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正邦科技暴雷始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正邦科技暴雷始末

盲目扩张不是穿越猪周期的正确姿势。

图片来源:Pexels-cottonbro

文 | 清流工作室 王晓悦

主编 | 赵妍

离职一年,当张浩(化名)再次来到正邦科技(002157.SZ)某区域办公楼讨要跟投款时,这里已经人去楼空。

张浩曾经是正邦科技的员工,担任管理岗。他后来将自己打听的情况转述清流工作室:“听说要账的太多了,(正邦员工)都不在那儿办公了。”

张浩告诉清流工作室,这片“人去楼空”的办公区域周边,还有几个饲料厂,传闻正邦准备拆分出售。

供应商讨债、员工讨薪、代养户讨要代养费,这是今年上半年围绕正邦科技的核心话题。近日,更有代养户发布“猪吃猪”的视频,控诉正邦科技饲料断供,进一步曝光了正邦科技资金链问题。

正邦科技只承认少部分区域出现偶发性断料现象,是物流配送与饲料厂的协调问题导致,已得到解决。正邦科技的公告同时指出,6月份猪价低迷及疫情因素影响,公司资金相对紧张。

不过,据清流工作室调查,正邦科技今年多份澄清公告的内容均与事实存在出入。而公司目前的状况,也并不是正邦科技对外回应的那么轻描淡写。事实上,早在2021年正邦科技已经面临资金问题,并尝试用员工跟投、员工贷款、养殖户贷款等方式缓解压力。到今年4月,正邦科技开始出现断料、欠薪情况,5月份,正邦大量商票逾期,目前最新的逾期余额是7.3亿元。

究其原因,是正邦科技在2019年非洲猪瘟后盲目扩张,在猪价较高时签订养殖协议、增建自有猪场、扩招大量员工,整体规模在2020年达到顶峰。2021年,猪价突然大幅下挫,正邦科技前期投入无法达到预期收益,公司由盈转亏,亏损金额高达188.19亿元,几乎是正邦科技前10年利润总和的两倍。今年上半年,正邦科技预计继续亏损38亿元至46亿元,情况仍不乐观。

近期,猪价出现回升,有养殖户表示饲料供应正在好转,正邦科技能否借此熬过黑夜?正邦科技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雏鹰农牧?

“公司+养户”模式退潮

2019年底,一家主营养殖、饲料的上市公司金新农(002548.SZ)计划和正邦科技的前任高管合资设立新公司,模仿正邦科技以“轻资产”模式租赁猪场,运营生猪养殖项目。

这一议案遭到该公司独立董事卢锐的反对。卢锐当时反对的理由是“在非洲猪瘟导致2019年猪肉价格异常上涨的情况下,行业企业开始急剧扩张产能,易导致后期产能过剩,猪价下跌,投资猪场效益不高甚至亏损”。

一语成谶,这一判断,几乎成了后来包括正邦科技在内各大猪企面临的困境。

自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非洲猪瘟疫情延续了约一年时间,导致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下降21.3%,猪肉价格则随之飙升,一众猪企赚得盆满钵满。

以正邦科技为例,公司2019年的营收同比增长10%,净利润则大幅增至16.47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752%,即使相比非洲猪瘟尚未肆虐的2017年,也增长了213%。

与当时卢锐的判断不同,正邦科技在其2019年年报中写道:“2019年是生猪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的起始之年,预计本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和上涨幅度均有望创出新高”。

这可能是当年利润激增的猪企,普遍的共识。

温氏股份认为,由于非瘟防疫依然严峻和复杂,行业产能恢复比较艰难,猪周期在高价位的运行时间可能延长。牧原股份则在年报中写道: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下降,意味着未来国内生猪行业将会出现较大的产能供需缺口,公司将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

随后,几乎所有尝到甜头的猪企开始轰轰烈烈的扩产运动。

国内公司化养猪有两种模式——“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牧原股份是“自繁自养”最典型的公司,公司需投资大量资金自建猪场,形成从饲料、养殖到屠宰全产业链模式后,易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而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本质上是公司租用了农户的猪场和人工。农户出资建猪场并负责生猪饲养工作,公司则提供猪苗,再按照约定价格向农户回购生猪,承担后续销售的市场风险。这种模式公司投入资金少,扩张速度快,但需要更高的管理能力。

为了实现快速扩张,正邦科技主推“公司+农户”模式。

2019年非洲猪瘟后,正邦科技“公司+农户”模式急速扩张。到2020年底,和正邦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且有生猪存栏的养殖户从2702户激增到6409户,主要以南方为主。

