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2022 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首次突破 13 万,2022 年 9 月份之后我国在读博士或将达到 56 万~ 57 万之间。最近,有关博士扩招的数据,引发舆论关注。有评论称,喊了很多年的“考博热”,真的来了!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9年,我国招收博士生10.52万人,首次突破10万大关。2020年,教育部等三部委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2021年,我国招收博士生12.58万人,在学博士生50.95万人。照此趋势,在未来几年中,我国博士招生规模将会有较大的增长。在硕士研究生报考热之后,“考博热”看来不可避免。
然而,出现“考博热”,或对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以及遏制学历高消费,推进社会扭转“唯学历”用人导向不利。结合社会与时代的发展,我国可适度扩招博士生,但不能迎合社会的学历需求,大幅扩大博士生招生,刺激“考博热”。
前不久,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向山东领导留言称“望省内切实提高在读博士研究生待遇”。该网友在留言中表示,博士研究生绝大部分属于脱产学习,生活压力较大,有些学校只发国家给的每年12000的助学金,强烈建议山东省里可以统一地对博士研究生多一些关怀,如增加省级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在校生的科研基金。其实,待遇低、生活压力大,这不只是山东高校博士生的问题,而在全国范围内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显然,如果不能有效减轻博士生的生活压力,博士生就很难全身心投入学业与学术研究,这将影响到博士培养质量。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博士生的收入,主要来自国家的博士助学金。2017年国家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将中央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12000元提高到15000元,地方高校博士生从每生每年不低于10000元提高到不低于13000元。而除此之外,高校面向博士生的奖学金很少,社会舆论关注多年的博士生导师资助制,在很多高校中并没有建立。
导师资助制的建立,不但关系到博士生的收入、待遇,也关系到博士培养质量。怎么提高博士生的收入?这显然不可能依靠提高国家博士助学金标准,因为就是提高,幅度也很有限。相比2010我国招收博士生6.38万人,在学博士25.89万人,我国目前的博士招生规模与在学博士规模已是10年前的一倍多。提高博士生的收入,必须依靠高校自身设立奖助学金以及博士导师给博士提供资助。
但博士给导师提供资助,又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博导自身的课题、项目经费是否充足。相对而言,我国高校的理工科博士,月收入还过得去,有4000元到5000元,甚至更多,这是因为理工科的课题、项目较多,而人文社会学科的博士,大多就只能拿国家博士助学金,导师能给予的资助很少,还有的教授因为没有什么课题,根本就“不敢”招博士。
二是导师是否有充分的招生、培养、管理自主权。我国很多高校的博士招生,都已经实行“申请-审核”制,导师有了招生自主权,然而,导师却缺乏培养自主权,如不能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而是要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培养学生,如要求博士生必须在求学期间发表多少篇论文,才能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对此,就有不少博导反对,认为这样的培养要求急功近利,不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会让没有打好学术研究基础的博士生,就想着怎么撰写、发表论文,也不利于做高质量的博士学位论文。
我国的博导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负责人,但不少导师,在当前的考核与评价体系中,却不愿意投入精力指导学生,而是给学生布置任务,就等着学生交上成果。不同学科的博导有不同的对待学生的做法,有的理工科博导,会给学生布置很多课题任务,学生称导师为“老板”,并抱怨变为导师课题、项目的“打工仔”,填各种申请表格、跑腿;而有的人文社会学科博导,则对学生进行“放羊”处理,学生自己找研究课题、自己想办法发文章。
当前,扩大博士招生规模,实现扩招目标,并不难。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学生会想着读博,不少高校想申请博士点,开展博士教育提高办学层次。但如果不能保障博士培养质量,扩招会带来连锁负面反应,包括博士学历贬值、刺激社会的学历高消费、制造学历泡沫“高学历低就业”等等。我国考研已经高考化,必须避免读博考研化。要结合社会对博士学历人才的需求、我国高校的实际办学条件,理性确定博士招生规模,并完善导师制,建立博士生质量体系,培养货真价实的博士生。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责编邮箱:yanguihua@jiemi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