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联想元宇宙,第三次复刻熟悉的“联想套路”?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联想元宇宙,第三次复刻熟悉的“联想套路”?

联想的第三个入口。

文|睿思科技  孙越

编辑|Emma

今年6月,联想集团委任HTC董事长王雪红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由于HTC近年来将业务转向VR/AR,此次人事调动引发业内对联想与HTC将一起探索元宇宙的猜想。

PC巨头联想也开始下场去做元宇宙了?

联想在元宇宙的最新动态是这个月中旬,定位于“构建工业4.0和新型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的帝拓思(DTOS)数字孪生操作系统在联想CVC创投周活动亮相。

上一个带有“元宇宙”词条的是2022年4月发布的联想元宇宙深瞳数字资产治理平台。

联想在元宇宙似乎要来真的——2014开始就布局VR/AR,目前看来,产品铺得还挺满:

尽管联想布局早,铺得满,但公众并不知晓联想已在元宇宙做了这么多,公众对于联想还停留在强大的PC业务和“昙花一现”的手机业务。

联想在终端入口上有着执念——无论是PC,手机,还是现在的元宇宙,联想都早早布局,把持终端入口,将产品铺满。

我们可以知晓的是,在这一套打法下,PC成功了,手机失败了,那么在元宇宙联想还会复刻PC端的成功吗?

本文将通过阐述联想在元宇宙的布局、联想一贯打法在电脑、手机业务的实践情况,探求联想在元宇宙的“联想”。

01、元宇宙的“联想”走了多远?

联想对元宇宙“白纸黑字”的战略构想,可以追溯到2016年——预计在2018-2020年,联想孵化基于元宇宙应用的AR/VR技术;在2020年以后,持续探索元宇宙新的计算场景,积累核心技术。

2022年,联想誓师大会上,关于元宇宙的构想又被提起:杨元庆表示,第二赛道着眼于未来2-3年,大力发展由新技术驱动的孵化业务,其中,基于元宇宙应用的AR/VR技术,联想将聚焦于B2B业务,逐渐构建起完整的元宇宙生态。第三赛道围绕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着眼于3年乃至更长远的基础性和突破性研究,其中也包括元宇宙等新的计算场景,将重点积累核心技术。

翻译一下,这些战略落地到实际,即:抓住一切可能的方向,先造出产品再说。

截止目前,我们能搜寻到所有联想元宇宙版图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2017年发布“全球首款消费级AR游戏沉浸设备”联想Mirage,售价1999元;

2018年发布“企业级准SAAS云平台”AH云2.0,旨在提升现场人员认知和工作能力;

2020年发布“最新一代轻量化分体式混合现实眼镜”联想晨星NewG2 pro,售价24999元;

2021年发布Think Reality A3 AR智能眼镜,仅面向企业级用户,其PC版适用于办公场景,工业版连接手机进行远程协作,起价1,349.99美元;

2022年4月,联想元宇宙深瞳数字资产治理平台问世,该平台聚焦于B2B,立志于构建完整生态;

2022年7月,联想新视界核心产品——帝拓思(DTOS)数字孪生操作系统以及联想新视界云渲染中心亮相联想CVC创投周活动,该产品被定位于“构建工业4.0和新型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

版图面积很大,发展程度几何?

C端硬件方面,联想早在2017年,元宇宙概念还未诞生之际,就推出过AR游戏设备Mirage,内置了三款星球大战游戏:光剑交战、全息象棋、策略战斗,并投放在联想官网商城、京东、联想4S店、Disney迪士尼官方旗舰店、苏宁等多个线上线下渠道。

2019年,联想又联合漫威推出了一款Mirage AR新游戏,并与Mirage AR头盔、通用手柄、追踪器搭配出售。

时至今日,在联想商城和京东商城,已经没有Mirage产品系列在售。时任联想全球副总裁、平板电脑及智能事业部总经理姚立曾在2017年采访时点评的一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这款产品不温不火的根源:“我们一开始做硬件起家,但很快发现这样行不通,光做硬件没有人要,我们需要内容。”

