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北有青岛海尔海信,南有厦门厦华夏新,厦门双雄如何沦为双熊?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北有青岛海尔海信,南有厦门厦华夏新,厦门双雄如何沦为双熊?

青岛的双雄依然很雄,而厦门的双雄早已变成“双熊”,并且越来越熊。

“北有青岛海尔海信,南有厦门厦华夏新。”曾几何时,厦门还不是文艺小清新的代名词,而是靠出产的精品国货被人们认识。而如今,青岛的双雄依然很雄,而厦门的双雄早已变成“双熊”,并且越来越熊。

几天前,厦华电子发布2016年半年度报告摘要,公司已于2014年4月1日停止彩电业务生产,过去的主营业务彻底停顿,目前主要开展国内贸易业务。昔日这张厦门经济特区的名片,正在成为各路资本大鳄争抢的名“壳”。

▲早期的厦华商标

难兄难弟夏新的命运更凄惨。早在2009年,夏新电子就被厦门的国企象屿股份借壳上市,而最值钱的手机业务则被作价1.35亿元卖出。而今,夏新电子最后的遗产夏新手机也已经严重资不抵债,正以1万元的价格挂牌转让49%的股权,离倒闭关门仅有一步之遥。

▲Amoi是厦门英文名Amoy的变体

◆ ◆ ◆

夏新:一代巨头陨落 离倒闭仅一步之遥

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批准设立,第二年夏新就成立,最初的名字是厦新,厦门的厦。这是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与厦华一样早起靠做电视机起家。后来,厦新曾靠录像机辉煌过一阵子,又进入VCD市场,进入行业前三。1997年,厦新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057。

好景不长,1999年VCD市场竞争加剧,录像机全面衰退,厦新遭遇重大挫折。在2000年、2001年连续亏损,戴上了“ST”的帽子。2000年厦新迎来了新任总经理李晓忠,也是在他的手上厦新开始转战手机市场,并一路走向巅峰。

▲李晓忠让夏新走上巅峰

李晓忠顶住巨大的压力,全力押宝厦新A8,动用巨大的资源进行全国推广。由于厦新已经长期亏损,如果A8再度失败,厦新将有被摘牌退市的风险。这就是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

没想到,这款“会跳舞的手机”迅速风靡全国,让厦新一扫连续亏损的阴霾。2002年,厦新A8和A6两款手机为公司带来6个亿的净利润!2003年上半年厦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长180.50%、331.27%!

据说,A8这一款手机累计为厦新带来了8亿元的利润。放在今天,这依然是一个商业神话。2003年,意气风发的厦新更名为夏新,取“华夏之新锐”之意,摆出姿态走出厦门奔向全国。然而,此后夏新推出的手机再也没能复制A8的辉煌,反而因为盲目的机海战术堆积了大量库存。

▲一款A8,让夏新创造商业神话

外界分析,A8的成功在于,技术不占优势的厦新成功地在外观上下足了功夫,抓住了市场的空白,再加上渠道布局有效和市场推广得力。但这很快,国外品牌就补上了这些功课,而夏新依旧没有全面突破外观设计为主的研发体系,最终被市场抛弃。

新手机卖不掉,李晓忠还斥巨资进行3G技术的研发,急速消耗了公司的现金。最终,夏新没能坚持到3G时代的到来。2005年夏新达到鼎盛时期,品牌价值70.62亿元,此后夏新连续3年亏损,把之前赚得的净利润全数亏光,再度面临摘牌退市。一代手机巨头,从辉煌到陨落前后不过4年时间。

2009年,夏新破产重组,被厦门国企象屿股份被借壳。而夏新最值钱的手机业务和相关资产,则被九洲集团联合几家资方以1.35亿元买下,并挖来联想手机原掌门刘志军操盘。然而,刘志军也没能挽救夏新手机的颓势。

▲刘志军操盘新“夏新”

就在刘志军接管新夏新的2010年,雷军成立小米手机。此时,手机江湖的规则已经完全不同,讲求的是以极致的单品为突破,第一代国产手机厂商夏新就此淡出公众视野。从2014年起夏新就未再推新机,如今更早以资不抵债。

