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卓然
上海将加快推动构建航空、航天、汽车、海洋、能源“空天陆海能”动力产业集群。
2022年8月24日,上海“全球动力之城”建设推进启动仪式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会议中心举行,《临港新片区加速打造“空天陆海能”高端动力装备产业行动方案(2022-2025)》(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对外发布。
根据上海市政府最新发布的《聚焦临港核心区打造上海“全球动力之城”实施方案》,到2025年,上海将初步构建起体现“全球动力之城”品牌影响力的产业规模和产业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设成为彰显科技硬实力和人文软实力的全球动力之城。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上海发展高端装备产业的主阵地,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船动力、上海汽车、上海电气、中国重燃等龙头企业和中科院等科研机构为临港高端动力装备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形成了龙头优势。
《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临港新片区“空天陆海能”动力装备产业将大幅提升自主可控力、产业集聚显示度、产业生态聚合力、产城功能吸引力,初步打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上海“动力之城”、临港“动力之源”响亮品牌。
具体来说,临港新片区将建设3-5家高水平国家级和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家以上龙头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10家以上产业创新平台、5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同时,临港新片区将诞生3-4家百亿级企业、形成5-8个细分领域产业集群。
此外,在服务转型方面,临港新片区将培育5家以上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50家以上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打造50家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当天,海洋动力领域首个国家级计量测试中心“国家海洋动力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在临港新片区揭牌,该计量测试中心将通过开展全方位计量测试,保障海洋动力装备的高可靠和高安全运行。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与中国航发商发、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汽集团、中船动力集团、中国重燃五大动力领域领军企业签署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五家企业将在临港以更大的力度投资布局,加快突破动力核心技术,实现产业链关键环节自主可控,打造引领高端动力发展创新高地。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的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发展质量总体上还不高,尤其是高技术船舶概念设计对外依存度较高,核心系统和设备仍受制于人,动力设备尤其如此。”中船动力集团总经理邵煜表示。
据邵煜介绍,国家海洋动力装备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侧重基础研究工作,提升计量能力和水平,中船动力将以全国海洋动力装备产业链上中下游五百多家的企业为服务对象,打造服务于海洋动力装备产业的,更加专业、技术领先的计量测试能力,解决海洋动力装备产品全溯源链在研发、制造、试验和服务全寿命周期中测不了、测不全、测不准的难题,支撑全产业链各相关企业提升技术水平与市场竞争力,最终促进海洋动力装备产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上海市级特色产业园区“动力之源”也同步揭牌,这是全国首个承载“空天陆海能”五大动力领域产业链集聚发展的特色产业园区。
“动力之源”特色园区究竟“特”在哪里?
“动力之源”产业区公司总经理王麟表示,一方面,“动力之源”是以国家重大专项为导向,聚焦发展以动力为核心的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目前,动力之源特色园区已汇聚上海电气、上海汽车、中船三井、外高桥海工以及大飞机发动机总装试车基地等重要企业。
另一方面,“动力之源”的功能并非某一细分领域的集聚,而是以动力之源为起点,构建临港乃至上海的“空天陆海能”五大动力产业生态,形成在高端动力产业领域具备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修服务等综合实力。
王麟说,到2025年,“动力之源”将新增投资300亿元,带动临港新片区千亿级动力产业集群集聚,助推“海陆空天能”全产业链优化完善。园区将抢抓动力产业发展的机遇,加快引进一批高能级项目、龙头型企业。
上海市经信委副主任刘平表示:“以前我们说动力是一个配套的产业,是围绕整机来集聚的,现在让动力产业从幕后走向台前,更加有利于代表国家来突破动力领域的卡脖子技术,代表中国来参与全球动力产业的竞争与合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