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驴,一个憨态可掬的家伙,我对它的认识很长时间都停留在“阿凡提倒骑小毛驴”的故事上。直到这次,来到东阿县,吃到驴肉,见到毛驴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我才深刻体会到了“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的含义——毛驴的珍贵,除了驴肉,更在于它们身上那层黑乎乎的皮。
7月30日,一场由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滋补养生体验游带我来到了阿胶的故乡——山东省东阿县。回顾这两天与毛驴的每一次“约会”,东阿阿胶人的匠心处处尽显。
匠心之一:每片驴肉都薄如蝉翼
“这是驴腱肉,涮30秒就能吃了。”“锅里的驴骨汤可以先尝一下,非常营养。”“驴耳馄饨是指它的外形像驴耳朵。”……
在东阿阿胶城的福寿宫里,一顿热气腾腾的、极具当地特色的驴肉火锅宴正在进行,服务员耐心地介绍每上的一道食材,她们面带微笑,统一穿着民国式服装,不厌其烦地为我们解答每一个疑问。
火锅是一人一份的小锅,用驴骨汤作为汤底。据介绍,这里的驴肉都取自东阿黑毛驴,肉质新鲜。驴肉被细分为脊肉、颈肉、肋肉、腿肉、腱子肉等,每一片肉都薄如蝉翼。足够细心的话,你会发现,每只小火锅的电磁炉上都有一行字提醒,告诉我们只要涮30秒,肉就能吃了。每片肉在雪白的汤底里一涮,时间一到,即使肉色依旧是红色,但吃起来鲜嫩可口,别有一番风味。
吃到尽兴处,盘子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桌子上却不像以前吃火锅堆积成山的样子,而是如开始一样。仔细观察才发现,每桌都有服务员全程服务,每当谁的旁边盘子满了、饮料喝完了,她们准会及时送上服务。
东阿阿胶城由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建造,而福寿宫是东阿阿胶城里的一个类似四合院的宅子,精致而典雅。从这顿全驴火锅宴中,每一个细节都让我切实体验到了东阿阿胶人的匠心。
匠心之二:每只毛驴都有性格
在国家黑毛驴繁育中心,我们见到了传说中的黑毛驴,个头比一般的毛驴高大,通体发黑,毛色发亮。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一只被称为“黑驴王子”的黑驴。
“黑驴王子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的,今年3岁,它是这里最帅气、最漂亮,肌肉最均匀的驴了。”讲解员说,“瞧,还有双眼皮呢。”
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在长期的饲养观察中,他们发现不仅是公驴与母驴,其实每头驴都有自己的个性。根据不同的特性,他们专门安排了不同的养殖区,比如:公驴不能放在同一个栏里,容易打架,只能一头公驴一个栏;而母驴性格比较温和,可以放在同一个栏里。走进母驴养殖区,我们看到,左边一栏全是怀孕的母驴,右边一栏是已经生产完的母驴。据悉,之所以这么分配,是为了便于它们之间的沟通。怀孕的母驴可以分享彼此的孕期感受、饮食情况等。
除了生活区域,毛驴们还有自己的运动场、休息区,在饮食上,养殖基地还有黑麦草、苜宿草示范种植区,保证毛驴们的营养供给。
走访中,我们了解到,这里的每头驴都以15位编号的形式区分开来,每一盒“东阿阿胶”都能通过编号追溯到最源头的驴身上。
匠心之三:每块驴皮都是珍宝
“驴的全身都是宝,就连驴粪,也不例外。”当地的一个农户说,“养一头驴就相当于多种一亩地。” “东阿阿胶”作为滋补上品,驴皮是其重要的原料。在东阿县民间就流传着这么一首民谣“小黑驴儿,白肚皮,粉鼻子粉眼儿小灰蹄儿,琉璃井旁走三遭,皇家坊里去打滚,冬至宰杀取其皮儿,熬胶得用东阿水儿。”从这里,关于阿胶的制作,我们也可以听出一二。
在由国际顶尖大师精心设计的东阿阿胶透明工厂里,透过玻璃,我们看到了阿胶制作过程的其中一步——“擦胶”。只见流水线上的女工不时拿起一块差不多已是成品的阿胶块,然后另一只手从旁边的热水中取出粗棉布,对阿胶块进行擦拭,她们不断循环同样的动作,娴熟又专业。看似简单的工作,却要求甚高。讲解员介绍,“擦胶”是阿胶制作过程中一道非常传统的工序,需将胶块的六面擦至光亮,且显现出直而明显的粗布纹理,最终使胶块呈现出“布纹清晰、色如琥珀”的外貌特征。而且为保持传统工艺的传承,此环节都由“女将”完成。
据悉,中国中药协会阿胶专业委员会轮值主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玉峰从16岁开始跟着同兴堂第七代传人刘绪香学习制胶“秘籍”。泡皮、切皮、化皮、熬汁、浓缩、凝胶、切胶、晾胶、擦胶全套制胶技法学下来,少则需要四五个月,多则一年。
东阿阿胶的故事,其实也是每一头黑毛驴的故事。在秦玉峰的带领下,东阿阿胶不仅建成了二十个毛驴药材标准养殖示范基地,还重建了中华驴产业。无数的养殖户因此受益,东阿阿胶驴皮资源的紧张也因此得到缓解。在通往东阿县的道路两旁,我们还看到了这样的标语:“把东阿黑毛驴当药材养。”
如今,打开一张中国地图,遍布着东阿阿胶的原料基地。从甘肃的山丹军马场,到内蒙古的呼伦贝尔,从辽宁的朝阳原料基地,到青海的海西原料基地,毛驴养殖,从中国开始,一直走向世界。
这是东阿阿胶的步伐,每一步都独具匠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