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美人鱼”被指在中国功能性灭绝,但再现是大概率事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美人鱼”被指在中国功能性灭绝,但再现是大概率事件

儒艮是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的存在与否是近海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和伦敦动物学会科学家共同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的论文《Functional extinction of dugongs in China》(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指出,儒艮在最近几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种群崩溃,中国海域的儒艮种群已经功能性灭绝,即便尚未确认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但种群数量已减少到无法维持繁衍。

儒艮(Dugong dugon)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常被视为“美人鱼”传说的原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是唯一严格意义上的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也是儒艮科的唯一现存物种,该物种被IUCN列为全球易危物种,目前种群资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在中国,儒艮从1988年起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历史上,儒艮在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台湾、海南、广西和广东地区都曾经被广泛地发现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多样性技术委员会(ISO/TC331)保护保育及恢复工作组专家周晋峰向界面新闻介绍。

上述论文介绍,研究人员2019年夏天对中国四个省(海南、广西、广东、福建)22个市的66个村庄的渔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访谈调查,并回顾了所有涉及儒艮在中国水域过去分布的现有历史数据。在788名受访者中,只有5%的人报告了过去看到儒艮的情况,最后一次看到儒艮的时间平均为23年前。

功能性灭绝,是指某个或某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减少到无法维持繁衍的状态。该论文指出,综合评估表明,即使在中国水域仍有一些儒艮个体存在,在目前的条件下,该物种近几十年来经历的急剧的种群衰退极不可能被阻止或逆转,沿海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意味着儒艮即使在短期内生存也希望渺茫,如果它们还没有消失的话。

周晋峰表示,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随着海洋污染加剧、海洋过度开发利用,近海海草床迅速退化消失,这是儒艮功能性灭绝的直接原因。

他介绍,海草床对生长条件要求高,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海水的浑浊度就会影响到海草的光合作用,“正如热闹的大街上不长草,在繁忙航运的影响下,海草长不出来,儒艮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此外,过度捕捞、噪音、密集的航运都会对儒艮的生存造成威胁。”

我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泰斗、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丕烈等在2007年发表的《海南省儒艮资源现状调查》一文中指出,对北部湾(中国南海西北部的半封闭海湾)儒艮资源最大的威胁来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对儒艮的大规模捕杀。根据广西水产局资料,在广西合浦地区1958年捕杀14头,1959年捕杀36头,1960年捕杀47头,1961年捕杀51头,1962年捕杀58头,5年间共捕杀216头。在海南岛西部沿岸此期间共捕杀约30头,给儒艮资源以毁灭性的破坏。尤为严重的是1975年至1976年在合浦水域又组织捕杀28头,更使儒良资源趋于灭绝程度,已经很难得到恢复。

随着儒艮保护进入公众视野,1986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自治区级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级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境内,界线东起山口镇英罗港,西至沙田镇海域,海岸线全长43公里,是中国唯一的儒艮自然保护区。

上述论文称,历史数据分析表明,2008年后中国已没有公开或未公开的儒艮记录。界面新闻注意到,在针对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也是多年未见儒艮的活动踪迹,最后一次有记载为2002年6月8日,据沙田渔政站资料,4头儒艮在沙田定州沙被目击。

周晋峰介绍,儒艮是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的存在与否是近海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儒艮是近海蓝炭(主要是指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也包括储存在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各种形态的碳)的同盟军。” 海草床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儒艮以海草为食,也是海草的播种者,对海洋固碳具有积极的作用。儒艮的功能性灭绝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近海生态进一步恶化。

“虽然论文中指出儒艮的残余种群有可能存活于中国南海北部,但由于儒艮食物来源、活动场所、栖息地的丧失,再加上常年未观测到,可以说目前儒艮存在的几率是较小的”,周晋峰认为。

继白鳍豚灭绝后,儒艮在中国的功能性灭绝再一次为濒危动物保护敲响警钟。周晋峰指出,挽救儒艮这一物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看来,是需要从外部引进种群,当务之急就是在近海重建儒艮的栖息地,包括种植海草床、设置自然保护区,同时重建海洋连通性,希望尽量用自然的方法,让儒艮种群通过迁徙重新回到中国近海。

鉴于儒艮的生存形势,中国绿发会此前专门成立儒艮课题组,旨在推进儒艮这一珍贵海洋物种的重引入,以及该物种所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晋峰称,如果不能实现自然引进,也可以采用半人工干预的方法引进儒艮,国际上已经有一些专家愿意参加儒艮课题组,共同向这一方向努力,“总体来看,儒艮再现是大概率事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美人鱼”被指在中国功能性灭绝,但再现是大概率事件

儒艮是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的存在与否是近海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张倩楠

