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当CXO碰上下行周期:上百亿Biotech股权资产压顶,谁能笑到最后?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当CXO碰上下行周期:上百亿Biotech股权资产压顶,谁能笑到最后?

近百亿股权资产压顶,在这场CXO剩宴中唯二的悬念便是,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会不会对CXO的估值造成影响。

文|氨基财经  

周金涛老师说过,人生发财靠康波。

对CXO来说,这两年最大的康波就是创新药周期:不仅原有业务赚得盆满钵满,还开辟了“立竿见影”的创收业务,投资创新药企。

过去两年,大小CXO都在扩大自己的投资版图。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值的股权收益,堪称CXO的高光时刻。

典型如泰格医药,2021年其投资“利润”21.27亿元,占总利润的比重达62.7%。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泰格医药账上非流动金融资产已经高达91.84亿元,药明康德同样高达85.65亿元。

不过,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持续向上,生物科技行业也不例外。眼下,全球生物科技行业都进入了下行周期,跌跌不休成了生物科技公司的常态。

这对投资业务比重较大的CXO来说不是好事。CXO主营业务可以旱涝保收,但投资业务不能。一旦市场下行,股权价值缩水,投资方资产需要作出相应的“减值”。

近百亿股权资产压顶,在这场CXO剩宴中唯二的悬念便是,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会不会对CXO的估值造成影响。

一年“利润”超20亿,投资比“卖水”更赚钱

创新浪潮汹涌,国内CXO玩家们,早已不满足于只赚“卖水”的钱,而是直接下场“挖金矿”,通过投资来赚取创新药械公司成长的钱。

不管是药明康德还是泰格医药,这些CXO乃至药企们的投资版图都十分辽阔。有数据统计显示,泰格医药投资的公司已超过300家……

这一点,也在其极速膨胀的非流动金融资产(包括非上市公司股权、基金等)中得到体现。如下图所示,在2017年末泰格医药非流动金融资产不过9.66亿元,到了2021年末已经增长至87.46亿元。

与一级市场投资一样,医药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也会成为CXO们丰厚的利润来源。在市场狂热时期,相比“卖水”业务,投资的钱更好赚。

2021年,药明康德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共计15.27亿元,同比增幅达1倍。大幅增长后,公司投资收益占去年净利润比重已达29.73%。

当然,相比泰格医药,这仍是小巫见大巫。2021年,泰格医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8.15亿元,投资收益3.12亿元。累计21.27亿元的投资收入,占其总利润的比重达62.7%。

换句话说,泰格医药投资产生的利润,几乎是主营业务净利润的2倍。2021年,其扣非净利润不过12.32亿元。

CXO公司做投资,无非是利用股权绑定的方式,更好地承接biotech的研发外包订单。但面对这样的利润结构,你可能已经无法分清,CXO公司的主业,到底是“卖水”还是投资。

面对2021年大增的投资收益,泰格医药便表示:

公司将持续投资并孵化有潜力的早期阶段生物技术及医疗器械公司,以推动其发展,在获得潜在投资收益的基础上,也可以获取潜在的客户及业务机遇。

不难看出,在泰格医药眼中,投资收益是基础,其次才是获取客户的业务订单。与其说它是CXO公司,倒不如说是投资公司来得更合适。

躲不过的下行周期,CXO从血赚到大亏

CXO公司之所以备受市场追捧,不仅在于增长逻辑明确,更在于商业模式亮眼。

传统CXO依靠承接创新药企的项目,或将药品从电脑里的分子构成公式落地变成实物,或推动临床赚取人头费,总而言之都是“服务费”。

这也意味着,即便创新药研发风险再大,也不会波及到CXO公司身上,旱涝保收、现金流稳定。这是不少投资者眼中的好生意。

加上投资业务的强助攻,去年泰格医药估值一度接近90倍,药明康德则接近170倍,堪称CXO高光时刻。

但当卖水人变成挖金客,CXO公司等于直接暴露将自己在创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之中。

去年至今,全球生物科技行业步入下行周期,biotech首当其冲,股价跌跌不休。这也会波及到国内这批投资业务占比较高的CXO或药企身上。

虽然影响并不一定就在当下。CXO公司大部分的金融资产都是非上市公司股权。只要这些资产没有上市,或降低估值融资,暂时可能不会出现资产大幅减值的情形。但影响,依然悄然而至。

比如药明康德。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预计投资收益4.49亿元,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0.49亿元。也就是说,同样是半年时间,今年赚的钱比去年少了约16亿元。

尽管如此,药明康德依然是幸运的。在如此惨烈的行情中,还能有“浮盈”已然非常不错。最惨的是已经有公司开始“亏损”。

比如康龙化成。康龙化成在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中,预算上市及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亏损8000万元。

同样“亏损”的还有天士力。根据业绩预告,天士力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为4.46亿元—5.08亿元,净利润为亏损4.2亿元—3.5亿元。背后原因无他:投资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

对于在投资业务更激进的CXO而言,投资业务带来的打击或许才刚刚开始。

康波、康波,百亿金融资产走向何方?