可是内容迟迟没有发展壮大,对比如今Oculus、PICO等产品,不难发现,联想起大早研发的AR设备,更像是某几款固定游戏的“捆绑品”,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容生态。

晨星MR眼镜,联想在C端的又一重点产品。官方介绍,这是一款“由联想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混合现实MR智能眼镜”,既可以在C端用于AR游戏、大屏观影、家居购物,又可以在B端用于智能巡检、远程协作、AR培训等场景,是一款适用于B/C端各大场景的硬件。

这款产品的背后,一家叫耐德佳的厂商功不可没。它是一家集AR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于一身的供应商,曾获得联想创投从pre-A轮开始的多轮投资。据联想创投方透露,联想把它从一个创业公司一路扶植成了联想认证的供应商。

在联想晨星MR眼镜中,耐德佳为其提供了核心光学技术,耐人寻味的是,耐德佳本身也有终端硬件产品,应用于医疗、工业等多个领域,一定程度上与联想产品线存在竞争关系。

除了核心光学技术由耐德佳提供,从公开资料看,联想并未披露SLAM技术是否由自研提供。参考其VR产品,联想曾使用的是微软的SLAM技术。含“联想”成分最高的部分是算法,支持环境跟踪、平面检测等功能。

除此之外,联想还发布过ThinkReality系列眼镜,定位于企业级客户,既可与个人电脑连接,又可适用于远程协作等任务场景。

截至目前,这些产品并未透露销量,不过1000美元以上的价格,圈定了其较为小众的市场群体。

在软件与服务端,联想还发布了与AR相关的解决方案。

据联想研究院官网介绍,联想正依托晨星AR设备及云服务平台,为工业、工程、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提供基于AR巡检、培训等应用解决方案。

(晨星AR产品 图源:联想研究院官网)

据官网介绍,目前成功应用客户案例包括航空航天、三甲医院、汽车设计制造、市政工程、展览展示等,未有更详细的数据披露。

从AR游戏设备到AR、MR智能眼镜,从消费级、工业级硬件到行业解决方案,联想围绕元宇宙多管齐下、全面布局。但从效果上评价,却确实没有让人感知到特别前沿的应用。

从2014年到2022年,8年过去了,联想还在“悄悄地”布局AR/VR,鲜为人知。

02、第三个“入口”

如果说PC是门户时代的入口、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那么AR/VR,则是元宇宙大门的钥匙。

既然同是入口,我们不妨先复盘下联想在PC、手机两条业务的发展路径。

打法是高度相似的——入局要趁早+收购足够牛逼的高端品牌,以此铺满低、中、高端所有产品线,占住所有可能的入口方向。

在PC端,联想起得足够早——1995年web1.0时代到来的前十几年,1984年联想就已诞生。

在1995年,联想走上了“电脑组装厂”道路。在2003年,联想的产品线有“X、E、A、S、Y”系列。其中在B端,A系列主打中端,X、E系列主打低端,在C端,Y、S系列主打高性价比。此时联想的高端市场还处于空白。

直到它遇到了IBM这张王牌。

2004年,联想用17.5亿美元吞下了IBM的整个PC业务部门,得到了“SSS”级资源包——ThinkPad品牌5年的使用权+PC端的核心技术+遍布世界的分销渠道+美国和日本的研发中心+10000多名IBM员工+研发、采购、销售业务线+IBM的IT咨询服务......

收购之后,联想实行“双品牌”运营——Lenovo主打家用消费和ThinkPad主打商用系列。同时为了强化公众对联想的品牌区分度,也对品牌的使用期限有所规定——联想在前两年只能独立运营贴上IBM标签的ThinkPad系列,之后的两年能够用双方合作研发的Lenovo和ThinkPad双品牌,5年后IBM仅在电脑终端标注其贡献。

整合了接近十年,联想国际化之路走通了——联想的国际市场份额从2004年的2.4%增长到2013年的16.7%,目前联想已做了常年的领头羊。

到了手机这一边,同样的打法复现了:

先是早早进场——2002年联想便与厦华电子合资建立公司,自此联想手机业务部门建立,联想正式进军手机市场,而华为在2005年才拿到牌照。

后是收购高端品牌、铺满产品线——2014年,联想29亿收购摩托罗拉,将其品牌定位于高端推向市场,并同时推进自己中高端品牌ZUK、VIBE,低端品牌乐檬。

后来联想手机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配方,为啥在手机这里就不“香”了?

