿里也有淘宝、支付宝等应用,但相比之下,大部分软件与车内场景的契合度并不高,难以形成强势的竞争力。正是深谙其道,阿里开始转变思路,利用自己的云计算能力做起了应用端的生态地基。

众所周知,智能座舱与移动端应用互联互通的关键基础在于云计算提供强大的服务能力,而阿里作为国内云计算领域的龙头,其掌握了云、端之间数据调度的最大主导权,在提高汽车端和移动端互通的运作效率、功能体验上有领先优势。

可以看得出来,腾讯和阿里都是盯着应用端做文章,但区别在于前者更注重的是开拓车内多元场景,而后者则是提升车内应用的运行效率,不过殊途同归,两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用户在车内场景的真实体验感。

就现在看来,虽然腾讯和阿里基于本身的影响力,拉拢了不少B端车企,并将自家应用、内容生态、云服务移植进车内,企图深度介入用户生活,但事实上,游戏、社交等许多车内应用仍被质疑是“伪需求”,实用性并不强,这也导致两者在智能座舱领域相比于百度和华为存在感还比较低。

技术派:深度集成、强化智能

与腾讯、阿里参与智能座舱的逻辑不一样,百度和华为应用生态背景相对来说并不结实,所以两者更愿意在自己擅长的技术层面发光发亮。就当前情况来看,百度和华为更注重的是智能座舱软硬件的深度集成,并在现有技术水平上促成智能汽车更加智能化。

基于麒麟芯片和鸿蒙操作系统,华为智能座舱打通人、车、家全场景,实现了手机、汽车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之间更深程度的互联。具体来说,华为智能座舱可以将手机和车机的计算能力、通信能力、定位导航能力等都进行深度融合,此外也可以对电视、空调等智能家居设备进行控制。

因为搭载的是自研的芯片和系统,华为智能座舱软硬件之间有较强的兼容性,第三方开发者可以快速将手机端上的应用生态迁移到汽车端,节省应用开发成本,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车企与开发者接受华为智能座舱的阻力。

百度虽然与华为的观点类似,都是看重技术赋能智能座舱的发展,不过在众多互联网公司中,作为为数不多的整车制造厂商,百度已将智能座舱视为撕开智能汽车市场缺口的关键一步,其对智能座舱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基于成熟的智能技术支持,百度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为B端车企提供解决方案,二是自研自用,百度自研的智能座舱可以直接应用在自有的“集度”汽车上。

此前,在2020年12月的Apollo生态大会上,百度正式推出小度车载为合作伙伴提供智能座舱数字化解决方案,在智能方面,新增TOP1问答、归宗推荐引擎和情感引擎,为用户提供更多智能选择。而在今年6月,集度概念车ROBO-01正式亮相,在智能座舱方面抛出了新的技术点——舱驾融合技术、全离线毫秒级语音、3D动态人机共驾地图、取消大量物理按键……

比较乐观的是,目前为止,百度的智能座舱产品已与超过70家车企600款车型合作,另外根据百度说法,集度汽车也将在2023年实现量产。这么一看,百度的智能座舱相比于其他互联网企业更有可能先行一步。

综上所述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偏于应用端的阿里和腾讯,还是专注于技术赋能的华为和百度,它们的入局已经成功带动了智能座舱领域向前发展,各自的差异化玩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该领域的进步,延展了行业的想象力。

生态或是最后的决胜圈

目前,能够触达用户感官的座舱技术更加丰富,对于大部分座舱厂商而言,全部靠自己供应并不实际,其想要打造一个高度集成多种功能的智能座舱,还需与其他技术厂商合作。

换句话说,车企们拥有完善的汽车研发、生产、供应链体系,但在软件开发上能力见短,另外大部分车企也没有互联网企业一样广泛的应用生态。相对的,互联网巨头们虽然拥有丰富的应用资源以及较强的底层系统运作能力,但在硬件集成开发方面经验尚且不足。

然而,座舱产品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度智能化,软硬件高度兼容、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显著,未来软硬件厂商之间进行生态合作的形式或将成为必然。可以预料到,随着智能座舱技术走向成熟,腾讯、阿里、华为、百度等互联网大厂将会在生态集成上继续开战,一决胜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以及大众、通用等传统车企,也在尝试打造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强化车内场景体验,建立自己的车内生态,做足准备深入智能座舱行业。

在某种程度上,车企们自己成功搭建车内生态,可能会弱化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部分生态链接,这对于互联网企业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发展,无疑是一个阻力。因此,各互联网大厂下一需要深度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持与车企之间稳定的生态合作关系,或许才是取胜的关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