一份裁判文书披露的合作细节,可以窥见正邦科技激进扩张的后患。

正邦科技和四川省的青神龙鑫生态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养户”模式合作。双方在2020年7月30日签订《肥猪栏租赁意向协议》,约定养户在2021年5月6日之前,按照正邦提供的图纸完成猪场建设。

据正邦科技一方回忆,签订合同时生猪市场毛猪价格在16元至18元之间,猪场建设完成时生猪市场毛猪市场价已经跌到5元至8元之间。

面对巨大的价差,正邦科技不愿意接手已建设完毕的猪场,又不愿意按照合同约定价格支付违约金,被养殖户告上法庭。最终,法院支持养殖户的诉讼请求,判令正邦科技支付违约金和违约金损失共计448万元。

正邦科技新增的养殖户合作,大部分签订于2020年猪肉价格高企之时。进入2021年,猪肉价格大跌,正邦科技不仅违约不愿接手猪场,也不愿按照约定的价格从养户手中回购生猪。

广西地区的饲料供应商王洪(化名)告诉清流工作室,正邦不兑现约定的提成金额,产生不少纠纷,后来南宁一带的养殖户都不愿再跟正邦合作。

“目前就我所在的县域是没有人再跟他们合作了。”王洪表示,“新手可能还有,但是老客户不接单了。”

王洪所说的大量养殖户退出,可能在2021年上半年已经出现。根据正邦科技2021年半年报,和正邦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且有生猪存栏的养殖户从上一年年底的6409户降至4607户,而在2021年年报中,正邦科技则不再公布养殖户户数,直到今年上半年出现养殖户断料问题。

而与猪断料同步出现的,是员工“断粮”。

多位正邦科技的员工告诉清流工作室,至少两个月未发工资,或只发底薪不发绩效奖金。饲养员李明(化名)5月份的工资至今仍未发放,他回忆近期发放工资都是拖两个月工资,到该发工资的时候就断几天猪饲料,给员工发工资。

“我们的工资是从猪嘴里扣出来的。”李明戏称。

目前,在正邦科技的各大平台官方账号评论区,大量自称在职或已离职的员工账号要求公司发放工资。

2019年,正邦科技的员工总数是2.38万人。到了2020年底,经过一轮大规模扩招,员工总数激增到5.23万人。2021年猪价暴跌后,正邦科技又大幅裁员,员工总数回到2.2万人,应付职工薪酬也从4.22亿元回落到1.89亿元。

资金不够,员工来凑?

除了与养殖户合作的轻资产模式,正邦科技还有大量自建的猪场,这种重资产模式需要投入大额资金。

清流工作室了解到,目前,正邦科技自建猪场资金也捉襟见肘。至少两名正邦的饲养员告诉清流工作室,今年4月份开始,正邦的自养猪场也出现断料情况,有时候猪饿了两三天才来一点饲料。

而还未建成的猪场,则被正邦科技喊停。

2019年及2020年,正邦科技通过定增募集资金共计91亿元,其中超过40亿元用于自建大型养殖基地。2021年猪价暴跌之后,正邦科技的猪场进度缓慢,至少有6个猪场建设进度为0。2022年5月,正邦科技决定终止22个自建猪场,并将剩余36亿元募投资金转为公司的流动资金。

虽然有了这笔流动资金,但正邦科技的各类供应商款项仍未得到兑付。正邦科技曾在6月初发布公告,共计5.42亿元商票逾期未兑付。而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6月30日披露,截至5月末,正邦科技逾期商票余额已超过7.3亿元。

随着猪价下跌,正邦科技自建猪场的资金压力在2021年陡增。清流工作室调查发现,为了解决资金压力,正邦科技内部产生了各种向员工、养殖户融资的制度,一个最重要的模式就是跟投制度。

在正邦科技2020年至2022年的各类招聘中,“跟投参与分红”是一项公司福利,创始人林印孙认为这是正邦共创共建的企业文化。但多名员工的说法是,这个跟投制度赚了不派分红,离职后又难以讨要本金。

张浩就是这种跟投制度的参与者。2020年,因曾在正邦基层管理岗位工作,张浩被强制要求跟投4万元。

他和正邦科技签订的《生猪养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显示,正邦一个项目总投资额4千万元,按照投资比例0.86%,张浩的跟投金额是34.4万元。其中张浩投入4万元自有资金,剩余金额向正邦科技贷款并按年利率8%计算,为此又签订了另一份借款合同。