首先是联想自己的品牌太垮了,基础没打好。

在收购摩托罗拉后续的双品牌运营中,联想看似高中低端皆有布局,但自己的这几个中低端产品都没有打出名声,突然加上一个高端,消费者无法建立对联想的手机品牌认知度。

而这背后,是联想反复横跳的手机业务发展路线。

在2007年,联想能排到国内手机市场第四的位置。但由于手机业务线一直亏损,营收不到整体的1%,联想在18年初以1亿美元卖掉了移动通信,美名其曰“专注PC”。

但2008年智能手机迅速发展——苹果发布了“划时代”产品,Android阵营迅速壮大,联想又认为这是布局手机市场的好时机,又在2009年底以双倍的价格收回手机业务。

在这里,联想的投机心思尽显,外加四次高管换帅雪上加霜,加剧了手机业务的“风雨飘摇”。

其次,被收购的高端品牌摩托罗拉,也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

和之前的"SSS"级资源包相比,摩托罗拉给联想的几乎是个空盒:核心技术所剩无几——15000多个的专利核心技术被谷歌瓜分,只剩2000多个;供应链也给不到帮助——全球的手机厂商也被谷歌卖掉;团队规模大幅减少——10000多个人缩减到3000多个;后续摩托罗拉高管也在2016年重组时离职。

资源包本就不够,收购的高端品牌还出现了战略错误——摩托罗拉确实在功能机时代大放异彩,但在智能机兴起时,摩托罗拉还在沉迷于2G的阶段性成就里,错失了3G发展的好时机,也因此在中国的智能机市场逐步落后。

对比电脑和手机,总结来说,联想这套起大早+并购打法能够生效的关键在两点,一是自身品牌立得住,能在细分市场建立一定的市场认知,才能为后续高端化打好基础,二是找到足够强悍的标的,在变化的新市场中选对路线,撑起联想在高端市场的形象。

回到元宇宙领域,联想同样起了大早,产品线全面铺开。截至目前,一切还处于混沌初开阶段——联想既还未能树立AR/VR领域的品牌认知度,市场也处于技术的快速发展期,还没有足够强悍的品牌标的能让联想去收购。

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未来2-3年,趁着市场还未全面爆发,联想需要抓紧树立AR/VR的品牌认知,跟上行业大部队的节奏。

03、联想还需有力的抓手

门庭若市的元宇宙,挤在AR入口的玩家成千上万,各路终端厂商都有拿得出手的牌:

头部的第三方企业亮风台、亮亮视野看重B端落地经验,靠着技术与定制化服务能力收获了大批客户的青睐——据IDC数据,在AR硬件市场上,除国际科技巨头微软绝对领先(HoloLens的拥有者,全球市占率超50%)之外,紧随其后的是国内市场本土品牌Shadow Creator、亮亮视野、亮风台等。

亮亮视野选择了全产业链自研的技术路径,覆盖上游光波导显示技术、融合AR+AI交互算法、AR整机及下游工业场景应用,获得市场的认可。

特定行业的定制化服务能力,也是这类厂商十分看重的竞争力。截止目前,据亮风台官网显示,已有49个项目落地,面向能源,汽车,钢铁,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家电等等超过13个领域。

在消费级市场,也有玩家在不断探索,如Rokid。2022年一季度,全球AR头显出货量为8.2万台,同比增长39%。据IDC分析,这主要来自Rokid等中国企业发售的消费级AR眼镜带来的影响。

从2018年至今,Rokid产品持续更新,已经迭代了6个版本。

(ROKID产品更新情况 图源:ROKID官网)

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也想要在元宇宙再造“爆款”产品。它们的布局,多是基于已有的C端应用上。

