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体育大年” 的版权之战,正悄然拉开序幕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体育大年” 的版权之战,正悄然拉开序幕

这场重资产、长时间的版权战争,或许将在新的行业环境下换个玩法。

文|犀牛娱乐 胖部

编辑|朴芳

2022年度关键词,少不了“足球”。目前欧冠在进行小组赛抽签;卡塔尔世界杯近期敲定将于11月21日0点打响揭幕战,也已经预定了全球看球热。

在国内,相关版权分割早已开始。6月,央视宣布抖音集团成为2022卡塔尔世界杯持权转播商、直播战略合作伙伴,这意味着除了抖音APP,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悟空浏览器等抖音系产品都获得了世界杯授权。

至此卡塔尔世界杯的视频端权益已经基本分割完毕。根据央视此前发布的声明,总台拥有大陆地区独家电视与新媒体版权及分许可权利,而咪咕视频是唯一已获得新媒体版权的视频平台。此前几年发力体育的爱优腾,目前还未宣布相关版权动作。

这场2024年之前唯一的S级赛事,或许会是这几年“体育大年”的最后回响。

2021、2022这大赛扎堆的两年,国内的体育版权争夺战先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不仅有流量巨头抖音与快手大举进军,老牌长视频平台也不敢示弱,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先后拿下欧洲杯和“双奥”版权,各家表现成为讨论热点。

但到了2022年,长视频平台的降本增效和行业整体的收缩态势,让这种快速涌起的风潮进入降温期。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优酷和咪咕曾作为拿下新媒体版权的在线平台声名大噪;四年的世界杯周期之后,卡塔尔却有可能成为视频体育业务的又一个转折点。这场重资产、长时间的版权战争,或许将在新的行业环境下换个玩法。

谁在退场,谁在观望?

今年5月,腾讯集团发布了《关于OVBU体育业务部组织架构调整的通知》,宣布裁撤多个业务小组,其中就包括篮球业务中心的篮球运营组、足球业务中心的足球运营组等。

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首次拿下网络报道权,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首次成为新媒体转播商,腾讯体育曾在行业内获得不少认同;它也是2015年之后体育版权大战的主要玩家,是最先拿下NBA合作协议的在线平台。

一年前,腾讯体育刚刚在腾讯PCG改革中被归入在线视频BU,主要版权也逐渐移交给视频业务部。

此次裁撤是集团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具体到体育业务,也有其行业背景。

或许可以视之为近几年体育行业受困的一个缩影。在2019年之后,体育版权战之前的玩家如乐视体育、PP体育先后退场,几家视频平台成为主要对手,但目前似乎已越来越乏力。

一方面,体育版权的争夺注定是一场重资产游戏;另一方面,在没有一家具有绝对版权优势的平台之前,体育用户只会跟随版权走而不会对平台产生粘性。只有聚合了大部分头部版权、并以优质原创内容和行业话语权形成品牌的平台,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比如海外的ESPN。

2021年,巨大的增长压力还会让长视频平台们卷入烧钱大战;但进入2022年,更加务实且寻求盈亏平衡的平台方,或许不会继续在这个需要长期巨额投入、较长时间内都看不到实际收益的领域撒钱。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今年5月爱奇艺与意甲续约,但仅签了一个赛季,延续“一年一签”的低风险玩法;而商业包装、球星效应更强的西甲,在6月宣布因“持续存在的未付款情况”,终止与新英体育在中国地区的转播权相关合约。

腾讯视频凭借多年耕耘,仍然手握诸多头部版权,但今年已经在减少相应动作;优酷则另辟蹊径提出了“小球战略”,宣布与世界羽联达成五年合作,并邀请林丹带来解说首秀,靠垂类业务吸引体育受众。

