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康师傅难翻身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康师傅难翻身

康师傅如何寻找“第二曲线”?

图片来源:康师傅冰红茶官方微博

文|斑马消费 陈晓京

方便面行业衰退,本已是对康师傅控股的一次重击,原材料价格涨势难回落,这家方便面龙头陷入被动。

公司来不及扭转去年业绩下滑趋势,今年上半年,方便面、饮品两大核心业务净利润更是迎来双降局面。

公司如何翻身?

两大业务净利双降

今年上半年,康师傅控股实现收入382.17亿元、公司股东应占溢利1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和-38.42%。

其中,方便面业务收入135.48亿元,饮品业务收入24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9%和9.08%。方便面、饮品业务收入分别占公司收入的35.45%和63.58%。

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两大业务板块盈利水平走低。

方便面业务毛利率20.63%,同比下降3.26个百分点,导致方便面业务板块公司股东应占溢利5.44亿元,同比衰退39.23%。

饮品业务板块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毛利率同比下降2.64百分点,为32.14%,导致饮品业务板块股东应占溢利同比衰退37.06%至7.44亿元。

随着两大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下行,公司整体毛利率跌至近5年来最低谷。从2018年以来的完整财年,公司毛利率均维持在30%以上,到了2022年上半年,降至28.22%。

盈利能力走低,康师傅控股不是首家。今年上半年,统一企业食品板块亏损1.58亿元,饮料板块虽然盈利10.42亿元,但同比减少12.7%。

早在2021年,康师傅、统一企业及日清食品,归母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6.40%、-7.69%、-2.24%。今年上半年,康师傅、统一企业仍延续这一趋势(日清食品未披露中期业绩)。

据尼尔森数据,今年上半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下滑5.4%,销售额同比减少1.3%;饮料行业销量、销售额同比分别减少6.8%和5.5%。

随着方便面及饮料市场压力增大,大摩、国泰君安等投行已对公司下调目标价。

截至昨日收盘,公司股价收报13.40港元,总市值754.79亿港元。

成本承压

走进卖场超市,你会发觉方便面价格明显比以前贵多了。这其实是方便面厂商们,在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方便面产品主要有四大原材料:棕榈油、聚酯粒、面粉及白砂糖。2021年,这四大原材料价格分别上涨约49.58%、29.03%、1.03%和2.22%。今年以来,价格涨势延续。

据康师傅2022年上半年业绩演示材料内容,可以看到自2019年上半年起,这些原材料价格开始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如果以2019年上半年为基点,至今年上半年,棕榈油价格上涨266%,面粉、白砂糖分别上涨112%,只有用于生产泡面袋及桶的聚酯粒有所下跌。

作为方便面产品生产重要原材料,棕榈油价格在近几年里处于波动状态。

截至8月23日,24度棕榈油现货均价报价9908.33元/吨,相较期货主力价格升水1498.33元/吨。光大期货认为,棕榈油价格上涨,得益于周边市场上涨及马币走软。

据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以来,棕榈油价格同比增长62.56%,侵蚀方便面业务利润。康师傅控股和统一企业等快消品企业一样,只能被动接受。

按照国泰君安(国际)研报,上述原材料价格变动对公司的不利影响,将至少持续到今年下半年。这可能还是较为保守的预测,在海通国际看来,方便面业务毛利率改善和修复还要等到两年之后。

翻身不易

30年前,康师傅控股靠方便面产品打开中国大陆市场。随着改革开放后人口红利释放,方便面厂商迎来黄金时代,康师傅、统一迅速崛起,两家台资企业先后登陆港股。

这样的好日子维持了很多年,直到2013年外卖兴起,方便面市场遭遇冲击,产、销量逐渐失守。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方便面产量从1030.76万吨降至556.80万吨,销量从462.2亿包降至385.2亿包,年销售规模从571.8亿元降至551.1亿元。

2020年疫情原因让方便面成为居家抗疫的刚需品,市场随之回暖,那只是行业的回光返照。这一年,康师傅控股、统一企业业绩同比分别增长21.95%和18.99%,随即,昙花一现。

据凯度消费者指数与贝恩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购物中心报告》披露,方便面行情在2021年疫情暂告一段落,消费者减少囤货,导致该品类年销量下降9%。

就算康师傅没有土坑酸菜风波和老鼠屎的舆情,仍面临其他更大的危机。

外卖、自热食品及一些细分领域新产品,在方便食品市场处处围堵传统方便面厂商。

尽管康师傅控股、统一企业等置身全球第一大方便面消费市场,应对策略也只是涨价和推出中高端产品,并不能从根上改善销量下滑的趋势。

如何改善业绩,康师傅控股此前对外表示,将继续利用多价格带、多规格和多口味满足中产阶层消费升级等需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康师傅

3.7k
  • 康师傅方便面玩不出新花样,“复活”老爆款
  • 自带流量的三养火鸡面猛攻中国市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康师傅难翻身

康师傅如何寻找“第二曲线”?