但此后,正邦没有要求张浩偿付利息,但也没有派过分红。一开始,张浩可以在公司的办公软件上看到投资收益,到2021年底离职前,他投资的实际收益接近7万元,不过这笔收益一直只存在电脑页面上。

按照合同约定,员工离职后退出项目,由正邦科技回购份额,分红或亏损则按照投资比例分摊。被变相裁员后,张浩坚持讨要了近一年时间,最终拿回了4万元本金,收益则是一分钱没有。

“等于这笔钱公司白用了这么久。”张浩无奈表示。

但张浩已经算“幸运”,更多的人无法像他一样花费一年时间追讨本金,其他参与跟投的正邦员工向清流工作室表示,目前收不到跟投分红,也拿不回本金。

除了跟投模式,正邦科技还要求员工及养殖户为公司贷款。

张浩回忆,2021年公司群发布的员工贷款通知,正邦科技要求员工以个人名义为公司贷款,金额从200万到500万不等,贷款期限最高一年,还款和利息都由公司承担。作为奖励,每下款100万公司会给员工发1000元,到张浩2021年底离职时,每下款200万的奖励提升到1万元。

正邦科技要求员工贷款这一说法,在至少两起员工诉正邦科技的庭审记录中得到佐证。

除了员工贷款,正邦科技也强制要求养殖户帮忙贷款。“必须做养户贷才能投苗,不然就不给你投,还不给你结算,所以很多人只能妥协。”张浩说道。

今年年初,正邦科技借助员工贷款的一组图片传出,称公司借助员工名义办理养殖贷,可以快速获取现金。但正邦科技发布公告否认该事件,称网传内容与事实不符。

正邦科技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自有猪场提供给养殖户使用,需收取一定资金,而养殖户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但对于员工贷款这一细节,正邦科技在公告中则未详加说明。所谓的“与事实不符”的网传内容,却被多位员工证实,正邦科技是否在公告中撒谎?

此外,正邦科技在最近的一起公告中披露的内容,也与事实存在出入。

今年7月,正邦科技和董事长林峰被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正邦科技发布公告回应称,该案案由是员工劳务纠纷,公司认为该判决不符合实际情况,已对该案提起再审。正邦科技还表示,经与法院沟通,该限消令已经解除。

清流工作室发现,该限消令相关的案号是(2022)赣0103执4029号,显示为“证券保险票据等有关的纠纷”,而非员工劳务纠纷。法院判令正邦科技赔偿原告严林股票收益损失77.19万元。因未在判决生效10日内赔偿,正邦科技及其法人代表林峰在7月19日被限制高消费。

类似的“员工”、“股票”等字眼还出现在今年上半年另外两起庭审中。正邦科技被控诉向员工借款不还,但正邦科技坚持该款项是“股权投资款”。

据前员工赵某的诉讼代理人陈述,2021年正邦科技资金出现问题,以职位相要挟,要求中层干部至少向公司支付50万元,且承诺保本。当时正邦科技向大量员工进行融资,为防止(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所以让谢某、赵某在转账时备注为“员工持股款”。

谢某在2021年2月15日向正邦科技转账200万元,赵某则向正邦科技转账75万元。而对于谢某、赵某要求归还的借款,正邦科技则坚持“员工持股权”的说法,称这些资金是委托投资款,用于股权激励。

不过,无论是借款合同,还是员工认购股权合同,双方均没有签订,只凭口头约定。而根据谢某提供的银行流水,他是直接转账到正邦科技的账户中,而非员工持股计划专户。

小结

正邦科技近几年的大起大落,是整个生猪养殖市场“追涨杀跌”的缩影。在猪价高位激进扩张,就像股民在5000点借钱炒股,最终在3000点被平仓。但猪企的困境中没有赢家,供应商收不回货款、员工被拖欠工资、连猪也难逃同类相食的悲剧。

另有一种说法是,通过大型猪企扩张形成规模养殖,可以控制生猪产量熨平猪周期。而中国最懂猪的一批企业用三年时间和巨额亏损得到了教训——盲目扩张并不是穿越猪周期的正确姿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正邦科技

3.1k
  • 正邦科技:前三季度饲料外销量超70万吨,预计今年外销量超100万吨
  • 正邦科技:前10月累计生猪销售收入38.32亿元,同比下降6.73%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正邦科技暴雷始末

