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最高达每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最高达每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

行业的困局不只是主营业务的压力,还需要解决模式单一的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佘晓晨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共享充电宝就会因为涨价而被用户“吐槽”。

2021年3月,界面新闻曾报道,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一波涨价潮。近期,众多用户反映,几家头部共享充电宝公司纷纷涨价,从最初的1元/小时涨到2-3元/小时,在一些一二线城市甚至高达3-6元/小时,且在不同场景实行“差异化定价”,某些地点甚至达8-10元每小时。

涨价最直接的原因或许是弥补“错失”的营收。“疫情对线下生意造成冲击,对行业影响很大。”一位共享充电宝行业人士指出。

以“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为例,一季度该公司营收为7.371亿元,同比减少13%,环比下降12%,亏损0.96亿元,去年同期则为盈利0.15亿元。

怪兽充电CEO蔡光渊表示,今年第一季度,疫情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杭州、长春等城市的爆发,给怪兽充电在当地及其周边城市的业务都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疫情导致线下人流量骤减,怪兽充电的点位访问频次也随之下降。

除疫情之外,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也反映了行业的集体焦虑。

最明显的压力是成本的增加。据小电科技招股书显示,其开支包括分销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研发开支等。其中,分销和营销开支又涵盖分成费用、进场费等,2020年,这两部分的开支就占据整体营收的53%。

值得注意的是,以进场费方式吸引新点位或挽留现有点位付出的开支,同比增速最大。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此类开支只增不减。怪兽充电最新财报显示,第一季度其销售与营销费用同比略有降低,但远高于其他费用,达到6.6亿元。

与此同时,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的财务数据均表明,行业头部公司在研发上的开支不多,远远小于销售与营销费用,在营收中的占比均不足10%。这意味着,这些公司核心的竞争点依然是用“让利”的方式争夺商家线下资源。 

互联网行业分析师丁道师向界面新闻表示,共享充电宝涨价已经愈演愈烈,有些地方动辄出现十块钱以上的使用价格,超出合理界限,部分是由于商家和共享充电宝品牌之间的关系所致。 

“共享充电宝上涨的价格,有一部分是被酒吧、KTV等热门商铺分走的,这部分商家的议价能力很强,进场费相应更高。可以说,商家和共享充电宝公司一起把价格推到了畸形的局面,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制定新的政策,让市场回归正轨。”丁道师表示。

实际上,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价监竞争局与反垄断局、互联网监管部门在“共享消费”领域召开了行政指导会议,要求企业提高遵纪守法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上述分析师指出的“关系”持续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当下,怪兽充电、小电、竹芒科技(“街电”和“搜电”合并后的母公司)以及美团充电宝都开始用直营转代理的方式降低成本、减少资产过重的风险。

曾经直营比例达到90%的小电科技目前已推行“合伙人公司”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只保留二三十个一二线城市开展直营业务,同时强化对代理业务模式的宣传。怪兽充电则宣布启用全新的“直助代”模式,由当地直营团队招募并发展代理商。

直营模式下,企业在选址、维护以及渠道费用上均需付出较多成本。但在代理模式下,公司则收取设备销售费用和平台服务费,代理商自负盈亏,平台只需要进行后台的维护和代理商管理。当然,这也造成了某些地点定价超出合理范围,因为代理商有定价权。并且,代理模式下质量、定价等问题频出,对于品牌的影响仍需考量。

关键在于,行业的困局不只是主营业务的压力,还需要解决模式单一的问题。早在上市之时,怪兽充电就因此为外界诟病。为了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公司推出白酒品牌,但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除充电宝之外的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

竹芒科技也在今年宣布拓展业务,将触角伸向城市生活全场景基础智能终端产品,发布充电、零售、储物、娱乐、出行的新品。 

据沙利文和头豹研究院联合发布的行业报告,2021上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商户点位前三排名为竹芒科技、怪兽充电和小电科技。但在上市之时被认为最能赚钱的怪兽充电,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便处于亏损状态;小电科技在2019年有过盈利,但在2020年继续亏损,且于2022年上半年被曝裁员。

头部公司尚且如此,涨价、探索新业务等举措能否帮助行业走出亏损降低风险?这仍然是个未知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最高达每小时10元!共享充电宝为什么越来越贵?