例如,百度已将AR技术叠加在自家的百度地图应用中,通过AR视觉定位技术,能够直接在路上“画”一条道路,边精准定位边增添商铺的虚拟内容,例如品牌虚拟形象,互动性营销等等;

阿里也很早将AR与手机淘宝、支付宝等APP的“扫一扫”功能结合。用户打开APP扫码,相关电子消费品的3D效果、互动游戏等信息便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反观联想,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生态角度,还没找到合适的抓手。

它还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去维持产品的快速迭代——据官方介绍,目前我们仅仅能看到联想的AR产品中,核心算法是自研的,其他相关技术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此外,除了联想晨星MR等产品系列之外,不少产品线如AR游戏设备、PC VR设备都已经停止迭代。

它也没有大厂那样拿得出手的爆款应用——用AR包装原先爆品,再造元宇宙里的爆品,继续延续在现实领域的优势。

联想已有的,是基于PC和多个终端硬件服务所积累的用户资源和口碑。

在硬件方面,联想保持一直以来的优势。由个人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硬件业务组成的智能终端业务,贡献了其大部收入——在2021/2022财年营收为623亿美元,总占比83.2%。

在B端,联想也有了一定的资源和口碑的积累——由于面向B端的云服务IT基础设施业务、中小型企业IT基础设施业务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基础方案业务的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37亿美元;方案服务业务经营利润达到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经营利润率达到22%,使联想整体的盈利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联想也在B端寻找智能终端设备业务的突破口——联想的中小企业业务营业额同比增长了28%。

用好庞大的B端市场与生态网络,应该能成为联想发展元宇宙的有力抓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联想要有足够硬核的AR产品能力,这将再次考验联想转型的战略定力与自研技术的决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联想集团

3.4k
  • 美国ITC发布对电子计算设备及其组件和模块的337部分终裁
  • Blueglass因“男友力”擦边广告被罚40万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联想元宇宙,第三次复刻熟悉的“联想套路”?

联想的第三个入口。

文|睿思科技  孙越

编辑|Emma

今年6月,联想集团委任HTC董事长王雪红为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由于HTC近年来将业务转向VR/AR,此次人事调动引发业内对联想与HTC将一起探索元宇宙的猜想。

PC巨头联想也开始下场去做元宇宙了?

联想在元宇宙的最新动态是这个月中旬,定位于“构建工业4.0和新型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的帝拓思(DTOS)数字孪生操作系统在联想CVC创投周活动亮相。

上一个带有“元宇宙”词条的是2022年4月发布的联想元宇宙深瞳数字资产治理平台。

联想在元宇宙似乎要来真的——2014开始就布局VR/AR,目前看来,产品铺得还挺满:

尽管联想布局早,铺得满,但公众并不知晓联想已在元宇宙做了这么多,公众对于联想还停留在强大的PC业务和“昙花一现”的手机业务。

联想在终端入口上有着执念——无论是PC,手机,还是现在的元宇宙,联想都早早布局,把持终端入口,将产品铺满。

我们可以知晓的是,在这一套打法下,PC成功了,手机失败了,那么在元宇宙联想还会复刻PC端的成功吗?

本文将通过阐述联想在元宇宙的布局、联想一贯打法在电脑、手机业务的实践情况,探求联想在元宇宙的“联想”。

01、元宇宙的“联想”走了多远?

联想对元宇宙“白纸黑字”的战略构想,可以追溯到2016年——预计在2018-2020年,联想孵化基于元宇宙应用的AR/VR技术;在2020年以后,持续探索元宇宙新的计算场景,积累核心技术。

2022年,联想誓师大会上,关于元宇宙的构想又被提起:杨元庆表示,第二赛道着眼于未来2-3年,大力发展由新技术驱动的孵化业务,其中,基于元宇宙应用的AR/VR技术,联想将聚焦于B2B业务,逐渐构建起完整的元宇宙生态。第三赛道围绕核心技术和新兴技术,着眼于3年乃至更长远的基础性和突破性研究,其中也包括元宇宙等新的计算场景,将重点积累核心技术。

