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科院院士张钹:机器人的目标是完成任务,不一定要“仿人” | 世界机器人大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科院院士张钹:机器人的目标是完成任务,不一定要“仿人” | 世界机器人大会

人工智能追求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机器人的目标则是完成专项任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月伦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与小米先后官宣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最新研发进展,引发行业广泛讨论。在专家看来,“仿人”并不是机器人的目标,许多人忽略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在819日举办的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会领航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乔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共同探讨了未来机器人研发的目标、路径和挑战,有关机器人是否要走向仿人的道路,以及人工智能仿人带来的伦理问题成为了此次对话的焦点。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张钹指出,两者的差别在于追求目标不同,人工智能用机器来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追求与人类行为越来越高的相似性,而机器人把模拟人类作为手段,目标是协助完成任务。

张钹进一步解释称,相比之下,机器人更加强调功能性,本质上是机器,并不一定非要仿人。由于一些材料问题没有解决,目前大多数机器人本体难以做到仿人,而是建立在电机加齿轮传动的基础上。

机器人正逐渐从服务于人,走向替代人完成复杂工作。张钹对此表示,机器人的未来形态多种多样,但目前看来不会出现和人一样能够完成各类不同工作的通用机器人,主要还是专用领域的机器人,例如手术机器人、起重机器人等。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交集主要在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方面,涵盖传感器、控制系统、环境感知等技术。目前,特斯拉、小米和小鹏汽车推出的仿生机器人均为智能机器人。

围绕智能机器人的仿生,“机器人是否会产生意识或是失控,甚至智能超过人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对此,王天然认为,目前谈机器人统治人类过于科幻了,人造的机器几乎不会达到这个程度。但未来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可以从类似主仆发展为伙伴。例如,协作机器人和人的关系,可以发展成师徒,机器人跟人类学习,再帮忙干活。

乔红提及,机器人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功能需求倒推“如何实现”的问题,另一类是从人类已有的机理出发,思考这一机理是否有必要复制于机器人。

她解释称,例如,有无自我目标,是机器人和人类的一个明显区别。机器人没有自我目标的原因之一是它没有真实的情绪,目前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由人脑杏仁核和前额叶控制的情绪,但我们先要思考机器人是否需要复制这一特性。

张钹对智能机器人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智能机器人面临三大伦理难题,一是标准和法规问题,如何判定机器人行为的道德,本身就颇有争议;二是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来说,需要追求更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这必然要付出一个代价,即不可控性;三是即使遵守人为规定,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数字驱动的相关技术,仍会具有不可预测性,易造成意外伤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科院院士张钹:机器人的目标是完成任务,不一定要“仿人” | 世界机器人大会

人工智能追求与人类行为的相似性,机器人的目标则是完成专项任务。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王月伦

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与小米先后官宣人形仿生机器人的最新研发进展,引发行业广泛讨论。在专家看来,“仿人”并不是机器人的目标,许多人忽略了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区别。

在819日举办的2022年世界机器人大会领航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钹、乔红,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共同探讨了未来机器人研发的目标、路径和挑战,有关机器人是否要走向仿人的道路,以及人工智能仿人带来的伦理问题成为了此次对话的焦点。

“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领域。”张钹指出,两者的差别在于追求目标不同,人工智能用机器来模仿人类的智能行为,追求与人类行为越来越高的相似性,而机器人把模拟人类作为手段,目标是协助完成任务。

张钹进一步解释称,相比之下,机器人更加强调功能性,本质上是机器,并不一定非要仿人。由于一些材料问题没有解决,目前大多数机器人本体难以做到仿人,而是建立在电机加齿轮传动的基础上。

机器人正逐渐从服务于人,走向替代人完成复杂工作。张钹对此表示,机器人的未来形态多种多样,但目前看来不会出现和人一样能够完成各类不同工作的通用机器人,主要还是专用领域的机器人,例如手术机器人、起重机器人等。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交集主要在智能机器人的智能控制方面,涵盖传感器、控制系统、环境感知等技术。目前,特斯拉、小米和小鹏汽车推出的仿生机器人均为智能机器人。

围绕智能机器人的仿生,“机器人是否会产生意识或是失控,甚至智能超过人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对此,王天然认为,目前谈机器人统治人类过于科幻了,人造的机器几乎不会达到这个程度。但未来机器人与人的关系,可以从类似主仆发展为伙伴。例如,协作机器人和人的关系,可以发展成师徒,机器人跟人类学习,再帮忙干活。

乔红提及,机器人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功能需求倒推“如何实现”的问题,另一类是从人类已有的机理出发,思考这一机理是否有必要复制于机器人。

她解释称,例如,有无自我目标,是机器人和人类的一个明显区别。机器人没有自我目标的原因之一是它没有真实的情绪,目前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由人脑杏仁核和前额叶控制的情绪,但我们先要思考机器人是否需要复制这一特性。

张钹对智能机器人持谨慎态度。他认为,智能机器人面临三大伦理难题,一是标准和法规问题,如何判定机器人行为的道德,本身就颇有争议;二是对于智能机器人的发展来说,需要追求更高的灵活性、创造性和自主性,这必然要付出一个代价,即不可控性;三是即使遵守人为规定,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数字驱动的相关技术,仍会具有不可预测性,易造成意外伤害。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