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内卷与反内卷,大分子药物开启剂型革命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内卷与反内卷,大分子药物开启剂型革命

内卷之下,一场围绕着创新药剂型的革命开始了。

文|氨基财经

在没有找到下一款重磅大单品,现有产品又面临着专利悬崖的情况下,药企该如何应对?

对此,不少药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改变剂型,靠依从性取胜。同样的药物,拥有给药时间更短、方式更快捷等优势的产品,无疑具有更大优势。

强生的达雷妥尤单抗和罗氏的Phesgo,似乎在用业绩证明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前者销售额增长37.3%,后者增长241%。

不管怎么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入局剂型之争,内卷严重的PD-1便是如此。国内外不少药企都在针对PD-1研发皮下注射制剂。

继康宁杰瑞的皮下注射PD-L1上市后,最近罗氏的皮下注射PD-L1便达到了三期临床终点,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与此同时,包括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也在开发皮下注射制剂。

内卷之下,一场围绕着创新药剂型的革命开始了。

剂型之战,反内卷之路

近些年来,虽然生物制药行业迎来爆炸式增长,但低垂果实已经越来越少,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高。

根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企业协会(PhRMA )数据,其成员公司2013年研发支出510亿美元,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翻了近一番,达到800亿美元。而与此相反的是,研发支出的增加并没能带来更多的新药。

不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没有新重磅新药问世的情况下,药企为了维持现有销售额的增长,开始围绕药物剂型进行一场革命。

传统的大分子药物,绝大部分采用静脉输注形式给药。因为,静脉输注制剂工艺相对简单。

但是静脉制剂也存在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血管有损伤等多种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在和同类药物的竞争过程中,优势不言自明。

那么,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力选手?皮下注射制剂成了不少药企的共同选择。皮下注射制剂的优势,在于四点。

第一,和静脉输注相比,皮下制剂的治疗时间普遍较短。

大部分皮下注射制剂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给药,比如康宁杰瑞的PD-L1皮下制剂,能砸30秒完成给药。

第二,从操作的角度来看,皮下注射也更为便捷。

患者可以在门诊完成肿瘤药物的输注,甚至未来能够在社区中完成药物治疗。简便的使用方式,使得癌症向慢性病发展成为可能。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很多患者可能无法住院,在这种情况下皮下注射药物的便利性更是凸显了出来。

第三,皮下注射制剂不良反应较小。

在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注单抗可能会发生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而与静脉输注相比,皮下注射制剂出现的副作用则要少得多

最后,在联合用药方面皮下注射制剂也具备优势。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联合用药需要接受多种静脉治疗。而如果能将其中一种,乃至多种治疗方式替代为皮下注射,对患者来说治疗的成本和复杂性无疑都随之下降。

理论上来说,皮下注射制剂有这么多优点。那么,当同一款药物的皮下注射制剂和静脉注射制剂互相竞争的时候,前者对后者应该是降维式打击。

那么,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剂型质变,带来产品量变

一些皮下注射制剂的先行者,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写出了答案。

2020年5月,强生皮下注射型达雷妥尤单抗获得FDA批准上市。彼时,有分析师预测,皮下制剂的出现将成为达雷妥尤单抗的销售拐点。

现实发展也的确如同分析师预测的一样。

2020年上半年时,强生达雷妥尤单抗的销售额为18亿美元。两年时间过去,2022年上半年,达雷妥尤单抗销售额达到38.42亿美元,同比增长37.3%。

高增长的背后,皮下制剂的转换功不可没。据强生在电话会议上透露,在美国、欧洲市场,达雷妥尤静脉注射到皮下注射的转换率分别达到了85%、80%。

而对于一些老药来说,剂型的改变则带来了老树发新芽的魔力,比如罗氏的曲妥珠单抗和帕托珠单抗便是典型的例子。

曲妥珠单抗曾经是罗氏的老三驾马车之一,但是在专利到期后,曲妥珠单抗的销售额开始跌跌不休。

2022年上半年,曲妥珠单抗全球销售额11.79亿瑞士法郎,同比下跌了16%。而帕托珠单抗的专利也将于2023年、2024年左右到期。届时,帕托珠单抗也难逃专利悬崖带来的业绩下滑。

