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连续5个季度亏损,中公教育怎么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连续5个季度亏损,中公教育怎么了?

曾经的“考公第一股”,前路充满了坎坷。

文|侃见财经

业绩巨亏、股价大跌、去年退费额超150亿!“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怎么了?

7月14日,中公教育对外披露了其上半年的业绩预告。根据公告显示,上半年中公教育预计亏损7.2亿~9.2亿,和去年同期亏损9716.25万相比,亏损程度明显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若业绩预告最终属实,这将会是中公教育连续第5个季度出现业绩亏损,而且亏损程度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曾经备受投资者追捧的“考公一哥”,如今已然深陷亏损的泥潭。

而除了业绩亏损之外,去年高达153亿的退费金额,更是令投资者震惊不已。

根据中公教育此前披露的公告显示,2021年中公教育总收款204.3亿元,总退费额却高达153亿元,这庞大的数字背后,预示着此前让中公教育走上神坛的“协议班模式”,正在加速失效。

多重利空影响下,中公教育的股价也开始加速下行。截至8月4日收盘,中公教育股价报收4.77元/股,总市值为294.2亿,和2020年巅峰时期的43.58元/股、2687亿的总市值相比,如今中公教育的股价已经下跌接近9成,市值也蒸发超过2000亿。

毫无疑问,目前的中公教育正深陷困境之中,曾经的“考公第一股”,前路充满了坎坷。

退费高达153亿,协议班走下神坛

作为“考公一哥”,中公教育在巅峰时期的市值高达2687亿。

而让中公教育迅速走上神坛、并从国内多家考公机构中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则是其自推出以来便备受争议的“协议班模式”。

所谓的“协议班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学员参加机构辅导的时候,机构会提前和你签订协议,如果在机构参与辅导后未能通过考试,学员便可以选择全额退费。

考试的成绩本来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别说是对于考公这样竞争十分激烈的考试而言,背后的不确定性就更大,而协议班则是将这些不确定性转化为了确定性,对报考的学生明显有利。

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公教育推出了“协议班模式”之后,虽然协议班的价格是普通班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却依旧遭到了学生的疯抢;而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在2017年,中公教育“协议班模式”带来的收入,甚至已经占到中公教育收入的74%,中公教育就此被协议班推上了神坛。

不过,伴随着报名协议班人数的不断增多,这个模式也开始慢慢走向“崩塌”——毕竟从本质来讲,成功考上公务员的人数一定是有限的,在这个大前提下,报名协议班的人数越多,未来退费的金额也就越多。

更进一步来说,报考协议班带来的营收增长,对于中公教育而言不过只是一场“虚假繁荣”而已,因为最终这些费用,很大一部分都要退回去给那些没有考上的学员。

在这个无法逆转的规律下,虽然近两年来考公人数持续上升,2021年考公人数甚至突破了200万,但中公教育的股价却逆势走低,而其业绩更是自去年二季度开始出现亏损,并一直持续至今。

到了今年的6月,中公教育的一则公告,更是让巨额的退费逐渐浮出水面。根据公告显示,2021年中公教育总收款204.3亿元,总退费高达153亿元;2021年培训人次384.9万人次,退费人次162.1万人次;2021年的退费较2020年同期增加52.88%,较2019年同期增长106.13%。

而随着2021年退费数额的披露,或许也宣告中公教育“协议班模式”,正式走向了终点。

备受争议的“教育首富”

伴随着中公教育泡沫的破裂,创始人李永新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李永新,这个1976年出生于吉林通化的普通小镇青年,曾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1995年成功考上了北大,可以说是“寒门出贵子”的典范,传奇色彩并不亚于俞敏洪。

在1999年即将毕业的时候,李永新凭借着“北大毕业生”的名气,做起了高考状元演讲的生意,为高中学子讲备考经验,各学科备考讲解等等,偶尔也会借助自己的身份为高中生补习。在那个应试教育盛行的时期,这个生意出奇的火爆,李永新也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虽然此前赚到了一点小钱,但由于创业失败,李永新很快赔了个精光。

时间来到2001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永新接触到了公务员考试培训,在看到这个市场背后巨大的潜力之后,李永新孤注一掷,向母亲借了3万块二次创业;2002年,李永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公务员考试门户网站——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同年,他的中国第一个公务员考试远程辅导课程也正式上线;到了第二年,中公教育正式成立。

凭借着标准化、直营化的运作模式,中公教育飞速发展,不但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成立的华图教育,更是在2018年通过借壳“亚夏汽车”成功上市,巅峰时期总市值高达2687亿,超越俞敏洪成了教育界的首富,还在去年向母校捐赠了10亿,创下北大建校以来个人捐款的历史纪录。

