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招股书频繁失效,餐饮资本退潮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招股书频繁失效,餐饮资本退潮了?

资本和餐饮企业的故事要“结束”了吗?

文|筷玩思维 李春婷

从公开资讯可见,自疫情以来有多家公司的招股书频繁显示失效,其中不乏两次、三次冲刺上市却至今仍在搁浅的,(非餐饮企业)列表可见有:第四范式(Ai企业)、喜马拉雅、KK集团、安居客、石榴集团、新力服务、富力物业、微医、柠萌影业、花房集团、珠海万达商管等企业(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一些成功上市的企业此前也多次招股书失效)。

在餐饮行业,疫情后计划上市的餐饮品牌(如乡村基、捞王、绿茶餐厅等企业)也多次显示招股书失效,有评论指出,疫情之后那么多家餐饮企业集中上市,却同样遭遇IPO搁浅,大概资本对于餐饮新股不再那么看好,加上近半年已经很少听到餐饮企业的融资类新闻(并不是没有),这或许说明疫情之后餐饮业遭遇了资本的大败退?

筷玩思维了解到,多家计划上市的企业招股书失效,这是眼下整个资本市场的现状,且这个情况也并不只是存于餐饮业。几十家企业存在IPO难,这能代表资本的大败退吗?又或者说,我们似乎应该重新考虑品牌发展与资本的关系了。

企业上市失败是企业不行,还是资本不行?

从资本事实可见,餐饮企业在疫情之后确实有三个可见特点:一是大家都在集中上市(相较过去),二是疫情后申请上市的企业有不少败于多次招股书失效,三是即便成功上市,其股价在上市后部分也会陷入破发风险(跌破发行价)。

在餐饮业,疫情之后递交上市申请的企业有七欣天、乡村基(港股)、杨国福、捞王、老乡鸡、老娘舅、达美乐(港股)、绿茶、上井等,其中有寻求A股上市,也有向港交所递交IPO。

然而事实很残酷,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寻求上市又是优化报表又是大胆开新店,还多次递交招股书,但等来的结果却是多次的招股书失效,有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失效(比如绿茶此前的数据问题),有的是因为时间到期而失效(占比并不低),还有部分是通过上市聆讯但发行不理想而上市失败的。

关于上市这个事儿,有的企业困于聆讯,有的企业困于最后的募集资金环节,比如企业在上市募资时不顺利,或者担心无法募资而被“劝退”,虽然说餐饮经营的核心不是讨好资本,但上市这个事儿如果得不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这个岸是上不去的。

临在最后一步无法上岸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连边都摸不到,这些企业或者因为过去的食品安全在上市时被询问,又或者是因为其它舆论危机,以老乡鸡为例,老乡鸡近期的负面新闻并不少,有媒体发表了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要上市的餐饮企业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老乡鸡有这么多负面新闻?”

通过资讯可见,老乡鸡此前被曝千余员工没有社保、强制劳务派遣,还涉嫌虚假宣传,包括行贿的猛料都被挖出(除了社保以外,其余事情的真实度还有待观察),至于还有评论说老乡鸡又贵又难吃,这类主观内容我们就不评价了。此外,还有第三方评论称“老乡鸡已经讲不出新故事了”。

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的逻辑和餐饮的逻辑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资本逻辑当然是资本为王,资本方爱听美好而独立的故事,这些故事最好还是完美无瑕且可以流芳万古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得能够卖钱。

由于资本的逻辑和餐饮的逻辑不同,当然在资本的视角,无法上市那必然是企业的问题(这是无法否认的,进了谁家的门,就得按谁家的规则)。

对于一家发展中的餐饮企业,资本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资本市场的动向从来不是用经验可见的,疫情之后也几乎改变了创业者对于资本的看法,有些企业此前说绝对不融资、不上市,疫情后也主动寻求融资并做好了上市的计划。

