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奶茶、新茶饮和咖啡品类加速融合,市场扩容、玩家层出不穷......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奶茶、新茶饮和咖啡品类加速融合,市场扩容、玩家层出不穷......

新茶饮走向后台,饮品的走向将由哪个品类来引导?

文|筷玩思维 王颖丽

2017-2018年前后,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答案茶、鹿角巷、乐乐茶等)新秀在茶饮品类横空出世,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茶饮新秀的冒头应接不暇,他们不是在喜茶排队就是在奈雪的茶等品牌排队,在茶饮消费这个事儿上,消费者并没有所谓的忠诚度,但多方消费也让这些新品牌在那时风光无限,而怎料到了2022年,其它茶饮品牌的声量瞬时失去大势,大多门前冷落,就连顶流的奈雪的茶的股价也拦腰下跌,喜茶在不久前也被曝出了裁员的消息。

备受关注的品牌如此,那些默默无闻的门店更是难寻出路,或者说,这些品牌的发展剧变无不在阐明一个让大众不得不关注的趋势:新茶饮的大戏已然落下半幕。

问题在于:新茶饮走向后台,饮品的走向将由哪个品类来引导?作为世界饮料之一的咖啡会接过这一棒么?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将目光投向咖啡,从星巴克最新的财报可见,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最新的同店销售额、平均客单价等均有一定的下滑,这背后虽然有疫情的波动因素,但不可忽略的是,咖啡的世界级品牌好像也不好过。

有从业者明确指出,茶饮的戏确实没什么可看的了,未来新消费饮品还得看咖啡。

咖啡和新茶饮在当下同为新消费饮品,它们早前也难分难舍,而为什么饮品的聚光灯要转向咖啡?

奶茶、新茶饮、咖啡这三大品类味道相近,发展趋势及逻辑却各不相同

2017年,随着新茶饮品类强势走上舞台,奶茶品类也顺势退居幕后,但基于一定的发展脉络,新茶饮必然要包含奶茶品类的内涵。当然,我们今天说起奶茶,其实指的是新茶饮。

再反观咖啡,虽然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它在中国走向大众也不过才二三十年而已。对于国人来说,新茶饮和咖啡其实都是新生物。

在筷玩思维(www.kwthink.cn)看来,对于咖啡这二三十年的先发历史可以忽略不计,我们需要理清楚的是,为什么说奶茶/新茶饮的大戏已然告一段落?新茶饮和咖啡到底有什么样的底层差异?

先从奶茶说起,说到奶茶或者新茶饮,这个品类通常会与中国茶混在一起,市场大多也会错把中国茶的文化嫁接到奶茶身上,但只要略加研究,我们就能发现中国茶与奶茶、新茶饮其实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要理清楚的是:中国茶只是奶茶、新茶饮的原料之一而已。

比如树木是实体书的主要原料之一,但一本书的价值并不太看重木材的品种,所以我们当然不能把中国茶和奶茶等混在一起,何况它们的客群、饮用方法、餐饮内涵、适用场景、文化记忆等均各不相同。

具体看来,奶茶是一种甜的、奶味类的零售茶饮品,新茶饮则是在奶茶的逻辑上加入了新鲜的水果等新原料(包括升级奶源等),客观的说,在注重品质的当下,奶茶的时代已然过去,而在新茶饮的逻辑下,它却将其工艺、流程越加个性化、复杂化,比如大多新茶饮品牌就有专门的水果处理岗位,涵盖给葡萄去皮、捣碎草莓等。

要说奶茶的时代已过去,主要原因是奶茶的定性限制导致的,有了新茶饮水果的加入,奶茶果味被剔除,它自然衰退为奶+茶+糖的原型的这一单一产品。不得不说,奶茶把产品多元化的光环给了新茶饮,给新茶饮赋予了生的机会,而新茶饮则顺势通过各种水果、椰汁、豆奶等原料的加入引发一定的多元个性化。

