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疫情下登上风口的“好特卖”,赚钱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疫情下登上风口的“好特卖”,赚钱吗?

高速扩张下,好特卖正在失去对加盟商的管控。

文|派财经 玛丽亚 

编辑|派公子

近日,特卖品牌头部企业“好特卖”被曝因销售过期巧克力被罚7000元。虽然金额不高,但这一罚款也给正在高速扩张的“好特卖”以及整个临期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

好特卖是一家号称比拼多多还便宜的“进口零食超市”,4元一瓶巴黎水、6.5元一罐的星巴克咖啡,59元的波尔多葡萄酒……凭借极高性价比的优势,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打着临期特卖的概念,好特卖一度备受资本青睐。不到三年时间融资五轮,终转型为以临期产品为卖点之一的综合折扣专门店,目前,好特卖目前的线下门店数超过400家,辐射范围从上海开始延伸至北京、深圳等十多个一二线城市,

高速扩张下,如何加强对加盟商的管理、防止销售过期食品的事情再度发生,成为摆在“好特卖”面前的首要难题。

1、好特卖难解的品控问题

所谓临期食品,通常指的是仍在保质期内,但已经进入临界期的食品。具体到不同品类临界期不同,通常原保质期为1年或者1年以上的品类,例如罐头、糖果和饼干,临界期通常为“到期前45天”,原保质期时长16天-30天的食品,例如酸奶、点心等,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

据行业人士透露,一般的电商仓库保质期超过1/3就很难入库,大卖场保质期超过2/3就得下架。所以临期商品通常保质期都在1-6个月内。若少于1个月,就需要注意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品控难以得到保障,是临期食品的一大风险。

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消息,近日,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崇明第一分公司因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被上海市崇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7000元。

处罚事由显示,5月6日,市监局收到市民投诉称当日在当事人处(店招为“好特卖 HotMax”)网购的1盒“瑞士莲金装经典榛仁巧克力14粒装礼盒(巧克力制品)”已过期。执法人员前往检查后发现,当事人仓库内有4盒涉事巧克力,其外包装上标注“保质期至:20220430”,该食品已超过保质期,未标明“不再销售”等类似字样,且与其他正常销售的食品混放。

天眼查显示,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崇明第一分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20日,负责人为顾晓健,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为该公司总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该公司还曾因化妆品标签不符合规定,生产、经营说明书、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被行政处罚。

上述涉事主体的总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旗下拥有零食特卖品牌“好特卖”,公司大股东兼具实控人为为顾晓健,持股比例为33.25%。

好特卖创立于2020年2月,前身是专门运营临期食品批发零售的“推推购”,推推购面向B端,给临期食品供应商和小型分销商之间牵线搭桥。

成立之初,好特卖并没有立刻将商业赛道对准临期食品行业,最开始是奔着商品清仓的目的去的。

顾晓健此前就是做线上尾货批发生意的,疫情之下,公司一度裁员到只剩下12个人,他和同样经历了大裁员的繁荣集市创始人范智峯联手做了好特卖,起初只是为了尾货清仓。

清仓前,好特卖先是在私域群里发了预告,第二天门店外便排起了200多人的长队。4元的巴黎水、10多块的蓝罐曲奇、2块钱的依云……令不少消费者为之疯狂。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范智峯现在还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第二天卖了10万块钱,还是很火爆,因为疫情也找不到人手,基本上全家总动员了。连我丈母娘都过来收废纸箱了,我们光废纸箱一天就可以卖500块钱。”

好特卖的火爆一直持续了10多天。之前大家也没想到这可以成为一种商业模式,结果本计划解散的两个团队意外地都活了下来。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及案例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18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

事实上,互联网巨头们也盯上了这门生意。早前,盒马鲜生已经在上海等地开了生鲜奥莱店,店内商品多为生鲜易耗品或临期食品,今年1月苏宁首家折扣超市在马鞍山正式营业,还宣布计划在2022年开出100加门店。

