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无现金社会下,二维码支付正在走向NFC支付时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无现金社会下,二维码支付正在走向NFC支付时代

虽然二维码主宰着如今的支付市场,但这依然不是永久的。

文|观察未来科技

当前,世界正在向“无现金社会”发展,移动支付的广泛使用就是“无现金社会”技术上的支撑。

而移动支付的核心技术则是二维码扫描器(QR code Scanner)和二维码(QR Code)。如今,二维码收付款已经成为平日生活中最常见的交易行为,自从有了二维码以后,很少看到有人出门用现金结账了。只需要用手机扫一扫,钱就能够出去和收回,简单快捷。

从现金支付到无现金社会,不同的支付模式不仅是技术上的差异,本质上也是不同利益的划分,并引领着时代浪潮向前发展。

从条形码到二维码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比特流(由0、1构成)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二维码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并且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的功能以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二维码虽然生于日本,但却在中国普及。根据一项来自ivanti的研究数据表明,2021年英国和中国成为全球使用二维码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日本排名末位。也就是说,发明二维码的国家正是如今使用二维码频次最低的国家——日本。

在二维码出现之前,一直是条形码的天下,但它因为容量有限,只能容纳20个字符,让使用场景有所局限。二维码也因此问世。最早的二维码是日本电装公司在1994年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Toyota)开发的,而日本电装公司并没有独占这项技术,不仅将该技术提供给丰田汽车公司使用,同时还推出了“二维码战略”,免费公开制作二维码软件,其目的却仅仅是限于“销售二维码的扫码器”,使其发明的二维码和扫码器能够被大量的便利店竞相采用,但当时日本电装公司发明的二维码和扫码器并没有扩大到海外。

二维码相比条形码最大的提升,就是由原来只能储存20个字符,变为能储存多达7000个字符。更大的容量,让二维码的使用场景更广。尤其是在移动互联业务模式下,人们的经营活动范围更加宽泛,也因此更需要适时地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分享。随着移动网络环境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二维码的应用不再受到时空和硬件设备的局限。

并且,在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下,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随着更多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解决方案被开发出来,二维码将更多地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来。

二维码可以将产品基本属性、图片、声音、文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捆绑,适用于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流仓储、产品促销,以及商务会议、身份、物料单据识别等。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实现物料流通的适时跟踪和追溯,帮助进行设备远程维修和保养、产品打假防窜、终端消费者激励,以及企业供应链流程再造等,以进一步提高客户的响应度,将产品和服务延伸到终端客户。

当然,这其中,受到二维码最大影响的,还是支付领域。在中国,有八成的人平时付钱都是扫二维码,每年中国人使用二维码至少达5000亿次。不管是日常买菜还是旅游购物,出门只需带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几乎所有消费问题。

移动支付的核心技术

作为一个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便利收付双方、惠及普通民众的支付工具,二维码支付对于推动移动支付在国内的普及,可谓功不可没。

其中,支付宝是线下支付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2010年,随着上游场景的移动化全面展开,移动支付的需求随之提出。因此,支付宝开始着手和超市、便利店合作,今天广泛使用的扫码支付——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都是支付宝在2011年推出的产品。

其中,“条码支付”借鉴了商品的条形码,用户结账时,只要打开手机上的支付宝钱包,选择“条码支付”功能并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条码枪扫描,就可以完成付款,全程不需要任何现金找零或刷卡操作。而商超、便利店也不需要更新硬件设备,用以往扫码结账用的扫码枪即可完成收款。支付宝推出的条码支付,是全球首个条码支付应用,也是首次把无线支付从实验室带进市场的实际应用。

但是条码支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要普及扫码枪。为了让没有收银系统与扫码枪的单体店也能便捷地完成支付,支付宝技术团队想到了要去创新一个二维码支付。二维码相比于条形码,是一个数据量更大的传输载体,而且具备强大的通用性,适用于所有行业。同时,其使用方式的多元化也使其能很好地与各领域融合,成为连接一切的“全能型选手”,这促成了它在全世界的流行。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兴起,二维码进入公众视野,逐渐受到热捧。

于是,将流行的二维码应用于扫码支付,成为了支付宝的首创之举。2010年,支付宝技术团队正式推出了二维码支付,这一国内首个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建立的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

商家可把账户、价格等交易信息编辑成支付宝二维码,张贴在店内,甚至还可以印刷在报纸、杂志、图书等载体上;用户通过支付宝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轻松实现与商户支付宝账户的支付结算。