但这也让新茶饮的工序越来越繁杂,这导致其手工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成本也同样拉高了消费成本,在当下的新茶饮品类,它的价格动辄就是20元上下。

新茶饮品类越来越内卷,目前已逐步进化为水果茶,以北京的小满茶田为例,它主打十二颗车厘子做一杯奶茶,之后又推出了十六颗草莓做成的草莓炸弹,单品价格已到39元。再来看主打柠檬的王柠,它用好茶加好柠檬,将一杯柠檬茶卖到了20元上下。

奶茶的市场潜力已到尾声,这看起来不容置疑,而新茶饮关于定价路线、食材升级、玩法升级等的经营天花板也已然显现,就连早前的排队盛景今日也难得一见。

为什么奶茶、新茶饮会转向咖啡?从味型来看,咖啡的文化底蕴更为长远,在出品方面,它的工艺更为标准化,甚至可以直接出品(如美式),即使是拿铁等奶咖,它的出品也比新茶饮更加方便,再者,咖啡可以做成各种口味,调味也不局限于“糖”这一风味品,更为致命的是,咖啡可以做出和奶茶类似的味道,且还可以理所当然卖得比奶茶、新茶饮更贵。

硝烟四起也生机盎然,咖啡品类发展的新元素在悄然酝酿

人们总是要喝点什么,在喝腻了奶茶、新茶饮之后,咖啡或许会成为那个仅存的替代品。

我们发现,大多新茶饮品牌也早早或者一直在尝试咖啡产品,试图将咖啡当成新茶饮发展问题的解药。

以王柠为例,王柠的柠檬茶售价在18-21元之间,而推出的柠檬咖啡却将售价提高了26-28元,加入了咖啡,这对于王柠的价格打法有着不可或缺的魅力。

喜茶也推出了16-25元左右的拿铁系列,虽然价格比较“亲民”,但从各大平台可以看到喜茶卖咖啡的接受度并不高,可能茶饮品牌做咖啡的基因确实有些冲突,但喜茶早已启动B计划,精品连锁咖啡品牌Seesaw的股东列表就有喜茶的一个位置。

嗅觉更为灵敏的蜜雪冰城早于2017年就开创了子品牌“幸运咖”,它走的是蜜雪冰城的低价路线,一杯现磨咖啡的价格仅需5元就能买到。

幸运咖一杯咖啡卖5元,%Arabica却将一杯咖啡卖到了65元,而在整个咖啡品类,65元并不是天花板,50-60元一杯的咖啡也不过是大众消费而已。消费者对于咖啡消费有着极高的容忍度,这或许也是饮品老板喜欢咖啡的原因之一。

咖啡有着比新茶饮更广的未来,这还在于咖啡是一个世界级品类,美式、意式、日式是我国咖啡市场较为大众的喝法,我们还注意到,越南咖啡目前在我国咖啡消费也逐步网红化,各类越式餐厅、东南亚菜系餐厅等也可见到越式咖啡。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新品类:中式咖啡的崛起,以Seesaw为例,门店除了常规的咖啡产品,其它的咖啡还加入了水果、干果、鲜花、五谷、芝士、茶等原料,此举有两个内涵:一是咖啡的新茶饮化,这能让喝喜茶的人直接转到Seesaw;二是茶作为原料混入了咖啡的阵营,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从奶茶到新茶饮之后的新路——纳入了新茶饮,新中式咖啡完成了系统化的打法升级。

之所以将之命名为新中式咖啡,是因为我们在全国各地的精品咖啡店看到了云南咖啡这个小众单品,这是精品咖啡豆本土化成熟后带来的新品,有了本土原料和本土产品的加入,再叠加新中式茶饮的产品玩法,新中式咖啡的逻辑才得以有了系统化的雏形。

我们还注意到了精品咖啡店的下沉,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小咖啡店不仅有着比连锁店更贵的咖啡机,甚至比连锁店还要讲究豆子的细腻风味,但从大众点评来看,精品咖啡在三四线城市的下沉之路并不顺利,大多品牌的生意一般,或许咖啡品类的下沉还欠些火候。