但随着行业扩张,临期市场也存在鱼龙混杂、修改生产日期等食品安全问题。临期折扣调整、临期食品盘查等问题也颇多,进货渠道风险也大。好特卖此次被罚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知乎上一位自称是在好特卖干过收营员的匿名用户爆料称,好特卖品控存在很大问题。曾有客人在麻辣牛肉里吃出头发,货源不可控,来什么货上架什么货物,有些客人喜欢吃的零食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再上。

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食品,打着临期商品的旗号,但其实保质期还早,一些商品的价格一直在变,价签来不及更换,客人结账时发现比价签贵,只能道歉。

另一位自称在好特卖工作过的店员也在相关帖子下方表示,好特卖的品控并不专业,甚至没有。

2、利润可观的临期食品,难规模化

临期食品的价格低、利润大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通常来说,临期产品的定价会根据日期和渠道价格,定价在正常售价的两三折。

有供应链表示,从源头批发临期商品价格非常便宜,零售价18元的巧克力,进货价只需要1元,毛利很高。

还有一些售价百元以上的日化产品,一旦被打上临期的标签,价格就立马跳水,成为渠道商的抢手货。

这让临期折扣店的利润十分可观。数据显示,临期折扣店的综合毛利率可达50%。有临期折扣店创业者曾向媒体透露,一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单日营业额轻松破万,毛利率在70%左右,净利润率也可以达到40%。

但高毛利的临期食品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摆在临期折扣店面前的最大痛点是货源问题。

要知道,供应临期食品的大头一般不会是一线成熟品牌,只有销量不好的大品牌产品线以及二三线小品牌才会产生大量的临期食品。这些卖不动的临期食品,最终被厂家和经销商打包卖给好特卖这样的特价产品仓库。

经销商手里的尾货通常是临期食品的最大供货来源。以哇哈哈为例,在好特卖,售价10元左右的娃哈哈只卖2元。据了解,娃哈哈在全国的经销商超过1万家,大部分经销商都存在尾货问题,因此类似好特卖的临期食品超市就成为了处理尾货的最佳渠道。

此外,临期食品货源中有不少是进口食品,从国外进口食品不仅订货周期较长,且从下单、付款到生产、发运、销售,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这一周期增大了进口食品的库存压力。

国内品牌商常常会出现一些对市场误判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商品滞销的情况,这些都是致使正规产品出现在临期食品市场的诱因。为了着急出货,一些临期食品的售价甚至会低于出厂价格。

临期食品的货源还来自于大型商超下架的商品、电商等渠道滞销和退换的商品。

临期食品的货源天然自带不确定性,永远不知道下一批临期食品会是什么,只能来什么卖什么,供货渠道并不稳定,同样一批产品很难形成稳定的供给。

再者,头部品牌的临期商品逐渐供给不足。

一方面,头部品牌的管理较为细致,本身流入临期行业的货源就不多。再加上,产品流入临期市场会对产品的正常价格产生影响,因此头部品牌对渠道的把控要更为严格。

总的来说,对于好特卖,只卖临期产品注定是走不长远的,因此在用临期商品作为噱头打开市场后,好特卖将目光转向了利润更可观的“非临期食品”。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向媒体分析称,如今的临期食品更多是一种引流工具,而毛利更高的二三线产品才是集合店的主营项目。

纵观整个食品行业,临期尾货所占的比例仅有5%-10%,作为下游平台,注定只是上游品牌方的销售渠道。销售量决定了话语权,临期尾货终究是要依附于品牌方生存,且相对被动。

一些消费者反应,好特卖店内多数产品是不知名商品,且在临期产品之外,会有一些正常日期的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好特卖的“非临期产品”才是贡献利润的大头。其中不乏一些距离保质期尚有较长时间,但因为不受消费者欢迎而大概率会出现滞销的产品,还有部分厂商为了资金回笼,主动推出的促销品类。

事实上在这些陌生品牌中,也有不少是好特卖自产自销的。据天眼查显示,上海芯果供应链有限公司在2017年年底至2021年年底,申请了29类-方便食品和30类-食品的“侠趣”商标,这家公司是好特卖品牌所属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临期折扣店的临期标签只是一个引流手段,核心还是靠美妆、自有品牌等高利润的产品盈利,也因此,临期产品的占比才会变得越来越少。

3、加盟好特卖能赚钱吗?