盲目扩张不是穿越猪周期的正确姿势。

图片来源:Pexels-cottonbro

文 | 清流工作室 王晓悦

主编 | 赵妍

离职一年,当张浩(化名)再次来到正邦科技(002157.SZ)某区域办公楼讨要跟投款时,这里已经人去楼空。

张浩曾经是正邦科技的员工,担任管理岗。他后来将自己打听的情况转述清流工作室:“听说要账的太多了,(正邦员工)都不在那儿办公了。”

张浩告诉清流工作室,这片“人去楼空”的办公区域周边,还有几个饲料厂,传闻正邦准备拆分出售。

供应商讨债、员工讨薪、代养户讨要代养费,这是今年上半年围绕正邦科技的核心话题。近日,更有代养户发布“猪吃猪”的视频,控诉正邦科技饲料断供,进一步曝光了正邦科技资金链问题。

正邦科技只承认少部分区域出现偶发性断料现象,是物流配送与饲料厂的协调问题导致,已得到解决。正邦科技的公告同时指出,6月份猪价低迷及疫情因素影响,公司资金相对紧张。

不过,据清流工作室调查,正邦科技今年多份澄清公告的内容均与事实存在出入。而公司目前的状况,也并不是正邦科技对外回应的那么轻描淡写。事实上,早在2021年正邦科技已经面临资金问题,并尝试用员工跟投、员工贷款、养殖户贷款等方式缓解压力。到今年4月,正邦科技开始出现断料、欠薪情况,5月份,正邦大量商票逾期,目前最新的逾期余额是7.3亿元。

究其原因,是正邦科技在2019年非洲猪瘟后盲目扩张,在猪价较高时签订养殖协议、增建自有猪场、扩招大量员工,整体规模在2020年达到顶峰。2021年,猪价突然大幅下挫,正邦科技前期投入无法达到预期收益,公司由盈转亏,亏损金额高达188.19亿元,几乎是正邦科技前10年利润总和的两倍。今年上半年,正邦科技预计继续亏损38亿元至46亿元,情况仍不乐观。

近期,猪价出现回升,有养殖户表示饲料供应正在好转,正邦科技能否借此熬过黑夜?正邦科技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雏鹰农牧?

“公司+养户”模式退潮

2019年底,一家主营养殖、饲料的上市公司金新农(002548.SZ)计划和正邦科技的前任高管合资设立新公司,模仿正邦科技以“轻资产”模式租赁猪场,运营生猪养殖项目。

这一议案遭到该公司独立董事卢锐的反对。卢锐当时反对的理由是“在非洲猪瘟导致2019年猪肉价格异常上涨的情况下,行业企业开始急剧扩张产能,易导致后期产能过剩,猪价下跌,投资猪场效益不高甚至亏损”。

一语成谶,这一判断,几乎成了后来包括正邦科技在内各大猪企面临的困境。

自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非洲猪瘟疫情延续了约一年时间,导致2019年我国猪肉产量下降21.3%,猪肉价格则随之飙升,一众猪企赚得盆满钵满。

以正邦科技为例,公司2019年的营收同比增长10%,净利润则大幅增至16.47亿元,相比2018年增长752%,即使相比非洲猪瘟尚未肆虐的2017年,也增长了213%。

与当时卢锐的判断不同,正邦科技在其2019年年报中写道:“2019年是生猪价格进入新一轮上涨周期的起始之年,预计本轮猪周期的持续时间和上涨幅度均有望创出新高”。

这可能是当年利润激增的猪企,普遍的共识。

温氏股份认为,由于非瘟防疫依然严峻和复杂,行业产能恢复比较艰难,猪周期在高价位的运行时间可能延长。牧原股份则在年报中写道:国内能繁母猪存栏量连续下降,意味着未来国内生猪行业将会出现较大的产能供需缺口,公司将抓住机遇扩大生产规模。

随后,几乎所有尝到甜头的猪企开始轰轰烈烈的扩产运动。

国内公司化养猪有两种模式——“自繁自养”和“公司+农户”。牧原股份是“自繁自养”最典型的公司,公司需投资大量资金自建猪场,形成从饲料、养殖到屠宰全产业链模式后,易形成规模效益、降低成本。

而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本质上是公司租用了农户的猪场和人工。农户出资建猪场并负责生猪饲养工作,公司则提供猪苗,再按照约定价格向农户回购生猪,承担后续销售的市场风险。这种模式公司投入资金少,扩张速度快,但需要更高的管理能力。