翻译一下,这些战略落地到实际,即:抓住一切可能的方向,先造出产品再说。

截止目前,我们能搜寻到所有联想元宇宙版图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2017年发布“全球首款消费级AR游戏沉浸设备”联想Mirage,售价1999元;

2018年发布“企业级准SAAS云平台”AH云2.0,旨在提升现场人员认知和工作能力;

2020年发布“最新一代轻量化分体式混合现实眼镜”联想晨星NewG2 pro,售价24999元;

2021年发布Think Reality A3 AR智能眼镜,仅面向企业级用户,其PC版适用于办公场景,工业版连接手机进行远程协作,起价1,349.99美元;

2022年4月,联想元宇宙深瞳数字资产治理平台问世,该平台聚焦于B2B,立志于构建完整生态;

2022年7月,联想新视界核心产品——帝拓思(DTOS)数字孪生操作系统以及联想新视界云渲染中心亮相联想CVC创投周活动,该产品被定位于“构建工业4.0和新型智慧城市的数字底座”。

版图面积很大,发展程度几何?

C端硬件方面,联想早在2017年,元宇宙概念还未诞生之际,就推出过AR游戏设备Mirage,内置了三款星球大战游戏:光剑交战、全息象棋、策略战斗,并投放在联想官网商城、京东、联想4S店、Disney迪士尼官方旗舰店、苏宁等多个线上线下渠道。

2019年,联想又联合漫威推出了一款Mirage AR新游戏,并与Mirage AR头盔、通用手柄、追踪器搭配出售。

时至今日,在联想商城和京东商城,已经没有Mirage产品系列在售。时任联想全球副总裁、平板电脑及智能事业部总经理姚立曾在2017年采访时点评的一句话,很好地解释了这款产品不温不火的根源:“我们一开始做硬件起家,但很快发现这样行不通,光做硬件没有人要,我们需要内容。”

可是内容迟迟没有发展壮大,对比如今Oculus、PICO等产品,不难发现,联想起大早研发的AR设备,更像是某几款固定游戏的“捆绑品”,而没有属于自己的内容生态。

晨星MR眼镜,联想在C端的又一重点产品。官方介绍,这是一款“由联想自主研发的一体化混合现实MR智能眼镜”,既可以在C端用于AR游戏、大屏观影、家居购物,又可以在B端用于智能巡检、远程协作、AR培训等场景,是一款适用于B/C端各大场景的硬件。

这款产品的背后,一家叫耐德佳的厂商功不可没。它是一家集AR技术、产品与解决方案于一身的供应商,曾获得联想创投从pre-A轮开始的多轮投资。据联想创投方透露,联想把它从一个创业公司一路扶植成了联想认证的供应商。

在联想晨星MR眼镜中,耐德佳为其提供了核心光学技术,耐人寻味的是,耐德佳本身也有终端硬件产品,应用于医疗、工业等多个领域,一定程度上与联想产品线存在竞争关系。

除了核心光学技术由耐德佳提供,从公开资料看,联想并未披露SLAM技术是否由自研提供。参考其VR产品,联想曾使用的是微软的SLAM技术。含“联想”成分最高的部分是算法,支持环境跟踪、平面检测等功能。

除此之外,联想还发布过ThinkReality系列眼镜,定位于企业级客户,既可与个人电脑连接,又可适用于远程协作等任务场景。

截至目前,这些产品并未透露销量,不过1000美元以上的价格,圈定了其较为小众的市场群体。

在软件与服务端,联想还发布了与AR相关的解决方案。

据联想研究院官网介绍,联想正依托晨星AR设备及云服务平台,为工业、工程、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提供基于AR巡检、培训等应用解决方案。

(晨星AR产品 图源:联想研究院官网)