此次九洲集团以1万元的价格挂牌转让夏新手机49%的股权,唯一的前提就是需替夏新手机偿还858万元的债务。更糟糕的是,夏新手机的无形资产净额仅为567万元,较2008年的1.15亿元大幅缩水,且部分商标也已超过有效期。

◆ ◆ ◆

厦华:名企变名“壳” 再次崛起希望渺茫

厦华电子成立于1985年,早期以专业生产电视机起家,“厦华彩电,华夏精品”的广告语深入人心,1995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870。

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厦华斩获荣誉无数。厦华是福建是最大的电子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彩电出口企业之一。厦华还是中国第一台等离子电视的制造者,也是中国第一家率先从CRT电视转型为平板电视的企业。

▲厦华是中国第一台等离子电视的制造者

然而在上世纪末,厦华却陷入了多元化扩张的泥潭,涉足的领域包括手机、计算机、显示器、传真机、系统集成、微波通信设备、电子商务等。1999年,厦华更提出把手机、计算机两大业务列为和彩电生产并重的支柱产业。

以手机业务为例,或许是厦华看到了夏新的成功,在2001年前后投入2个多亿的巨资,但实际收效甚微,年销量却只有几十万台。而手机业务就是将厦华拖入困境的元凶,直到2002年联想出手收购才得到解脱。

类似的窘境也出现在其他产业板块: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并未带来期待中的收益,盲目地四处开辟战场反而令厦华背上沉重的债务。2002年至2004年,厦华连续3年亏损,亏损总额接近18亿,几乎陷入绝境!

▲厦华也出过手机

厦华痛定思痛开启战略转型,剥离手机、计算机、显示器等业务,并从2005年起从传统彩电业向平板电视转型。同一年,台湾的中华映管受让其32.64%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使得公司整体市场表现稍有好转,厦华又起死回生。

不过,中华映管却主张厦华强化海外业务,其后90%的市场都在海外。但厦华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出口主要做贴牌生产。当国际市场遇挫时,厦华再想转身回到国内市场时,品牌和技术都已落后国内同行。

加上国产平板厂商之间开始残酷的价格战,厦华又再度亏损。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3年亏损,再度面临退市风险。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这个“壳”,从2007年起厦华开启了长达数年的“卖资产求生”之路。

事实上,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厦华连续5年资不抵债。2009年厦华一中暂停上市。2010年又恢复上市。2012年,通过定增、卖房、收入政府扶持金等多管齐下包装财务报表之后,厦华成功保壳摘帽。

▲厦华的老厂房

到了2013年,厦华依然没有重构自我造血的能力,而手中已经没有可以卖出的资产,继续亏损。唯一还有点价值的,就剩下费尽千辛万苦保住的“壳”了。这一年11月底,原来的大股东抽身离场,厦华实际控制人变成与厦门产业巨头当代集团有关联的当代系。当代系经过2年多的持续运作,最终牢牢掌控了厦华的控制权。

2014年4月1日,厦华停止彩电业务生产,过去的主营业务彻底停顿。这一年,厦华彩电的相关资产及“厦华”系列商标也租赁、转让给了福建民营企业万利达,其中“厦华”系列商标以1200万元被贱卖。

▲厦华品牌被万利达接手

到今年6月30日,厦华完成了相关的资产负债、人员清理,上市公司成了一个没有主营业务的“净壳”,目前主要开展国内贸易业务,静候各方资本争夺。最新的一个争夺者是数联铭品,是一家为金融、商业等机构提供服务的大数据综合服务提供商。

至于接手被万利达接手之后的厦华品牌,业界普遍认为再度崛起的希望渺茫。因为,主流的年轻消费群体对厦华的品牌认知度低,这几乎与重建一个新的彩电品牌的难度不相上下。但显然,乐视、小米这样的新兴品牌对年轻人更有杀伤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北有青岛海尔海信,南有厦门厦华夏新,厦门双雄如何沦为双熊?