疫情的难关不好过,资本这一关同样难走,绝路险境往往意味着关系的沦丧,在餐饮行业也有不少经营者对资本持负面的态度,餐饮人和资本家玩掰了的实际案例也不少,更重要的是,在疫情之后,很多餐饮企业连资本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一些大品牌多次招股书失效了,可见资本这条船确实不好上。

对于一家发展中的餐饮企业,资本真的那么重要么?以成功上市的海底捞为例,2021年海底捞总收入411.12亿(同比增长43.68%,有开新店的原因),营收增长了,但净利润却是负的41.63亿(同比下降1446.13%)。然而这不是海底捞一家的情况,海伦司2021年财报也是类似的情况:总收入同比是正的,但净利润同比都是负的。

这就是资本的作用,在企业亏损的时候,有资本的助力,企业可以度过一些大的资本危机,但我们不能忽略了这种助力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资本逐利,资本确实没有讲道德和感情的必要,如果一家上市企业被评为“潜力不足”,这家企业的股票就会被抛售,严重到甚至退市。

奈雪的茶于2021年6月30日上市,上市发行价为19.8港元,之后破发又腰斩,目前股价徘徊在4-6港元,总市值也从近300亿港元跌到了95.56亿港元(此前玩虚拟股票还被点名了)。

关于餐饮上市股,我们查询了奈雪的茶、海底捞、海伦司、呷哺呷哺、百胜中国,它们的股价均低于一年前,从这些股价走势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想要靠上市来度过发展危机,基本是没门的。

在上市之前不盈利,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也基本不理想,而如果上市之前的资金来源就出了问题,上市之后也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即使单以奈雪的茶为例,也可见哪怕是资本看中的企业,上市之后也难以力挽狂澜。

我们再来思考,对于一家发展中的餐饮企业,资本真的那么重要么?有评论指出,你是一家好企业,如果没有大的野心,你当然可以不需要资本,但如果你的企业有问题,资本也救不了你,你强的时候,资本会成为你的青云风,你弱的时候,资本也会“釜底抽薪”。

没有道德,资本是坏东西吗?

资本当然有道德,比如说慈善,不过慈善不是资本的主流,此处就不讨论资本圈的慈善。

不过即便资本极其功利,这也是说得过去的,因为资本的本质也是人性的贪婪,掉一把铁斧头到河里,通过技巧获得金银斧头,这样的利益交换基本人人都想要。

从本质来看,资本要的并不是“好的企业”,而是“赚钱的企业”(不谈又好又赚钱这样的问题),再细分下去无非就是赚短期的钱还是赚长期的钱,短期资本讲究及时抽身,比如有些资本在企业上市即抛售(部分有协定制约,不同身份的持股人必须在上市多久才能卖出,如果没有协定,则……),在短期以外,长期的资本是投资大家玩的事儿,但资本大家总是极其少数。

在资本家队列,通常是短期资本“不讲武德”的案例更多(因为基数更大),大众评判的资本不道德通常就是评判短期资本,而短期资本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运营方每1-2年策划一个网红短期品牌来放加盟,通过加盟费等来快闪盈利,赚钱就闪,这是餐饮业最为常见的短期资本案例。

在短期快闪资本更大的盘子里,典型的案例是“预制菜”(疫情推动),预制菜需要花钱,所以预制菜和资本的关系自然颇为密切,各行各业(如调味品企业、火腿肠企业、罐头鱼企业、海产品企业等)都想在预制菜赛道上分一杯羹。自己卖这个,靠这个赚钱,企业自然会认为它有未来,疫情之后,整个食品经济几乎陷入了预制菜的大疯狂。

典型的案例是趣店,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该企业从校园贷转战预制菜,背后的套路还是类似的,消费者1分钱抢酸菜鱼,还可以有苹果手机抽奖,然而趣店认为自己在预制菜行业真正的“福利”是支持10万用户创业(开预制菜门店)。