据官网介绍,目前成功应用客户案例包括航空航天、三甲医院、汽车设计制造、市政工程、展览展示等,未有更详细的数据披露。

从AR游戏设备到AR、MR智能眼镜,从消费级、工业级硬件到行业解决方案,联想围绕元宇宙多管齐下、全面布局。但从效果上评价,却确实没有让人感知到特别前沿的应用。

从2014年到2022年,8年过去了,联想还在“悄悄地”布局AR/VR,鲜为人知。

02、第三个“入口”

如果说PC是门户时代的入口、手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入口,那么AR/VR,则是元宇宙大门的钥匙。

既然同是入口,我们不妨先复盘下联想在PC、手机两条业务的发展路径。

打法是高度相似的——入局要趁早+收购足够牛逼的高端品牌,以此铺满低、中、高端所有产品线,占住所有可能的入口方向。

在PC端,联想起得足够早——1995年web1.0时代到来的前十几年,1984年联想就已诞生。

在1995年,联想走上了“电脑组装厂”道路。在2003年,联想的产品线有“X、E、A、S、Y”系列。其中在B端,A系列主打中端,X、E系列主打低端,在C端,Y、S系列主打高性价比。此时联想的高端市场还处于空白。

直到它遇到了IBM这张王牌。

2004年,联想用17.5亿美元吞下了IBM的整个PC业务部门,得到了“SSS”级资源包——ThinkPad品牌5年的使用权+PC端的核心技术+遍布世界的分销渠道+美国和日本的研发中心+10000多名IBM员工+研发、采购、销售业务线+IBM的IT咨询服务......

收购之后,联想实行“双品牌”运营——Lenovo主打家用消费和ThinkPad主打商用系列。同时为了强化公众对联想的品牌区分度,也对品牌的使用期限有所规定——联想在前两年只能独立运营贴上IBM标签的ThinkPad系列,之后的两年能够用双方合作研发的Lenovo和ThinkPad双品牌,5年后IBM仅在电脑终端标注其贡献。

整合了接近十年,联想国际化之路走通了——联想的国际市场份额从2004年的2.4%增长到2013年的16.7%,目前联想已做了常年的领头羊。

到了手机这一边,同样的打法复现了:

先是早早进场——2002年联想便与厦华电子合资建立公司,自此联想手机业务部门建立,联想正式进军手机市场,而华为在2005年才拿到牌照。

后是收购高端品牌、铺满产品线——2014年,联想29亿收购摩托罗拉,将其品牌定位于高端推向市场,并同时推进自己中高端品牌ZUK、VIBE,低端品牌乐檬。

后来联想手机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了。那么问题来了,同样的配方,为啥在手机这里就不“香”了?

首先是联想自己的品牌太垮了,基础没打好。

在收购摩托罗拉后续的双品牌运营中,联想看似高中低端皆有布局,但自己的这几个中低端产品都没有打出名声,突然加上一个高端,消费者无法建立对联想的手机品牌认知度。

而这背后,是联想反复横跳的手机业务发展路线。

在2007年,联想能排到国内手机市场第四的位置。但由于手机业务线一直亏损,营收不到整体的1%,联想在18年初以1亿美元卖掉了移动通信,美名其曰“专注PC”。

但2008年智能手机迅速发展——苹果发布了“划时代”产品,Android阵营迅速壮大,联想又认为这是布局手机市场的好时机,又在2009年底以双倍的价格收回手机业务。

在这里,联想的投机心思尽显,外加四次高管换帅雪上加霜,加剧了手机业务的“风雨飘摇”。

其次,被收购的高端品牌摩托罗拉,也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

和之前的"SSS"级资源包相比,摩托罗拉给联想的几乎是个空盒:核心技术所剩无几——15000多个的专利核心技术被谷歌瓜分,只剩2000多个;供应链也给不到帮助——全球的手机厂商也被谷歌卖掉;团队规模大幅减少——10000多个人缩减到3000多个;后续摩托罗拉高管也在2016年重组时离职。

资源包本就不够,收购的高端品牌还出现了战略错误——摩托罗拉确实在功能机时代大放异彩,但在智能机兴起时,摩托罗拉还在沉迷于2G的阶段性成就里,错失了3G发展的好时机,也因此在中国的智能机市场逐步落后。