在整体签约趋势上,各家也在逐渐放弃争夺独家版权,并寻求一个更加合理的价格,强调拥有内容而非瓜分市场。

比如本赛季的欧冠联赛,享有直播权益的平台就包括优酷体育、快手体育、爱奇艺体育、咪咕体育和腾讯体育,而他们的竞争点放在了直播形式、解说、衍生节目等方面。

应该说,这种战略收缩恰恰是平台策略逐渐趋于理性的表现,走出跑马圈地的前期模式,在增长见顶的情况下埋头把现有内容基本盘做深、做熟。等到下一个发展加速期,相信继续切入体育领域、甚至收购相关平台还会出现在各家的计划中,但现阶段求稳恐怕是更好的选择。

版权的硝烟渐远,体育回归理性

换个角度说,当下也确实是切入体育版权业务的好时机。

腾讯体育此前拿下英超2020-2021赛季372场比赛,价格为1000万美元,与此前一个赛季PP体育16亿元人民币版权费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爱奇艺体育拿下后续三个赛季的价格,据说要比腾讯体育略高,但还是远低于PP体育。

本月咪咕刚刚拿下西甲版权,签约三年的费用仅为每年450万欧元,而此前当代明诚公告曝光拖欠西甲联盟的费用,2021/2022赛季最低保证金也要4500万欧元。

这个价格已经大致回到了2015年全球版权泡沫之前的价格。上赛季德甲和欧冠版权重归分销模式,价格大幅跳水,德甲的版权已经缩水至80万美元。本赛季的F1首次拥有了中国车手周冠宇,但根据媒体披露,腾讯体育之前给出的报价也仅为50万美元。

但这种“白菜价”背后,是过去三年疫情环境给体育赛事带来的冲击,以及2020年全行业性的巨额亏损。除了NBA、英超等头部联赛和加速商业化的法甲,大部分联赛的价格都已严重缩水。

对于既有视频业务发展意愿、也有足够现金的平台,这或许是快速收集头部版权的良机。这样的公司并不多,但或许会是行业进入有序发展的受益者。

其中咪咕视频是近两年体育领域快速崛起的大鳄,不仅凭借国字号招牌能从央视连续获准持权直播奥运、冬奥、世界杯等头部赛事,而且背靠中国移动,成本压力相对较小,随着西甲版权到手,是市场上唯一集齐了足球五大联赛的视频平台。

同时,凭借冬奥会王濛在平台出圈,咪咕视频此前以解说阵容拉开差异化的策略收到了成效,凭借詹俊、黄健翔等阵容也让足球迷们越来越认可平台。

手握30多项头部赛事的咪咕视频,正在体育迷圈子建立影响力。但目前来看,原创内容开发能力仍然是咪咕视频的主要短板。

对比ESPN,之所以能够让体育迷产生巨大粘性,除了有大量版权可供消费外,快速推出的原创内容小到NBA每场的球员评分、当日五佳球,大到年度体育明星商业化价值排名,以及各类体育新闻。咪咕视频要建立垂类社区平台,这种内容能力还有所欠缺。

而且咪咕目前还未放开UGC内容通道,无法如抖音、快手以海量UGC内容形成用户集合。

很大程度上,抖音和快手寻求体育版权是基于平台对内容素材的需求,也强调高话题度对平台社交属性的加成。以快手为例,冬奥会期间端内外奥运相关作品和话题视频总播放量超1544亿。

两家策略也各不相同。抖音强调话题热点,先后与2020年欧洲杯、2021年美洲杯达成版权合作,今年7月还同步直播了东亚杯的12场比赛,重点放在大型赛事的热度突破,除了2021/22赛季的德甲很少购买联赛版权。

快手则有意深耕体育圈层,2021年升级为CBA官方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并成为NBA中国首个内容二创合作伙伴;此外还手持美国NFL职业橄榄球大联盟、斯诺克世锦赛、美洲杯等全球顶级体育赛事 IP。

但还是应该看到,短视频平台很少寻求赛事直播权益,而强调二创及其他视频内容。这与短视频受众的消费习惯、平台播出形式都有关系。在版权领域,抖音和快手其实自成一赛道。

或可判断,世界杯之后国内版权市场将沉寂一段时间,下一次泛起水花或许要到2024年的欧洲杯和巴黎奥运会。各家纷纷下注的“体育大年”不再,版权战争硝烟渐远,而“中国ESPN”的机会,或许将在当下开始进入正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体育大年” 的版权之战,正悄然拉开序幕