行业的困局不只是主营业务的压力,还需要解决模式单一的问题。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佘晓晨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共享充电宝就会因为涨价而被用户“吐槽”。

2021年3月,界面新闻曾报道,共享充电宝行业迎来一波涨价潮。近期,众多用户反映,几家头部共享充电宝公司纷纷涨价,从最初的1元/小时涨到2-3元/小时,在一些一二线城市甚至高达3-6元/小时,且在不同场景实行“差异化定价”,某些地点甚至达8-10元每小时。

涨价最直接的原因或许是弥补“错失”的营收。“疫情对线下生意造成冲击,对行业影响很大。”一位共享充电宝行业人士指出。

以“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为例,一季度该公司营收为7.371亿元,同比减少13%,环比下降12%,亏损0.96亿元,去年同期则为盈利0.15亿元。

怪兽充电CEO蔡光渊表示,今年第一季度,疫情在上海、北京、深圳、天津、杭州、长春等城市的爆发,给怪兽充电在当地及其周边城市的业务都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疫情导致线下人流量骤减,怪兽充电的点位访问频次也随之下降。

除疫情之外,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也反映了行业的集体焦虑。

最明显的压力是成本的增加。据小电科技招股书显示,其开支包括分销及营销开支、一般及行政开支、研发开支等。其中,分销和营销开支又涵盖分成费用、进场费等,2020年,这两部分的开支就占据整体营收的53%。

值得注意的是,以进场费方式吸引新点位或挽留现有点位付出的开支,同比增速最大。在激烈的竞争之下,此类开支只增不减。怪兽充电最新财报显示,第一季度其销售与营销费用同比略有降低,但远高于其他费用,达到6.6亿元。

与此同时,怪兽充电、小电科技的财务数据均表明,行业头部公司在研发上的开支不多,远远小于销售与营销费用,在营收中的占比均不足10%。这意味着,这些公司核心的竞争点依然是用“让利”的方式争夺商家线下资源。 

互联网行业分析师丁道师向界面新闻表示,共享充电宝涨价已经愈演愈烈,有些地方动辄出现十块钱以上的使用价格,超出合理界限,部分是由于商家和共享充电宝品牌之间的关系所致。 

“共享充电宝上涨的价格,有一部分是被酒吧、KTV等热门商铺分走的,这部分商家的议价能力很强,进场费相应更高。可以说,商家和共享充电宝公司一起把价格推到了畸形的局面,相关管理部门也应该制定新的政策,让市场回归正轨。”丁道师表示。

实际上,2021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价监竞争局与反垄断局、互联网监管部门在“共享消费”领域召开了行政指导会议,要求企业提高遵纪守法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

上述分析师指出的“关系”持续影响着行业的发展。当下,怪兽充电、小电、竹芒科技(“街电”和“搜电”合并后的母公司)以及美团充电宝都开始用直营转代理的方式降低成本、减少资产过重的风险。

曾经直营比例达到90%的小电科技目前已推行“合伙人公司”机制——在全国范围内,只保留二三十个一二线城市开展直营业务,同时强化对代理业务模式的宣传。怪兽充电则宣布启用全新的“直助代”模式,由当地直营团队招募并发展代理商。

直营模式下,企业在选址、维护以及渠道费用上均需付出较多成本。但在代理模式下,公司则收取设备销售费用和平台服务费,代理商自负盈亏,平台只需要进行后台的维护和代理商管理。当然,这也造成了某些地点定价超出合理范围,因为代理商有定价权。并且,代理模式下质量、定价等问题频出,对于品牌的影响仍需考量。

关键在于,行业的困局不只是主营业务的压力,还需要解决模式单一的问题。早在上市之时,怪兽充电就因此为外界诟病。为了找到第二增长曲线,公司推出白酒品牌,但第一季度财报显示,除充电宝之外的其他业务收入占比不足1%。

竹芒科技也在今年宣布拓展业务,将触角伸向城市生活全场景基础智能终端产品,发布充电、零售、储物、娱乐、出行的新品。 

据沙利文和头豹研究院联合发布的行业报告,2021上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商户点位前三排名为竹芒科技、怪兽充电和小电科技。但在上市之时被认为最能赚钱的怪兽充电,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便处于亏损状态;小电科技在2019年有过盈利,但在2020年继续亏损,且于2022年上半年被曝裁员。

头部公司尚且如此,涨价、探索新业务等举措能否帮助行业走出亏损降低风险?这仍然是个未知数。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