别迷信风口,咖啡品类的持久战才刚刚开始

咖啡之所以能卖出好价格,背后离不开品类工艺的支撑。消费者要喝一杯现磨咖啡,除了去咖啡店里购买或者外卖,此外就只能自己购买咖啡豆和咖啡设备,2C好点儿的咖啡机价格高达十万元,2B好点儿的咖啡机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挑选咖啡机也是一个技术活儿,美式咖啡机简单易用,虹吸壶和手冲壶需要一定的技术,通常是咖啡爱好者才去入手,而意式咖啡机不仅需要手艺和爱好,更需要小资情调。

所以严格来说,现磨咖啡并不亲民,而咖啡的发展史其实就是贵族饮品的平民化发展过程(中国茶也是如此,只不过中国茶的平民化及发展有一定的文化缓冲,它远没有咖啡那般“残忍”),且不说蜜雪冰城和幸运咖,在今天的快餐市场,麦当劳、肯德基也把现磨咖啡卖到了10元左右。

廉价的好咖啡是一个趋势,在电商平台,单是咖啡胶囊这一小类就有7万+商品,星巴克、雀巢、德龙等品牌就在其中竞争,以三顿半为例,它在京东平台的单品评价超过了20万+,单品的价格在8元左右,虽然价格比幸运咖还要贵,但它却打入了家庭、办公室以及户外场景。

从渠道来看,咖啡的触手极为丰富,消费者可以在各大平台买到咖啡饮品、速溶咖啡粉、冻干咖啡、咖啡浓缩液、咖啡粉,甚至是鲜萃咖啡液,这类单品的价格在4-10元左右;10-25元区间的咖啡消费被CoCo、喜茶之类的茶饮店和麦咖啡等品牌的现磨产品占据;25-60元区间的咖啡消费被星巴克、%Arabica、O.P.S.CAFé等专业咖啡品牌统治;高端咖啡则多见于西餐厅或者酒吧、酒店等。

可见咖啡品类的消费逻辑非常分明:

①便利层:高频、便利性消费、单品4-10元

对于10元以下的咖啡,用户愿意自己加奶、糖、酒、水,本质上是一种随处可得的消费需求。有意思的是,消费胶囊咖啡的这类群体也不乏咖啡爱好者,因为重度咖啡爱好者显然无法每天去星巴克喝一杯(不仅是价格,更是时间成本),目前随着优质咖啡豆变得随处可见,不少品质咖啡受众也进入了这个区间。

而随着大竞争的发展,便利咖啡的品质和便利性也会升级,便利咖啡未来还将逐步覆盖10-15元的咖啡消费区间。

②门店现磨层:大众消费、单品10-25元

这类消费者可能并不是特别爱喝咖啡,也懒得自己调制,那么多花个几块钱去瑞幸、CoCo这类门店买是很方便的,这类消费多以奶咖为主,消费者要的是提神和口感、并不太在意咖啡的原味。当然,一些咖啡爱好者路过也会去门店买一杯。

③精品咖啡/专业咖啡层:小资零售消费、单品25-60元

一杯饮品的价格超过了20元,消费者就要看到一定的消费必要性,它需要有门店的专业度做支撑,这类门店通常有专业的咖啡师,此区间的消费者会逐步关注咖啡的味道、咖啡豆的品类、咖啡师调制的专业度等。

对于人均40元左右的精品咖啡品牌,有些门店还对顾客卖起了咖啡豆,甚至可以提供豆子的研磨及分装服务。在这个消费区间,咖啡+酒、水果等新奇玩法也是常态产品。专业+好喝+味觉猎奇+性价比是此区间消费者最为看重的点。

④咖啡餐饮层:小资休闲消费、人均100元左右及以上

在60元左右及以上咖啡消费,我们看到大多附带有餐饮,消费者来喝咖啡不再是站着、不再是带走,他们可以坐在店里慢慢品尝、体验。此区间多见于五星级酒店、中高端西餐厅等。