不过,二者的价值却并未就此燃烧殆尽。罗氏通过剂型改变,为这两款药物带来了第二春。

罗氏研发了曲妥珠单抗和帕托珠单抗的复方皮下制剂Phesgo。在用药时间上,Phesgo仅需要5-8分钟,比静脉输注帕托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的几个小时治疗时间大幅下降;

在临床效果方面,在临床三期试验中,罗氏已经证明与静脉输注帕托珠单抗相比,Phesgo已经达到了非劣的主要终点。

自2019年上市以来,Phesgo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2022年上半年,Phesgo销售额达到3.25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241%。未来,Phesgo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曲妥珠单抗和帕托珠单抗的业绩下滑。

在一项名为PHranceSCa的患者偏好试验也证实了,85%的患者更喜欢使用Phesgo,而不是帕托珠或是曲妥珠单抗,背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临床用药时间的减少。

在Phesgo上尝到的甜头,也使得罗氏对皮下制剂信心满。在Phesgo之后,罗氏的下一款剂型升级产品皮下注射的PD-L1,也距离上市一步之遥。

8月2日,罗氏的三期临床证明了皮下注射型PD-L1非劣于静脉注射的PD-L1单抗,后续罗氏将向FDA申报皮下注射型PD-L1的上市。

对于罗氏而言,皮下注射PD-L1将是希望所在。在此前PD-1/PD-L1的较量中,和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相比,罗氏的优势并不明显,如今通过剂型上的调整,或许成为罗氏竞争中的有利筹码。

不过,在PD-L1皮下注射制剂的竞争同样激烈,跨国大药企阿斯利康、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艾伯维、辉瑞也都布局了PD-1单抗的皮下注射制剂。

对于罗氏而言,能否在PD-1领域重复Phesgo的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技术与专利之争,国内玩家谁能率先突围?

在PD-1皮下注射制剂领域,国内玩家脚步走的飞快。

康宁杰瑞、思路迪、先声药业三家合作开发的PD-L1单抗,于去年11月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了全球首个上市的皮下注射型PD-L1单抗。

不过,目前国内研发皮下注射型PD-L1的药企并不算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君实生物和恒瑞医药两家。

这也不意外,虽然皮下注射PD-1具备多重优势,但不可忽略的现实是,皮下注射的PD-1的研发壁垒也更高。

单抗皮下注射制剂的药物递送就是一个问题。

皮下注射制剂药物需要从皮肤进入到作用靶点,而皮肤结构复杂由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大分子组成,这也就限制了一次皮下注射的给药量在2ml以内。

但与此同时,单抗药物的作用剂量较大,通常在100mg以上。这就导致,相较于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制剂药物的浓度会更高。

浓度增加使得分子之间距离较小,蛋白质之间的接触频率较高,可能出现抗体聚集。这样不仅会使得药物的疗效下降,还可能使得药物免疫原性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罗氏、强生、辉瑞等海外药企多采用重组人透明质酸酶PH20,这种酶能够暂时降解人体内的透明质酸,使药物在皮下给药过程中的迅速分散并被吸收。

但是,目前FDA获批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PH20仅有一款,来自Enhanze公司,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玩家人数寥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国内玩家被卡脖子的领域。

不过,除了突破卡脖子技术之外,也有其它路径,把大分子“做小”。恩沃利单抗便是如此。

常规的抗体由两条轻链+两条重链组成,恩沃利单抗仅由重链构成,这使得其分子量减少了一半。正是结构上的改变,使得恩沃利免疫原性较低、分子量较小,能够被开发为皮下注射制剂。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借鉴的思路。

当然,皮下注射制剂的开发成本并不低,尤其是现有产品已经获批上市的药企来说。从静脉输注制剂转换到皮下注射制剂,需要两种不同制剂进行头对头临床试验证明后者非劣于前者。既耗时又耗钱的头对头临床试验,就已经也将不少药企拦在了门外。

不过,机会总是与风险同在。皮下注射制剂的制备难度更高,也就意味着壁垒越高。那么,能率先占领皮下制剂领域的玩家,同时也将拥有打破内卷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罗氏集团

1.9k
  • 罗氏首席执行官:公司目前没有裁员计划
  • 罗氏将收购生物制药公司Poseida,交易总价值最高可达15亿美元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内卷与反内卷,大分子药物开启剂型革命

内卷之下,一场围绕着创新药剂型的革命开始了。

文|氨基财经

在没有找到下一款重磅大单品,现有产品又面临着专利悬崖的情况下,药企该如何应对?