当然,你可能会说,万物皆周期,生物科技公司股价起起伏伏有什么奇怪的?

的确如此。放眼海外,生物科技行业几经波折,但没有改变持续向上的趋势。包括再生元等一批创新药企,更是历经风风雨雨最终才实现蜕变。

但回看海外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能够脱颖而出的biotech,终究是少数的。正如创新药研发一样,九死一生。而在市场下行周期,biotech卖身、破产清算的更是不在少数。

不同于传统公司,即使多年原地踏步,一旦抓住新机会依然有机会咸鱼翻身。原因在于,即便不能快速成长,但依然能够创造现金流,公司拥有试错成本。

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说,市场越冷意味着越危险。因为融资窗口正在缓缓关闭,这对极度依赖融资的biotech来说,最为致命。

这也正是国内市场正在发生的。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2年前5个月,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投融资次数总计492起,同比减少45.8%。

一级市场寒冬,二级市场更是如此。整个上半年,港股、科创板申报IPO的biotech寥寥无几。泰格医药投资的安杰思医学、尚沃医疗、海和药物、亿腾景昂等公司,便接连梦碎科创板,上市无门。

很显然,在寒冬下,能够融到钱的biotech越来越少。CXO们所投资的部分创新药企,也注定难以走过寒冬。

当然,与高风险相伴的是高回报。投资创新药公司对于CXO而言,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阿喀琉斯之踵,当下还难以下定论。

随着各家CXO公司投资版图的急剧扩张,金融资产相应的爆炸式增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泰格医药账上非流动金融资产高达91.84亿元,占总资产比重超过30%。药明康德这一资产也同样高达85.65亿元。

接下来,这些资产价值如何演变,才是答案揭晓的时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泰格医药

2.3k
  • 港股医药股持续走强,泰格医药涨超14%
  • 港股医疗股持续走强,恒生医疗保健指数涨超4%,艾美疫苗涨超44%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当CXO碰上下行周期:上百亿Biotech股权资产压顶,谁能笑到最后?

近百亿股权资产压顶,在这场CXO剩宴中唯二的悬念便是,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会不会对CXO的估值造成影响。

文|氨基财经  

周金涛老师说过,人生发财靠康波。

对CXO来说,这两年最大的康波就是创新药周期:不仅原有业务赚得盆满钵满,还开辟了“立竿见影”的创收业务,投资创新药企。

过去两年,大小CXO都在扩大自己的投资版图。随之而来的,是不断增值的股权收益,堪称CXO的高光时刻。

典型如泰格医药,2021年其投资“利润”21.27亿元,占总利润的比重达62.7%。

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泰格医药账上非流动金融资产已经高达91.84亿元,药明康德同样高达85.65亿元。

不过,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持续向上,生物科技行业也不例外。眼下,全球生物科技行业都进入了下行周期,跌跌不休成了生物科技公司的常态。

这对投资业务比重较大的CXO来说不是好事。CXO主营业务可以旱涝保收,但投资业务不能。一旦市场下行,股权价值缩水,投资方资产需要作出相应的“减值”。

近百亿股权资产压顶,在这场CXO剩宴中唯二的悬念便是,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会不会对CXO的估值造成影响。

一年“利润”超20亿,投资比“卖水”更赚钱

创新浪潮汹涌,国内CXO玩家们,早已不满足于只赚“卖水”的钱,而是直接下场“挖金矿”,通过投资来赚取创新药械公司成长的钱。

不管是药明康德还是泰格医药,这些CXO乃至药企们的投资版图都十分辽阔。有数据统计显示,泰格医药投资的公司已超过300家……

这一点,也在其极速膨胀的非流动金融资产(包括非上市公司股权、基金等)中得到体现。如下图所示,在2017年末泰格医药非流动金融资产不过9.66亿元,到了2021年末已经增长至87.46亿元。

与一级市场投资一样,医药公司的公允价值变动,也会成为CXO们丰厚的利润来源。在市场狂热时期,相比“卖水”业务,投资的钱更好赚。

2021年,药明康德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和资产处置收益共计15.27亿元,同比增幅达1倍。大幅增长后,公司投资收益占去年净利润比重已达29.73%。

