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海底捞正在“亏空家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海底捞正在“亏空家底”?

深渊or蝶变,这是个问题。

文|超新星财经

炎炎夏日,也无法阻挡火锅爱好者们的脚步,手头的项目终于完美收尾,Jesse就迫不及待地和闺蜜相约去吃火锅。只是在选择去哪家的时候大家犹豫了,原本每次火锅必去的海底捞突然“不香”了。

“海底捞现在的性价比太低了,以前老是去,但现在再去感觉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吃点新鲜的啊。”Jesse笑着说。

曾以服务铸造神话的海底捞,如今似乎要跌落神坛了。

8月14日晚间,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数据显示,海底捞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亏损局面。截止目前海底捞的股价也仍处于“破发”状态,低于发行价17.8港元。

01 亏损延续,门店减少

海底捞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预计不低于人民币167亿元,对比2021年同期收入约为人民币201亿元,同比减少不超过17%,净利润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亏损局面,净亏损预计为2.25亿至2.97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9650万元。

针对此次的营收下降和亏损,海底捞称主要是由于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响下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导致的客流量减少,以及因“啄木鸟”计划餐厅数量减少。由于部分门店关停及新冠疫情影响,发生的处置长期资产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2.55亿元至3.27亿元;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

此次发布的预警延续了去年的亏损,或许也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内。营收下降,持续亏损,海底捞陷入目前的窘境,与此前制定的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关系。

海底捞自2018年在港股上市以来,一直采取高速扩张策略,2018年海底捞的门店净增数量为193家,到2019年他们的门店净增数量就达到302家。

2020年,疫情之下,餐饮业陷入谷底,但海底捞却反其道而行之,时任CEO张勇称疫情将在三个月内结束,开始大规模开店,新开门店544家,对“疫情后旺季”的到来充满信心,以为能吃到了红利,却成了2021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意识到此举有问题后,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股东大会上反思:“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但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有些店还受疫情影响开不了。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为了解决对市场的误判大规模开店带来的影响,海底捞推出了“啄木鸟计划”,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收缩业务扩张,在公司经营状况全面改善前,公司将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平均翻台率未达到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分店。

根据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2021年报显示,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增长43.7%,亏损41.6亿元,亏损主要发生在下半年,几乎把上市三年的累计净利润一把亏光,股价也一路下行,可以称之为海底捞上市以来的至暗时刻。

虽然,海底捞已经对误判做出了相对应的补救措施,但盲目开店带来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海底捞何时能结束目前的亏损状态,还未可知。

02 多方面自救

为了弥补当前的亏损,在闭店的同时海底捞也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试图自救。发力预制菜、外卖等业务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今年上半年,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大量连锁餐饮企业的堂食业务,未得到有力恢复,海底捞各门店根据所在位置的防控要求、市场民生与消费需求,整合海底捞集团资源,发挥蜀海、颐海等食材供应链、调味料与方便食品关联公司的优势,开展便民服务和餐饮保供。

同时,海底捞打通线上线下流量,据悉,至今年6月份,全国的海底捞门店都已在“捞点好货”小程序上线,并开展外送服务。门店端全面展开私域流量运营,以社群沟通的方式积极满足顾客用餐需求。

不过从以往的业绩可以看到,2021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为7.06亿元,所占总收入的比例为1.7%,与2020年2.5%的占比相较有所下滑,且占整体营收的比重并不算高,对业绩的整体增长拉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6月中旬,海底捞还入局了预制菜行业,门店以及自有平台“捞点好货”上线小龙虾等产品。门店还推出了精酿啤酒等自有品牌饮品进行销售。

除了店内增加的品类外,海底捞还在积极探索多品牌经营。截至2021年底,除海底捞餐厅外,还拥有若干自营餐厅如汉舍中国菜、十八汆面馆、五谷三餐及苗师兄炒鸡等。但都反响不大,想要出圈,似乎很难。

另外海底捞着急将特海国际拆分上市,或许也是其自救的一种方式。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特海国际所占的门店数仅为海底捞总门店数的7%,但却贡献了将近25%的亏损,2021年海底捞年内亏损41.6亿元,海外业务亏损10.2亿元。

亏损业务的分拆和上市,不仅可以使海底捞的财报相对好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股东的安抚。

虽然海底捞一直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自救,但目前来看,作用并不明显。

03 春天有多远?