对此,不少药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改变剂型,靠依从性取胜。同样的药物,拥有给药时间更短、方式更快捷等优势的产品,无疑具有更大优势。

强生的达雷妥尤单抗和罗氏的Phesgo,似乎在用业绩证明这一点。今年上半年,前者销售额增长37.3%,后者增长241%。

不管怎么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入局剂型之争,内卷严重的PD-1便是如此。国内外不少药企都在针对PD-1研发皮下注射制剂。

继康宁杰瑞的皮下注射PD-L1上市后,最近罗氏的皮下注射PD-L1便达到了三期临床终点,距离上市仅一步之遥。与此同时,包括恒瑞医药、君实生物也在开发皮下注射制剂。

内卷之下,一场围绕着创新药剂型的革命开始了。

剂型之战,反内卷之路

近些年来,虽然生物制药行业迎来爆炸式增长,但低垂果实已经越来越少,新药研发难度越来越高。

根据美国药品研究与制造企业协会(PhRMA )数据,其成员公司2013年研发支出510亿美元,到了2021年这一数字翻了近一番,达到800亿美元。而与此相反的是,研发支出的增加并没能带来更多的新药。

不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没有新重磅新药问世的情况下,药企为了维持现有销售额的增长,开始围绕药物剂型进行一场革命。

传统的大分子药物,绝大部分采用静脉输注形式给药。因为,静脉输注制剂工艺相对简单。

但是静脉制剂也存在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时间较长、对患者的血管有损伤等多种问题。如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那么在和同类药物的竞争过程中,优势不言自明。

那么,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潜力选手?皮下注射制剂成了不少药企的共同选择。皮下注射制剂的优势,在于四点。

第一,和静脉输注相比,皮下制剂的治疗时间普遍较短。

大部分皮下注射制剂在几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给药,比如康宁杰瑞的PD-L1皮下制剂,能砸30秒完成给药。

第二,从操作的角度来看,皮下注射也更为便捷。

患者可以在门诊完成肿瘤药物的输注,甚至未来能够在社区中完成药物治疗。简便的使用方式,使得癌症向慢性病发展成为可能。

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很多患者可能无法住院,在这种情况下皮下注射药物的便利性更是凸显了出来。

第三,皮下注射制剂不良反应较小。

在临床实践中,静脉输注单抗可能会发生发热、寒战、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而与静脉输注相比,皮下注射制剂出现的副作用则要少得多

最后,在联合用药方面皮下注射制剂也具备优势。

对于肿瘤患者来说,联合用药需要接受多种静脉治疗。而如果能将其中一种,乃至多种治疗方式替代为皮下注射,对患者来说治疗的成本和复杂性无疑都随之下降。

理论上来说,皮下注射制剂有这么多优点。那么,当同一款药物的皮下注射制剂和静脉注射制剂互相竞争的时候,前者对后者应该是降维式打击。

那么,现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剂型质变,带来产品量变

一些皮下注射制剂的先行者,用实际行动为我们写出了答案。

2020年5月,强生皮下注射型达雷妥尤单抗获得FDA批准上市。彼时,有分析师预测,皮下制剂的出现将成为达雷妥尤单抗的销售拐点。

现实发展也的确如同分析师预测的一样。

2020年上半年时,强生达雷妥尤单抗的销售额为18亿美元。两年时间过去,2022年上半年,达雷妥尤单抗销售额达到38.42亿美元,同比增长37.3%。

高增长的背后,皮下制剂的转换功不可没。据强生在电话会议上透露,在美国、欧洲市场,达雷妥尤静脉注射到皮下注射的转换率分别达到了85%、80%。

而对于一些老药来说,剂型的改变则带来了老树发新芽的魔力,比如罗氏的曲妥珠单抗和帕托珠单抗便是典型的例子。

曲妥珠单抗曾经是罗氏的老三驾马车之一,但是在专利到期后,曲妥珠单抗的销售额开始跌跌不休。

2022年上半年,曲妥珠单抗全球销售额11.79亿瑞士法郎,同比下跌了16%。而帕托珠单抗的专利也将于2023年、2024年左右到期。届时,帕托珠单抗也难逃专利悬崖带来的业绩下滑。