当然,相比泰格医药,这仍是小巫见大巫。2021年,泰格医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18.15亿元,投资收益3.12亿元。累计21.27亿元的投资收入,占其总利润的比重达62.7%。

换句话说,泰格医药投资产生的利润,几乎是主营业务净利润的2倍。2021年,其扣非净利润不过12.32亿元。

CXO公司做投资,无非是利用股权绑定的方式,更好地承接biotech的研发外包订单。但面对这样的利润结构,你可能已经无法分清,CXO公司的主业,到底是“卖水”还是投资。

面对2021年大增的投资收益,泰格医药便表示:

公司将持续投资并孵化有潜力的早期阶段生物技术及医疗器械公司,以推动其发展,在获得潜在投资收益的基础上,也可以获取潜在的客户及业务机遇。

不难看出,在泰格医药眼中,投资收益是基础,其次才是获取客户的业务订单。与其说它是CXO公司,倒不如说是投资公司来得更合适。

躲不过的下行周期,CXO从血赚到大亏

CXO公司之所以备受市场追捧,不仅在于增长逻辑明确,更在于商业模式亮眼。

传统CXO依靠承接创新药企的项目,或将药品从电脑里的分子构成公式落地变成实物,或推动临床赚取人头费,总而言之都是“服务费”。

这也意味着,即便创新药研发风险再大,也不会波及到CXO公司身上,旱涝保收、现金流稳定。这是不少投资者眼中的好生意。

加上投资业务的强助攻,去年泰格医药估值一度接近90倍,药明康德则接近170倍,堪称CXO高光时刻。

但当卖水人变成挖金客,CXO公司等于直接暴露将自己在创新药研发失败的风险之中。

去年至今,全球生物科技行业步入下行周期,biotech首当其冲,股价跌跌不休。这也会波及到国内这批投资业务占比较高的CXO或药企身上。

虽然影响并不一定就在当下。CXO公司大部分的金融资产都是非上市公司股权。只要这些资产没有上市,或降低估值融资,暂时可能不会出现资产大幅减值的情形。但影响,依然悄然而至。

比如药明康德。今年上半年,药明康德预计投资收益4.49亿元,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20.49亿元。也就是说,同样是半年时间,今年赚的钱比去年少了约16亿元。

尽管如此,药明康德依然是幸运的。在如此惨烈的行情中,还能有“浮盈”已然非常不错。最惨的是已经有公司开始“亏损”。

比如康龙化成。康龙化成在今年上半年业绩预告中,预算上市及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亏损8000万元。

同样“亏损”的还有天士力。根据业绩预告,天士力上半年扣非净利润为4.46亿元—5.08亿元,净利润为亏损4.2亿元—3.5亿元。背后原因无他:投资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下降。

对于在投资业务更激进的CXO而言,投资业务带来的打击或许才刚刚开始。

康波、康波,百亿金融资产走向何方?

当然,你可能会说,万物皆周期,生物科技公司股价起起伏伏有什么奇怪的?

的确如此。放眼海外,生物科技行业几经波折,但没有改变持续向上的趋势。包括再生元等一批创新药企,更是历经风风雨雨最终才实现蜕变。

但回看海外生物科技行业发展,能够脱颖而出的biotech,终究是少数的。正如创新药研发一样,九死一生。而在市场下行周期,biotech卖身、破产清算的更是不在少数。

不同于传统公司,即使多年原地踏步,一旦抓住新机会依然有机会咸鱼翻身。原因在于,即便不能快速成长,但依然能够创造现金流,公司拥有试错成本。

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说,市场越冷意味着越危险。因为融资窗口正在缓缓关闭,这对极度依赖融资的biotech来说,最为致命。

这也正是国内市场正在发生的。根据医药魔方数据,2022年前5个月,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数量和金额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投融资次数总计492起,同比减少45.8%。

一级市场寒冬,二级市场更是如此。整个上半年,港股、科创板申报IPO的biotech寥寥无几。泰格医药投资的安杰思医学、尚沃医疗、海和药物、亿腾景昂等公司,便接连梦碎科创板,上市无门。

很显然,在寒冬下,能够融到钱的biotech越来越少。CXO们所投资的部分创新药企,也注定难以走过寒冬。

当然,与高风险相伴的是高回报。投资创新药公司对于CXO而言,究竟是锦上添花,还是阿喀琉斯之踵,当下还难以下定论。

随着各家CXO公司投资版图的急剧扩张,金融资产相应的爆炸式增长。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泰格医药账上非流动金融资产高达91.84亿元,占总资产比重超过30%。药明康德这一资产也同样高达85.65亿元。

接下来,这些资产价值如何演变,才是答案揭晓的时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