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7月信贷社融远低于预期,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7月信贷社融远低于预期,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分析师普遍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

2022年7月31日,武汉,被外界称为“最高学历楼盘”的绿地光谷星河绘项目工地烂尾停工。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五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无论是新增贷款还是社会融资增量均远不及预期,说明当前经济修复势头偏弱,实体融资需求不振,仍需政府继续出台政策稳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7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新增数量创2017年以来同期新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3191亿元。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10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1.15万亿元,新增社融1.3万亿元。

分析师表示,金融数据不及预期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当前宏观经济修复势头偏弱,需求不足;其次,7月楼市再度转冷,对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都会形成一定影响;此外,上月恰逢季末,贷款冲量现象明显,造成一定透支。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指出,包括企业贷款在内的各项贷款表现依然明显偏弱,这与上月银行季末信贷冲量力度较大,对7月形成一定透支效应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

央行数据显示,7月,企业新增贷款2877亿元,同比少增14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546亿元,同比多减9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147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136亿元,同比多增1365亿元。

王青表示,企业短贷同比少增,可能与留抵退税对企业资金起到补流作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经营活力不足抑制短期资金需求。

“企业中长期贷款重归同比少增,更加凸显在地产下行和城投融资政策偏紧背景下,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当前,房地产不仅是经济下行压力的主线,也是宽信用演进不顺畅的关键症结。”他说。

此外,王青提到,尽管基建稳增长加码发力,6月新设的两项重点支持基建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利于基建领域配套贷款放量,但其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体现。比如,3000亿专项金融工具支持下的首笔商业银行配套贷款从7月31日才开始发放。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指出,5月以来,在疫情形势逐步缓解叠加一揽子政策陆续出台背景下,实体经济融资意愿有所回暖,但由于疫情依然呈现多地散发的态势,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企业资金需求意愿也受到影响。

“与6月相比中长期资金需求出现下滑,中长期资金需求动力不足,说明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仍然偏弱。”他说。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进一步表示,当前企业信贷需求较为疲弱,在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跌破荣枯线的背景下,预计短期之内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贷款需求难以大幅上行。

居民部门来看,7月,贷款增加1217亿元,同比少增284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同比减少35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同比少增2488亿元。

上海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指出,无论是短期消费贷还是中长期住房贷款均出现回落,说明居民消费和购房意愿不积极,未来两者均有待进一步激活。

从社融来看,除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外,企业债券融资、表外票据融资和外币贷款等分项均表现欠佳。其中,7月,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少增1449亿元,同比少增2357亿元;表外票据融资环比少增3810亿元,同比少增428亿元,外币贷款压降速度加快,环比多减846亿元,同比多减1059亿元。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较上月放缓0.1个百分点。

郑嘉伟认为,未来经济复苏仍需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企业和居民端信用修复,但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避免货币超发式的大水漫灌”,社融再次高增长的可能性较低。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创2016年5月以来新高,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对于M2的高增长,分析师提到多个原因,包括政府债券加快发行并投入使用,退税政策对企业的帮助,以及4月以来货币市场流动性持续宽裕,部分企业可能进行了资金套利等等

王青认为,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首先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在保持政策利率稳定的背景下,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其次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3000亿元专项金融工具,发挥补位效应,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加大对银行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7月信贷社融远低于预期,稳增长政策有望进一步加码

分析师普遍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

2022年7月31日,武汉,被外界称为“最高学历楼盘”的绿地光谷星河绘项目工地烂尾停工。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王玉

中国人民银行周五发布的7月金融数据显示,无论是新增贷款还是社会融资增量均远不及预期,说明当前经济修复势头偏弱,实体融资需求不振,仍需政府继续出台政策稳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7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6790亿元,同比少增4042亿元,新增数量创2017年以来同期新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756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3191亿元。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10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1.15万亿元,新增社融1.3万亿元。

分析师表示,金融数据不及预期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当前宏观经济修复势头偏弱,需求不足;其次,7月楼市再度转冷,对居民和企业中长期贷款都会形成一定影响;此外,上月恰逢季末,贷款冲量现象明显,造成一定透支。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指出,包括企业贷款在内的各项贷款表现依然明显偏弱,这与上月银行季末信贷冲量力度较大,对7月形成一定透支效应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当前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不振。

央行数据显示,7月,企业新增贷款2877亿元,同比少增14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3546亿元,同比多减9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1478亿元;票据融资增加3136亿元,同比多增1365亿元。

王青表示,企业短贷同比少增,可能与留抵退税对企业资金起到补流作用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是经营活力不足抑制短期资金需求。

“企业中长期贷款重归同比少增,更加凸显在地产下行和城投融资政策偏紧背景下,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当前,房地产不仅是经济下行压力的主线,也是宽信用演进不顺畅的关键症结。”他说。

此外,王青提到,尽管基建稳增长加码发力,6月新设的两项重点支持基建的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利于基建领域配套贷款放量,但其对企业中长期贷款的拉动效应尚未充分体现。比如,3000亿专项金融工具支持下的首笔商业银行配套贷款从7月31日才开始发放。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指出,5月以来,在疫情形势逐步缓解叠加一揽子政策陆续出台背景下,实体经济融资意愿有所回暖,但由于疫情依然呈现多地散发的态势,不确定性仍然存在,企业资金需求意愿也受到影响。

“与6月相比中长期资金需求出现下滑,中长期资金需求动力不足,说明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仍然偏弱。”他说。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进一步表示,当前企业信贷需求较为疲弱,在7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跌破荣枯线的背景下,预计短期之内制造业、基础设施、房地产贷款需求难以大幅上行。

居民部门来看,7月,贷款增加1217亿元,同比少增284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69亿元,同比减少35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86亿元,同比少增2488亿元。

上海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郑嘉伟指出,无论是短期消费贷还是中长期住房贷款均出现回落,说明居民消费和购房意愿不积极,未来两者均有待进一步激活。

从社融来看,除投向实体经济的人民币贷款同比少增外,企业债券融资、表外票据融资和外币贷款等分项均表现欠佳。其中,7月,企业债券融资环比少增1449亿元,同比少增2357亿元;表外票据融资环比少增3810亿元,同比少增428亿元,外币贷款压降速度加快,环比多减846亿元,同比多减1059亿元。

7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34.9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较上月放缓0.1个百分点。

郑嘉伟认为,未来经济复苏仍需出台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推动企业和居民端信用修复,但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避免货币超发式的大水漫灌”,社融再次高增长的可能性较低。

7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12%,创2016年5月以来新高,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7个百分点。对于M2的高增长,分析师提到多个原因,包括政府债券加快发行并投入使用,退税政策对企业的帮助,以及4月以来货币市场流动性持续宽裕,部分企业可能进行了资金套利等等

王青认为,下一阶段央行货币政策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发力,首先是推动宽货币向宽信用有效传导,在保持政策利率稳定的背景下,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调,降低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其次是督促政策性开发性银行尽快落实新增8000亿元信贷规模和3000亿元专项金融工具,发挥补位效应,支持基建投资提速;三是充分挖掘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潜力,加快相关贷款投放,推动信贷总量增长;四是加大对银行考核力度,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实体经济的贷款投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