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正式出版发行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正式出版发行

《报告》内容分为综述篇、市州篇、案例篇3个部分,将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

8月1日,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组织专门力量编撰的《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根据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组织全会力量历时一年编写完成的,是四川省内第一本由社会组织独立编撰向社会出版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系统报告。其编撰工作得到了省级各部门、各市(州),相关领导、专家的重视、支持和帮助。

《报告》的出版,将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旨在汇聚生态文明智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广生态文明案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再开新局。

《报告》内容分为综述篇、市州篇、案例篇3个部分,根据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州公开发布的资料研究分析编写而成,系统展示了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时期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覆盖面广、主旨鲜明、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在综述篇,《报告》指出,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其作为全国最大绿色能源供给地、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十三五”以来,四川采取6大举措,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体系、高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政策法规体系、狠抓制度创新推进工作、持续加大治理生态环境资金投入、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8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是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明确五大经济区发展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定位。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优化调整为14.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0.7%。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26处,形成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绿色发展极大增强全省经济实力。“十三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高于全国,2020年达到48598.8亿元,稳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全省产业结构由2015年12.1∶43.5∶44.4调整为2020年的11.4∶36.2∶52.4。农业经济稳中图强,位居全国前列。工业经济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转变。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经济新动能高速增长。

三是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由2016年的78.8%,上升为2020年的90.8%,实现5年连续稳步增长。全省地表水质量优Ⅲ类国控断面水体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为98.9%,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安全稳定,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持续显现。

四是能源变革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加快建设,已形成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29.9%,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目标,自贡、攀枝花、德阳、遂宁、内江、南充、达州、巴中、眉山、资阳10市超额完成“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

五是绿色低碳循环产业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省901家规模以上环保企业营业收入1167亿元,实现利润94亿元,同比增长6.6%。累计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296家、绿色园区35家、绿色供应链6家、绿色设计产品62种。茶竹果渔产业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六是脆弱生态系统得到较好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0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至85.8%。大熊猫国家公园顺利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位巩固强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相继展开,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稳步推进。

七是流域管理确保碧水长流。作为水资源大省,严守三条红线,不断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突出长江大保护、黄河治理与保护,水岸管控促进水清河畅,资源管控提高节水效益,生态修复实现岸绿景美,水土保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换来水安人和,使全省绝大多数河湖实现了“有人管”并“管得好”,被国务院评为贯彻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八是“双碳”目标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高位引领作出全面部署,各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形成部门联动,重点行业加大降碳减排力度,全省各地积极跟进,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推动在四川天府新区布局建设碳中和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加快。

《报告》也指出,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流域污染防治成效还不稳固、生态环境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降碳减排挑战严峻等问题和挑战。据此提出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推动全域生态旅游上新台阶等对策建议。

同时,围绕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报告》特别提出了培育壮大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减污降碳协同并进、大力建设秀美乡村、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增强森林资源固碳能力、积极推动“碳交易”、探索落实资源保护新机制等九条四川路径。

在市州篇,《报告》集中呈现了21个市(州)生态文明建设概况。从整体上看,21个市(州)生态环境、城乡人居环境均有明显改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绿色发展蹄疾步稳。分市(州)看,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突出,成都市低碳发展和公园城市建设走在前列,自贡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攀枝花市走出全国康养产业发展的“攀枝花路径”,泸州市“绿芽积分”创新公众减碳的“泸州经验”,德阳市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绵阳市离任生态审计在全国率先开展,广元市创新建立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遂宁市在全国率先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内江市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乐山市以文旅产业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南充市着力保护嘉陵江流域生态实现“人水和谐”,宜宾市“腾笼换鸟”、绿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广安市“两山”价值转化取得不菲成效,达州市创新形式抓生态文明宣传引导,巴中市创新开展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试点,雅安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眉山市大力打造的“百园之市”远近闻名,资阳市擦亮名副其实的“川果”金字招牌,阿坝州、甘孜州林草治理能力逐渐现代化,凉山州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实现“双赢”。同时,《报告》显示,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不高、环境持续改善压力大等问题在各市(州)均不同程度存在。

在案例篇,《报告》选取了成都市成华区、蒲江县、丹棱县、九寨沟县、宜宾李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天全县、青神县、通江县、泸定县、大邑县10个县区(企业),作为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的代表进行总结,重点介绍背景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报告具有3个鲜明特点:一是内容整体性强,多维度、立体化系统整体展示了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选取了诸多事实、案例和数据,增强了科学性和显示度;二是时代特征突出,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分析了四川生态文明发展态势和阶段特征,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助益;三是对策针对性强,紧扣问题、面向发展,特别是提出了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四川路径,增强了前瞻性和参考价值。

据了解,今年是首次出版发行《报告》。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将继续加强与省级各部门、各市(州)以及相关机构的密切合作,接续编撰出版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进展报告,客观及时反映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深入剖析存在问题挑战、提出科学有效对策建议,不断提升报告的权威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美丽四川早日建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正式出版发行

《报告》内容分为综述篇、市州篇、案例篇3个部分,将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

8月1日,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组织专门力量编撰的《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本书是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根据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需求,组织全会力量历时一年编写完成的,是四川省内第一本由社会组织独立编撰向社会出版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系统报告。其编撰工作得到了省级各部门、各市(州),相关领导、专家的重视、支持和帮助。

《报告》的出版,将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参考,旨在汇聚生态文明智慧,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广生态文明案例,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再开新局。