事实上,业绩亏损的餐饮企业并不只有海底捞一家,整个餐饮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

除海底捞外,同赛道的火锅企业呷哺呷哺,8月14日也发布了盈利预警。数据显示,呷哺呷哺预计上半年录得收入21.6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减少29%;上半年的净亏损预计将在2.7亿元至2.9亿元之间,而呷哺呷哺上一年同期的净亏损为0.47亿元,同比亏损扩大了约474.47%至517.02%。

预警中同样提到了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不仅只有火锅企业受到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餐饮行业的收入为20040亿元,同比下降7.7%;限额以上餐饮的收入4879亿元,同比下降7.8%。

在市场环境不友好的情况下,海底捞还要面临行业内同类型企业的竞争。

曾把海底捞当作“前辈”的巴奴毛肚火锅被粉丝一再“追捧”,有望成为下一个上市火锅企业的捞王、七欣天,相继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全力冲击IPO。消费者不会背叛火锅,不代表他们不会背叛海底捞。相反,他们可能在性价比、口味、风格、品牌上,选择“见异思迁”。

面对市场上的夹击,海底捞持续推行的“啄木鸟计划”,以及目前展开的各方面自救是否能带领海底捞走出亏损的深渊,还未可知。

最后,Jesse和闺蜜选择了商场里一家新开的四川火锅,“都体验体验嘛,不好吃下次不来就是了”Jesse如是说。

没有所谓“永远的神”,那些看似稳如泰山行业top品牌,都在悄无声处默默迭代,甚至不惜“壮士断腕”,以期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毕竟,消费者从来都是“无情”且“善变”的。

海底捞如此,商业也是如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海底捞

5.1k
  • 海底捞回应“虾滑疑吃出蛆”:为虾筋组织,已陪顾客上报市场监管部门
  • 【特写】消费券“喂饱”了上海餐饮行业,但没完全饱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海底捞正在“亏空家底”?

深渊or蝶变,这是个问题。

文|超新星财经

炎炎夏日,也无法阻挡火锅爱好者们的脚步,手头的项目终于完美收尾,Jesse就迫不及待地和闺蜜相约去吃火锅。只是在选择去哪家的时候大家犹豫了,原本每次火锅必去的海底捞突然“不香”了。

“海底捞现在的性价比太低了,以前老是去,但现在再去感觉没什么意思,还不如吃点新鲜的啊。”Jesse笑着说。

曾以服务铸造神话的海底捞,如今似乎要跌落神坛了。

8月14日晚间,海底捞发布盈利预警,数据显示,海底捞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亏损局面。截止目前海底捞的股价也仍处于“破发”状态,低于发行价17.8港元。

01 亏损延续,门店减少

海底捞发布的盈利预警显示,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预计不低于人民币167亿元,对比2021年同期收入约为人民币201亿元,同比减少不超过17%,净利润将延续去年下半年以来的亏损局面,净亏损预计为2.25亿至2.97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9650万元。

针对此次的营收下降和亏损,海底捞称主要是由于2022年3月至5月,新冠疫情影响下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导致的客流量减少,以及因“啄木鸟”计划餐厅数量减少。由于部分门店关停及新冠疫情影响,发生的处置长期资产一次性损失、减值损失等合计约2.55亿元至3.27亿元;若干餐厅停止营业或暂停堂食服务,但仍有固定开支及员工成本产生。

此次发布的预警延续了去年的亏损,或许也在许多人的意料之内。营收下降,持续亏损,海底捞陷入目前的窘境,与此前制定的发展策略有一定的关系。

海底捞自2018年在港股上市以来,一直采取高速扩张策略,2018年海底捞的门店净增数量为193家,到2019年他们的门店净增数量就达到302家。

2020年,疫情之下,餐饮业陷入谷底,但海底捞却反其道而行之,时任CEO张勇称疫情将在三个月内结束,开始大规模开店,新开门店544家,对“疫情后旺季”的到来充满信心,以为能吃到了红利,却成了2021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意识到此举有问题后,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股东大会上反思:“2020年6月份我判断疫情在9月份就结束,但是直到今天为止,我们有些店还受疫情影响开不了。我对趋势的判断错了,去年6月我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为了解决对市场的误判大规模开店带来的影响,海底捞推出了“啄木鸟计划”,持续关注经营业绩不佳门店,强化内部管理和考核机制,收缩业务扩张,在公司经营状况全面改善前,公司将适时收缩集团的业务扩张计划,平均翻台率未达到4次/天,原则上不会规模化开设新的分店。