回到品类本身,在奶茶和新茶饮之后,咖啡品类的风口是否已经来了?从以上四个层次来看,即使咖啡消费确实还大有空间,但市场的坑位已经被占满,咖啡行业的大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结语

从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来看,2021年在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馆,其数量远超美国纽约、巴黎、伦敦、日本东京等国际化城市,上海可以说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这意味着,咖啡品类的发展在当下还得看中国。

这让我们更加确认,咖啡品类在当下的风口其实是一场洗牌风暴,又或者说并没有什么咖啡风口,有的只是突如其来的品类全球化洗牌期而已。以过去的2021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的咖啡品类一共有24笔融资事件,除了常规融资,其中有5笔天使轮融资(包括种子轮)、6笔战略融资,新品牌携手资本进场,这必然加速了咖啡品类的竞争效率与竞争难度。

既然如此残酷,那为什么说咖啡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

回望过去,2010年左右,奶茶店在我国遍地开花,到了2020年左右,奶茶店已然被并入新茶饮,传统奶茶店在一线城市完全销声匿迹,即使是蜜雪冰城,它也是新茶饮的逻辑。到了2022年,我们看到了咖啡品类的新逻辑演变,咖啡品类也拿到了新茶饮递过来的接力棒,此时的咖啡品类不仅仅是在茶饮化,它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式咖啡这一新品类的冒头态势。

而在未来,新中式咖啡或许不仅要蚕食新中式茶饮的已有市场,它更是会将传统咖啡玩法打入冷宫。此外,咖啡和新茶饮并没有打得你死我活,它们选择了融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类。

筷玩思维预测,新中式咖啡可能只是一个过渡,饮品未来的趋势或将是完成新中式饮品的终极升级,它是对于咖啡和茶饮的“新时代化”,而这一未来,到底由谁来完成,是新中式咖啡的迈步还是新中式茶饮的发展重构?这在数年后自然会有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奶茶、新茶饮和咖啡品类加速融合,市场扩容、玩家层出不穷......

新茶饮走向后台,饮品的走向将由哪个品类来引导?

文|筷玩思维 王颖丽

2017-2018年前后,茶饮品牌(如喜茶、奈雪的茶、答案茶、鹿角巷、乐乐茶等)新秀在茶饮品类横空出世,一线城市消费者对于茶饮新秀的冒头应接不暇,他们不是在喜茶排队就是在奈雪的茶等品牌排队,在茶饮消费这个事儿上,消费者并没有所谓的忠诚度,但多方消费也让这些新品牌在那时风光无限,而怎料到了2022年,其它茶饮品牌的声量瞬时失去大势,大多门前冷落,就连顶流的奈雪的茶的股价也拦腰下跌,喜茶在不久前也被曝出了裁员的消息。

备受关注的品牌如此,那些默默无闻的门店更是难寻出路,或者说,这些品牌的发展剧变无不在阐明一个让大众不得不关注的趋势:新茶饮的大戏已然落下半幕。

问题在于:新茶饮走向后台,饮品的走向将由哪个品类来引导?作为世界饮料之一的咖啡会接过这一棒么?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将目光投向咖啡,从星巴克最新的财报可见,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最新的同店销售额、平均客单价等均有一定的下滑,这背后虽然有疫情的波动因素,但不可忽略的是,咖啡的世界级品牌好像也不好过。

有从业者明确指出,茶饮的戏确实没什么可看的了,未来新消费饮品还得看咖啡。

咖啡和新茶饮在当下同为新消费饮品,它们早前也难分难舍,而为什么饮品的聚光灯要转向咖啡?

奶茶、新茶饮、咖啡这三大品类味道相近,发展趋势及逻辑却各不相同

2017年,随着新茶饮品类强势走上舞台,奶茶品类也顺势退居幕后,但基于一定的发展脉络,新茶饮必然要包含奶茶品类的内涵。当然,我们今天说起奶茶,其实指的是新茶饮。

再反观咖啡,虽然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但它在中国走向大众也不过才二三十年而已。对于国人来说,新茶饮和咖啡其实都是新生物。

在筷玩思维(www.kwthink.cn)看来,对于咖啡这二三十年的先发历史可以忽略不计,我们需要理清楚的是,为什么说奶茶/新茶饮的大戏已然告一段落?新茶饮和咖啡到底有什么样的底层差异?

