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李春晖
《明日战记》算不算科幻机甲爽片?怎么不算呢。
古天乐和张家辉同时出现,很容易让人想起贪玩蓝月的“系兄弟就来砍我”;再辅以刘嘉玲的地道港普,《阿修罗》的阴影又萦绕心头;立项于2015年,开拍于2017年,直到2022年才上映,《明日战记》多少集齐了港式烂片的必备元素。
硬糖君是抱着受工伤的觉悟去看的,但坐在影院,方知人家特效师傅5年细活诚不我欺。
相比《上海堡垒》的掉底特效,《明日战记》足以称得上硬核机甲。相比《明日边缘》《环太平洋》这样的好莱坞大片,香港这座“东方荷里活”依旧展现了不俗的工业化程度。
冷知识,香港第一部科幻片是王晶的父亲王天林拍的。1959年,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出品了《两傻大闹太空》,讲述两个研制火箭的爆竹厂工人,意外受伤后神游太空的故事。囿于当时技术水平,影片的最终视效较为粗糙,却仍然展现了香港电影人在类型开拓上的超前思考。
抚今追昔,63年后的《明日战记》显然又积累了几代香港影人的不懈努力。这其中或许有徐克在70年代末期的《蝶变》的身影,或许有80年代《原振侠与卫斯理》的启发,甚至不排除90年代王晶与周星驰合作的整蛊片《百变星君》的影响。
经历了多年的软科幻和假机甲,好歹造出了一部观感尚可的“真科幻机甲”。不过,看着加起来163岁的古天乐、张家辉、刘青云还在身着机甲冲锋在前,仍然要抛出那个总被讨论至今无解的话题——这一代超额完成任务的香港演员,还能撑到什么时候?
就是爱香港武打
硬糖君要开始剧透了。所幸以《明日战记》文戏贫乏、全程哐哧哐哧就是干的程度,也不怕剧透。
“30分钟联系不上空战部队,就执行B计划。”以刘嘉玲cue到A计划的频次,成龙大哥怕是会在家大打喷嚏。而她与张家辉尴尬的对手戏,似乎也被有意简化了。
电影的故事线非常简单,是可以拿去给小学语文做“扩写框架”的那种。在未来世界,外星入侵物种藤蔓系植物“潘多拉”疯狂生长,逐渐吞没人类的生存空间。主角团接到任务,要将一种新型病毒注入潘多拉的母体以改造基因,让它为人所用,净化地球空气。
在此之前,为了抵御恶劣的空气污染,各国都在加紧修建“天幕”——一种大型隔离罩子,将人类保护在安全空气中。负责天幕的包工头是张家辉,由于主角团的计划成功后会让天幕失去作用,所以他私下给机器人下命令,阻拦古天乐等人。
五年做武戏,五分钟写文戏,《明日战记》剧本的优缺点还是很明显的。对于硬糖君这样就爱看从头打到尾热闹戏的“庸俗”观众来说,精简后的文戏避免了如坐针毡的危机,极大提高了武戏带来的爽快体验。但对于适应了好莱坞商业片文戏武戏三七开的观众,该片的叙事比例显然是失衡的。
但既然宏大设定屡屡失手,不如先把螺蛳壳里的道场做好。点名表扬机器人追击主角团的这场动作戏,没有任何一个多余镜头,却时刻将观众的心提到嗓子眼儿。尤其是古天乐在车上跟机器人肉搏,而刘青云在车里跟机器人比骨头硬的时候,简直不知道眼神要留在谁那里。
古天乐手持利刃,从机器人的腰部猫着穿过,借机狠狠割上一刀,你绝对能想象换成真人对打有多帅。而刘青云利用机械反弹力,将机器人猛顶到车顶的一连串动作,也很有八九十年代硬桥硬马的武指风格。
当然,古天乐拿一块圆铁板打怪兽的设计,就连硬糖君旁边的小朋友都在喊“美队盾牌”,可见这一小撮西化的武戏是失败的。
医院大楼中的打怪戏份,可以看出香港导演类型杂糅的本领。在相对密闭的空间中精准狙击小型怪兽,这无疑是好莱坞钟爱的密室恐怖片。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寂静之地》《异形大战铁血战士》之类的电影——主角团端着武器,背后传来怪物窸窸窣窣爬动的声音。适合大银幕服食,并搭配一桶爆米花。
相较于出彩的武戏,《明日战记》尚可的文戏,似乎也只有古天乐路上捡的小女孩了。
不得不说,机甲片里就得有软软糯糯的小女孩来调剂氛围,丢炮弹那一段很难不笑。而刘嘉玲和张家辉把演的角色属性全写脸上了,刘嘉玲是“我不好惹但我是好人”,张家辉是“我更不好惹而且是坏人”。
天外来客与中式好人
在被刘青云捞去打怪之前,姜皓文正在路边卖碟。“这部《天外魔花》是1956年的原版,不是70年代的翻拍,很难得的。”在科技进步的未来社会,想不到人类的文娱生活更怀旧了。这么看,硬糖君收藏的那些古早DVD碟片将来还可能有大用。