趣店计划两年内开20万家预制菜门店,而为了支持这个疯狂的资本计划,趣店还为创业伙伴提供一年免息贷款(和趣店拿货,找趣店贷款,货赚钱,钱也赚钱,又有流水又有贷款利息)。

有评论指出,这哪里是在卖预制菜,这是拿预制菜开刀来推广自己的“新校园贷”,或者叫“预制菜贷”,此举不仅招来了预制菜企业的反感,就连合作的明星也因舆论纷纷与趣店划清界限。

看来在预制菜的全民大狂欢,加上趣店的入局,资本背负的骂名就更深刻了。

结语

我们需要回到根源来谈问题,资本(家)想要正循环,这是没有问题的,它如同人呼吸一样自然,但是,资本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资本的权力掌握在人(资本家)手里,资本家可以拿资本做好事儿,也可以拿资本做坏事儿,道德其实不是资本决定,而是资本家决定的。

所以,我们不要对资本有偏见,我们应该审视资本家而不是资本(审视资本来源这同样属于资本家的范畴),再者,资本有没有道德,这个问题同样应该问资本家而不是资本。

在预制菜这个生意上,虽然它确实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因为些许缺陷就把预制菜贬得一无是处,即使趣店和诸多非餐饮玩家退出预制菜市场,其结果不会太坏也不会太好,更多玩家入局只是起到催化的作用、根本改变不了大的趋势,对于预制菜这个角色,就像人造肉一样,我们要给它时间。

进一步来谈预制菜,我们筷玩思维也不认同预制菜会取代厨师的观点,预制菜和厨师本就是不同的行业(不可与火车和马车这样的单一简单关系混为一谈),我们要看消息来源,如果是既得利益方,或者他就是做预制菜的,这些人说的话当然是偏向自己的,利益决定了立场,也让话语失去了价值。之所以预制菜的资本如此疯狂、热度如此之高,或许资本方是将它当成疫情餐饮痛点之下的解决方案了,甚至也可以说,疫情不止,预制菜风头不死。

我们认为,预制菜产业越发达,优质厨师的资源就越稀缺和越昂贵,某种程度上,预制菜也会推动厨师群体和餐饮业发展,但要谈预制菜对于中国厨师和中国餐饮的决定程度,并不是预制菜不够资格,只是中餐的深度和广度不是某一个东西能解决的,预制菜不会是中餐的瓶颈,更不会是中餐的唯一瓶颈,这或许也是中西餐饮存有的巨大结构及内涵差异(不是内核差异而是内涵差异)。

再来谈上市这个事儿,上市失败或者上市后破发,这可能不是企业不行,也可能是疫情对餐饮经营的影响、资本方耐心受疫情持续干扰,很多一眼看到底的事儿,深层原因也可能是复杂的(还须知疫情不是唯一因素)。

有餐饮人指出,遇到疫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大企业还能通过上市寻求出路,但小企业既无法上市,也难以融到资本,疫情当下,大小企业都很难。

在最后,我们回到资本大败退这个事儿,资本真的大败退了吗?我们以7月18日到22日一周的交易来看,两市(上交所、深交所)数据如下:18日增加51.5亿元;19日增加29.18亿元;20日增加18.1亿元;21日减少4.81亿元;22日减少30.63亿元(第三方统计)。

或者一周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把时间拉长,在过去的整个7月,36氪关于两市融资快讯的两类标题:“融资客活跃度下降”和“融资客活跃度上升”,其对比是6:2(6降2升)。

数据长度和广度不足,虽然可能也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然而疫情之下经济不明朗确实已是定局,但要谈资本的大败退,这个话题就过于宏大且沉重了。至于资本在近期到底是不是大败退,可能资本家和企业家都不是决定因素,真正起到大影响的,很有可能是疫情的持续与严峻程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招股书频繁失效,餐饮资本退潮了?

资本和餐饮企业的故事要“结束”了吗?