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模式代表一种新兴潮流,能够俘获用户心扉的关键就在于它的便利。除此之外,二维码支付方式还为商户带来了实惠。2011年时,商户使用POS机刷卡服务的成本相当高,主要包括2000至3000元不等的保障金及1%至3%的服务费。另外,POS机付款多数采用的下一天到账机制,使得账期有所延长。但使用手机二维码购物,用户的手机不需要特殊改造,只需下载安装支付宝客户端,便可完成线下支付。而且,手机条码支付的费率也大大降低,支付过程即时完成,无账期、不压款。

尽管在2013年,央行一纸暂停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意见函,给了风头正劲的二维码支付当头一棒。央行以安全的名义暂停了二维码支付。文件称,“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但央行也并未堵死扫码支付的探索之路。

在二维码支付被暂停两年之后,央行终于正式肯定了其地位。到2016年6月,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已经覆盖国内70多万家线下餐饮门店、4万家超市便利店和数百家医院,而如今,放眼望去,更是二维码支付的天下。

走向NFC支付未来

虽然二维码主宰着如今的支付市场,但这依然不是永久的。事实上,移动支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历经数代的演变才到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模样。最早是通过手机短信完成交易;到移动互联网时代,WAP网银成为主流方式;等到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支付则开始被广泛应用。

当然,支付方式永远在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对于“方便”的追求下,无现金社会还在向一场新的支付变革靠近,那就是NFC支付。NFC支付即近距离通信技术。因其本质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所以交互双方需要安装类似芯片的东西,基于同一标准收发信号。“芯片”用来记录账户信息等,而“标准”就好比两个人必须在同一语言体系下才能进行信息的交互。

实际上,NFC支付很早就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中国银联率先开展了NFC支付的研究与设计,但是国内的NFC产业受制于产业链过长,而且手机和受理方的设备均须具备支持NFC的模块,所需投入巨大,银行、运营商、硬件厂商等各方的利益难以协调,一直发展滞后。

比如,NFC模式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技术提供商、商业银行等参与,并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运行。而这标准的制定还涉及工信部、中央银行、清算机构等多个单位。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手机厂商和通信运营商认可的标准不一,这大大阻碍了NFC模式的发展。NFC支付还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硬件的升级、普及、维护需要很大的成本。因此,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在各国都发展迟缓,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二维码支付后来居上。

在中国,2006年中国银联便推出一项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与此同时,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也在主导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方案。在NFC的技术标准上,前者基于13.56MHz标准,后者则主张2.4GHz标准。直到2012年,中国移动与银联签订移动支付业务的合作协议,放弃自主开发的2.4GHz标准,两种技术标准之争才落下帷幕。

但那时,移动支付市场已然变天。在NFC支付发展缓慢的几年里,由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二维码支付方式迅速兴起,并占领了大量市场份额。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完全抛开NFC标准,采取二维码支付,并利用互联网用户数量优势,在支付标准未出台的形势下快速发展、抢夺先机。

而现在,随着NFC产业链的成熟,NFC支付正在卷土重来。

今年2月9日,苹果向iPhone和iPad用户推送了iOS / iPadOS 15.4开发者预览版Beta 2更新。其中,iPhone将支持点击支付,苹果“Tap to Pay”将允许兼容NFC的iPhone通过Apple Pay、非接触式信用卡和借记卡以及其他数字钱包接受支付,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我国的数字人民币也采用了NFC技术,可以实现双离线支付,当然,这需要双方钱包都具备安全芯片功能。

二维码支付也好,NFC支付也好,不同的支付模式不仅是技术上的差异,更引领着时代浪潮向前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无现金社会下,二维码支付正在走向NFC支付时代

虽然二维码主宰着如今的支付市场,但这依然不是永久的。

文|观察未来科技

当前,世界正在向“无现金社会”发展,移动支付的广泛使用就是“无现金社会”技术上的支撑。

而移动支付的核心技术则是二维码扫描器(QR code Scanner)和二维码(QR Code)。如今,二维码收付款已经成为平日生活中最常见的交易行为,自从有了二维码以后,很少看到有人出门用现金结账了。只需要用手机扫一扫,钱就能够出去和收回,简单快捷。

从现金支付到无现金社会,不同的支付模式不仅是技术上的差异,本质上也是不同利益的划分,并引领着时代浪潮向前发展。

从条形码到二维码

二维码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比特流(由0、1构成)的概念,使用若干个与二进制相对应的几何形体来表示文字数值信息,通过图像输入设备或光电扫描设备自动识读以实现信息自动处理。