这场重资产、长时间的版权战争,或许将在新的行业环境下换个玩法。

文|犀牛娱乐 胖部

编辑|朴芳

2022年度关键词,少不了“足球”。目前欧冠在进行小组赛抽签;卡塔尔世界杯近期敲定将于11月21日0点打响揭幕战,也已经预定了全球看球热。

在国内,相关版权分割早已开始。6月,央视宣布抖音集团成为2022卡塔尔世界杯持权转播商、直播战略合作伙伴,这意味着除了抖音APP,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悟空浏览器等抖音系产品都获得了世界杯授权。

至此卡塔尔世界杯的视频端权益已经基本分割完毕。根据央视此前发布的声明,总台拥有大陆地区独家电视与新媒体版权及分许可权利,而咪咕视频是唯一已获得新媒体版权的视频平台。此前几年发力体育的爱优腾,目前还未宣布相关版权动作。

这场2024年之前唯一的S级赛事,或许会是这几年“体育大年”的最后回响。

2021、2022这大赛扎堆的两年,国内的体育版权争夺战先是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不仅有流量巨头抖音与快手大举进军,老牌长视频平台也不敢示弱,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先后拿下欧洲杯和“双奥”版权,各家表现成为讨论热点。

但到了2022年,长视频平台的降本增效和行业整体的收缩态势,让这种快速涌起的风潮进入降温期。

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优酷和咪咕曾作为拿下新媒体版权的在线平台声名大噪;四年的世界杯周期之后,卡塔尔却有可能成为视频体育业务的又一个转折点。这场重资产、长时间的版权战争,或许将在新的行业环境下换个玩法。

谁在退场,谁在观望?

今年5月,腾讯集团发布了《关于OVBU体育业务部组织架构调整的通知》,宣布裁撤多个业务小组,其中就包括篮球业务中心的篮球运营组、足球业务中心的足球运营组等。

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首次拿下网络报道权,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首次成为新媒体转播商,腾讯体育曾在行业内获得不少认同;它也是2015年之后体育版权大战的主要玩家,是最先拿下NBA合作协议的在线平台。

一年前,腾讯体育刚刚在腾讯PCG改革中被归入在线视频BU,主要版权也逐渐移交给视频业务部。

此次裁撤是集团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具体到体育业务,也有其行业背景。

或许可以视之为近几年体育行业受困的一个缩影。在2019年之后,体育版权战之前的玩家如乐视体育、PP体育先后退场,几家视频平台成为主要对手,但目前似乎已越来越乏力。

一方面,体育版权的争夺注定是一场重资产游戏;另一方面,在没有一家具有绝对版权优势的平台之前,体育用户只会跟随版权走而不会对平台产生粘性。只有聚合了大部分头部版权、并以优质原创内容和行业话语权形成品牌的平台,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比如海外的ESPN。

2021年,巨大的增长压力还会让长视频平台们卷入烧钱大战;但进入2022年,更加务实且寻求盈亏平衡的平台方,或许不会继续在这个需要长期巨额投入、较长时间内都看不到实际收益的领域撒钱。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今年5月爱奇艺与意甲续约,但仅签了一个赛季,延续“一年一签”的低风险玩法;而商业包装、球星效应更强的西甲,在6月宣布因“持续存在的未付款情况”,终止与新英体育在中国地区的转播权相关合约。

腾讯视频凭借多年耕耘,仍然手握诸多头部版权,但今年已经在减少相应动作;优酷则另辟蹊径提出了“小球战略”,宣布与世界羽联达成五年合作,并邀请林丹带来解说首秀,靠垂类业务吸引体育受众。

在整体签约趋势上,各家也在逐渐放弃争夺独家版权,并寻求一个更加合理的价格,强调拥有内容而非瓜分市场。

比如本赛季的欧冠联赛,享有直播权益的平台就包括优酷体育、快手体育、爱奇艺体育、咪咕体育和腾讯体育,而他们的竞争点放在了直播形式、解说、衍生节目等方面。

应该说,这种战略收缩恰恰是平台策略逐渐趋于理性的表现,走出跑马圈地的前期模式,在增长见顶的情况下埋头把现有内容基本盘做深、做熟。等到下一个发展加速期,相信继续切入体育领域、甚至收购相关平台还会出现在各家的计划中,但现阶段求稳恐怕是更好的选择。