文|筷玩思维 李春婷

从公开资讯可见,自疫情以来有多家公司的招股书频繁显示失效,其中不乏两次、三次冲刺上市却至今仍在搁浅的,(非餐饮企业)列表可见有:第四范式(Ai企业)、喜马拉雅、KK集团、安居客、石榴集团、新力服务、富力物业、微医、柠萌影业、花房集团、珠海万达商管等企业(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一些成功上市的企业此前也多次招股书失效)。

在餐饮行业,疫情后计划上市的餐饮品牌(如乡村基、捞王、绿茶餐厅等企业)也多次显示招股书失效,有评论指出,疫情之后那么多家餐饮企业集中上市,却同样遭遇IPO搁浅,大概资本对于餐饮新股不再那么看好,加上近半年已经很少听到餐饮企业的融资类新闻(并不是没有),这或许说明疫情之后餐饮业遭遇了资本的大败退?

筷玩思维了解到,多家计划上市的企业招股书失效,这是眼下整个资本市场的现状,且这个情况也并不只是存于餐饮业。几十家企业存在IPO难,这能代表资本的大败退吗?又或者说,我们似乎应该重新考虑品牌发展与资本的关系了。

企业上市失败是企业不行,还是资本不行?

从资本事实可见,餐饮企业在疫情之后确实有三个可见特点:一是大家都在集中上市(相较过去),二是疫情后申请上市的企业有不少败于多次招股书失效,三是即便成功上市,其股价在上市后部分也会陷入破发风险(跌破发行价)。

在餐饮业,疫情之后递交上市申请的企业有七欣天、乡村基(港股)、杨国福、捞王、老乡鸡、老娘舅、达美乐(港股)、绿茶、上井等,其中有寻求A股上市,也有向港交所递交IPO。

然而事实很残酷,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寻求上市又是优化报表又是大胆开新店,还多次递交招股书,但等来的结果却是多次的招股书失效,有的是因为种种原因失效(比如绿茶此前的数据问题),有的是因为时间到期而失效(占比并不低),还有部分是通过上市聆讯但发行不理想而上市失败的。

关于上市这个事儿,有的企业困于聆讯,有的企业困于最后的募集资金环节,比如企业在上市募资时不顺利,或者担心无法募资而被“劝退”,虽然说餐饮经营的核心不是讨好资本,但上市这个事儿如果得不到资本市场的认可,这个岸是上不去的。

临在最后一步无法上岸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连边都摸不到,这些企业或者因为过去的食品安全在上市时被询问,又或者是因为其它舆论危机,以老乡鸡为例,老乡鸡近期的负面新闻并不少,有媒体发表了一个比较有趣的观点:“要上市的餐饮企业那么多,为什么偏偏老乡鸡有这么多负面新闻?”

通过资讯可见,老乡鸡此前被曝千余员工没有社保、强制劳务派遣,还涉嫌虚假宣传,包括行贿的猛料都被挖出(除了社保以外,其余事情的真实度还有待观察),至于还有评论说老乡鸡又贵又难吃,这类主观内容我们就不评价了。此外,还有第三方评论称“老乡鸡已经讲不出新故事了”。

我们可以看到,资本的逻辑和餐饮的逻辑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资本逻辑当然是资本为王,资本方爱听美好而独立的故事,这些故事最好还是完美无瑕且可以流芳万古的,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故事得能够卖钱。

由于资本的逻辑和餐饮的逻辑不同,当然在资本的视角,无法上市那必然是企业的问题(这是无法否认的,进了谁家的门,就得按谁家的规则)。

对于一家发展中的餐饮企业,资本真的有那么重要么?