对比电脑和手机,总结来说,联想这套起大早+并购打法能够生效的关键在两点,一是自身品牌立得住,能在细分市场建立一定的市场认知,才能为后续高端化打好基础,二是找到足够强悍的标的,在变化的新市场中选对路线,撑起联想在高端市场的形象。

回到元宇宙领域,联想同样起了大早,产品线全面铺开。截至目前,一切还处于混沌初开阶段——联想既还未能树立AR/VR领域的品牌认知度,市场也处于技术的快速发展期,还没有足够强悍的品牌标的能让联想去收购。

但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在未来2-3年,趁着市场还未全面爆发,联想需要抓紧树立AR/VR的品牌认知,跟上行业大部队的节奏。

03、联想还需有力的抓手

门庭若市的元宇宙,挤在AR入口的玩家成千上万,各路终端厂商都有拿得出手的牌:

头部的第三方企业亮风台、亮亮视野看重B端落地经验,靠着技术与定制化服务能力收获了大批客户的青睐——据IDC数据,在AR硬件市场上,除国际科技巨头微软绝对领先(HoloLens的拥有者,全球市占率超50%)之外,紧随其后的是国内市场本土品牌Shadow Creator、亮亮视野、亮风台等。

亮亮视野选择了全产业链自研的技术路径,覆盖上游光波导显示技术、融合AR+AI交互算法、AR整机及下游工业场景应用,获得市场的认可。

特定行业的定制化服务能力,也是这类厂商十分看重的竞争力。截止目前,据亮风台官网显示,已有49个项目落地,面向能源,汽车,钢铁,机械制造,航空航天,家电等等超过13个领域。

在消费级市场,也有玩家在不断探索,如Rokid。2022年一季度,全球AR头显出货量为8.2万台,同比增长39%。据IDC分析,这主要来自Rokid等中国企业发售的消费级AR眼镜带来的影响。

从2018年至今,Rokid产品持续更新,已经迭代了6个版本。

(ROKID产品更新情况 图源:ROKID官网)

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大厂,也想要在元宇宙再造“爆款”产品。它们的布局,多是基于已有的C端应用上。

例如,百度已将AR技术叠加在自家的百度地图应用中,通过AR视觉定位技术,能够直接在路上“画”一条道路,边精准定位边增添商铺的虚拟内容,例如品牌虚拟形象,互动性营销等等;

阿里也很早将AR与手机淘宝、支付宝等APP的“扫一扫”功能结合。用户打开APP扫码,相关电子消费品的3D效果、互动游戏等信息便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反观联想,无论从技术还是应用生态角度,还没找到合适的抓手。

它还没有拿得出手的技术,去维持产品的快速迭代——据官方介绍,目前我们仅仅能看到联想的AR产品中,核心算法是自研的,其他相关技术目前还没有显现出来。此外,除了联想晨星MR等产品系列之外,不少产品线如AR游戏设备、PC VR设备都已经停止迭代。

它也没有大厂那样拿得出手的爆款应用——用AR包装原先爆品,再造元宇宙里的爆品,继续延续在现实领域的优势。

联想已有的,是基于PC和多个终端硬件服务所积累的用户资源和口碑。

在硬件方面,联想保持一直以来的优势。由个人PC、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硬件业务组成的智能终端业务,贡献了其大部收入——在2021/2022财年营收为623亿美元,总占比83.2%。

在B端,联想也有了一定的资源和口碑的积累——由于面向B端的云服务IT基础设施业务、中小型企业IT基础设施业务盈利能力的不断提高,基础方案业务的经营利润同比增长1.37亿美元;方案服务业务经营利润达到12亿美元,同比增长40%,经营利润率达到22%,使联想整体的盈利水平得到提高。

同时,联想也在B端寻找智能终端设备业务的突破口——联想的中小企业业务营业额同比增长了28%。

用好庞大的B端市场与生态网络,应该能成为联想发展元宇宙的有力抓手。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联想要有足够硬核的AR产品能力,这将再次考验联想转型的战略定力与自研技术的决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