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飞行汽车”走红,未来会成为出行常态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飞行汽车”走红,未来会成为出行常态吗?

小鹏、吉利、广汽入局。

文|港股研究社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现在常见的交通方式中,飞行是最接近直线距离的,而除了飞机之外,飞行汽车也成为了新的风口。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7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发布了首款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原型机——V.MO。与此同时,广汽集团也正进行着飞行器测试工程师等岗位的招聘。

吉利、小鹏、 Terrafugia、大众、广汽...越来越多的车企盯上了这一块蛋糕。虽然飞行汽车市场备受关注,但依旧存在技术、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没有真正见到“本体”之前,或许这一赛道爆发依旧为时尚早。

车企陆续布局,飞行汽车行业升温

众多车企对于飞行汽车的热情,主要在于这个赛道具备的想象空间。

据美国摩根士丹利预测,到 2040 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增长到 1.5 万亿美元。德国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则预测,到 2050 年,全球 95 个主要城市的空中,将会有 9.8 万辆飞行汽车飞驰。

和相关机构预测相呼应的是,已经入局飞行汽车的车企也对这一条赛道充满了信心。大众汽车曾认为飞行汽车到2025年将成为一种常规的交通工具;通用汽车CEO曾也表示电动汽车的未来,不限于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作为一个正在等待开发的蓝海市场,飞行汽车也吸引着资本市场的热情。根据美国投资者网站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已向百余家空中汽车初创公司投入了近百亿美元资金,包括无人机和电动飞行出租车。

可以说,从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飞行汽车赛道前景无量,这也让飞行汽车也成为了头部车企们的“重头戏。

2021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发布《电动飞行汽车发展白皮书》,针对电动飞行汽车领域,提出我国应重点发展城市空运、轻型运动、通勤运输、干支线运输这4类电动飞车。在国内,吉利和小鹏或许就是走在这个领域“前沿”的两家车企。

2020年北京车展上,小鹏汇天展示对超低空飞行的第一代探索版本。2021年10月,小鹏汇天完成超过5亿美元A轮融资,创下中国低空载人飞行器领域最大单笔融资记录。

同样,吉利入局飞行汽车领域也有多年时间。2017年就开始布局,吉利收购了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太力),该公司旗下的“TF-1”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取得适航证的产品。同时,根据吉利汽车的规划,在2023年还将发布首款垂直起降飞行汽车。

除了吉利和小鹏之外,国内少数专攻于有人驾驶,吨级载人eVTOL飞行器的企业时的科技、致力于客运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研发生产的沃兰特航空、为全球多个行业领域客户提供各种自动驾驶飞行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亿航智能,都是在自动驾驶飞行器、飞行汽车等等领域有了长时间的布局。

如今,广汽、大众等车企的陆续入局,更是让这条赛道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但从一个角度来说,新的风口出现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新事物能够带来新的想象,但前瞻性的布局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化。

技术、规范慢半拍,是爆火还是虚火?

时的科技创始人兼CEO黄雍威曾经在采访中说道:“城市空中出行是个万亿美元的市场,而中国目前对城市空中出行正处于起步阶段。”

起步阶段的事物,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有不少。

在技术领域,飞行汽车需攻克的核心技术依旧有不少,安全问题就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大坎。

总体设计技术、高效高功重比电推进技术、能量综合管理技术、能源系统技术等关键技术依旧是需要重点突破的点。

以提高续航能力为例,作为飞行汽车的首要技术难题之一,飞行汽车在电力能源系统的设计上,就不得不面对功能相互限制的情况。比如说在起飞和着陆的时候,电池需要更高功率和能量才能稳定停留,但这个过程中,对于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循环次数就是一个挑战。

同样,安全问题作为交通的核心也不得不提。空中交通和地面交通有着同样的事故风险,甚至在空中飞行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或许会更多,在突发极端条件下,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也是对技术的一大考验。

在产业链方面,现如今飞行汽车处于起步阶段。

飞行汽车的供应链,所涉及的行业公司相对繁杂,除了最基本的电池供应商、材料供应商之外,飞控系统、航空电子等等也是必要条件。

我国在电池领域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许多整机研发的企业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电池系统,比如小鹏汇天就在和宁德时代联合研发专用电池。

但在飞控系统以及相关自研零部件等方面,车企们大多缺乏经验。一方面飞控系统所涉及的学科过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的磨合度将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整车的生产所涉及的工序复杂,需要不断实践完善,对于零部件的需求也更为特殊。

在法律支撑方面,尽管我国对飞行汽车研发制造给予了不少政策支持,但行驶过程中具体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

目前全球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体系供参照,我国在与飞行汽车产品、人员、运行、权利、责任、注册或登记、环境、安保、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

另外,在适航审定、运行管理、责任认定等等方面,都没有相关的审理惊叹,也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法律适用上,飞行汽车领域依旧有大量空白问题,这就意味着飞行汽车依旧面临法律空白、规范竞合及聚合问题,而目前并没有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一切的真理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演练,而非凭空想象。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飞行汽车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短期看,飞行汽车的“平民化”还不太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飞行汽车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市场布局、政策支持等等的完善,一些限制或许也将逐步解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飞行汽车”走红,未来会成为出行常态吗?