资本市场的动向从来不是用经验可见的,疫情之后也几乎改变了创业者对于资本的看法,有些企业此前说绝对不融资、不上市,疫情后也主动寻求融资并做好了上市的计划。

疫情的难关不好过,资本这一关同样难走,绝路险境往往意味着关系的沦丧,在餐饮行业也有不少经营者对资本持负面的态度,餐饮人和资本家玩掰了的实际案例也不少,更重要的是,在疫情之后,很多餐饮企业连资本的面都见不到,更别说一些大品牌多次招股书失效了,可见资本这条船确实不好上。

对于一家发展中的餐饮企业,资本真的那么重要么?以成功上市的海底捞为例,2021年海底捞总收入411.12亿(同比增长43.68%,有开新店的原因),营收增长了,但净利润却是负的41.63亿(同比下降1446.13%)。然而这不是海底捞一家的情况,海伦司2021年财报也是类似的情况:总收入同比是正的,但净利润同比都是负的。

这就是资本的作用,在企业亏损的时候,有资本的助力,企业可以度过一些大的资本危机,但我们不能忽略了这种助力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资本逐利,资本确实没有讲道德和感情的必要,如果一家上市企业被评为“潜力不足”,这家企业的股票就会被抛售,严重到甚至退市。

奈雪的茶于2021年6月30日上市,上市发行价为19.8港元,之后破发又腰斩,目前股价徘徊在4-6港元,总市值也从近300亿港元跌到了95.56亿港元(此前玩虚拟股票还被点名了)。

关于餐饮上市股,我们查询了奈雪的茶、海底捞、海伦司、呷哺呷哺、百胜中国,它们的股价均低于一年前,从这些股价走势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规律”,想要靠上市来度过发展危机,基本是没门的。

在上市之前不盈利,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也基本不理想,而如果上市之前的资金来源就出了问题,上市之后也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即使单以奈雪的茶为例,也可见哪怕是资本看中的企业,上市之后也难以力挽狂澜。

我们再来思考,对于一家发展中的餐饮企业,资本真的那么重要么?有评论指出,你是一家好企业,如果没有大的野心,你当然可以不需要资本,但如果你的企业有问题,资本也救不了你,你强的时候,资本会成为你的青云风,你弱的时候,资本也会“釜底抽薪”。

没有道德,资本是坏东西吗?

资本当然有道德,比如说慈善,不过慈善不是资本的主流,此处就不讨论资本圈的慈善。

不过即便资本极其功利,这也是说得过去的,因为资本的本质也是人性的贪婪,掉一把铁斧头到河里,通过技巧获得金银斧头,这样的利益交换基本人人都想要。

从本质来看,资本要的并不是“好的企业”,而是“赚钱的企业”(不谈又好又赚钱这样的问题),再细分下去无非就是赚短期的钱还是赚长期的钱,短期资本讲究及时抽身,比如有些资本在企业上市即抛售(部分有协定制约,不同身份的持股人必须在上市多久才能卖出,如果没有协定,则……),在短期以外,长期的资本是投资大家玩的事儿,但资本大家总是极其少数。

在资本家队列,通常是短期资本“不讲武德”的案例更多(因为基数更大),大众评判的资本不道德通常就是评判短期资本,而短期资本有很多表现形式,比如运营方每1-2年策划一个网红短期品牌来放加盟,通过加盟费等来快闪盈利,赚钱就闪,这是餐饮业最为常见的短期资本案例。

在短期快闪资本更大的盘子里,典型的案例是“预制菜”(疫情推动),预制菜需要花钱,所以预制菜和资本的关系自然颇为密切,各行各业(如调味品企业、火腿肠企业、罐头鱼企业、海产品企业等)都想在预制菜赛道上分一杯羹。自己卖这个,靠这个赚钱,企业自然会认为它有未来,疫情之后,整个食品经济几乎陷入了预制菜的大疯狂。

典型的案例是趣店,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该企业从校园贷转战预制菜,背后的套路还是类似的,消费者1分钱抢酸菜鱼,还可以有苹果手机抽奖,然而趣店认为自己在预制菜行业真正的“福利”是支持10万用户创业(开预制菜门店)。