编辑 | 翟瑞民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和伦敦动物学会科学家共同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期刊的论文《Functional extinction of dugongs in China》(儒艮在中国功能性灭绝)指出,儒艮在最近几十年经历了快速的种群崩溃,中国海域的儒艮种群已经功能性灭绝,即便尚未确认最后的个体已经死亡,但种群数量已减少到无法维持繁衍。

儒艮(Dugong dugon)身体呈纺锤形,长约3米,体重300-500千克,常被视为“美人鱼”传说的原型。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洋动物之一,是唯一严格意义上的海洋草食性哺乳动物,也是儒艮科的唯一现存物种,该物种被IUCN列为全球易危物种,目前种群资源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在中国,儒艮从1988年起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历史上,儒艮在我国东南沿海,特别是台湾、海南、广西和广东地区都曾经被广泛地发现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多样性技术委员会(ISO/TC331)保护保育及恢复工作组专家周晋峰向界面新闻介绍。

上述论文介绍,研究人员2019年夏天对中国四个省(海南、广西、广东、福建)22个市的66个村庄的渔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访谈调查,并回顾了所有涉及儒艮在中国水域过去分布的现有历史数据。在788名受访者中,只有5%的人报告了过去看到儒艮的情况,最后一次看到儒艮的时间平均为23年前。

功能性灭绝,是指某个或某类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减少到无法维持繁衍的状态。该论文指出,综合评估表明,即使在中国水域仍有一些儒艮个体存在,在目前的条件下,该物种近几十年来经历的急剧的种群衰退极不可能被阻止或逆转,沿海生态系统的持续恶化意味着儒艮即使在短期内生存也希望渺茫,如果它们还没有消失的话。

周晋峰表示,儒艮为海生草食性兽类,随着海洋污染加剧、海洋过度开发利用,近海海草床迅速退化消失,这是儒艮功能性灭绝的直接原因。

他介绍,海草床对生长条件要求高,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比如海水的浑浊度就会影响到海草的光合作用,“正如热闹的大街上不长草,在繁忙航运的影响下,海草长不出来,儒艮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此外,过度捕捞、噪音、密集的航运都会对儒艮的生存造成威胁。”

我国海洋哺乳动物研究泰斗、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丕烈等在2007年发表的《海南省儒艮资源现状调查》一文中指出,对北部湾(中国南海西北部的半封闭海湾)儒艮资源最大的威胁来自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对儒艮的大规模捕杀。根据广西水产局资料,在广西合浦地区1958年捕杀14头,1959年捕杀36头,1960年捕杀47头,1961年捕杀51头,1962年捕杀58头,5年间共捕杀216头。在海南岛西部沿岸此期间共捕杀约30头,给儒艮资源以毁灭性的破坏。尤为严重的是1975年至1976年在合浦水域又组织捕杀28头,更使儒良资源趋于灭绝程度,已经很难得到恢复。

随着儒艮保护进入公众视野,1986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自治区级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级合浦儒艮自然保护区。该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境内,界线东起山口镇英罗港,西至沙田镇海域,海岸线全长43公里,是中国唯一的儒艮自然保护区。

上述论文称,历史数据分析表明,2008年后中国已没有公开或未公开的儒艮记录。界面新闻注意到,在针对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中,也是多年未见儒艮的活动踪迹,最后一次有记载为2002年6月8日,据沙田渔政站资料,4头儒艮在沙田定州沙被目击。

周晋峰介绍,儒艮是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它的存在与否是近海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儒艮是近海蓝炭(主要是指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从大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也包括储存在海水和沉积物中的各种形态的碳)的同盟军。” 海草床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儒艮以海草为食,也是海草的播种者,对海洋固碳具有积极的作用。儒艮的功能性灭绝会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影响,导致近海生态进一步恶化。

“虽然论文中指出儒艮的残余种群有可能存活于中国南海北部,但由于儒艮食物来源、活动场所、栖息地的丧失,再加上常年未观测到,可以说目前儒艮存在的几率是较小的”,周晋峰认为。

继白鳍豚灭绝后,儒艮在中国的功能性灭绝再一次为濒危动物保护敲响警钟。周晋峰指出,挽救儒艮这一物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目前看来,是需要从外部引进种群,当务之急就是在近海重建儒艮的栖息地,包括种植海草床、设置自然保护区,同时重建海洋连通性,希望尽量用自然的方法,让儒艮种群通过迁徙重新回到中国近海。

鉴于儒艮的生存形势,中国绿发会此前专门成立儒艮课题组,旨在推进儒艮这一珍贵海洋物种的重引入,以及该物种所赖以生存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周晋峰称,如果不能实现自然引进,也可以采用半人工干预的方法引进儒艮,国际上已经有一些专家愿意参加儒艮课题组,共同向这一方向努力,“总体来看,儒艮再现是大概率事件。”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