更何况,他卖的碟,和《明日战记》的主题表达大有关系。这部50年代的好莱坞电影,讲了一个恐怖的故事。医生接待了一个小孩,小孩认为他妈妈不是真的,而是被冒充顶替。最后危机遍布整个小镇,所有居民无一例外都被外星生物替换。
而在《明日战记》中,外星植物“潘多拉”是一种生态隐喻。它见水就疯长,不断侵占人类的生存空间。当它被基因改造后,却由危转机变成净化空气的无害植被。电影抛出的命题显然是一种祸福相依的道家思辨,事物可以从看似危害的一面转向有利的一面,而人类是促成转换的关键节点。
电影中的潘多拉,局部酷似食人花,朝着飞机张开血盆大口。这种外形,和1986年的美国科幻喜剧《异形奇花》颇为类似。电影中的巨型奇花压垮桥梁和大厦,甚至爬上了自由女神像,戏谑的意味大过科幻的氛围。
当然,《明日战记》里是否要为了几百万人放弃16万人生命的命题,本质上还是电车难题的变型。它比仙侠剧里动不动为了三界苍生而战要落地,但又不如《蝙蝠侠:黑暗骑士》讨论得那么具体,这是其简化文戏的必然恶果。
古天乐和刘青云的形象,是典型的“中式好人”——他们不会功利主义地去思考牺牲谁,而是直愣愣地以为谁都应该活着。如同刘青云的台词“在我这里没有B计划”。姜皓文则是“被唤醒的懦夫”,曾经被古天乐嘲笑怕死,最后硬要在对方面前当一把孤勇者。
说起《孤勇者》,《明日战记》为了抢夺暑期低龄市场应该选它做主题曲的。不过结束时响起的《逆战》,倒也不失为一代小学生逝去的青春。在“尽皆癫狂,尽皆过火”的港片中,当然要逆势而战。
科幻作家王晋康曾提出过一个“核心科幻”的概念。他认为:“能充分运用科幻独有的知识手法,并以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描写超现实情节,表达出科学本身所具有的震撼力,使之有哲理、理性之美或技术、物化之美的科幻作品,可以称之为‘核心科幻’。”
以此标准,《明日战记》充分释放了技术之美,还有一点儿哲理之美,怎么不算核心科幻片呢?
港片的机甲梦
《明日战记》前,让人有记忆的港式机甲片,应该是1988年梁朝伟和叶倩文主演的《铁甲无敌玛利亚》。叶倩文一人分饰两角,徐克也戏瘾大发,在片中饰演研究智能机器人的科学家“小徐”。
此片在香港公映一周就被下映,在湾湾上映时又撞上了好莱坞的《机械战警》,简直是到处走霉运。作为类型片,它也确实因为没有特色而失掉了竞争力。片中邪恶女机器人的设定,显然参照了科幻经典《大都会》,对于科幻感的营造也很薄弱。
就那会儿的香港科幻创作而言,在电影生产中进行借鉴融合必不可少,重复和模仿是最经济实用的做法。70年代邵氏的《中国超人》,无疑受惠于日本特摄电影“假面骑士”和“奥特曼”系列。《猩猩王》更离谱,直接翻拍1933年的美版《金刚》。《星际钝胎》中的UFO降临和光剑打斗,戏仿了《第三类接触》和《星球大战》。
进入90年代,这种偷师或致敬仍时有发生。周星驰的《百变星君》不仅恶搞了《终结者》《回到未来》,在故事概念上也与早其一年上映的《变相怪杰》撞车。即便是改编自香港本土科幻小说的“卫斯理”系列,在影像化上也依然不脱《夺宝奇兵》系列电影的照拂。
为了讨好观众,港式科幻不仅有拿来主义,还特别喜欢风格杂糅的“一锅炖”。杜琪峰的《东方三侠》在都市武侠片的基调上,还增添了末日废土、科学怪人、宗教偶像等西方科幻常见的概念。
所以,如今《明日战记》的叙事简化,完全可以视为对这种风格的出逃。
过去的香港影人是小编流,习惯拼贴尽可能多的丰富元素。这一次香港影人删繁就简,反倒让科幻机甲真的落到了实处。
这片要用90年代的思维拍,不搞个太监反派、金刚不坏神功、独家暗器、黑帮大佬、风尘女侠、驱魔天师进去才怪。(咦,怎么还有点想看)
就美学思维来看,《明日战记》也放弃了《全城戒备》那种古怪画风。后者感染日军遗留的生化武器成为变种人,这个设定就是在反科幻吧?变种人一个个青筋暴起附加烟熏妆,简直像在致敬《养鬼吃人》的邪典气质。
《明日战记》里的怪物,外形不就妥妥的南方蟑螂吗?嘴巴上的钳子,又很像蝈蝈,画风好似《葫芦兄弟》里的蜈蚣精。东方科幻就是要配东方甲壳虫嘛,看怪物煽动小翅膀,硬糖君的下意识反应居然是:“这东西能像蝈蝈一样过冬吗?”
曾经的香港科幻是典型的伪科幻,单纯依靠脸谱化的人物和杂糅的故事形态来夺人耳目。如今洗尽铅华专心特效,就使得“核心科幻”的浓度大大提高了。至于进入电影的科幻谱系,不妨命名为“砍一刀”?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