青岛的双雄依然很雄,而厦门的双雄早已变成“双熊”,并且越来越熊。

“北有青岛海尔海信,南有厦门厦华夏新。”曾几何时,厦门还不是文艺小清新的代名词,而是靠出产的精品国货被人们认识。而如今,青岛的双雄依然很雄,而厦门的双雄早已变成“双熊”,并且越来越熊。

几天前,厦华电子发布2016年半年度报告摘要,公司已于2014年4月1日停止彩电业务生产,过去的主营业务彻底停顿,目前主要开展国内贸易业务。昔日这张厦门经济特区的名片,正在成为各路资本大鳄争抢的名“壳”。

▲早期的厦华商标

难兄难弟夏新的命运更凄惨。早在2009年,夏新电子就被厦门的国企象屿股份借壳上市,而最值钱的手机业务则被作价1.35亿元卖出。而今,夏新电子最后的遗产夏新手机也已经严重资不抵债,正以1万元的价格挂牌转让49%的股权,离倒闭关门仅有一步之遥。

▲Amoi是厦门英文名Amoy的变体

◆ ◆ ◆

夏新:一代巨头陨落 离倒闭仅一步之遥

1980年厦门经济特区批准设立,第二年夏新就成立,最初的名字是厦新,厦门的厦。这是厦门市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企业,与厦华一样早起靠做电视机起家。后来,厦新曾靠录像机辉煌过一阵子,又进入VCD市场,进入行业前三。1997年,厦新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057。

好景不长,1999年VCD市场竞争加剧,录像机全面衰退,厦新遭遇重大挫折。在2000年、2001年连续亏损,戴上了“ST”的帽子。2000年厦新迎来了新任总经理李晓忠,也是在他的手上厦新开始转战手机市场,并一路走向巅峰。

▲李晓忠让夏新走上巅峰

李晓忠顶住巨大的压力,全力押宝厦新A8,动用巨大的资源进行全国推广。由于厦新已经长期亏损,如果A8再度失败,厦新将有被摘牌退市的风险。这就是破釜沉舟的背水一战。

没想到,这款“会跳舞的手机”迅速风靡全国,让厦新一扫连续亏损的阴霾。2002年,厦新A8和A6两款手机为公司带来6个亿的净利润!2003年上半年厦新主营业务收入36亿元,净利润3.68亿元,同比增长180.50%、331.27%!

据说,A8这一款手机累计为厦新带来了8亿元的利润。放在今天,这依然是一个商业神话。2003年,意气风发的厦新更名为夏新,取“华夏之新锐”之意,摆出姿态走出厦门奔向全国。然而,此后夏新推出的手机再也没能复制A8的辉煌,反而因为盲目的机海战术堆积了大量库存。

▲一款A8,让夏新创造商业神话

外界分析,A8的成功在于,技术不占优势的厦新成功地在外观上下足了功夫,抓住了市场的空白,再加上渠道布局有效和市场推广得力。但这很快,国外品牌就补上了这些功课,而夏新依旧没有全面突破外观设计为主的研发体系,最终被市场抛弃。

新手机卖不掉,李晓忠还斥巨资进行3G技术的研发,急速消耗了公司的现金。最终,夏新没能坚持到3G时代的到来。2005年夏新达到鼎盛时期,品牌价值70.62亿元,此后夏新连续3年亏损,把之前赚得的净利润全数亏光,再度面临摘牌退市。一代手机巨头,从辉煌到陨落前后不过4年时间。

2009年,夏新破产重组,被厦门国企象屿股份被借壳。而夏新最值钱的手机业务和相关资产,则被九洲集团联合几家资方以1.35亿元买下,并挖来联想手机原掌门刘志军操盘。然而,刘志军也没能挽救夏新手机的颓势。

▲刘志军操盘新“夏新”

就在刘志军接管新夏新的2010年,雷军成立小米手机。此时,手机江湖的规则已经完全不同,讲求的是以极致的单品为突破,第一代国产手机厂商夏新就此淡出公众视野。从2014年起夏新就未再推新机,如今更早以资不抵债。

