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剧还能怎么创新?
7月18日,优酷播出的悬疑系列剧《庭外》的前篇《盲区》收官,6集篇幅里,登场人物众多、线索盘根错节,节奏推进快速,讲述夏雨饰演的法官鲁南在出差16个小时内极限追凶,破获两起紧密相关的碎尸案和走私案的故事。
《庭外》采用双男主双单元叙事的AB剧形式,7月19日接档播出的《落水者》与《盲区》人物交叠,但故事重心从刑侦转移到律政上,主角也从夏雨、万茜变成了罗晋和焦俊艳,导演换了,叙事风格和节奏也由急变缓,体量则拉到了14集。
悬疑剧赛道近年来竞争激烈,平台方和制作者均在尝试创新,长剧集、剧场系列、短剧、AB剧的形式创新消解观众疲乏感。在接受界面文娱等媒体采访时,《盲区》导演张黎表示,AB剧的创意由编剧指纹提出,《落水者》是《庭外》的“干”,而《盲区》则是“枝”,“枝”由“干”生发而来。
张黎擅长拍摄古装和历史题材剧集,是《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的总导演。但近年来他也转向现代题材创作,执导过职场剧《输赢》、抗疫群像剧《在一起》。此次拍摄《盲区》,张黎表示,吸引他的主要是剧本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剧名本身指代的是空间,故事发生在短促的16小时内,但又勾连起9年前的旧案,“时空非常平实”,但有延展性,“带来了很大的二次创作空间”。
张黎认为,对于导演而言,类型剧情区分并不重要,“所谓类型剧的区分实际上是个人的喜好、舒适区不一样”,创作的关键在于“寻找钥匙”。“人性是共通的,事件特质也是共通的,只是找到一个更好的表达方式,它同样是基于个人创作习惯、美学好恶、影像风格和团队能力的选择。”张黎解释道。
AB剧作为国内悬疑剧较为新颖的模式,对剧集摄制、排播提出了挑战。《庭外》总制片人王平介绍,基于《盲区》和《落水者》故事风格、类型上的区别,两个剧组摄制完全独立,两个组“分而治之”,按照导演本身的喜好形成各自的悬疑风格,只是在部分台词、服装等细节相互沟通,形成一种真实的“隔离感应”,观众观影也会有“像在现实世界中,在人生中遇上这两个人物的真实感”。
《庭外》监制、优酷项目制片人张晓洲介绍,在确定排播顺序前,优酷内部看片后,邀请测试观众听取建议,最后决定从节奏更快、强度更高的《盲区》开始,吸引观众。创作方在AB剧中分别埋下了细节的线索和时间线的关联,“带着《盲区》给出的信息进入到《落水者》,会有类似于抽丝剥茧般的观影体验。”
互联网平台播出也更适配AB剧的探索。张晓洲表示,一方面,互联网平台播出时长更自由,另一方面,更容易与用户互动,相较于定时定点的排播更灵活,反馈也更及时。
悬疑剧场的核心仍然是IP,但线性的系列叙事正在生长为立体网状的时空叙事。老作品衍生新人物,新人物又有新故事。《庭外》由指纹编剧,与此前播出的《重生之门》交叠于虚构的津港市。改编自悬疑作家紫金陈小说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无证之罪》等作品则拎出次要人物和支线剧情完成了新的故事。
就《庭外》而言,张黎表示通过和指纹的交流和复盘,他认为《落水者》仍有故事延展性。“干是生命力,枝是绚丽多彩,我们老说各表一枝,我认为《落水者》的干,起码还有两枝可表。”
王平表示,创作方和平台方的出发点并不是建构悬疑宇宙,打造所谓的东方哥谭市,只是将人物关系压缩到一个城市,观众容易产生熟悉感,从而相互引流,“在互文交错中找到一些爽感和快乐”,“创作者把人物压缩到世界观后,也会产生熟悉感,创作人物和事件前史时,也会比较省劲。”
悬疑题材竞争充分,但行业创作也显露出疲软感。今年播出的《八角亭迷雾》《回廊亭》《通天塔》等豆瓣评分均在4、5分上下,观众多诟病悬疑感不足。张黎认为:“观众感官上的不舒服,一定是导演专业性不够造成的”,“镜头引力不够丰富、词汇量不够大、修辞没学好,是最基本的导演技术的问题”,“掌握了一定的导演技术后,这种紧张感自然就有了。”张黎说。
演员进入情境的能力也是营造悬疑感的关键。“平均专业性在,拍起来就比较专业”,张黎将一个演员班子比喻为一串葡萄,“葡萄是按串卖,这一串都好,价格才卖得高,说我这有一粒葡萄,又大又紫又甜,卖不出价钱,没用。”
他介绍,《盲区》中罗晋在车上勒脖子的戏份是真勒的生理性反应。“他的青筋、他的舌头,他整个声带,包括眼里的血丝,拍戏那天也特别热,一层层湿透,窒息以后,对人的汗腺整个的循环,非常帮助表演”,“罗晋有体会了,很多观众就认。”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