根据今年3月,海底捞发布2021年报显示,海底捞实现收入411.1亿元,同比增长43.7%,亏损41.6亿元,亏损主要发生在下半年,几乎把上市三年的累计净利润一把亏光,股价也一路下行,可以称之为海底捞上市以来的至暗时刻。

虽然,海底捞已经对误判做出了相对应的补救措施,但盲目开店带来的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海底捞何时能结束目前的亏损状态,还未可知。

02 多方面自救

为了弥补当前的亏损,在闭店的同时海底捞也在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试图自救。发力预制菜、外卖等业务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今年上半年,部分地区疫情反复,包括海底捞在内的大量连锁餐饮企业的堂食业务,未得到有力恢复,海底捞各门店根据所在位置的防控要求、市场民生与消费需求,整合海底捞集团资源,发挥蜀海、颐海等食材供应链、调味料与方便食品关联公司的优势,开展便民服务和餐饮保供。

同时,海底捞打通线上线下流量,据悉,至今年6月份,全国的海底捞门店都已在“捞点好货”小程序上线,并开展外送服务。门店端全面展开私域流量运营,以社群沟通的方式积极满足顾客用餐需求。

不过从以往的业绩可以看到,2021年,海底捞外卖业务收入为7.06亿元,所占总收入的比例为1.7%,与2020年2.5%的占比相较有所下滑,且占整体营收的比重并不算高,对业绩的整体增长拉动作用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6月中旬,海底捞还入局了预制菜行业,门店以及自有平台“捞点好货”上线小龙虾等产品。门店还推出了精酿啤酒等自有品牌饮品进行销售。

除了店内增加的品类外,海底捞还在积极探索多品牌经营。截至2021年底,除海底捞餐厅外,还拥有若干自营餐厅如汉舍中国菜、十八汆面馆、五谷三餐及苗师兄炒鸡等。但都反响不大,想要出圈,似乎很难。

另外海底捞着急将特海国际拆分上市,或许也是其自救的一种方式。

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底,特海国际所占的门店数仅为海底捞总门店数的7%,但却贡献了将近25%的亏损,2021年海底捞年内亏损41.6亿元,海外业务亏损10.2亿元。

亏损业务的分拆和上市,不仅可以使海底捞的财报相对好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股东的安抚。

虽然海底捞一直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自救,但目前来看,作用并不明显。

03 春天有多远?

事实上,业绩亏损的餐饮企业并不只有海底捞一家,整个餐饮行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影响。

除海底捞外,同赛道的火锅企业呷哺呷哺,8月14日也发布了盈利预警。数据显示,呷哺呷哺预计上半年录得收入21.6亿元,与上一年同期相比减少29%;上半年的净亏损预计将在2.7亿元至2.9亿元之间,而呷哺呷哺上一年同期的净亏损为0.47亿元,同比亏损扩大了约474.47%至517.02%。

预警中同样提到了疫情对企业的影响。

不仅只有火锅企业受到影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餐饮行业的收入为20040亿元,同比下降7.7%;限额以上餐饮的收入4879亿元,同比下降7.8%。

在市场环境不友好的情况下,海底捞还要面临行业内同类型企业的竞争。

曾把海底捞当作“前辈”的巴奴毛肚火锅被粉丝一再“追捧”,有望成为下一个上市火锅企业的捞王、七欣天,相继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全力冲击IPO。消费者不会背叛火锅,不代表他们不会背叛海底捞。相反,他们可能在性价比、口味、风格、品牌上,选择“见异思迁”。

面对市场上的夹击,海底捞持续推行的“啄木鸟计划”,以及目前展开的各方面自救是否能带领海底捞走出亏损的深渊,还未可知。

最后,Jesse和闺蜜选择了商场里一家新开的四川火锅,“都体验体验嘛,不好吃下次不来就是了”Jesse如是说。

没有所谓“永远的神”,那些看似稳如泰山行业top品牌,都在悄无声处默默迭代,甚至不惜“壮士断腕”,以期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毕竟,消费者从来都是“无情”且“善变”的。

海底捞如此,商业也是如此。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