资本加持下“好特卖”打算通过加盟模式实现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入局者发现加盟好特卖并没那么赚钱。

好特卖官方网站显示,好特卖支持分销、加盟、合伙人模式。

经派财经翻看其官方加盟信息发现,好特卖在芜湖、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合肥、苏州、南通等多个城市依旧开放了加盟模式,筛选加盟伙伴的条件是:年龄得在18-45岁,资金60万流动资产+200万固定资产证明。

在网上不乏有网友吐槽其加盟门槛的高的帖子。

据财经网产经报道,此前好特卖加盟费高达88万元。更早前,有网友爆料称,加盟好特卖2个月,一分钱分红没拿到,当初承诺一个月可以分红5万,现在只能每月拿几千块利息,好特卖就像是个以加盟为名的资金盘 。

近期,好特卖在上海、北京试水了“合伙人制度”。

根据北京商报此前信息显示,好特卖合伙人前期就要投入数十万,包括交给总部的34万元货品保证金,缴纳19800元的培训费。

好特卖合伙人必须是全职,且需要两个人共同参与。成为合伙人后权限包括,可以管理一家面积100-150平方米,日均销售额在1万元左右的门店,并获得店铺12%的销售额分成。但同时需要承担店铺运营的人力和水电成本,其余进货、房租、物流由总部负责。

在开店之前,合伙人需要进行一个半月的开店培训,培训费不退;保证金三个月内可退,超过三个月后,必须“管理满一年”才可退。

在条款中有一条为,合伙人无权干预区域内的门店数量,因此可能出现3公里内有多家门店的情况。

根据招商负责人的说法,“目前好特卖店铺每个月营收在60万-70万元之间,最差的店铺也有30万元的收入。”

按最差单店收入来估算,成为合伙人每月至少能分得3.6万元收入;按最高单店收入70万来算,合伙人每月分成8.4万元。

但在分成中还包含了人工和水电成本,根据Boss直聘显示,好特卖在招的店员薪资为6-9k,按照一个门店2名店员的配置,每个月光是人工成本就需要12k-18k,刨除人工成本,加上水电费支出,每月到手分红最多7万多元,最少仅有1万多元,而且还是两位合伙人的共同分成,简直就是变相打工。

好特卖官方口中盈利尚且如此,实际情况则更不乐观。有媒体表示,好特卖去年在武汉某园区的门店开业仅2个多月就惨遭关门;根据大众点评显示,深圳好特卖同泰时代广场店已经暂停营业。

此前,据财经网产经报道,位于北京地铁六号线草房站附近的这家好特卖的月营业额约22万元,按12%分红比例,合伙人分成仅有2.64万,扣除人力、水电成本,仅剩下1万元出头。这还不算成为合伙人所需要支付的培训费和保证金现金流的利息损失。

很多闻风而来,提桶入场的加盟商,费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只是为好特卖赚了更多的吆喝声。以此为闭环,吸引源源不断地合伙人入场。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做企业,搞加盟是最快的镰刀。数据显示,好特卖目前的线下门店数超过400家,辐射范围从上海开始延伸至北京、深圳等十多个一二线城市。

成立不到3年,好特卖已经斩获5轮融资,数据显示,依靠快速扩张,好特卖目前的线下门店数超过400家,辐射范围从上海开始延伸至北京、深圳等十多个一二线城市。据其官网介绍,未来三年品牌计划扩充门店数至5000家。

有业内人士认为,好特卖现在正在规模化扩张阶段,目的是为日后上市而做准备。

但高速扩张下,对于加盟商的管控也在逐渐失速,类似销售过期食品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成为当下摆在好特卖面前的最大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疫情下登上风口的“好特卖”,赚钱吗?