不过,这位北大学子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其在借“考公”收割学员

除了备受争议的“协议班”之外,以理享学为主的“学员贷”,则是中公教育另一个备受争议的业务。

由于中公教育面对的大多数为还未毕业的学生或者是毕业没几年的毕业生,在昂贵的学费面前,这些人群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付,面对这种情况,中公教育不惜为学员提供贷款服务,甚至宣称可以让学员“0元入学”,面对这样的宣传,许多学员都选择了“学员贷”业务。

而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中公教育宣称为学员承担贷款利息,学员考试通过才需要还款,不通过则由中公教育偿还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贷款业务显然并没有宣传得那么美好,不少的消费者反映贷款需要学员个人承担,并遭遇退费难问题。

实际上,作为一名教育者、北大的毕业生,李永新应该知道在没有支付能力的情况下,让学员为了能够报课而选择贷款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选择;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中公教育却依旧大力推行贷款业务,许多学员由此背上了承重的债务,而这恐怕也是李永新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痴迷房地产,中公教育恐“越陷越深”

从目前来看,当下的中公教育,面对着多重困境。

一方面,庞大的退款费用,让中公教育的“协议班模式”走下了神坛;另一方面,备受争议学员贷和退款难问题,也让中公教育声名狼藉。再加上如今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转型“考公”和在职培训业务,如今的“考公”赛道已经越发拥挤,中公教育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公教育也不得不另寻新方向,而其选择的解决方法也非常直接——选择买房和建楼。

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公教育频繁“买地建楼”,例如在2019年,中公教育投资投资2亿元建设湖南区域公司总部;而后,又在济南以2.28亿元竞买济阳区地块,用于建设职业教育基地。

到了2020年,中公教育甚至决定斥资30多亿元在北京昌平拿下一块土地,以打造中公教育全新的总部大楼和培训基地,不过因为资金链问题,在去年的9月,中公教育选择将昌平项目转让给龙湖地产。

在地产行业向好的时候,投资房地产固然可以缓解主营业务的压力,但可惜在最近这两年,房地产行业节节败退,中公教育不但没有让地产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公教育的负债总额为77.76亿,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84.51%,沉重的负债压力,正在慢慢压垮这个曾经的“考公一哥”。

回过头来看,当曾经的“套路”不再适用,中公教育走下神坛已经不可避免;而随着其将房地产当作救命稻草之后,早已经深陷困境的中公教育,如今更是越陷越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公教育

4.5k
  • 中公教育(002607.SZ):股东李永新质押1200万股,用于非融资担保
  • 龙虎榜丨中公教育今日涨停,知名游资方新侠净买入8528.85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连续5个季度亏损,中公教育怎么了?

曾经的“考公第一股”,前路充满了坎坷。

文|侃见财经

业绩巨亏、股价大跌、去年退费额超150亿!“考公第一股”中公教育怎么了?

7月14日,中公教育对外披露了其上半年的业绩预告。根据公告显示,上半年中公教育预计亏损7.2亿~9.2亿,和去年同期亏损9716.25万相比,亏损程度明显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若业绩预告最终属实,这将会是中公教育连续第5个季度出现业绩亏损,而且亏损程度呈现逐步扩大的趋势,曾经备受投资者追捧的“考公一哥”,如今已然深陷亏损的泥潭。

而除了业绩亏损之外,去年高达153亿的退费金额,更是令投资者震惊不已。

根据中公教育此前披露的公告显示,2021年中公教育总收款204.3亿元,总退费额却高达153亿元,这庞大的数字背后,预示着此前让中公教育走上神坛的“协议班模式”,正在加速失效。

多重利空影响下,中公教育的股价也开始加速下行。截至8月4日收盘,中公教育股价报收4.77元/股,总市值为294.2亿,和2020年巅峰时期的43.58元/股、2687亿的总市值相比,如今中公教育的股价已经下跌接近9成,市值也蒸发超过2000亿。

毫无疑问,目前的中公教育正深陷困境之中,曾经的“考公第一股”,前路充满了坎坷。

退费高达153亿,协议班走下神坛

作为“考公一哥”,中公教育在巅峰时期的市值高达2687亿。

而让中公教育迅速走上神坛、并从国内多家考公机构中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则是其自推出以来便备受争议的“协议班模式”。

所谓的“协议班模式”,顾名思义,就是在学员参加机构辅导的时候,机构会提前和你签订协议,如果在机构参与辅导后未能通过考试,学员便可以选择全额退费。

考试的成绩本来就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更别说是对于考公这样竞争十分激烈的考试而言,背后的不确定性就更大,而协议班则是将这些不确定性转化为了确定性,对报考的学生明显有利。

正是因为如此,在中公教育推出了“协议班模式”之后,虽然协议班的价格是普通班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却依旧遭到了学生的疯抢;而根据此前披露的数据,在2017年,中公教育“协议班模式”带来的收入,甚至已经占到中公教育收入的74%,中公教育就此被协议班推上了神坛。

不过,伴随着报名协议班人数的不断增多,这个模式也开始慢慢走向“崩塌”——毕竟从本质来讲,成功考上公务员的人数一定是有限的,在这个大前提下,报名协议班的人数越多,未来退费的金额也就越多。

