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明一
多项经济指标增速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临沂市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依旧稳健领跑“鲁南经济圈”。
那么,临沂市全省居前到底靠什么?
来自临沂官方的解释有四点——系列政策措施逐步显效、第一产业增势稳定、第二产业贡献突出,以及第三产业稳步向好。
事实上,若非要给这四个因素排个先后,“第二产业贡献突出”与“系列政策措施逐步显效”必然占据临沂市发展的显要位置,即“工业强市”主阵地的坚守、营商环境的打造。
上半年,临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4.9%,分别高于全国1.7个、全省1.5个百分点,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48.5%。其中,工业增加值增长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2.1%。
而比起工业产值可用直观数据来表现,复提营商环境似乎过于老套,但临沂却有独到的见解。
今年初,临沂创新构建“3+1”理论武装体系,持续推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直指干部群体工作的程序化、形式化,以达到学习、调研、工作的融会贯通,凝聚起现代化强市建设的力量。

二产转型,工业技改的突破之力
兰山区、费县、平邑县的木业产业,莒南县的精品钢制造业,沂水县的食品产业……
历经几十载的发展,临沂工业形成了以机械、冶金、化工、木业、食品、医药、纺织、建材为主的八大传统产业,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7个,胶合板出口量、装载机和园林植保机械等细分行业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全省乃至全国举足轻重。
即使是疫情突袭的2020年,临沂八大传统产业完成产值3950亿元,实现税收72.8亿元,分别占全市规上工业的79%、78.6%、73%、81%,是名副其实的富民兴市产业,也是全市经济发展稳定的“压舱石”。
近年来,面对国家调控政策、安全环保等刚性约束影响,传统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加之,处于山东攻坚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八大传统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临沂市选择了“工业技改”,并于今年制定了《临沂市工业技改提级2022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根据临沂市工信局提供的数据,今年前五月,全市共实施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12个,投资额同比增长29.6%,居全省第5位。临沂正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服务化改造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事实上,比起一、三产业转型的灵活性,工业牵扯领域广,技改要求高,转型任务重。实现工业高质量发展,当务之急应是发挥政府主观能动性,推动企业提质增效、提档晋级。
为了突出政策引导推动工业提级,临沂出台了《关于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工业转型升级。同时,所有县区均出台了推动工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县区涉及扶持工业资金累计超过4亿元,全力支持工业发展。
以莒南县为例,今年上半年,莒南县智能化技改项目投资5.7亿元,同比增长36.4%。
近年来,莒南县鼓励企业依托现有优势,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
作为山东临工集团的重要供货商,莒南县彭工铸造厂的宏春机械项目,引进了高配湿型粘土砂自动化生产线,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全程无需人工操作,全机械运作平稳。
尤其,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信息能得到实时更新,可以更有效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提高成品率。目前,彭工铸造厂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比较强的机械制造企业,产品涵盖制动盘、制动鼓、轮边盖、箱体等40多种品种,已与临工、厦工、通力等国内大型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彭工铸造厂是莒南县企业实施智能化技改的一个缩影,这里涌现出了大批的智能化技改项目:莒南县友园机械有限公司全新V法真空全自动造型生产线,利用真空造型,自动化程度高,智能化要求高;山东良鑫机械制造有限公司造型生产线智能化技改项目,由人工造型改为智能化生产造型,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一个莒南县可窥临沂全市,当临沂“工业技改”全面展开,前五月,面对712个500万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必须认真抓好技改投资运行。
对此,临沂市要求每月调度500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进展情况,分析技改投资运行情况,及时关注各县区技改投资指标异常变化情况和突发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措施。
值得关注的是,临沂每季度会召开全市技术改造工作座谈会,通报全市技改投资情况,查摆分析技改投资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从抓好投资、建好项目、读好政策、搞好服务四个方面全力抓好各项重点工作。
上半年,临沂辖域受到了疫情的牵绊,但工业技改的步伐丝毫未曾停歇。临沂克服疫情影响,充分发挥各县区技改“云对接”服务群作用,提供技改专家服务,指导企业技改方向。积极开展“园区技改”和“技改升规”供需对接会,已组织“技改升规”供需线上对接会5场、“园区技改”供需线上对接会5场。
同时,为了摆脱疫情影响,加强银企对接破解融资难题,临沂市工信局联合市人民银行先后召开了《临沂市金融支持先进工业强市银企对接会》《全市“技改专项贷”重点项目推进会》,解读国家、省、市支持工业重点项目的政策,介绍重点项目进展情况,每季度向人民银行推送技改项目融资需求,搭建金融机构与重点项目对接桥梁,创造条件为重大项目争取贷款支持。