不过,二者的价值却并未就此燃烧殆尽。罗氏通过剂型改变,为这两款药物带来了第二春。

罗氏研发了曲妥珠单抗和帕托珠单抗的复方皮下制剂Phesgo。在用药时间上,Phesgo仅需要5-8分钟,比静脉输注帕托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的几个小时治疗时间大幅下降;

在临床效果方面,在临床三期试验中,罗氏已经证明与静脉输注帕托珠单抗相比,Phesgo已经达到了非劣的主要终点。

自2019年上市以来,Phesgo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2022年上半年,Phesgo销售额达到3.25亿瑞士法郎,同比增长241%。未来,Phesgo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曲妥珠单抗和帕托珠单抗的业绩下滑。

在一项名为PHranceSCa的患者偏好试验也证实了,85%的患者更喜欢使用Phesgo,而不是帕托珠或是曲妥珠单抗,背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临床用药时间的减少。

在Phesgo上尝到的甜头,也使得罗氏对皮下制剂信心满。在Phesgo之后,罗氏的下一款剂型升级产品皮下注射的PD-L1,也距离上市一步之遥。

8月2日,罗氏的三期临床证明了皮下注射型PD-L1非劣于静脉注射的PD-L1单抗,后续罗氏将向FDA申报皮下注射型PD-L1的上市。

对于罗氏而言,皮下注射PD-L1将是希望所在。在此前PD-1/PD-L1的较量中,和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相比,罗氏的优势并不明显,如今通过剂型上的调整,或许成为罗氏竞争中的有利筹码。

不过,在PD-L1皮下注射制剂的竞争同样激烈,跨国大药企阿斯利康、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艾伯维、辉瑞也都布局了PD-1单抗的皮下注射制剂。

对于罗氏而言,能否在PD-1领域重复Phesgo的成功还是个未知数。

技术与专利之争,国内玩家谁能率先突围?

在PD-1皮下注射制剂领域,国内玩家脚步走的飞快。

康宁杰瑞、思路迪、先声药业三家合作开发的PD-L1单抗,于去年11月在国内获批上市,成为了全球首个上市的皮下注射型PD-L1单抗。

不过,目前国内研发皮下注射型PD-L1的药企并不算多,据不完全统计,仅有君实生物和恒瑞医药两家。

这也不意外,虽然皮下注射PD-1具备多重优势,但不可忽略的现实是,皮下注射的PD-1的研发壁垒也更高。

单抗皮下注射制剂的药物递送就是一个问题。

皮下注射制剂药物需要从皮肤进入到作用靶点,而皮肤结构复杂由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大分子组成,这也就限制了一次皮下注射的给药量在2ml以内。

但与此同时,单抗药物的作用剂量较大,通常在100mg以上。这就导致,相较于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制剂药物的浓度会更高。

浓度增加使得分子之间距离较小,蛋白质之间的接触频率较高,可能出现抗体聚集。这样不仅会使得药物的疗效下降,还可能使得药物免疫原性增加。

针对这一问题,罗氏、强生、辉瑞等海外药企多采用重组人透明质酸酶PH20,这种酶能够暂时降解人体内的透明质酸,使药物在皮下给药过程中的迅速分散并被吸收。

但是,目前FDA获批的重组人透明质酸酶PH20仅有一款,来自Enhanze公司,而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玩家人数寥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国内玩家被卡脖子的领域。

不过,除了突破卡脖子技术之外,也有其它路径,把大分子“做小”。恩沃利单抗便是如此。

常规的抗体由两条轻链+两条重链组成,恩沃利单抗仅由重链构成,这使得其分子量减少了一半。正是结构上的改变,使得恩沃利免疫原性较低、分子量较小,能够被开发为皮下注射制剂。对于国内企业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个借鉴的思路。

当然,皮下注射制剂的开发成本并不低,尤其是现有产品已经获批上市的药企来说。从静脉输注制剂转换到皮下注射制剂,需要两种不同制剂进行头对头临床试验证明后者非劣于前者。既耗时又耗钱的头对头临床试验,就已经也将不少药企拦在了门外。

不过,机会总是与风险同在。皮下注射制剂的制备难度更高,也就意味着壁垒越高。那么,能率先占领皮下制剂领域的玩家,同时也将拥有打破内卷的机会。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