高速扩张下,好特卖正在失去对加盟商的管控。

文|派财经 玛丽亚 

编辑|派公子

近日,特卖品牌头部企业“好特卖”被曝因销售过期巧克力被罚7000元。虽然金额不高,但这一罚款也给正在高速扩张的“好特卖”以及整个临期食品行业敲响了警钟。

好特卖是一家号称比拼多多还便宜的“进口零食超市”,4元一瓶巴黎水、6.5元一罐的星巴克咖啡,59元的波尔多葡萄酒……凭借极高性价比的优势,吸引了不少年轻消费者。

打着临期特卖的概念,好特卖一度备受资本青睐。不到三年时间融资五轮,终转型为以临期产品为卖点之一的综合折扣专门店,目前,好特卖目前的线下门店数超过400家,辐射范围从上海开始延伸至北京、深圳等十多个一二线城市,

高速扩张下,如何加强对加盟商的管理、防止销售过期食品的事情再度发生,成为摆在“好特卖”面前的首要难题。

1、好特卖难解的品控问题

所谓临期食品,通常指的是仍在保质期内,但已经进入临界期的食品。具体到不同品类临界期不同,通常原保质期为1年或者1年以上的品类,例如罐头、糖果和饼干,临界期通常为“到期前45天”,原保质期时长16天-30天的食品,例如酸奶、点心等,临界期为“到期前5天”。

据行业人士透露,一般的电商仓库保质期超过1/3就很难入库,大卖场保质期超过2/3就得下架。所以临期商品通常保质期都在1-6个月内。若少于1个月,就需要注意食品质量安全问题。

品控难以得到保障,是临期食品的一大风险。

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消息,近日,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崇明第一分公司因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被上海市崇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7000元。

处罚事由显示,5月6日,市监局收到市民投诉称当日在当事人处(店招为“好特卖 HotMax”)网购的1盒“瑞士莲金装经典榛仁巧克力14粒装礼盒(巧克力制品)”已过期。执法人员前往检查后发现,当事人仓库内有4盒涉事巧克力,其外包装上标注“保质期至:20220430”,该食品已超过保质期,未标明“不再销售”等类似字样,且与其他正常销售的食品混放。

天眼查显示,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崇明第一分公司,成立于2020年11月20日,负责人为顾晓健,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为该公司总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该公司还曾因化妆品标签不符合规定,生产、经营说明书、标签不符合规定的医疗器械被行政处罚。

上述涉事主体的总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旗下拥有零食特卖品牌“好特卖”,公司大股东兼具实控人为为顾晓健,持股比例为33.25%。

好特卖创立于2020年2月,前身是专门运营临期食品批发零售的“推推购”,推推购面向B端,给临期食品供应商和小型分销商之间牵线搭桥。

成立之初,好特卖并没有立刻将商业赛道对准临期食品行业,最开始是奔着商品清仓的目的去的。

顾晓健此前就是做线上尾货批发生意的,疫情之下,公司一度裁员到只剩下12个人,他和同样经历了大裁员的繁荣集市创始人范智峯联手做了好特卖,起初只是为了尾货清仓。

清仓前,好特卖先是在私域群里发了预告,第二天门店外便排起了200多人的长队。4元的巴黎水、10多块的蓝罐曲奇、2块钱的依云……令不少消费者为之疯狂。

另一位联合创始人范智峯现在还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第二天卖了10万块钱,还是很火爆,因为疫情也找不到人手,基本上全家总动员了。连我丈母娘都过来收废纸箱了,我们光废纸箱一天就可以卖500块钱。”

好特卖的火爆一直持续了10多天。之前大家也没想到这可以成为一种商业模式,结果本计划解散的两个团队意外地都活了下来。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1-2022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发展及案例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18亿元,预计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

事实上,互联网巨头们也盯上了这门生意。早前,盒马鲜生已经在上海等地开了生鲜奥莱店,店内商品多为生鲜易耗品或临期食品,今年1月苏宁首家折扣超市在马鞍山正式营业,还宣布计划在2022年开出100加门店。