搞活关键之人,定义营商环境
“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保护市场主体”,首先要为企业创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打造支持企业、成全企业家的良好生态。
面对各个城市“双招双引”竞争的日益白热化,“签约”并不代表终将“落地”。“落地”的本意在于审批效率、建设用地。这是招商引资得以顺利快速进行的前提。
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经验被省住建厅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重点推介;登记财产创新改革经验被省自然资源厅发文推广;开展电子营业执照融合创新应用国家级试点,打造“电子营业执照+N”融合创新应用品牌……
今年,随着《临沂市营商环境创新提升2022年行动计划》的出台,临沂召开“争创临沂速度”改革创新誓师大会,全面深化营商环境创新。
正如《临沂市工业技改提级2022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临沂市营商环境创新提升2022年行动计划》,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制定一项计划容易,如何成功执行落实则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尤其,干部的带动,示范引领。
此时,临沂市“3+1”理论武装体系的作用开始发挥出来。
所谓“3+1”理论武装体系,“3”即:在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建立学习、调研、工作“三位一体”机制;临沂市直各部门单位牵头在本系统各级开展“学理论、悟思想、见行动、创一流”活动;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讲故事、学理论”活动。“1”即:面向群众持续开展“七讲七进”基层宣讲。
分开来看,理论中心组“三位一体”是示范引领,市直部门“学悟见创”争先进位,基层干部“讲故事、学理论”增强认同,从上而下,形成一种浓郁的学习实践氛围。
6月21日,临沂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由市委书记任刚主持。中心组成员、副市长围绕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理中心提报的《2022年1-5月份企业诉求情况分析》,进行研讨交流,形成学习、调研、工作“三位一体”。
企业创造财富、提供税源、解决就业、整合资源,只有众多要素聚集至企业,才能更好转化为生产力。促发展,终究是抓企业,必须优化营商环境,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
回顾这次会议,“群众第一、发展第一、创新第一,最终要落到企业第一”,已成为中心组成员的共识,对干部自己更紧一点、硬一点、严一点,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用干部的“勤勉指数”换企业的“满意指数”。

“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
对于临沂主政者而言,此次学习的目标已经明确:要创造为企业发展的良好生态,就要完善制度,进一步健全简政放权、审批、执法流程,细化权利义务,解决边界不清问题,更要明确责任,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到具体单位、具体人,不能留下空档,还要突出重点、聚焦执法队伍、第三方中介机构、招投标等领域,开展集中整治。
如今,在临沂,领导带头,各级理论中心组实行学习、调研、工作“三位一体”蔚然成风,学习调研,走深走实。而当临沂市拥有一支思想行动过硬的干部队伍,以营商环境为目标,各项工作跑出了“加速度”——
临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推行“不见面审批”,教师资格认定等110余个高频事项新实现“掌上”办理,并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迭代升级,实现了75类电子证照、10类电子证明数据的自动获取以及72类证明材料的部门间协同免提交。
值得一提的是,临沂开通了全省首个集成网上直播功能的“不见面开标系统”,不见面开标率达100%,远程异地评标实现县区全覆盖;临沂推动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21项;临沂鼓励企业参与对标达标行动,截至5月底,全市发布对标结果、参与对标企业、发布对标方案数量分别居全国第1、3、5位;临沂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河东区、临沭县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示范县区……
“工业强市”是富民兴市的基础,虽然转型难度大,技改带来智能化数字化的新发展;营商环境不老套,新时期有新的理解,搞活关键的人,破除程序化、形式化,学习、调研、工作“三合一”必有成效。于此,临沂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发展新思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