为了实现快速扩张,正邦科技主推“公司+农户”模式。

2019年非洲猪瘟后,正邦科技“公司+农户”模式急速扩张。到2020年底,和正邦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且有生猪存栏的养殖户从2702户激增到6409户,主要以南方为主。

一份裁判文书披露的合作细节,可以窥见正邦科技激进扩张的后患。

正邦科技和四川省的青神龙鑫生态果业有限公司,以“公司+养户”模式合作。双方在2020年7月30日签订《肥猪栏租赁意向协议》,约定养户在2021年5月6日之前,按照正邦提供的图纸完成猪场建设。

据正邦科技一方回忆,签订合同时生猪市场毛猪价格在16元至18元之间,猪场建设完成时生猪市场毛猪市场价已经跌到5元至8元之间。

面对巨大的价差,正邦科技不愿意接手已建设完毕的猪场,又不愿意按照合同约定价格支付违约金,被养殖户告上法庭。最终,法院支持养殖户的诉讼请求,判令正邦科技支付违约金和违约金损失共计448万元。

正邦科技新增的养殖户合作,大部分签订于2020年猪肉价格高企之时。进入2021年,猪肉价格大跌,正邦科技不仅违约不愿接手猪场,也不愿按照约定的价格从养户手中回购生猪。

广西地区的饲料供应商王洪(化名)告诉清流工作室,正邦不兑现约定的提成金额,产生不少纠纷,后来南宁一带的养殖户都不愿再跟正邦合作。

“目前就我所在的县域是没有人再跟他们合作了。”王洪表示,“新手可能还有,但是老客户不接单了。”

王洪所说的大量养殖户退出,可能在2021年上半年已经出现。根据正邦科技2021年半年报,和正邦签订合作意向协议且有生猪存栏的养殖户从上一年年底的6409户降至4607户,而在2021年年报中,正邦科技则不再公布养殖户户数,直到今年上半年出现养殖户断料问题。

而与猪断料同步出现的,是员工“断粮”。

多位正邦科技的员工告诉清流工作室,至少两个月未发工资,或只发底薪不发绩效奖金。饲养员李明(化名)5月份的工资至今仍未发放,他回忆近期发放工资都是拖两个月工资,到该发工资的时候就断几天猪饲料,给员工发工资。

“我们的工资是从猪嘴里扣出来的。”李明戏称。

目前,在正邦科技的各大平台官方账号评论区,大量自称在职或已离职的员工账号要求公司发放工资。

2019年,正邦科技的员工总数是2.38万人。到了2020年底,经过一轮大规模扩招,员工总数激增到5.23万人。2021年猪价暴跌后,正邦科技又大幅裁员,员工总数回到2.2万人,应付职工薪酬也从4.22亿元回落到1.89亿元。

资金不够,员工来凑?

除了与养殖户合作的轻资产模式,正邦科技还有大量自建的猪场,这种重资产模式需要投入大额资金。

清流工作室了解到,目前,正邦科技自建猪场资金也捉襟见肘。至少两名正邦的饲养员告诉清流工作室,今年4月份开始,正邦的自养猪场也出现断料情况,有时候猪饿了两三天才来一点饲料。

而还未建成的猪场,则被正邦科技喊停。

2019年及2020年,正邦科技通过定增募集资金共计91亿元,其中超过40亿元用于自建大型养殖基地。2021年猪价暴跌之后,正邦科技的猪场进度缓慢,至少有6个猪场建设进度为0。2022年5月,正邦科技决定终止22个自建猪场,并将剩余36亿元募投资金转为公司的流动资金。

虽然有了这笔流动资金,但正邦科技的各类供应商款项仍未得到兑付。正邦科技曾在6月初发布公告,共计5.42亿元商票逾期未兑付。而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6月30日披露,截至5月末,正邦科技逾期商票余额已超过7.3亿元。

随着猪价下跌,正邦科技自建猪场的资金压力在2021年陡增。清流工作室调查发现,为了解决资金压力,正邦科技内部产生了各种向员工、养殖户融资的制度,一个最重要的模式就是跟投制度。

在正邦科技2020年至2022年的各类招聘中,“跟投参与分红”是一项公司福利,创始人林印孙认为这是正邦共创共建的企业文化。但多名员工的说法是,这个跟投制度赚了不派分红,离职后又难以讨要本金。

