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产销增长、亏损面扩大至近20%,白酒2022上半年成绩单“预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产销增长、亏损面扩大至近20%,白酒2022上半年成绩单“预警”

白酒产业新一轮调整势在必行。

文|云酒头条大数据组

8月10日,2022上半年白酒产业数据出炉,引发行业热议。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当日透露,2022上半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酿酒总产量为375.09万千升,同比增长0.42%;销售收入达3436.57亿元,同比增长16.51%;利润总额达1366.7亿元,同比增长34.64%。

与此同时,2022上半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数量为961家,亏损企业达190家,亏损面为19.77%;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额为13.41亿元,同比增长65.03%。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白酒行业的向上与向下态势十分清晰:一方面,全国规上白酒企业实现产量微增,并以亮眼的业绩带动了酒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规上白酒企业数量再创新低,且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

“船至中流,换挡前行。”云酒头条以半年为时间节点,分析白酒行业的危与机,探讨其未来趋势与转型之路。

产量与业绩齐升

从2022上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中可以发现,白酒行业走出了两条向上曲线:一条是产量的上行线,另一条是业绩的增长线。

产量方面,我国规上白酒企业实现总产量375.09万千升,较2021上半年同比增长0.42%。工信部数据显示,1-6月,全国规模以上酿酒企业除白酒产量同比微增0.4%外,啤酒、葡萄酒产量均同比下降,白酒是唯一实现产量正增长的产业。

业绩方面,我国规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为3436.57亿元,同比增长16.51%;利润总额为1366.7亿元,同比增长34.64%。在2020上半年,我国规上白酒企业实现营收2736.68亿元,同比下降1.27%;利润达729.92亿元,同比增长2.22%。

无论是高出700亿元的营收、近乎翻倍的利润,还是远超2020年同期的增速,都足以说明白酒行业在疫情发生以来,稳中有进的增长势头。

而在酿酒行业大盘中,白酒行业的成绩尤为亮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酿酒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991亿元,同比增长13.98%;实现利润827亿元,同比增长39.72%。白酒行业半年的业绩,便可占据整个行业前5月超八成的收入、近九成的利润。就行业地位而言,“白酒第一”当之无愧。

跳出酿酒行业,白酒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2022年上半年,据国家统计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5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在此背景下,白酒以0.6%的市场规模,写下了高质量的一笔。

增长动力从何而来?

从2015年开始,白酒行业的收入、利润的稳健增长一直处于进行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规上白酒企业在2015年、2021年分别实现产量1315.9万千升、715.6万千升;销售收入5565.3亿元、6033.5亿元;利润729.8亿元、1701.9亿元。这也就是说,7年时间里,我国白酒行业在产量腰斩的情况下,实现了双倍的利润增长。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白酒行业的繁荣离不开大众消费的崛起。东莞证券分析,2011-2017年,我国白酒政务消费占比从40%降至5%,商务消费占比从42%降至30%,大众消费占比则从18%升至65%。消费结构的大力升级,普通大众的稳定支持,成为白酒行业能够穿越疫情的关键因素。

同时,2022年上半年,白酒行业1366.7亿元的利润已经相当接近2021全年的1701.9亿元,利润增速更是比收入增速的两倍还多。这说明自2015年白酒行业产量见顶后,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以利润驱动的高端化也是白酒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行业动态显示,从2021年的年初到年末,部分名酒企业纷纷调高中高端产品价格。从各大酒企发布的公告来看,下半年的提价密度、幅度远超上半年。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疫情控制稳中向好,消费数据回暖,2021年提价的利润利好已经在2022上半年充分释放。

此外,在宏观经济“稳增长”的大方向下,宽松的货币环境以及财政刺激,成为了白酒行业发展的助燃剂。当前,各地相继出台稳增长、拉经济、促消费的经济政策,白酒行业或将在2022年下半年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数量与亏损,隐现新变局

自2020年以来,在国内外疫情形势、经济走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白酒行业能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佳绩实属不易。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体数据背后,也有向下的趋势值得行业警惕。

2022年上半年,我国规上白酒企业数量为961家,而亏损的有190家,亏损面达19.77%。其中,一季度与上半年,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分别为6.9亿元、13.41亿元,同比增长72.0%、65.03%;2015年到2022上半年,白酒行业亏损面由6.5%扩大到19.77%。

与此同时,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1593家减少到961家。业内专家表示,规模以上企业的减少,证明大量中小型白酒企业被兼并洗牌,整个产业优势资源向优势产区集中,品牌资源向名酒企业集中。