但随着行业扩张,临期市场也存在鱼龙混杂、修改生产日期等食品安全问题。临期折扣调整、临期食品盘查等问题也颇多,进货渠道风险也大。好特卖此次被罚也为行业敲响了警钟。

知乎上一位自称是在好特卖干过收营员的匿名用户爆料称,好特卖品控存在很大问题。曾有客人在麻辣牛肉里吃出头发,货源不可控,来什么货上架什么货物,有些客人喜欢吃的零食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再上。

一些知名度不高的食品,打着临期商品的旗号,但其实保质期还早,一些商品的价格一直在变,价签来不及更换,客人结账时发现比价签贵,只能道歉。

另一位自称在好特卖工作过的店员也在相关帖子下方表示,好特卖的品控并不专业,甚至没有。

2、利润可观的临期食品,难规模化

临期食品的价格低、利润大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通常来说,临期产品的定价会根据日期和渠道价格,定价在正常售价的两三折。

有供应链表示,从源头批发临期商品价格非常便宜,零售价18元的巧克力,进货价只需要1元,毛利很高。

还有一些售价百元以上的日化产品,一旦被打上临期的标签,价格就立马跳水,成为渠道商的抢手货。

这让临期折扣店的利润十分可观。数据显示,临期折扣店的综合毛利率可达50%。有临期折扣店创业者曾向媒体透露,一家不到20平方米的小店,单日营业额轻松破万,毛利率在70%左右,净利润率也可以达到40%。

但高毛利的临期食品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摆在临期折扣店面前的最大痛点是货源问题。

要知道,供应临期食品的大头一般不会是一线成熟品牌,只有销量不好的大品牌产品线以及二三线小品牌才会产生大量的临期食品。这些卖不动的临期食品,最终被厂家和经销商打包卖给好特卖这样的特价产品仓库。

经销商手里的尾货通常是临期食品的最大供货来源。以哇哈哈为例,在好特卖,售价10元左右的娃哈哈只卖2元。据了解,娃哈哈在全国的经销商超过1万家,大部分经销商都存在尾货问题,因此类似好特卖的临期食品超市就成为了处理尾货的最佳渠道。

此外,临期食品货源中有不少是进口食品,从国外进口食品不仅订货周期较长,且从下单、付款到生产、发运、销售,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这一周期增大了进口食品的库存压力。

国内品牌商常常会出现一些对市场误判而导致的产能过剩,商品滞销的情况,这些都是致使正规产品出现在临期食品市场的诱因。为了着急出货,一些临期食品的售价甚至会低于出厂价格。

临期食品的货源还来自于大型商超下架的商品、电商等渠道滞销和退换的商品。

临期食品的货源天然自带不确定性,永远不知道下一批临期食品会是什么,只能来什么卖什么,供货渠道并不稳定,同样一批产品很难形成稳定的供给。

再者,头部品牌的临期商品逐渐供给不足。

一方面,头部品牌的管理较为细致,本身流入临期行业的货源就不多。再加上,产品流入临期市场会对产品的正常价格产生影响,因此头部品牌对渠道的把控要更为严格。

总的来说,对于好特卖,只卖临期产品注定是走不长远的,因此在用临期商品作为噱头打开市场后,好特卖将目光转向了利润更可观的“非临期食品”。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曾向媒体分析称,如今的临期食品更多是一种引流工具,而毛利更高的二三线产品才是集合店的主营项目。

纵观整个食品行业,临期尾货所占的比例仅有5%-10%,作为下游平台,注定只是上游品牌方的销售渠道。销售量决定了话语权,临期尾货终究是要依附于品牌方生存,且相对被动。

一些消费者反应,好特卖店内多数产品是不知名商品,且在临期产品之外,会有一些正常日期的产品。

在业内人士看来,好特卖的“非临期产品”才是贡献利润的大头。其中不乏一些距离保质期尚有较长时间,但因为不受消费者欢迎而大概率会出现滞销的产品,还有部分厂商为了资金回笼,主动推出的促销品类。

事实上在这些陌生品牌中,也有不少是好特卖自产自销的。据天眼查显示,上海芯果供应链有限公司在2017年年底至2021年年底,申请了29类-方便食品和30类-食品的“侠趣”商标,这家公司是好特卖品牌所属公司上海芯果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临期折扣店的临期标签只是一个引流手段,核心还是靠美妆、自有品牌等高利润的产品盈利,也因此,临期产品的占比才会变得越来越少。

3、加盟好特卖能赚钱吗?

