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农稳社稷。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国”的美称,要严守耕地红线,保护好这片产粮宝地,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成都始终坚持把确保粮食安全作为“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着力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稳收入,强化耕地保护严防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统筹抓好撂荒耕地治理,全环节、全链条、全要素抓好粮食稳产保供,千方百计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从2020年起,成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已连续2年实现正增长,扭转了十余年来粮食面积和产量逐年下降的趋势。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572.8万亩(含复种),增加4.3万亩,增长0.8%;产量230.6万吨,增加2.7万吨,增长1.2%,实现了粮食面积和产量“两连增”。同时,2021年全市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考核获评优秀。2022年粮食播种面积预计达到575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作出积极贡献。
强化责任落实,深挖粮食扩面潜力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制定加强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十条措施,组织开展耕地“非粮化”和撂荒问题摸排整治,全市2730.8亩农户承包耕地撂荒问题已全部整改销号,耕地“非粮化”问题正分类有序推进整改。
积极探索推行“田长制”,目前,正抓紧设立市、区(市)县两级总田长和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耕地保护机制。
压紧压实区(市)县稳粮抓粮责任,将全年粮食播面和产量任务以及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大豆扩种目标分解下达到各区(市)县,将防止耕地撂荒和基本农田“非粮化”纳入粮食安全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和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并与相关资金项目、涉农领域评优评先相衔接。
推进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利用效能
坚持以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为引领,按照亩均投入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优先在永久基本农田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布局建设高标准农田,实现田网、路网、水网、观光网、信息网、服务网、设施用地网等“七网”配套建设,全市排灌渠系、机耕作业道等生产配套设施较为完善,累计建成并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358万亩。
探索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国土空间治理和生态修复新举措,通过改造提升和新建,在环城生态区完成种粮5万亩,全力夯实多圈层粮食保供基地。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利用机制,明确管护主体、强化管护责任、落实管护资金,确保新建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
完善耕地保护激励制度,在全国率先创立耕地保护基金制度,累计发放耕保基金165亿余元,涉及农户170余万户。目前,正对耕地保护基金使用管理办法作进一步修改完善,确保发放范围和受益对象甄别精准。
突出种业革命,做优粮食种子芯片
实施种业强市战略,编制《成都市“十四五”现代种业发展规划》,制定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系统梳理种业产业链关键环节、链主企业及领军人才,动态更新现代种业产业图谱,建立“周报告、月调度、季拉练”工作机制,全市现有种子(种苗)持证企业111家,建成标准化水稻、小麦、玉米制种基地10万亩,市域内杂交水稻和玉米制种产量约650万公斤,农作物高端种业产值达65亿元。
加大现代种业招商引智力度,全市在谈现代种业类项目21个,新签约现代种业项目6个,协议投资额4亿元。提速推进天府现代种业园“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建设,目前,天府现代种业园2.1平方公里总部区基本成形,93平方公里生产示范区规模成势,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等科创平台建成投用,建成国家级制种基地2.8万亩,入驻中国农科院油料研究所等种业科研机构和创新团队10个、首席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77名。
深化协同创新,提高粮食综合产能
聚焦优质粮油发展需求,与中国农科院共建成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入驻科研团队20余支,创建省部级重点实验室3个,建成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都分中心,成功争取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大会永久落户成都。
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都市所合作,协同开展粮食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创新、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应用,“十三五”期间共育成品种200多个,选育出的“宜香优2115”入选2020年全国“十大优质籼型超级稻”。
创新实施农机购置市级累加补贴20%和薄弱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政策,成功申报6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区域服务中心,全市粮食日烘干能力2.7万吨,小麦、水稻、玉米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100%、93%、40%。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成200个智慧农场,实现40万亩耕地良田智能化监管、“耕种防收”智慧化服务。
育强经营主体,带动粮食规模生产
出台成都市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创新农业职业经理人推荐选拔、培训培养、认定管理、政策支持体系,发展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和高素质农民队伍,促进粮食规模经营和稳产高产,全市现有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20417人。
培育多元种粮主体,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粮油经营主体1774个,引领带动粮食规模生产。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耕、种、防、收、储、加、销”等单环节、多环节的“菜单式”、“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全市生产托管服务面积约278万亩,其中托管小农户占比58%。
创新“农业共营制”、“土地预流转+土地履约保证保险”、“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生产经营方式,既保障了粮食安全,又实现了多元主体“共建、共营、共享”。
集成用好政策,稳定粮食生产效益
严格落实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耕地地力保护、稻谷目标价格、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财政奖补政策,创新实施粮食生产规模经营补贴和都江堰精华灌区水稻恢复种植补贴等支持政策,对符合条件腾退低效苗木恢复水稻种植的经营主体给予3000元/亩补贴,累计腾退低效果木、苗木、商业草皮10.16万亩;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纳入市级粮食规模化财政奖补范畴,近4年累计安排8.2亿元专项资金,按照每亩200元的标准奖补水稻、小麦规模化生产377.4万亩,成都种粮户每亩享受各级补贴最高可达580元。
完善种粮风险分担机制,对从事粮油种植的贷款项目按当期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给予贷款主体100%、最高50万元贴息补助。全面推行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创新推出地方特色农业险种14个,探索大豆完全成本保险,2015年至今,市级财政累计补贴三大粮食作物保费1716.62万元,推动种粮主体全面实现少风险、多得利。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市党代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对标对表看齐,充分发挥极核主干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关于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落实落地,全域提升建设1个十万亩粮油产业带、10个以上十万亩粮油产业园区和100个片区万亩粮经复合产业园区(“一带、十园、百片”),坚决守住都江堰精华灌区优质粮田,努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核心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