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未来之城”未来产业:上海临港三年来已落地上百家AI企业| 前沿产业看三年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未来之城”未来产业:上海临港三年来已落地上百家AI企业| 前沿产业看三年

作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核心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在过去3年迅猛发展。新片区将力争再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0000到30000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方卓然

自动驾驶接驳小巴车队满载着乘客在滴水湖畔游览;手机一键下单,约上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机器人“小特”在湖边与游客对话交流……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正深刻并将持续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产业变革势不可挡。

作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核心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在过去三年迅猛发展。

“第一次来到临港,我就觉得,要不了多久,这里一定会成为上海的一个重要发展支点。”2019年4月,上海闪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闪马智能”)在临港注册成立。这笔面向未来发起的投资,闪马智能CEO彭垚判断得很准确。

四个月后的2019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

“我一直非常看好临港。”彭垚说。作为“AI+交通”赛道的领跑企业,“闪马智能”一开始就看中了人工智能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的生机,“临港地理位置特别,有‘海陆空’优势。这里承载着国家战略,‘未来之城’的发展规划,令人心潮澎湃。”

说到临港的优势,彭垚认为,芯片研发测试公司在临港新片区已经实现了集聚效应;同时,临港具备汽车制造、新能源、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产业优势,易于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他判断,下一代人工智能行业较以往的基础性试点,会做出更加深度的方案和更具有颠覆性的创新,目的是让人工智能成为赋能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工具。在他看来,智能交通行业是一个未来性产业,这与临港新片区“未来之城”的定位不谋而合。

不久的未来,闪马智能希望协助临港对现有道路进行智能化升级。彭垚指出,未来识别交通问题的AI将变得更加准确,道路作业也可以借力AI更加高效。“我相信,这些关于智能城市的设想很快会在临港新片区成为现实。”

闪马智能团队合影。图片来源:受访者

2022年8月15日,在滴水湖环湖西一路上,几辆蓝色的商汤无人驾驶小巴满载乘客出发,在一条600多米长的环形路线上稳稳通过4个左拐路口和1个直行路口,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

AI软件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已将临港新片区作为智能汽车研发测试和项目落地的“大本营”。商汤绝影智能驾驶平台以商汤AI大装置为基石,通过智能车舱、量产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接驳及车路协同构成全栈体系,让汽车拥有“最强大脑”。

商汤绝影高级解决方案经理陈东介绍,自动驾驶小巴搭载了商汤L4级自动驾驶系统,定位城市微循环公交,适用于在开放道路上短途高频次的循环接驳场景,可以作为城市交通主动脉“最后一公里”的补充,也适用于园区、景区、校区、机场等内部有短途接驳需求的场景。

基于商汤科技在感知智能、决策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积淀,商汤绝影自动驾驶接驳小巴能够在开放道路上和复杂天气情况下实现安全、可靠、舒适的自动驾驶功能。

商汤科技车路协同商务副总裁陈治华透露,未来,商汤绝影L4级自动驾驶小巴将在临港进行常规化运营,有望连接临港新片区更多样的应用场景和服务,进一步升级迭代自动驾驶能力,向无人化商业运营不断迈进。

商汤无人驾驶小巴环滴水湖。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此一个月前,随着三辆智能重卡驶上东海大桥专用车道,东海大桥自动驾驶测试专用道管理措施开始实施。与此同时,上汽友道智途5G+L4智能重卡东海大桥队列跟驰“减员化”运营测试正式启动。

这是国内首次在开放道路上开展的“减员化”测试,也是自动驾驶商业化探索实质性“无人化”运营的里程碑式节点。

友道智途CEO王瑞透露,将在东海大桥逐步走向全场景无人化。“五辆车的编组,本来要10个安全员,前几年我们减到了5个安全员,到年底我们会减到两个。”

他指出,从各种意义上讲,临港新片区的政策环境、产业集群、应用场景,都是友道智途发展至今的重要推动力。

自动驾驶系统在解决底层架构和大部分技术问题后,就从科学领域进入了工程学领域。人工智能企业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地测试、训练、迭代、更新智能算法,直到所有未被预先考量的边缘场景全都涌现,才能攻坚最关键的“最后5%”长尾问题。