图片来源:康师傅冰红茶官方微博

文|斑马消费 陈晓京

方便面行业衰退,本已是对康师傅控股的一次重击,原材料价格涨势难回落,这家方便面龙头陷入被动。

公司来不及扭转去年业绩下滑趋势,今年上半年,方便面、饮品两大核心业务净利润更是迎来双降局面。

公司如何翻身?

两大业务净利双降

今年上半年,康师傅控股实现收入382.17亿元、公司股东应占溢利1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7%和-38.42%。

其中,方便面业务收入135.48亿元,饮品业务收入242.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49%和9.08%。方便面、饮品业务收入分别占公司收入的35.45%和63.58%。

原材料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两大业务板块盈利水平走低。

方便面业务毛利率20.63%,同比下降3.26个百分点,导致方便面业务板块公司股东应占溢利5.44亿元,同比衰退39.23%。

饮品业务板块的日子同样不好过,毛利率同比下降2.64百分点,为32.14%,导致饮品业务板块股东应占溢利同比衰退37.06%至7.44亿元。

随着两大核心业务盈利能力下行,公司整体毛利率跌至近5年来最低谷。从2018年以来的完整财年,公司毛利率均维持在30%以上,到了2022年上半年,降至28.22%。

盈利能力走低,康师傅控股不是首家。今年上半年,统一企业食品板块亏损1.58亿元,饮料板块虽然盈利10.42亿元,但同比减少12.7%。

早在2021年,康师傅、统一企业及日清食品,归母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同比分别增长-6.40%、-7.69%、-2.24%。今年上半年,康师傅、统一企业仍延续这一趋势(日清食品未披露中期业绩)。

据尼尔森数据,今年上半年,方便面行业整体销量同比下滑5.4%,销售额同比减少1.3%;饮料行业销量、销售额同比分别减少6.8%和5.5%。

随着方便面及饮料市场压力增大,大摩、国泰君安等投行已对公司下调目标价。

截至昨日收盘,公司股价收报13.40港元,总市值754.79亿港元。

成本承压

走进卖场超市,你会发觉方便面价格明显比以前贵多了。这其实是方便面厂商们,在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压力。

方便面产品主要有四大原材料:棕榈油、聚酯粒、面粉及白砂糖。2021年,这四大原材料价格分别上涨约49.58%、29.03%、1.03%和2.22%。今年以来,价格涨势延续。

据康师傅2022年上半年业绩演示材料内容,可以看到自2019年上半年起,这些原材料价格开始出现不同程度上涨。

如果以2019年上半年为基点,至今年上半年,棕榈油价格上涨266%,面粉、白砂糖分别上涨112%,只有用于生产泡面袋及桶的聚酯粒有所下跌。

作为方便面产品生产重要原材料,棕榈油价格在近几年里处于波动状态。

截至8月23日,24度棕榈油现货均价报价9908.33元/吨,相较期货主力价格升水1498.33元/吨。光大期货认为,棕榈油价格上涨,得益于周边市场上涨及马币走软。

据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以来,棕榈油价格同比增长62.56%,侵蚀方便面业务利润。康师傅控股和统一企业等快消品企业一样,只能被动接受。

按照国泰君安(国际)研报,上述原材料价格变动对公司的不利影响,将至少持续到今年下半年。这可能还是较为保守的预测,在海通国际看来,方便面业务毛利率改善和修复还要等到两年之后。

翻身不易

30年前,康师傅控股靠方便面产品打开中国大陆市场。随着改革开放后人口红利释放,方便面厂商迎来黄金时代,康师傅、统一迅速崛起,两家台资企业先后登陆港股。

这样的好日子维持了很多年,直到2013年外卖兴起,方便面市场遭遇冲击,产、销量逐渐失守。

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0年,方便面产量从1030.76万吨降至556.80万吨,销量从462.2亿包降至385.2亿包,年销售规模从571.8亿元降至551.1亿元。

2020年疫情原因让方便面成为居家抗疫的刚需品,市场随之回暖,那只是行业的回光返照。这一年,康师傅控股、统一企业业绩同比分别增长21.95%和18.99%,随即,昙花一现。

据凯度消费者指数与贝恩联合发布的《2022年中国购物中心报告》披露,方便面行情在2021年疫情暂告一段落,消费者减少囤货,导致该品类年销量下降9%。

就算康师傅没有土坑酸菜风波和老鼠屎的舆情,仍面临其他更大的危机。

外卖、自热食品及一些细分领域新产品,在方便食品市场处处围堵传统方便面厂商。

尽管康师傅控股、统一企业等置身全球第一大方便面消费市场,应对策略也只是涨价和推出中高端产品,并不能从根上改善销量下滑的趋势。

如何改善业绩,康师傅控股此前对外表示,将继续利用多价格带、多规格和多口味满足中产阶层消费升级等需求。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