白酒行业马太效应越来越强,挤压式增长仍在持续。一方面,缺乏资金扩张的中小企业无力参与竞争,继而面临严重亏损;另一方面,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这意味着一家酒企的扩张,要以另一家或多家酒企的退出为代价,不利于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今年上半年,动销难、库存积压、利润薄、信心不足,成为绊住不少酒商的难题。

“产业限制性地取消,名酒产区、名酒企业不约而同扩大产能,原料酒分类新国标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诸多问题和压力之下,产业矛盾积累已经到达临界点,矛盾的释放不可避免,白酒产业新一轮调整势在必行。”

在7月14日召开的“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也针对白酒产业发展释放出“居安思危”的信号。

2022年下半场,居安思危

2022年上半年,白酒行业的危与机并存,其业绩增长堪称迅猛,规上企业亏损却持续扩大,马太效应早已不是新鲜词汇。

2022年下半场,白酒企业的调整机遇,又在哪里?

透过上半年的最新数据可以发现,白酒行业的韧劲,仍根植于消费市场的韧性。

正如宋书玉所说:“品牌的内涵就在于责任担当,美酒有义务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用安全的品质、一流的质量满足美酒美生活的需求。把美酒品质、美酒品牌根植于消费者的心智,以承担社会责任扛起品牌大旗,为美好生活酿造更美的酒。”

可以预见,伴随着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白酒竞争将是品牌、品质、经营的终极竞争。

2022年一季度,8家峰会企业(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牛栏山)营业收入占同期全国白酒营收51.74%,利润占比达76.71%。会上再次提及,白酒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发展应转向“竞合时代”。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谏策咨询公司总经理刘圣松认为,“行业从群雄割据到竞合时代,头部名酒不再是拘泥于单一香型的对抗,而是以品质、品类的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竞合关系。头部企业的目标已经不再是谁需要打倒谁,而是相互共生、共荣。”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微观环境,白酒行业企业还需以极大的魄力和智慧,通过新一轮渠道变革,对经销商赋能,对消费者服务,推动酒类市场建设向前迈进;通过提高渠道效率、服务水平、场景体验,实现酒类市场消费的建设升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产销增长、亏损面扩大至近20%,白酒2022上半年成绩单“预警”

白酒产业新一轮调整势在必行。

文|云酒头条大数据组

8月10日,2022上半年白酒产业数据出炉,引发行业热议。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当日透露,2022上半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酿酒总产量为375.09万千升,同比增长0.42%;销售收入达3436.57亿元,同比增长16.51%;利润总额达1366.7亿元,同比增长34.64%。

与此同时,2022上半年,全国规上白酒企业数量为961家,亏损企业达190家,亏损面为19.77%;亏损企业的累计亏损额为13.41亿元,同比增长65.03%。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白酒行业的向上与向下态势十分清晰:一方面,全国规上白酒企业实现产量微增,并以亮眼的业绩带动了酒业经济增长;另一方面,规上白酒企业数量再创新低,且企业亏损面持续扩大。

“船至中流,换挡前行。”云酒头条以半年为时间节点,分析白酒行业的危与机,探讨其未来趋势与转型之路。

产量与业绩齐升

从2022上半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中可以发现,白酒行业走出了两条向上曲线:一条是产量的上行线,另一条是业绩的增长线。

产量方面,我国规上白酒企业实现总产量375.09万千升,较2021上半年同比增长0.42%。工信部数据显示,1-6月,全国规模以上酿酒企业除白酒产量同比微增0.4%外,啤酒、葡萄酒产量均同比下降,白酒是唯一实现产量正增长的产业。

业绩方面,我国规上白酒企业销售收入为3436.57亿元,同比增长16.51%;利润总额为1366.7亿元,同比增长34.64%。在2020上半年,我国规上白酒企业实现营收2736.68亿元,同比下降1.27%;利润达729.92亿元,同比增长2.22%。

无论是高出700亿元的营收、近乎翻倍的利润,还是远超2020年同期的增速,都足以说明白酒行业在疫情发生以来,稳中有进的增长势头。

而在酿酒行业大盘中,白酒行业的成绩尤为亮眼。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全国酿酒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991亿元,同比增长13.98%;实现利润827亿元,同比增长39.72%。白酒行业半年的业绩,便可占据整个行业前5月超八成的收入、近九成的利润。就行业地位而言,“白酒第一”当之无愧。

跳出酿酒行业,白酒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2022年上半年,据国家统计局,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56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2.5%;在此背景下,白酒以0.6%的市场规模,写下了高质量的一笔。

增长动力从何而来?