资本加持下“好特卖”打算通过加盟模式实现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入局者发现加盟好特卖并没那么赚钱。

好特卖官方网站显示,好特卖支持分销、加盟、合伙人模式。

经派财经翻看其官方加盟信息发现,好特卖在芜湖、南京、扬州、镇江、马鞍山、合肥、苏州、南通等多个城市依旧开放了加盟模式,筛选加盟伙伴的条件是:年龄得在18-45岁,资金60万流动资产+200万固定资产证明。

在网上不乏有网友吐槽其加盟门槛的高的帖子。

据财经网产经报道,此前好特卖加盟费高达88万元。更早前,有网友爆料称,加盟好特卖2个月,一分钱分红没拿到,当初承诺一个月可以分红5万,现在只能每月拿几千块利息,好特卖就像是个以加盟为名的资金盘 。

近期,好特卖在上海、北京试水了“合伙人制度”。

根据北京商报此前信息显示,好特卖合伙人前期就要投入数十万,包括交给总部的34万元货品保证金,缴纳19800元的培训费。

好特卖合伙人必须是全职,且需要两个人共同参与。成为合伙人后权限包括,可以管理一家面积100-150平方米,日均销售额在1万元左右的门店,并获得店铺12%的销售额分成。但同时需要承担店铺运营的人力和水电成本,其余进货、房租、物流由总部负责。

在开店之前,合伙人需要进行一个半月的开店培训,培训费不退;保证金三个月内可退,超过三个月后,必须“管理满一年”才可退。

在条款中有一条为,合伙人无权干预区域内的门店数量,因此可能出现3公里内有多家门店的情况。

根据招商负责人的说法,“目前好特卖店铺每个月营收在60万-70万元之间,最差的店铺也有30万元的收入。”

按最差单店收入来估算,成为合伙人每月至少能分得3.6万元收入;按最高单店收入70万来算,合伙人每月分成8.4万元。

但在分成中还包含了人工和水电成本,根据Boss直聘显示,好特卖在招的店员薪资为6-9k,按照一个门店2名店员的配置,每个月光是人工成本就需要12k-18k,刨除人工成本,加上水电费支出,每月到手分红最多7万多元,最少仅有1万多元,而且还是两位合伙人的共同分成,简直就是变相打工。

好特卖官方口中盈利尚且如此,实际情况则更不乐观。有媒体表示,好特卖去年在武汉某园区的门店开业仅2个多月就惨遭关门;根据大众点评显示,深圳好特卖同泰时代广场店已经暂停营业。

此前,据财经网产经报道,位于北京地铁六号线草房站附近的这家好特卖的月营业额约22万元,按12%分红比例,合伙人分成仅有2.64万,扣除人力、水电成本,仅剩下1万元出头。这还不算成为合伙人所需要支付的培训费和保证金现金流的利息损失。

很多闻风而来,提桶入场的加盟商,费九牛二虎之力,最终只是为好特卖赚了更多的吆喝声。以此为闭环,吸引源源不断地合伙人入场。

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做企业,搞加盟是最快的镰刀。数据显示,好特卖目前的线下门店数超过400家,辐射范围从上海开始延伸至北京、深圳等十多个一二线城市。

成立不到3年,好特卖已经斩获5轮融资,数据显示,依靠快速扩张,好特卖目前的线下门店数超过400家,辐射范围从上海开始延伸至北京、深圳等十多个一二线城市。据其官网介绍,未来三年品牌计划扩充门店数至5000家。

有业内人士认为,好特卖现在正在规模化扩张阶段,目的是为日后上市而做准备。

但高速扩张下,对于加盟商的管控也在逐渐失速,类似销售过期食品的事情屡见不鲜,这成为当下摆在好特卖面前的最大难题。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