先从奶茶说起,说到奶茶或者新茶饮,这个品类通常会与中国茶混在一起,市场大多也会错把中国茶的文化嫁接到奶茶身上,但只要略加研究,我们就能发现中国茶与奶茶、新茶饮其实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要理清楚的是:中国茶只是奶茶、新茶饮的原料之一而已。

比如树木是实体书的主要原料之一,但一本书的价值并不太看重木材的品种,所以我们当然不能把中国茶和奶茶等混在一起,何况它们的客群、饮用方法、餐饮内涵、适用场景、文化记忆等均各不相同。

具体看来,奶茶是一种甜的、奶味类的零售茶饮品,新茶饮则是在奶茶的逻辑上加入了新鲜的水果等新原料(包括升级奶源等),客观的说,在注重品质的当下,奶茶的时代已然过去,而在新茶饮的逻辑下,它却将其工艺、流程越加个性化、复杂化,比如大多新茶饮品牌就有专门的水果处理岗位,涵盖给葡萄去皮、捣碎草莓等。

要说奶茶的时代已过去,主要原因是奶茶的定性限制导致的,有了新茶饮水果的加入,奶茶果味被剔除,它自然衰退为奶+茶+糖的原型的这一单一产品。不得不说,奶茶把产品多元化的光环给了新茶饮,给新茶饮赋予了生的机会,而新茶饮则顺势通过各种水果、椰汁、豆奶等原料的加入引发一定的多元个性化。

但这也让新茶饮的工序越来越繁杂,这导致其手工程度越来越高,人工成本也同样拉高了消费成本,在当下的新茶饮品类,它的价格动辄就是20元上下。

新茶饮品类越来越内卷,目前已逐步进化为水果茶,以北京的小满茶田为例,它主打十二颗车厘子做一杯奶茶,之后又推出了十六颗草莓做成的草莓炸弹,单品价格已到39元。再来看主打柠檬的王柠,它用好茶加好柠檬,将一杯柠檬茶卖到了20元上下。

奶茶的市场潜力已到尾声,这看起来不容置疑,而新茶饮关于定价路线、食材升级、玩法升级等的经营天花板也已然显现,就连早前的排队盛景今日也难得一见。

为什么奶茶、新茶饮会转向咖啡?从味型来看,咖啡的文化底蕴更为长远,在出品方面,它的工艺更为标准化,甚至可以直接出品(如美式),即使是拿铁等奶咖,它的出品也比新茶饮更加方便,再者,咖啡可以做成各种口味,调味也不局限于“糖”这一风味品,更为致命的是,咖啡可以做出和奶茶类似的味道,且还可以理所当然卖得比奶茶、新茶饮更贵。

硝烟四起也生机盎然,咖啡品类发展的新元素在悄然酝酿

人们总是要喝点什么,在喝腻了奶茶、新茶饮之后,咖啡或许会成为那个仅存的替代品。

我们发现,大多新茶饮品牌也早早或者一直在尝试咖啡产品,试图将咖啡当成新茶饮发展问题的解药。

以王柠为例,王柠的柠檬茶售价在18-21元之间,而推出的柠檬咖啡却将售价提高了26-28元,加入了咖啡,这对于王柠的价格打法有着不可或缺的魅力。

喜茶也推出了16-25元左右的拿铁系列,虽然价格比较“亲民”,但从各大平台可以看到喜茶卖咖啡的接受度并不高,可能茶饮品牌做咖啡的基因确实有些冲突,但喜茶早已启动B计划,精品连锁咖啡品牌Seesaw的股东列表就有喜茶的一个位置。