版权的硝烟渐远,体育回归理性

换个角度说,当下也确实是切入体育版权业务的好时机。

腾讯体育此前拿下英超2020-2021赛季372场比赛,价格为1000万美元,与此前一个赛季PP体育16亿元人民币版权费相比还不到十分之一。爱奇艺体育拿下后续三个赛季的价格,据说要比腾讯体育略高,但还是远低于PP体育。

本月咪咕刚刚拿下西甲版权,签约三年的费用仅为每年450万欧元,而此前当代明诚公告曝光拖欠西甲联盟的费用,2021/2022赛季最低保证金也要4500万欧元。

这个价格已经大致回到了2015年全球版权泡沫之前的价格。上赛季德甲和欧冠版权重归分销模式,价格大幅跳水,德甲的版权已经缩水至80万美元。本赛季的F1首次拥有了中国车手周冠宇,但根据媒体披露,腾讯体育之前给出的报价也仅为50万美元。

但这种“白菜价”背后,是过去三年疫情环境给体育赛事带来的冲击,以及2020年全行业性的巨额亏损。除了NBA、英超等头部联赛和加速商业化的法甲,大部分联赛的价格都已严重缩水。

对于既有视频业务发展意愿、也有足够现金的平台,这或许是快速收集头部版权的良机。这样的公司并不多,但或许会是行业进入有序发展的受益者。

其中咪咕视频是近两年体育领域快速崛起的大鳄,不仅凭借国字号招牌能从央视连续获准持权直播奥运、冬奥、世界杯等头部赛事,而且背靠中国移动,成本压力相对较小,随着西甲版权到手,是市场上唯一集齐了足球五大联赛的视频平台。

同时,凭借冬奥会王濛在平台出圈,咪咕视频此前以解说阵容拉开差异化的策略收到了成效,凭借詹俊、黄健翔等阵容也让足球迷们越来越认可平台。

手握30多项头部赛事的咪咕视频,正在体育迷圈子建立影响力。但目前来看,原创内容开发能力仍然是咪咕视频的主要短板。

对比ESPN,之所以能够让体育迷产生巨大粘性,除了有大量版权可供消费外,快速推出的原创内容小到NBA每场的球员评分、当日五佳球,大到年度体育明星商业化价值排名,以及各类体育新闻。咪咕视频要建立垂类社区平台,这种内容能力还有所欠缺。

而且咪咕目前还未放开UGC内容通道,无法如抖音、快手以海量UGC内容形成用户集合。

很大程度上,抖音和快手寻求体育版权是基于平台对内容素材的需求,也强调高话题度对平台社交属性的加成。以快手为例,冬奥会期间端内外奥运相关作品和话题视频总播放量超1544亿。

两家策略也各不相同。抖音强调话题热点,先后与2020年欧洲杯、2021年美洲杯达成版权合作,今年7月还同步直播了东亚杯的12场比赛,重点放在大型赛事的热度突破,除了2021/22赛季的德甲很少购买联赛版权。

快手则有意深耕体育圈层,2021年升级为CBA官方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并成为NBA中国首个内容二创合作伙伴;此外还手持美国NFL职业橄榄球大联盟、斯诺克世锦赛、美洲杯等全球顶级体育赛事 IP。

但还是应该看到,短视频平台很少寻求赛事直播权益,而强调二创及其他视频内容。这与短视频受众的消费习惯、平台播出形式都有关系。在版权领域,抖音和快手其实自成一赛道。

或可判断,世界杯之后国内版权市场将沉寂一段时间,下一次泛起水花或许要到2024年的欧洲杯和巴黎奥运会。各家纷纷下注的“体育大年”不再,版权战争硝烟渐远,而“中国ESPN”的机会,或许将在当下开始进入正轨。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