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三年前,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借助他的《21世纪资本论》一跃成了全球“摇滚明星般的经济学家”。在这本厚达696页的书中,皮凯蒂用历史数据说明,富人所获得的资本回报率,比如利润、利息和房租等,远大于穷人,因此,财富累积的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从而恶化了全球不均现象。
这本书自刊出以来创造了诸多奇迹:作为学术著作成了《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一度在亚马逊图书销售榜占据榜首,他甚至还因此被视为“占领华尔街”的精神领袖,获得了英雄一般的待遇。他在中国也颇受欢迎,被网友誉为“拼爹经济学之父”。
但伴随其成功,质疑声一直没有散去,如今这股声音又重新崛起。最新对皮凯蒂的核心论点展开抨击的是IMF经济学家Carlos Goes。
“虽然数据详实,但这本书并没有对其理论因果论提供任何正式的实证检验,”他在上周发表在IMF上的一篇工作论文中写道。
Goes对19个发达经济体过去30年的数据进行了研究,他说从中没能发现皮凯蒂所说的财富增长速度超过GDP的趋势;不仅如此,他发现,至少75%的国家,当资本回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差距增加时,不均现象实际上反而降低了。
“不公平是个复杂现象,其趋势是个漫长演变的过程,”他在论文中说。该论文不代表IMF的官方观点。
“当然有可能皮凯蒂提出的长期关系的确存在,只是从这个19个国家30年数据的样本中没能捕捉到,”他说。
因此他认为,解决全球财富不均的秘钥可能需要从其它地方寻找,比如,一些理论认为,技术拉大了工资的差距,另外,科技的创新和工会数量下降等,可能更近地触及到了财富不均问题的根源。另外,他还提到了一个听上去似乎过于肤浅但很符合常识的解释,那就是收入进入前1%的富人,更倾向于跟另外一个位于1%上层的富人结婚。
皮凯蒂的书出版后不久,《金融时报》就曾刊发了一篇分析文章,指出其著作中存在数个问题,并指出作者有选择性筛选有利数据的嫌疑。智库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一名经济学家2014年接受CNBC采访时也指出,这部作品“乱七八糟”。
2015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Daron Acemoglu和现芝加哥大学教授James Robinson也对此进行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相对政治和科技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皮凯蒂的理论过于简单。
收入不均在全球早已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相比其它议题也更容易引发民众反响,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大选中,各主要党派候选人纷纷将其作为竞选宣传点,但对收入不均的看法,不同机构不同学者给出了不一样的描述。以美国为例,一些研究指出,2001年到2015年间,美国人均GDP增长了14%,然而美国工人工资平均增幅只有2%。但上个月,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Gary Burtless撰文指出,尽管美国工资增幅并不强劲,但自2007年至今,美国人的收入差距在减少,哪怕是在金融危机期间。
这也让评判皮凯蒂及其观点变得非常重要。皮凯蒂曾在2007年法国大选中为社会党候选人塞格琳·罗雅尔(Ségolène Royal)担任经济学顾问;也是美国白宫等政府部门的座上宾。决策者对收入不均的错误理解可能会导致他们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就像皮凯蒂向富人征收重税的建议,就被许多经济学家批为对经济增长的威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