从2015年开始,白酒行业的收入、利润的稳健增长一直处于进行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规上白酒企业在2015年、2021年分别实现产量1315.9万千升、715.6万千升;销售收入5565.3亿元、6033.5亿元;利润729.8亿元、1701.9亿元。这也就是说,7年时间里,我国白酒行业在产量腰斩的情况下,实现了双倍的利润增长。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白酒行业的繁荣离不开大众消费的崛起。东莞证券分析,2011-2017年,我国白酒政务消费占比从40%降至5%,商务消费占比从42%降至30%,大众消费占比则从18%升至65%。消费结构的大力升级,普通大众的稳定支持,成为白酒行业能够穿越疫情的关键因素。

同时,2022年上半年,白酒行业1366.7亿元的利润已经相当接近2021全年的1701.9亿元,利润增速更是比收入增速的两倍还多。这说明自2015年白酒行业产量见顶后,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以利润驱动的高端化也是白酒行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行业动态显示,从2021年的年初到年末,部分名酒企业纷纷调高中高端产品价格。从各大酒企发布的公告来看,下半年的提价密度、幅度远超上半年。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疫情控制稳中向好,消费数据回暖,2021年提价的利润利好已经在2022上半年充分释放。

此外,在宏观经济“稳增长”的大方向下,宽松的货币环境以及财政刺激,成为了白酒行业发展的助燃剂。当前,各地相继出台稳增长、拉经济、促消费的经济政策,白酒行业或将在2022年下半年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数量与亏损,隐现新变局

自2020年以来,在国内外疫情形势、经济走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白酒行业能在今年上半年取得佳绩实属不易。但不可否认的是,整体数据背后,也有向下的趋势值得行业警惕。

2022年上半年,我国规上白酒企业数量为961家,而亏损的有190家,亏损面达19.77%。其中,一季度与上半年,亏损企业累计亏损额分别为6.9亿元、13.41亿元,同比增长72.0%、65.03%;2015年到2022上半年,白酒行业亏损面由6.5%扩大到19.77%。

与此同时,我国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数量从2017年的1593家减少到961家。业内专家表示,规模以上企业的减少,证明大量中小型白酒企业被兼并洗牌,整个产业优势资源向优势产区集中,品牌资源向名酒企业集中。

白酒行业马太效应越来越强,挤压式增长仍在持续。一方面,缺乏资金扩张的中小企业无力参与竞争,继而面临严重亏损;另一方面,行业内的此消彼长,这意味着一家酒企的扩张,要以另一家或多家酒企的退出为代价,不利于白酒行业的健康发展。此外,今年上半年,动销难、库存积压、利润薄、信心不足,成为绊住不少酒商的难题。

“产业限制性地取消,名酒产区、名酒企业不约而同扩大产能,原料酒分类新国标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诸多问题和压力之下,产业矛盾积累已经到达临界点,矛盾的释放不可避免,白酒产业新一轮调整势在必行。”

在7月14日召开的“中国酒业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扩大)会议”上,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也针对白酒产业发展释放出“居安思危”的信号。

2022年下半场,居安思危

2022年上半年,白酒行业的危与机并存,其业绩增长堪称迅猛,规上企业亏损却持续扩大,马太效应早已不是新鲜词汇。

2022年下半场,白酒企业的调整机遇,又在哪里?

透过上半年的最新数据可以发现,白酒行业的韧劲,仍根植于消费市场的韧性。

正如宋书玉所说:“品牌的内涵就在于责任担当,美酒有义务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用安全的品质、一流的质量满足美酒美生活的需求。把美酒品质、美酒品牌根植于消费者的心智,以承担社会责任扛起品牌大旗,为美好生活酿造更美的酒。”

可以预见,伴随着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白酒竞争将是品牌、品质、经营的终极竞争。

2022年一季度,8家峰会企业(茅台、五粮液、洋河、泸州老窖、汾酒、郎酒、古井贡酒、牛栏山)营业收入占同期全国白酒营收51.74%,利润占比达76.71%。会上再次提及,白酒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发展应转向“竞合时代”。

云酒·中国酒业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谏策咨询公司总经理刘圣松认为,“行业从群雄割据到竞合时代,头部名酒不再是拘泥于单一香型的对抗,而是以品质、品类的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竞合关系。头部企业的目标已经不再是谁需要打倒谁,而是相互共生、共荣。”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微观环境,白酒行业企业还需以极大的魄力和智慧,通过新一轮渠道变革,对经销商赋能,对消费者服务,推动酒类市场建设向前迈进;通过提高渠道效率、服务水平、场景体验,实现酒类市场消费的建设升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