趣店计划两年内开20万家预制菜门店,而为了支持这个疯狂的资本计划,趣店还为创业伙伴提供一年免息贷款(和趣店拿货,找趣店贷款,货赚钱,钱也赚钱,又有流水又有贷款利息)。

有评论指出,这哪里是在卖预制菜,这是拿预制菜开刀来推广自己的“新校园贷”,或者叫“预制菜贷”,此举不仅招来了预制菜企业的反感,就连合作的明星也因舆论纷纷与趣店划清界限。

看来在预制菜的全民大狂欢,加上趣店的入局,资本背负的骂名就更深刻了。

结语

我们需要回到根源来谈问题,资本(家)想要正循环,这是没有问题的,它如同人呼吸一样自然,但是,资本是没有自由意志的,资本的权力掌握在人(资本家)手里,资本家可以拿资本做好事儿,也可以拿资本做坏事儿,道德其实不是资本决定,而是资本家决定的。

所以,我们不要对资本有偏见,我们应该审视资本家而不是资本(审视资本来源这同样属于资本家的范畴),再者,资本有没有道德,这个问题同样应该问资本家而不是资本。

在预制菜这个生意上,虽然它确实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同样的,我们也不能因为些许缺陷就把预制菜贬得一无是处,即使趣店和诸多非餐饮玩家退出预制菜市场,其结果不会太坏也不会太好,更多玩家入局只是起到催化的作用、根本改变不了大的趋势,对于预制菜这个角色,就像人造肉一样,我们要给它时间。

进一步来谈预制菜,我们筷玩思维也不认同预制菜会取代厨师的观点,预制菜和厨师本就是不同的行业(不可与火车和马车这样的单一简单关系混为一谈),我们要看消息来源,如果是既得利益方,或者他就是做预制菜的,这些人说的话当然是偏向自己的,利益决定了立场,也让话语失去了价值。之所以预制菜的资本如此疯狂、热度如此之高,或许资本方是将它当成疫情餐饮痛点之下的解决方案了,甚至也可以说,疫情不止,预制菜风头不死。

我们认为,预制菜产业越发达,优质厨师的资源就越稀缺和越昂贵,某种程度上,预制菜也会推动厨师群体和餐饮业发展,但要谈预制菜对于中国厨师和中国餐饮的决定程度,并不是预制菜不够资格,只是中餐的深度和广度不是某一个东西能解决的,预制菜不会是中餐的瓶颈,更不会是中餐的唯一瓶颈,这或许也是中西餐饮存有的巨大结构及内涵差异(不是内核差异而是内涵差异)。

再来谈上市这个事儿,上市失败或者上市后破发,这可能不是企业不行,也可能是疫情对餐饮经营的影响、资本方耐心受疫情持续干扰,很多一眼看到底的事儿,深层原因也可能是复杂的(还须知疫情不是唯一因素)。

有餐饮人指出,遇到疫情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大企业还能通过上市寻求出路,但小企业既无法上市,也难以融到资本,疫情当下,大小企业都很难。

在最后,我们回到资本大败退这个事儿,资本真的大败退了吗?我们以7月18日到22日一周的交易来看,两市(上交所、深交所)数据如下:18日增加51.5亿元;19日增加29.18亿元;20日增加18.1亿元;21日减少4.81亿元;22日减少30.63亿元(第三方统计)。

或者一周的数据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把时间拉长,在过去的整个7月,36氪关于两市融资快讯的两类标题:“融资客活跃度下降”和“融资客活跃度上升”,其对比是6:2(6降2升)。

数据长度和广度不足,虽然可能也说明不了什么大问题,然而疫情之下经济不明朗确实已是定局,但要谈资本的大败退,这个话题就过于宏大且沉重了。至于资本在近期到底是不是大败退,可能资本家和企业家都不是决定因素,真正起到大影响的,很有可能是疫情的持续与严峻程度。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