张浩就是这种跟投制度的参与者。2020年,因曾在正邦基层管理岗位工作,张浩被强制要求跟投4万元。

他和正邦科技签订的《生猪养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显示,正邦一个项目总投资额4千万元,按照投资比例0.86%,张浩的跟投金额是34.4万元。其中张浩投入4万元自有资金,剩余金额向正邦科技贷款并按年利率8%计算,为此又签订了另一份借款合同。

但此后,正邦没有要求张浩偿付利息,但也没有派过分红。一开始,张浩可以在公司的办公软件上看到投资收益,到2021年底离职前,他投资的实际收益接近7万元,不过这笔收益一直只存在电脑页面上。

按照合同约定,员工离职后退出项目,由正邦科技回购份额,分红或亏损则按照投资比例分摊。被变相裁员后,张浩坚持讨要了近一年时间,最终拿回了4万元本金,收益则是一分钱没有。

“等于这笔钱公司白用了这么久。”张浩无奈表示。

但张浩已经算“幸运”,更多的人无法像他一样花费一年时间追讨本金,其他参与跟投的正邦员工向清流工作室表示,目前收不到跟投分红,也拿不回本金。

除了跟投模式,正邦科技还要求员工及养殖户为公司贷款。

张浩回忆,2021年公司群发布的员工贷款通知,正邦科技要求员工以个人名义为公司贷款,金额从200万到500万不等,贷款期限最高一年,还款和利息都由公司承担。作为奖励,每下款100万公司会给员工发1000元,到张浩2021年底离职时,每下款200万的奖励提升到1万元。

正邦科技要求员工贷款这一说法,在至少两起员工诉正邦科技的庭审记录中得到佐证。

除了员工贷款,正邦科技也强制要求养殖户帮忙贷款。“必须做养户贷才能投苗,不然就不给你投,还不给你结算,所以很多人只能妥协。”张浩说道。

今年年初,正邦科技借助员工贷款的一组图片传出,称公司借助员工名义办理养殖贷,可以快速获取现金。但正邦科技发布公告否认该事件,称网传内容与事实不符。

正邦科技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将自有猪场提供给养殖户使用,需收取一定资金,而养殖户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但对于员工贷款这一细节,正邦科技在公告中则未详加说明。所谓的“与事实不符”的网传内容,却被多位员工证实,正邦科技是否在公告中撒谎?

此外,正邦科技在最近的一起公告中披露的内容,也与事实存在出入。

今年7月,正邦科技和董事长林峰被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人民法院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正邦科技发布公告回应称,该案案由是员工劳务纠纷,公司认为该判决不符合实际情况,已对该案提起再审。正邦科技还表示,经与法院沟通,该限消令已经解除。

清流工作室发现,该限消令相关的案号是(2022)赣0103执4029号,显示为“证券保险票据等有关的纠纷”,而非员工劳务纠纷。法院判令正邦科技赔偿原告严林股票收益损失77.19万元。因未在判决生效10日内赔偿,正邦科技及其法人代表林峰在7月19日被限制高消费。

类似的“员工”、“股票”等字眼还出现在今年上半年另外两起庭审中。正邦科技被控诉向员工借款不还,但正邦科技坚持该款项是“股权投资款”。

据前员工赵某的诉讼代理人陈述,2021年正邦科技资金出现问题,以职位相要挟,要求中层干部至少向公司支付50万元,且承诺保本。当时正邦科技向大量员工进行融资,为防止(被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所以让谢某、赵某在转账时备注为“员工持股款”。

谢某在2021年2月15日向正邦科技转账200万元,赵某则向正邦科技转账75万元。而对于谢某、赵某要求归还的借款,正邦科技则坚持“员工持股权”的说法,称这些资金是委托投资款,用于股权激励。

不过,无论是借款合同,还是员工认购股权合同,双方均没有签订,只凭口头约定。而根据谢某提供的银行流水,他是直接转账到正邦科技的账户中,而非员工持股计划专户。

小结

正邦科技近几年的大起大落,是整个生猪养殖市场“追涨杀跌”的缩影。在猪价高位激进扩张,就像股民在5000点借钱炒股,最终在3000点被平仓。但猪企的困境中没有赢家,供应商收不回货款、员工被拖欠工资、连猪也难逃同类相食的悲剧。

另有一种说法是,通过大型猪企扩张形成规模养殖,可以控制生猪产量熨平猪周期。而中国最懂猪的一批企业用三年时间和巨额亏损得到了教训——盲目扩张并不是穿越猪周期的正确姿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