更进一步来说,报考协议班带来的营收增长,对于中公教育而言不过只是一场“虚假繁荣”而已,因为最终这些费用,很大一部分都要退回去给那些没有考上的学员。

在这个无法逆转的规律下,虽然近两年来考公人数持续上升,2021年考公人数甚至突破了200万,但中公教育的股价却逆势走低,而其业绩更是自去年二季度开始出现亏损,并一直持续至今。

到了今年的6月,中公教育的一则公告,更是让巨额的退费逐渐浮出水面。根据公告显示,2021年中公教育总收款204.3亿元,总退费高达153亿元;2021年培训人次384.9万人次,退费人次162.1万人次;2021年的退费较2020年同期增加52.88%,较2019年同期增长106.13%。

而随着2021年退费数额的披露,或许也宣告中公教育“协议班模式”,正式走向了终点。

备受争议的“教育首富”

伴随着中公教育泡沫的破裂,创始人李永新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李永新,这个1976年出生于吉林通化的普通小镇青年,曾经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在1995年成功考上了北大,可以说是“寒门出贵子”的典范,传奇色彩并不亚于俞敏洪。

在1999年即将毕业的时候,李永新凭借着“北大毕业生”的名气,做起了高考状元演讲的生意,为高中学子讲备考经验,各学科备考讲解等等,偶尔也会借助自己的身份为高中生补习。在那个应试教育盛行的时期,这个生意出奇的火爆,李永新也成功赚到了第一桶金。

不过,虽然此前赚到了一点小钱,但由于创业失败,李永新很快赔了个精光。

时间来到2001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李永新接触到了公务员考试培训,在看到这个市场背后巨大的潜力之后,李永新孤注一掷,向母亲借了3万块二次创业;2002年,李永新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公务员考试门户网站——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同年,他的中国第一个公务员考试远程辅导课程也正式上线;到了第二年,中公教育正式成立。

凭借着标准化、直营化的运作模式,中公教育飞速发展,不但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成立的华图教育,更是在2018年通过借壳“亚夏汽车”成功上市,巅峰时期总市值高达2687亿,超越俞敏洪成了教育界的首富,还在去年向母校捐赠了10亿,创下北大建校以来个人捐款的历史纪录。

不过,这位北大学子虽然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人认为其在借“考公”收割学员

除了备受争议的“协议班”之外,以理享学为主的“学员贷”,则是中公教育另一个备受争议的业务。

由于中公教育面对的大多数为还未毕业的学生或者是毕业没几年的毕业生,在昂贵的学费面前,这些人群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支付,面对这种情况,中公教育不惜为学员提供贷款服务,甚至宣称可以让学员“0元入学”,面对这样的宣传,许多学员都选择了“学员贷”业务。

而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虽然中公教育宣称为学员承担贷款利息,学员考试通过才需要还款,不通过则由中公教育偿还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贷款业务显然并没有宣传得那么美好,不少的消费者反映贷款需要学员个人承担,并遭遇退费难问题。

实际上,作为一名教育者、北大的毕业生,李永新应该知道在没有支付能力的情况下,让学员为了能够报课而选择贷款是一个极其危险的选择;但在利益的驱动下,中公教育却依旧大力推行贷款业务,许多学员由此背上了承重的债务,而这恐怕也是李永新备受争议的原因之一。

痴迷房地产,中公教育恐“越陷越深”

从目前来看,当下的中公教育,面对着多重困境。

一方面,庞大的退款费用,让中公教育的“协议班模式”走下了神坛;另一方面,备受争议学员贷和退款难问题,也让中公教育声名狼藉。再加上如今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转型“考公”和在职培训业务,如今的“考公”赛道已经越发拥挤,中公教育面对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公教育也不得不另寻新方向,而其选择的解决方法也非常直接——选择买房和建楼。

根据媒体统计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公教育频繁“买地建楼”,例如在2019年,中公教育投资投资2亿元建设湖南区域公司总部;而后,又在济南以2.28亿元竞买济阳区地块,用于建设职业教育基地。

到了2020年,中公教育甚至决定斥资30多亿元在北京昌平拿下一块土地,以打造中公教育全新的总部大楼和培训基地,不过因为资金链问题,在去年的9月,中公教育选择将昌平项目转让给龙湖地产。

在地产行业向好的时候,投资房地产固然可以缓解主营业务的压力,但可惜在最近这两年,房地产行业节节败退,中公教育不但没有让地产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包袱。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公教育的负债总额为77.76亿,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84.51%,沉重的负债压力,正在慢慢压垮这个曾经的“考公一哥”。

回过头来看,当曾经的“套路”不再适用,中公教育走下神坛已经不可避免;而随着其将房地产当作救命稻草之后,早已经深陷困境的中公教育,如今更是越陷越深。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