小鹏、吉利、广汽入局。

文|港股研究社

两点之间,直线距离最短。现在常见的交通方式中,飞行是最接近直线距离的,而除了飞机之外,飞行汽车也成为了新的风口。

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7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发布了首款电动垂直起降载人飞行器原型机——V.MO。与此同时,广汽集团也正进行着飞行器测试工程师等岗位的招聘。

吉利、小鹏、 Terrafugia、大众、广汽...越来越多的车企盯上了这一块蛋糕。虽然飞行汽车市场备受关注,但依旧存在技术、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没有真正见到“本体”之前,或许这一赛道爆发依旧为时尚早。

车企陆续布局,飞行汽车行业升温

众多车企对于飞行汽车的热情,主要在于这个赛道具备的想象空间。

据美国摩根士丹利预测,到 2040 年,全球飞行汽车市场规模将增长到 1.5 万亿美元。德国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则预测,到 2050 年,全球 95 个主要城市的空中,将会有 9.8 万辆飞行汽车飞驰。

和相关机构预测相呼应的是,已经入局飞行汽车的车企也对这一条赛道充满了信心。大众汽车曾认为飞行汽车到2025年将成为一种常规的交通工具;通用汽车CEO曾也表示电动汽车的未来,不限于道路上行驶的汽车。

作为一个正在等待开发的蓝海市场,飞行汽车也吸引着资本市场的热情。根据美国投资者网站的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已向百余家空中汽车初创公司投入了近百亿美元资金,包括无人机和电动飞行出租车。

可以说,从市场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飞行汽车赛道前景无量,这也让飞行汽车也成为了头部车企们的“重头戏。

2021年,中国航空研究院发布《电动飞行汽车发展白皮书》,针对电动飞行汽车领域,提出我国应重点发展城市空运、轻型运动、通勤运输、干支线运输这4类电动飞车。在国内,吉利和小鹏或许就是走在这个领域“前沿”的两家车企。

2020年北京车展上,小鹏汇天展示对超低空飞行的第一代探索版本。2021年10月,小鹏汇天完成超过5亿美元A轮融资,创下中国低空载人飞行器领域最大单笔融资记录。

同样,吉利入局飞行汽车领域也有多年时间。2017年就开始布局,吉利收购了美国飞行汽车公司Terrafugia(太力),该公司旗下的“TF-1”也是目前全球唯一取得适航证的产品。同时,根据吉利汽车的规划,在2023年还将发布首款垂直起降飞行汽车。

除了吉利和小鹏之外,国内少数专攻于有人驾驶,吨级载人eVTOL飞行器的企业时的科技、致力于客运电动垂直起降飞机(eVTOL)研发生产的沃兰特航空、为全球多个行业领域客户提供各种自动驾驶飞行器产品和解决方案的亿航智能,都是在自动驾驶飞行器、飞行汽车等等领域有了长时间的布局。

如今,广汽、大众等车企的陆续入局,更是让这条赛道从“幕后”走向了“台前”。

但从一个角度来说,新的风口出现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新事物能够带来新的想象,但前瞻性的布局也并不意味着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化。

技术、规范慢半拍,是爆火还是虚火?

时的科技创始人兼CEO黄雍威曾经在采访中说道:“城市空中出行是个万亿美元的市场,而中国目前对城市空中出行正处于起步阶段。”

起步阶段的事物,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有不少。

在技术领域,飞行汽车需攻克的核心技术依旧有不少,安全问题就是摆在行业面前的一道大坎。

总体设计技术、高效高功重比电推进技术、能量综合管理技术、能源系统技术等关键技术依旧是需要重点突破的点。

以提高续航能力为例,作为飞行汽车的首要技术难题之一,飞行汽车在电力能源系统的设计上,就不得不面对功能相互限制的情况。比如说在起飞和着陆的时候,电池需要更高功率和能量才能稳定停留,但这个过程中,对于电池的充电速度和循环次数就是一个挑战。

同样,安全问题作为交通的核心也不得不提。空中交通和地面交通有着同样的事故风险,甚至在空中飞行有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或许会更多,在突发极端条件下,如何保证乘客的安全,也是对技术的一大考验。

在产业链方面,现如今飞行汽车处于起步阶段。

飞行汽车的供应链,所涉及的行业公司相对繁杂,除了最基本的电池供应商、材料供应商之外,飞控系统、航空电子等等也是必要条件。

我国在电池领域的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市场地位,许多整机研发的企业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电池系统,比如小鹏汇天就在和宁德时代联合研发专用电池。

但在飞控系统以及相关自研零部件等方面,车企们大多缺乏经验。一方面飞控系统所涉及的学科过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的磨合度将要求更高;另一方面,整车的生产所涉及的工序复杂,需要不断实践完善,对于零部件的需求也更为特殊。

在法律支撑方面,尽管我国对飞行汽车研发制造给予了不少政策支持,但行驶过程中具体的法律法规还处于空白。

目前全球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体系供参照,我国在与飞行汽车产品、人员、运行、权利、责任、注册或登记、环境、安保、保险等方面的法律还是空白。

另外,在适航审定、运行管理、责任认定等等方面,都没有相关的审理惊叹,也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在法律适用上,飞行汽车领域依旧有大量空白问题,这就意味着飞行汽车依旧面临法律空白、规范竞合及聚合问题,而目前并没有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一切的真理都需要经历时间的演练,而非凭空想象。基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飞行汽车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从短期看,飞行汽车的“平民化”还不太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飞行汽车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虽然处于起步阶段,但随着市场布局、政策支持等等的完善,一些限制或许也将逐步解决。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