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快速走出疫情阴影,上海经济增长彰显韧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快速走出疫情阴影,上海经济增长彰显韧性

上海经济快速反弹的背后是稳固的发展基础、新动能的不断积蓄和依然充足的韧性。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辛圆

上海市统计局周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去年同期下降5.7%,其中第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3.7%。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本土突发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这一成果来之不易。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5月起上海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主要经济指标触底后环比明显回升,生产需求边际改善,全市经济运行逐步回归正常。上海经济快速反弹的背后是稳固的发展基础、新动能的不断积蓄和依然充足的韧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开艳对界面新闻表示,上半年上海GDP负增长完全是由于疫情的突发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

“我们可以看到,4月、5月和6月的数据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她说,“4月(经济)突然下降之后,5月和6月经济就逐渐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这说明上海经济增长的韧性是在的,也就是说,反弹能力和恢复正常的功能是相当不错的。”沈开艳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指出,工业生产、外贸进出口、工业用电等一系列指标都揭示了上海经济正在迅速恢复。从城市核心功能看,上海在上半年经受住了考验,总体相对稳定,比如金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6.8%,口岸进出口总额基本保持稳定,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指标上半年逆势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额也实现了正增长。

“可以说上半年5.7%的降幅略好于我们的预期。”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徐天辰对界面新闻说,因为二季度疫情导致上海经济供需两侧受到强烈冲击,特别是供应链受到巨大影响。

展望下半年,他表示,上海经济“收复失地”的前提是有效做好疫情防控,避免疫情再度冲击消费和工业生产。在此基础上,上海有望把握外需仍然强劲和内需逐步反弹两大动能,通过商品出口和汽车等制造业拉动增长。

工业呈加速修复态势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一直以来,上海以工业立市。上半年,疫情对上海工业生产短期造成较大冲击,但随着复工复产深入推进,二季度末工业经济已呈现加速修复态势。

二季度,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同比下降23.2%。其中,4、5、6月同比增速分别为-61.5%、-27.6%和15.8%。可以看到,工业生产月度增速由4月份的低点快速回升,5月降幅显著收窄,6月转为正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较去年同期下降9.7%,降幅较1-5月收窄5.6个百分点。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调查,6月份,全市35个工业行业中,有24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33个行业较5月份增速加快或者降幅收窄;96种重点跟踪产品中,36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75种产品产量较5月份增速加快或者降幅收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经济新动能表现好于工业平均水平。比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克服疫情影响,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3%,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增长13.3%,人工智能产业增长14.7%。

再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2.1%,降幅小于工业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同比大幅增长57.2%;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8.2%。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圆片等工业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2倍、67.0%、25.7%、14.3%。

三大核心经济功能有效发挥

上海是国内外重要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面对突发疫情的严峻考验,上海继续体现国内国际市场战略链接的重要作用,确保金融、贸易、航运等核心经济功能稳定发挥。

金融市场方面,上半年,全市金融市场成交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对疫情期间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18.7%、22.6%。

外贸外资方面,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4.71万亿元,同比下降0.6%,但降幅比1-5月收窄0.8个百分点,规模稳定保持在世界城市前列。1-6月,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2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2%。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62.9%和13.6%。

港口航运方面,上半年,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55.2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7月上旬,上海港日均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13万标准箱,超过去年同期水平。6月份,全市货物进出口增长9.6%,扭转了前两个月大幅下降的态势,其中,出口增长20.2%、进口增长3.6%。

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市连续出台了多批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全力支持外贸龙头企业、重要配套服务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等中小微企业恢复进出口业务,同时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帮助外贸企业化解防疫、用工、物流、资金等难题,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外贸主力军纷纷打好“翻身仗”。

据上海海关透露,6月份,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较4月的谷底值增长近8成,民营企业增长超过5成。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16万亿元,同比仅微降0.5%,民营企业更是实现同比4.7%的正增长。

市场活力逐步恢复 

5月29日,《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对外发布,方案共8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主要围绕助企抒困、稳就业、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等方面展开。之后,上海经济恢复重振进程进一步提速。

一个最突出的体现是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快速恢复。6月份,上海日均新设企业数1257家,相当于5月份的1.4倍,与一季度的日均新设企业数基本持平。

作为国际消费之都,上海人的购买力也迅速“回血”。3-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4.1%,6月份,随着复工复产复市的全面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到4.3%。

细分领域看,改善型消费回暖明显。比如,3-5月,智能手机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9%,6月份同比增速扩大到16.3%;再如,3-5月,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4.1%,6月恢复正增长,同比增长4.4%。

汽车销售迎来触底反弹。3-5月,由于物流不畅导致订单无法交付,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71.0%,6月同比增长12.4%。其中,6月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3倍。

邓智团表示,总体来看,上海第二季度的经济表现并不会改变上海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特别是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步稳定,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和科创板等新的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增强和逐步释放,“五个中心”和“四大功能”建设的稳步推进,制造业‘3+6’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五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加速发力,加速布局的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赛道,经济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必将推动经济迅速恢复并稳步增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快速走出疫情阴影,上海经济增长彰显韧性

上海经济快速反弹的背后是稳固的发展基础、新动能的不断积蓄和依然充足的韧性。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樊旭 辛圆