因此,洋山港和东海大桥成为自动驾驶企业天然的测试场。四期港口、三十多公里长的大桥,涵盖了巡库、过闸机、变道、上下匝道……王瑞认为,临港新片区的场景最丰富、最复杂,在这里进行路测,能使算法高效优化。

过去三年,临港新片区已基本实现243条、549km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开放,累计有效测试里程237.2万公里。

无人驾驶卡车在东海大桥。图片来源:受访者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临港新片区政策的接连突破。

2020年10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若干政策》印发,临港新片区推出10大支持举措,着重提出支持打造和丰富世界级的场景应用,吸引全球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新片区“先试先行”,打造一批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创新应用。

2022年8月18日,一座全新的人工智能产业园“滴水湖AI创新港”正式启动。到 2025 年,临港新片区将基本形成“滴水湖 AI 创新港”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产城融合区骨干道路车路协同覆盖率达到 100%,新型智慧社区达到 10 个,智慧应用场景达到 60 个。

王瑞认为,“滴水湖AI创新港”的启动体现了临港新片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视,友道智途也希望能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反哺新片区,帮助洋山港、东海大桥、各个产业园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运转。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陆瑜介绍,目前,临港新片区已落地包括商汤、寒武纪、地平线、燧原、智臻智能(小i机器人)、图森未来等上百家企业,2021年产业规模达28.5亿元。

未来,自动驾驶场景应用将逐步打开。陆瑜透露,临港新片区将利用高速道路、东海大桥、园区、港口、公开水域等丰富的场景优势和道路测试全域开放的优势,启动车路协同智慧化改造,全力推动自动驾驶场景示范落地。

根据日前发布的《临港新片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新片区将力争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0000到30000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未来之城”未来产业:上海临港三年来已落地上百家AI企业| 前沿产业看三年

作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核心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在过去3年迅猛发展。新片区将力争再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0000到30000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

图片来源:Pexels

记者 方卓然

自动驾驶接驳小巴车队满载着乘客在滴水湖畔游览;手机一键下单,约上一辆自动驾驶出租车;智能机器人“小特”在湖边与游客对话交流……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正深刻并将持续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科技浪潮席卷而来,产业变革势不可挡。

作为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核心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在过去三年迅猛发展。

“第一次来到临港,我就觉得,要不了多久,这里一定会成为上海的一个重要发展支点。”2019年4月,上海闪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闪马智能”)在临港注册成立。这笔面向未来发起的投资,闪马智能CEO彭垚判断得很准确。

四个月后的2019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

“我一直非常看好临港。”彭垚说。作为“AI+交通”赛道的领跑企业,“闪马智能”一开始就看中了人工智能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的生机,“临港地理位置特别,有‘海陆空’优势。这里承载着国家战略,‘未来之城’的发展规划,令人心潮澎湃。”

说到临港的优势,彭垚认为,芯片研发测试公司在临港新片区已经实现了集聚效应;同时,临港具备汽车制造、新能源、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产业优势,易于促进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他判断,下一代人工智能行业较以往的基础性试点,会做出更加深度的方案和更具有颠覆性的创新,目的是让人工智能成为赋能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工具。在他看来,智能交通行业是一个未来性产业,这与临港新片区“未来之城”的定位不谋而合。

不久的未来,闪马智能希望协助临港对现有道路进行智能化升级。彭垚指出,未来识别交通问题的AI将变得更加准确,道路作业也可以借力AI更加高效。“我相信,这些关于智能城市的设想很快会在临港新片区成为现实。”

闪马智能团队合影。图片来源:受访者

2022年8月15日,在滴水湖环湖西一路上,几辆蓝色的商汤无人驾驶小巴满载乘客出发,在一条600多米长的环形路线上稳稳通过4个左拐路口和1个直行路口,将乘客安全送达目的地。

