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目前,生产成本高、相关政策不明确是行业所面临的发展障碍。从长期来看,如何突破产能限制也是行业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
近日,界面新闻了解到,中国细胞培养肉产业正在尝试建设中试生产线。
细胞培养肉,也称清洁肉,是指利用细胞培养工程和组织工程等技术,在体外培养的作为食用材料的动物肌肉组织。细胞培养肉的概念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出现。2013年8月,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Mark Post教授成功合成第一块细胞培养肉。截至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00家细胞培养肉企业,其中有4家位于中国。
传统畜牧业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污染高的问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畜牧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而根据2020年发布的《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7年中国禽畜规模养殖场水污染物中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和总磷排放量分别是当年工业源排放量的6.7倍、1.7倍和10.2倍。
CellX是一家位于上海的细胞培养肉企业,于2020年成立。CellX运营经理刘毓对界面新闻表示道:“相比传统畜牧业,细胞培养肉产业对环境更友好。”根据测算,与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相比,细胞培养肉可以减少7%-45%的能源消耗,降低78%-96%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99%的土地使用,减少82%-96%的用水量。同时,由于全程工业化生产,细胞培养肉产品的生产可以大幅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且能避免动物瘟疫对产业的影响。
根据Polaris Market Research的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细胞培养肉市场为1.334亿美元。2020年12月,新加坡批准美国初创企业Eat Just公司在新加坡出售实验室培养的鸡肉,成为全球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批准出售实验室培养肉的国家。目前,美国的Upside Foods公司在加利福尼亚拥有年产量二十多吨的细胞培养肉工厂,是世界上最大的细胞培养肉工厂之一。
如何降低成本是细胞培养肉产业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2013年制造的第一款细胞培养肉成本高达204万元。如今,以色列的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公司已经把成本降低到了每公斤100元左右。
细胞培养肉的成本大多在于细胞培养基。在传统医药领域,培养基需要用到胎牛血清,成本高昂。而据报道,国产细胞培养肉企业周子未来目前已经掌握了无血清培养基开发的核心技术,并建立了无血清培养基研究平台,能实现无血清培养基的快速迭代,可以让成本持续下降。
推进产品获得市场准入是行业面临的另一个挑战。由于技术新颖,尽管产业在与政府积极沟通,但目前相关部门对细胞培养肉产业还没有明确规划。中国还未出台相关法规,细胞培养肉产品的申报体系还没建成。
“政府的重点还是关注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消费者健康。对于这样的新事物,政府一般是支持积极开展研究,但审慎市场准入,应该不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表示道。
“目前中国还是在公司、在技术上探索,把信息反馈给监管部门,共同推进和制定标准的阶段。”刘毓表示道,“所以CellX会优先考虑进入政策更加明朗的一些市场。”
2021年3月,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报告称,替代蛋白质市场将从目前每年的1300万吨增长到2035年的9700万吨,并将占到整个蛋白质市场的11%至22%。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21年6月发表的分析报告,2030年前,全球细胞培养肉市场可能会扩张到250亿美元(1615亿人民币)。
广阔的发展前景加速资本进入细胞培养肉产业。2020年,全球细胞培养肉产业融资3.6亿美元,是2019年的六倍。去年12月,以色列Future Meat Technologies公司B轮融资3.47亿美元,仅一轮融资就与2020年整个行业的融资量相当。今年4月,美国Upside Foods公司完成迄今为止细胞培养肉行业的最大一笔融资,高达4亿美元。
细胞培养肉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2021年12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首次谈到“细胞培养肉类”和“未来食品制造”,并将该类别列为国家下一个五年积极参与的领域。2022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到“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化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
与此同时,对细胞培养肉产业发展前景的质疑也一直存在。最直接的质疑在于细胞培养肉能否想预期的一样降低成本,而最值得关注的则是对细胞培养肉产业产能的担忧。根据2021年3月美国替代蛋白倡导组织所发布报告的预测结果计算,如果细胞培养肉产量要在2030年前达到全世界肉供应的10%,需要4000个每年生产1万吨细胞培养肉的巨大工厂,其生物反应器容积约为目前整个生物制药行业的1300多倍,规模前所未有。
刘毓介绍道:“细胞培养肉技术存在着许多技术突破的可能性。例如未来生物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让筛选细胞的效率显著提升,而合成生物学的突破则可以低成本合成培养基所需的生长因子,从而使成本下降。”
关于细胞培养肉前景的争论也表现在其产业的定位上。细胞培养肉产业是否有可能代替传统畜牧业来提供可食用动物蛋白?抑或是由于产能等所限而作为蛋白质缺口的补充?再或是细胞培养肉产业应专注于生产传统畜牧业无法实现的新食品?由于行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些问题只能在摸索中得到答案。
另外,另一种替代蛋白质来源--植物肉,已经进入中国消费市场。植物肉与细胞培养肉同属人造肉的范畴,由于成本相对更低和技术更成熟,植物肉比细胞培养肉更早接触消费者。
植物肉主要以大豆、豌豆、小麦等作物中提取的植物蛋白为原料,从中提取人体所需的植物蛋白,再经过一系列步骤,使其具备动物肉制品的质地和口感。在中国已有多款植物肉产品上市,但植物肉与连锁便利店、商超以及快餐店等线下门店的联名产品得到的反馈褒贬不一,多有“既不营养也不好吃还不便宜”的评论,其产品在线上平台的销量也并不尽如人意。
“中国饮食习惯与西方存在差异,人均肉制品摄入量仅为美国一半,且又是最早驯化大豆并从中获取蛋白的国家,我们有许多好吃的仿膳做法。我一直认为植物肉在中国是缺乏市场的。”钟凯向界面新闻表示道。
消费者的失望情绪也体现在植物肉产业的融资进度上。2019年,植物肉频繁进入大众视野,被称为“植物肉元年”,是时资本青睐植物肉产业。截至2021年4月,植物肉共发生融资事件21次,共计融资18.85亿元人民币。但由于市场表现不佳,现如今国内植物肉企业的融资并不顺利,多家企业的融资一度停滞。
细胞培养肉产品的接受度也是值得行业关注的问题。从细胞培养肉面世以来,对其安全和伦理方面的争论便从未停止。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研究,消费者接受程度总体上呈现传统肉高于植物肉、植物肉高于细胞培养肉。目前大多数消费者愿意尝试细胞培养肉,一小部分愿意用细胞培养肉替代传统肉类消费。消费者对细胞培养肉的担忧在个体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对其“不天然”的感知,但总体来说,色香味是细胞培养肉争取消费者的重要一环,且比传统肉类价格更低才能提高消费者的接受度。
“替代蛋白有很多种,最终主要看价格和口感,接受度方面应该不是太大挑战。”钟凯表示道。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