上海市统计局周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GDP)比去年同期下降5.7%,其中第二季度GDP同比下降13.7%。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本土突发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带来的严重冲击,这一成果来之不易。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5月起上海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主要经济指标触底后环比明显回升,生产需求边际改善,全市经济运行逐步回归正常。上海经济快速反弹的背后是稳固的发展基础、新动能的不断积蓄和依然充足的韧性。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开艳对界面新闻表示,上半年上海GDP负增长完全是由于疫情的突发因素和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

“我们可以看到,4月、5月和6月的数据一个月比一个月好。”她说,“4月(经济)突然下降之后,5月和6月经济就逐渐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这说明上海经济增长的韧性是在的,也就是说,反弹能力和恢复正常的功能是相当不错的。”沈开艳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邓智团指出,工业生产、外贸进出口、工业用电等一系列指标都揭示了上海经济正在迅速恢复。从城市核心功能看,上海在上半年经受住了考验,总体相对稳定,比如金融市场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6.8%,口岸进出口总额基本保持稳定,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此外,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数字经济相关领域指标上半年逆势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额也实现了正增长。

“可以说上半年5.7%的降幅略好于我们的预期。”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徐天辰对界面新闻说,因为二季度疫情导致上海经济供需两侧受到强烈冲击,特别是供应链受到巨大影响。

展望下半年,他表示,上海经济“收复失地”的前提是有效做好疫情防控,避免疫情再度冲击消费和工业生产。在此基础上,上海有望把握外需仍然强劲和内需逐步反弹两大动能,通过商品出口和汽车等制造业拉动增长。

工业呈加速修复态势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一直以来,上海以工业立市。上半年,疫情对上海工业生产短期造成较大冲击,但随着复工复产深入推进,二季度末工业经济已呈现加速修复态势。

二季度,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同比下降23.2%。其中,4、5、6月同比增速分别为-61.5%、-27.6%和15.8%。可以看到,工业生产月度增速由4月份的低点快速回升,5月降幅显著收窄,6月转为正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较去年同期下降9.7%,降幅较1-5月收窄5.6个百分点。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的调查,6月份,全市35个工业行业中,有24个行业产值实现增长,33个行业较5月份增速加快或者降幅收窄;96种重点跟踪产品中,36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75种产品产量较5月份增速加快或者降幅收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经济新动能表现好于工业平均水平。比如,三大先导产业制造领域克服疫情影响,上半年完成工业总产值比去年同期增长4.3%,其中,集成电路产业增长13.3%,人工智能产业增长14.7%。

再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2.1%,降幅小于工业平均水平7.6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同比大幅增长57.2%;新一代信息技术增长8.2%。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集成电路圆片等工业新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1.2倍、67.0%、25.7%、14.3%。

三大核心经济功能有效发挥

上海是国内外重要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面对突发疫情的严峻考验,上海继续体现国内国际市场战略链接的重要作用,确保金融、贸易、航运等核心经济功能稳定发挥。

金融市场方面,上半年,全市金融市场成交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6.8%,增速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对疫情期间稳住经济大盘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分别增长18.7%、22.6%。

外贸外资方面,上半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4.71万亿元,同比下降0.6%,但降幅比1-5月收窄0.8个百分点,规模稳定保持在世界城市前列。1-6月,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124.7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0.2%。其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分别增长62.9%和13.6%。

港口航运方面,上半年,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255.2万标准箱,继续保持世界第一。7月上旬,上海港日均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13万标准箱,超过去年同期水平。6月份,全市货物进出口增长9.6%,扭转了前两个月大幅下降的态势,其中,出口增长20.2%、进口增长3.6%。

本轮疫情以来,上海市连续出台了多批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全力支持外贸龙头企业、重要配套服务企业以及“专、精、特、新”等中小微企业恢复进出口业务,同时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帮助外贸企业化解防疫、用工、物流、资金等难题,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外贸主力军纷纷打好“翻身仗”。

据上海海关透露,6月份,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较4月的谷底值增长近8成,民营企业增长超过5成。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16万亿元,同比仅微降0.5%,民营企业更是实现同比4.7%的正增长。

市场活力逐步恢复 

5月29日,《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对外发布,方案共8个方面50条政策措施,主要围绕助企抒困、稳就业、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等方面展开。之后,上海经济恢复重振进程进一步提速。

一个最突出的体现是新设市场主体数量快速恢复。6月份,上海日均新设企业数1257家,相当于5月份的1.4倍,与一季度的日均新设企业数基本持平。

作为国际消费之都,上海人的购买力也迅速“回血”。3-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4.1%,6月份,随着复工复产复市的全面推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幅收窄到4.3%。

细分领域看,改善型消费回暖明显。比如,3-5月,智能手机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9%,6月份同比增速扩大到16.3%;再如,3-5月,化妆品类零售额同比下降14.1%,6月恢复正增长,同比增长4.4%。

汽车销售迎来触底反弹。3-5月,由于物流不畅导致订单无法交付,汽车类零售额同比下降71.0%,6月同比增长12.4%。其中,6月新能源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1.03倍。

邓智团表示,总体来看,上海第二季度的经济表现并不会改变上海长期向好的经济基本面。特别是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步稳定,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和科创板等新的国家战略叠加效应的增强和逐步释放,“五个中心”和“四大功能”建设的稳步推进,制造业‘3+6’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五型经济’(创新型经济、服务型经济、总部型经济、开放型经济、流量型经济)加速发力,加速布局的元宇宙、绿色低碳、智能终端、数字经济等新赛道,经济发展的动力持续增强,必将推动经济迅速恢复并稳步增长。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