此次九洲集团以1万元的价格挂牌转让夏新手机49%的股权,唯一的前提就是需替夏新手机偿还858万元的债务。更糟糕的是,夏新手机的无形资产净额仅为567万元,较2008年的1.15亿元大幅缩水,且部分商标也已超过有效期。

◆ ◆ ◆

厦华:名企变名“壳” 再次崛起希望渺茫

厦华电子成立于1985年,早期以专业生产电视机起家,“厦华彩电,华夏精品”的广告语深入人心,1995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股票代码600870。

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厦华斩获荣誉无数。厦华是福建是最大的电子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彩电出口企业之一。厦华还是中国第一台等离子电视的制造者,也是中国第一家率先从CRT电视转型为平板电视的企业。

▲厦华是中国第一台等离子电视的制造者

然而在上世纪末,厦华却陷入了多元化扩张的泥潭,涉足的领域包括手机、计算机、显示器、传真机、系统集成、微波通信设备、电子商务等。1999年,厦华更提出把手机、计算机两大业务列为和彩电生产并重的支柱产业。

以手机业务为例,或许是厦华看到了夏新的成功,在2001年前后投入2个多亿的巨资,但实际收效甚微,年销量却只有几十万台。而手机业务就是将厦华拖入困境的元凶,直到2002年联想出手收购才得到解脱。

类似的窘境也出现在其他产业板块:多元化的产业布局并未带来期待中的收益,盲目地四处开辟战场反而令厦华背上沉重的债务。2002年至2004年,厦华连续3年亏损,亏损总额接近18亿,几乎陷入绝境!

▲厦华也出过手机

厦华痛定思痛开启战略转型,剥离手机、计算机、显示器等业务,并从2005年起从传统彩电业向平板电视转型。同一年,台湾的中华映管受让其32.64%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这使得公司整体市场表现稍有好转,厦华又起死回生。

不过,中华映管却主张厦华强化海外业务,其后90%的市场都在海外。但厦华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出口主要做贴牌生产。当国际市场遇挫时,厦华再想转身回到国内市场时,品牌和技术都已落后国内同行。

加上国产平板厂商之间开始残酷的价格战,厦华又再度亏损。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3年亏损,再度面临退市风险。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这个“壳”,从2007年起厦华开启了长达数年的“卖资产求生”之路。

事实上,据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厦华连续5年资不抵债。2009年厦华一中暂停上市。2010年又恢复上市。2012年,通过定增、卖房、收入政府扶持金等多管齐下包装财务报表之后,厦华成功保壳摘帽。

▲厦华的老厂房

到了2013年,厦华依然没有重构自我造血的能力,而手中已经没有可以卖出的资产,继续亏损。唯一还有点价值的,就剩下费尽千辛万苦保住的“壳”了。这一年11月底,原来的大股东抽身离场,厦华实际控制人变成与厦门产业巨头当代集团有关联的当代系。当代系经过2年多的持续运作,最终牢牢掌控了厦华的控制权。

2014年4月1日,厦华停止彩电业务生产,过去的主营业务彻底停顿。这一年,厦华彩电的相关资产及“厦华”系列商标也租赁、转让给了福建民营企业万利达,其中“厦华”系列商标以1200万元被贱卖。

▲厦华品牌被万利达接手

到今年6月30日,厦华完成了相关的资产负债、人员清理,上市公司成了一个没有主营业务的“净壳”,目前主要开展国内贸易业务,静候各方资本争夺。最新的一个争夺者是数联铭品,是一家为金融、商业等机构提供服务的大数据综合服务提供商。

至于接手被万利达接手之后的厦华品牌,业界普遍认为再度崛起的希望渺茫。因为,主流的年轻消费群体对厦华的品牌认知度低,这几乎与重建一个新的彩电品牌的难度不相上下。但显然,乐视、小米这样的新兴品牌对年轻人更有杀伤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