AI软件独角兽企业商汤科技已将临港新片区作为智能汽车研发测试和项目落地的“大本营”。商汤绝影智能驾驶平台以商汤AI大装置为基石,通过智能车舱、量产智能驾驶、自动驾驶接驳及车路协同构成全栈体系,让汽车拥有“最强大脑”。

商汤绝影高级解决方案经理陈东介绍,自动驾驶小巴搭载了商汤L4级自动驾驶系统,定位城市微循环公交,适用于在开放道路上短途高频次的循环接驳场景,可以作为城市交通主动脉“最后一公里”的补充,也适用于园区、景区、校区、机场等内部有短途接驳需求的场景。

基于商汤科技在感知智能、决策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积淀,商汤绝影自动驾驶接驳小巴能够在开放道路上和复杂天气情况下实现安全、可靠、舒适的自动驾驶功能。

商汤科技车路协同商务副总裁陈治华透露,未来,商汤绝影L4级自动驾驶小巴将在临港进行常规化运营,有望连接临港新片区更多样的应用场景和服务,进一步升级迭代自动驾驶能力,向无人化商业运营不断迈进。

商汤无人驾驶小巴环滴水湖。图片来源:受访者

在此一个月前,随着三辆智能重卡驶上东海大桥专用车道,东海大桥自动驾驶测试专用道管理措施开始实施。与此同时,上汽友道智途5G+L4智能重卡东海大桥队列跟驰“减员化”运营测试正式启动。

这是国内首次在开放道路上开展的“减员化”测试,也是自动驾驶商业化探索实质性“无人化”运营的里程碑式节点。

友道智途CEO王瑞透露,将在东海大桥逐步走向全场景无人化。“五辆车的编组,本来要10个安全员,前几年我们减到了5个安全员,到年底我们会减到两个。”

他指出,从各种意义上讲,临港新片区的政策环境、产业集群、应用场景,都是友道智途发展至今的重要推动力。

自动驾驶系统在解决底层架构和大部分技术问题后,就从科学领域进入了工程学领域。人工智能企业通过机器学习不断地测试、训练、迭代、更新智能算法,直到所有未被预先考量的边缘场景全都涌现,才能攻坚最关键的“最后5%”长尾问题。

因此,洋山港和东海大桥成为自动驾驶企业天然的测试场。四期港口、三十多公里长的大桥,涵盖了巡库、过闸机、变道、上下匝道……王瑞认为,临港新片区的场景最丰富、最复杂,在这里进行路测,能使算法高效优化。

过去三年,临港新片区已基本实现243条、549km自动驾驶测试道路开放,累计有效测试里程237.2万公里。

无人驾驶卡车在东海大桥。图片来源:受访者

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后,是临港新片区政策的接连突破。

2020年10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集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若干政策》印发,临港新片区推出10大支持举措,着重提出支持打造和丰富世界级的场景应用,吸引全球人工智能最新成果在新片区“先试先行”,打造一批面向全球、面向未来的创新应用。

2022年8月18日,一座全新的人工智能产业园“滴水湖AI创新港”正式启动。到 2025 年,临港新片区将基本形成“滴水湖 AI 创新港”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产城融合区骨干道路车路协同覆盖率达到 100%,新型智慧社区达到 10 个,智慧应用场景达到 60 个。

王瑞认为,“滴水湖AI创新港”的启动体现了临港新片区对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视,友道智途也希望能以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反哺新片区,帮助洋山港、东海大桥、各个产业园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运转。

据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高科处副处长陆瑜介绍,目前,临港新片区已落地包括商汤、寒武纪、地平线、燧原、智臻智能(小i机器人)、图森未来等上百家企业,2021年产业规模达28.5亿元。

未来,自动驾驶场景应用将逐步打开。陆瑜透露,临港新片区将利用高速道路、东海大桥、园区、港口、公开水域等丰富的场景优势和道路测试全域开放的优势,启动车路协同智慧化改造,全力推动自动驾驶场景示范落地。

根据日前发布的《临港新片区大力培育人工智能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新片区将力争用3年时间,集聚AI人才20000到30000人,汇集企业500家,产业规模升至500亿元。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