《报告》内容分为综述篇、市州篇、案例篇3个部分,根据省级相关部门和市州公开发布的资料研究分析编写而成,系统展示了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三五”时期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情况,覆盖面广、主旨鲜明、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在综述篇,《报告》指出,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肩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其作为全国最大绿色能源供给地、农业大省和粮食主产区、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现实途径,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举措。“十三五”以来,四川采取6大举措,通过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主体责任体系、高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政策法规体系、狠抓制度创新推进工作、持续加大治理生态环境资金投入、积极推进跨区域合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8个方面的显著成效。

一是国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明确五大经济区发展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定位。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内面积优化调整为14.9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30.7%。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26处,形成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绿色发展极大增强全省经济实力。“十三五”期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高于全国,2020年达到48598.8亿元,稳居全国第六位,西部第一位。全省产业结构由2015年12.1∶43.5∶44.4调整为2020年的11.4∶36.2∶52.4。农业经济稳中图强,位居全国前列。工业经济从“速度领跑”向“质量领先”转变。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经济新动能高速增长。

三是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由2016年的78.8%,上升为2020年的90.8%,实现5年连续稳步增长。全省地表水质量优Ⅲ类国控断面水体比例逐年上升,2020年为98.9%,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安全稳定,城乡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持续显现。

四是能源变革保障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江”水电基地加快建设,已形成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全省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15年下降29.9%,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目标,自贡、攀枝花、德阳、遂宁、内江、南充、达州、巴中、眉山、资阳10市超额完成“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

五是绿色低碳循环产业迈上新台阶。2020年,全省901家规模以上环保企业营业收入1167亿元,实现利润94亿元,同比增长6.6%。累计创建国家和省级绿色工厂296家、绿色园区35家、绿色供应链6家、绿色设计产品62种。茶竹果渔产业等生态农业蓬勃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面提升。

六是脆弱生态系统得到较好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0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升至85.8%。大熊猫国家公园顺利试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地位巩固强化,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相继展开,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稳步推进。

七是流域管理确保碧水长流。作为水资源大省,严守三条红线,不断推动河湖长制“有名”“有实”。突出长江大保护、黄河治理与保护,水岸管控促进水清河畅,资源管控提高节水效益,生态修复实现岸绿景美,水土保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换来水安人和,使全省绝大多数河湖实现了“有人管”并“管得好”,被国务院评为贯彻落实河长制湖长制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

八是“双碳”目标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高位引领作出全面部署,各部门制定行动方案形成部门联动,重点行业加大降碳减排力度,全省各地积极跟进,加快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推动在四川天府新区布局建设碳中和实验室,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加快。

《报告》也指出,四川生态文明建设依然面临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流域污染防治成效还不稳固、生态环境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降碳减排挑战严峻等问题和挑战。据此提出进一步强化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全面巩固生态环境治理成果、做大做强生态农业、推动全域生态旅游上新台阶等对策建议。

同时,围绕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报告》特别提出了培育壮大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减污降碳协同并进、大力建设秀美乡村、推动生活方式绿色化、增强森林资源固碳能力、积极推动“碳交易”、探索落实资源保护新机制等九条四川路径。

在市州篇,《报告》集中呈现了21个市(州)生态文明建设概况。从整体上看,21个市(州)生态环境、城乡人居环境均有明显改善,经济结构更趋合理,绿色发展蹄疾步稳。分市(州)看,各地生态文明建设亮点突出,成都市低碳发展和公园城市建设走在前列,自贡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模式探索等方面成效显著,攀枝花市走出全国康养产业发展的“攀枝花路径”,泸州市“绿芽积分”创新公众减碳的“泸州经验”,德阳市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形成,绵阳市离任生态审计在全国率先开展,广元市创新建立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机制,遂宁市在全国率先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内江市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乐山市以文旅产业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南充市着力保护嘉陵江流域生态实现“人水和谐”,宜宾市“腾笼换鸟”、绿色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广安市“两山”价值转化取得不菲成效,达州市创新形式抓生态文明宣传引导,巴中市创新开展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试点,雅安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走在全省前列,眉山市大力打造的“百园之市”远近闻名,资阳市擦亮名副其实的“川果”金字招牌,阿坝州、甘孜州林草治理能力逐渐现代化,凉山州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实现“双赢”。同时,《报告》显示,生态文明意识不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不高、环境持续改善压力大等问题在各市(州)均不同程度存在。

在案例篇,《报告》选取了成都市成华区、蒲江县、丹棱县、九寨沟县、宜宾李皇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天全县、青神县、通江县、泸定县、大邑县10个县区(企业),作为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的代表进行总结,重点介绍背景情况、主要做法和经验启示。

报告具有3个鲜明特点:一是内容整体性强,多维度、立体化系统整体展示了四川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主要举措和取得的主要成效,以及在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选取了诸多事实、案例和数据,增强了科学性和显示度;二是时代特征突出,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系统分析了四川生态文明发展态势和阶段特征,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助益;三是对策针对性强,紧扣问题、面向发展,特别是提出了实现2030年碳达峰的四川路径,增强了前瞻性和参考价值。

据了解,今年是首次出版发行《报告》。四川省生态文明促进会将继续加强与省级各部门、各市(州)以及相关机构的密切合作,接续编撰出版全省生态文明建设阶段性进展报告,客观及时反映四川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状况、深入剖析存在问题挑战、提出科学有效对策建议,不断提升报告的权威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更好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推美丽四川早日建成。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