嗅觉更为灵敏的蜜雪冰城早于2017年就开创了子品牌“幸运咖”,它走的是蜜雪冰城的低价路线,一杯现磨咖啡的价格仅需5元就能买到。

幸运咖一杯咖啡卖5元,%Arabica却将一杯咖啡卖到了65元,而在整个咖啡品类,65元并不是天花板,50-60元一杯的咖啡也不过是大众消费而已。消费者对于咖啡消费有着极高的容忍度,这或许也是饮品老板喜欢咖啡的原因之一。

咖啡有着比新茶饮更广的未来,这还在于咖啡是一个世界级品类,美式、意式、日式是我国咖啡市场较为大众的喝法,我们还注意到,越南咖啡目前在我国咖啡消费也逐步网红化,各类越式餐厅、东南亚菜系餐厅等也可见到越式咖啡。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个新品类:中式咖啡的崛起,以Seesaw为例,门店除了常规的咖啡产品,其它的咖啡还加入了水果、干果、鲜花、五谷、芝士、茶等原料,此举有两个内涵:一是咖啡的新茶饮化,这能让喝喜茶的人直接转到Seesaw;二是茶作为原料混入了咖啡的阵营,这让我们似乎看到了从奶茶到新茶饮之后的新路——纳入了新茶饮,新中式咖啡完成了系统化的打法升级。

之所以将之命名为新中式咖啡,是因为我们在全国各地的精品咖啡店看到了云南咖啡这个小众单品,这是精品咖啡豆本土化成熟后带来的新品,有了本土原料和本土产品的加入,再叠加新中式茶饮的产品玩法,新中式咖啡的逻辑才得以有了系统化的雏形。

我们还注意到了精品咖啡店的下沉,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小咖啡店不仅有着比连锁店更贵的咖啡机,甚至比连锁店还要讲究豆子的细腻风味,但从大众点评来看,精品咖啡在三四线城市的下沉之路并不顺利,大多品牌的生意一般,或许咖啡品类的下沉还欠些火候。

别迷信风口,咖啡品类的持久战才刚刚开始

咖啡之所以能卖出好价格,背后离不开品类工艺的支撑。消费者要喝一杯现磨咖啡,除了去咖啡店里购买或者外卖,此外就只能自己购买咖啡豆和咖啡设备,2C好点儿的咖啡机价格高达十万元,2B好点儿的咖啡机从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

挑选咖啡机也是一个技术活儿,美式咖啡机简单易用,虹吸壶和手冲壶需要一定的技术,通常是咖啡爱好者才去入手,而意式咖啡机不仅需要手艺和爱好,更需要小资情调。

所以严格来说,现磨咖啡并不亲民,而咖啡的发展史其实就是贵族饮品的平民化发展过程(中国茶也是如此,只不过中国茶的平民化及发展有一定的文化缓冲,它远没有咖啡那般“残忍”),且不说蜜雪冰城和幸运咖,在今天的快餐市场,麦当劳、肯德基也把现磨咖啡卖到了10元左右。

廉价的好咖啡是一个趋势,在电商平台,单是咖啡胶囊这一小类就有7万+商品,星巴克、雀巢、德龙等品牌就在其中竞争,以三顿半为例,它在京东平台的单品评价超过了20万+,单品的价格在8元左右,虽然价格比幸运咖还要贵,但它却打入了家庭、办公室以及户外场景。

从渠道来看,咖啡的触手极为丰富,消费者可以在各大平台买到咖啡饮品、速溶咖啡粉、冻干咖啡、咖啡浓缩液、咖啡粉,甚至是鲜萃咖啡液,这类单品的价格在4-10元左右;10-25元区间的咖啡消费被CoCo、喜茶之类的茶饮店和麦咖啡等品牌的现磨产品占据;25-60元区间的咖啡消费被星巴克、%Arabica、O.P.S.CAFé等专业咖啡品牌统治;高端咖啡则多见于西餐厅或者酒吧、酒店等。

可见咖啡品类的消费逻辑非常分明:

①便利层:高频、便利性消费、单品4-10元

对于10元以下的咖啡,用户愿意自己加奶、糖、酒、水,本质上是一种随处可得的消费需求。有意思的是,消费胶囊咖啡的这类群体也不乏咖啡爱好者,因为重度咖啡爱好者显然无法每天去星巴克喝一杯(不仅是价格,更是时间成本),目前随着优质咖啡豆变得随处可见,不少品质咖啡受众也进入了这个区间。

而随着大竞争的发展,便利咖啡的品质和便利性也会升级,便利咖啡未来还将逐步覆盖10-15元的咖啡消费区间。

②门店现磨层:大众消费、单品10-25元

这类消费者可能并不是特别爱喝咖啡,也懒得自己调制,那么多花个几块钱去瑞幸、CoCo这类门店买是很方便的,这类消费多以奶咖为主,消费者要的是提神和口感、并不太在意咖啡的原味。当然,一些咖啡爱好者路过也会去门店买一杯。

③精品咖啡/专业咖啡层:小资零售消费、单品25-60元

一杯饮品的价格超过了20元,消费者就要看到一定的消费必要性,它需要有门店的专业度做支撑,这类门店通常有专业的咖啡师,此区间的消费者会逐步关注咖啡的味道、咖啡豆的品类、咖啡师调制的专业度等。

对于人均40元左右的精品咖啡品牌,有些门店还对顾客卖起了咖啡豆,甚至可以提供豆子的研磨及分装服务。在这个消费区间,咖啡+酒、水果等新奇玩法也是常态产品。专业+好喝+味觉猎奇+性价比是此区间消费者最为看重的点。

④咖啡餐饮层:小资休闲消费、人均100元左右及以上

在60元左右及以上咖啡消费,我们看到大多附带有餐饮,消费者来喝咖啡不再是站着、不再是带走,他们可以坐在店里慢慢品尝、体验。此区间多见于五星级酒店、中高端西餐厅等。

回到品类本身,在奶茶和新茶饮之后,咖啡品类的风口是否已经来了?从以上四个层次来看,即使咖啡消费确实还大有空间,但市场的坑位已经被占满,咖啡行业的大竞争,其实才刚刚开始。

结语

从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来看,2021年在上海共有6913家咖啡馆,其数量远超美国纽约、巴黎、伦敦、日本东京等国际化城市,上海可以说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这意味着,咖啡品类的发展在当下还得看中国。

这让我们更加确认,咖啡品类在当下的风口其实是一场洗牌风暴,又或者说并没有什么咖啡风口,有的只是突如其来的品类全球化洗牌期而已。以过去的2021年为例,这一年我国的咖啡品类一共有24笔融资事件,除了常规融资,其中有5笔天使轮融资(包括种子轮)、6笔战略融资,新品牌携手资本进场,这必然加速了咖啡品类的竞争效率与竞争难度。

既然如此残酷,那为什么说咖啡的新故事才刚刚开始?

回望过去,2010年左右,奶茶店在我国遍地开花,到了2020年左右,奶茶店已然被并入新茶饮,传统奶茶店在一线城市完全销声匿迹,即使是蜜雪冰城,它也是新茶饮的逻辑。到了2022年,我们看到了咖啡品类的新逻辑演变,咖啡品类也拿到了新茶饮递过来的接力棒,此时的咖啡品类不仅仅是在茶饮化,它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式咖啡这一新品类的冒头态势。

而在未来,新中式咖啡或许不仅要蚕食新中式茶饮的已有市场,它更是会将传统咖啡玩法打入冷宫。此外,咖啡和新茶饮并没有打得你死我活,它们选择了融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品类。

筷玩思维预测,新中式咖啡可能只是一个过渡,饮品未来的趋势或将是完成新中式饮品的终极升级,它是对于咖啡和茶饮的“新时代化”,而这一未来,到底由谁来完成,是新中式咖啡的迈步还是新中式茶饮的发展重构?这在数年后自然会有答案。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