二维码具有条码技术的一些共性:每种码制有其特定的字符集,每个字符占有一定的宽度,并且具有一定的校验功能等,同时还具有对不同行的信息自动识别的功能以及处理图形旋转变化等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二维码虽然生于日本,但却在中国普及。根据一项来自ivanti的研究数据表明,2021年英国和中国成为全球使用二维码数量最多的国家,在所有研究对象中,日本排名末位。也就是说,发明二维码的国家正是如今使用二维码频次最低的国家——日本。

在二维码出现之前,一直是条形码的天下,但它因为容量有限,只能容纳20个字符,让使用场景有所局限。二维码也因此问世。最早的二维码是日本电装公司在1994年为日本丰田汽车公司(Toyota)开发的,而日本电装公司并没有独占这项技术,不仅将该技术提供给丰田汽车公司使用,同时还推出了“二维码战略”,免费公开制作二维码软件,其目的却仅仅是限于“销售二维码的扫码器”,使其发明的二维码和扫码器能够被大量的便利店竞相采用,但当时日本电装公司发明的二维码和扫码器并没有扩大到海外。

二维码相比条形码最大的提升,就是由原来只能储存20个字符,变为能储存多达7000个字符。更大的容量,让二维码的使用场景更广。尤其是在移动互联业务模式下,人们的经营活动范围更加宽泛,也因此更需要适时地进行信息的交互和分享。随着移动网络环境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二维码的应用不再受到时空和硬件设备的局限。

并且,在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下,如今二维码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随着更多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解决方案被开发出来,二维码将更多地被应用到各行各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来。

二维码可以将产品基本属性、图片、声音、文字、指纹等可以数字化的信息进行编码捆绑,适用于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物流仓储、产品促销,以及商务会议、身份、物料单据识别等。可以通过移动网络,实现物料流通的适时跟踪和追溯,帮助进行设备远程维修和保养、产品打假防窜、终端消费者激励,以及企业供应链流程再造等,以进一步提高客户的响应度,将产品和服务延伸到终端客户。

当然,这其中,受到二维码最大影响的,还是支付领域。在中国,有八成的人平时付钱都是扫二维码,每年中国人使用二维码至少达5000亿次。不管是日常买菜还是旅游购物,出门只需带一部手机,就能解决几乎所有消费问题。

移动支付的核心技术

作为一个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便利收付双方、惠及普通民众的支付工具,二维码支付对于推动移动支付在国内的普及,可谓功不可没。

其中,支付宝是线下支付市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2010年,随着上游场景的移动化全面展开,移动支付的需求随之提出。因此,支付宝开始着手和超市、便利店合作,今天广泛使用的扫码支付——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都是支付宝在2011年推出的产品。

其中,“条码支付”借鉴了商品的条形码,用户结账时,只要打开手机上的支付宝钱包,选择“条码支付”功能并出示手机,让收银员用条码枪扫描,就可以完成付款,全程不需要任何现金找零或刷卡操作。而商超、便利店也不需要更新硬件设备,用以往扫码结账用的扫码枪即可完成收款。支付宝推出的条码支付,是全球首个条码支付应用,也是首次把无线支付从实验室带进市场的实际应用。

但是条码支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要普及扫码枪。为了让没有收银系统与扫码枪的单体店也能便捷地完成支付,支付宝技术团队想到了要去创新一个二维码支付。二维码相比于条形码,是一个数据量更大的传输载体,而且具备强大的通用性,适用于所有行业。同时,其使用方式的多元化也使其能很好地与各领域融合,成为连接一切的“全能型选手”,这促成了它在全世界的流行。随着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的兴起,二维码进入公众视野,逐渐受到热捧。

于是,将流行的二维码应用于扫码支付,成为了支付宝的首创之举。2010年,支付宝技术团队正式推出了二维码支付,这一国内首个二维码支付解决方案,是一种基于账户体系建立的新一代无线支付方案。

商家可把账户、价格等交易信息编辑成支付宝二维码,张贴在店内,甚至还可以印刷在报纸、杂志、图书等载体上;用户通过支付宝手机客户端扫拍二维码,便可轻松实现与商户支付宝账户的支付结算。

二维码支付、条码支付模式代表一种新兴潮流,能够俘获用户心扉的关键就在于它的便利。除此之外,二维码支付方式还为商户带来了实惠。2011年时,商户使用POS机刷卡服务的成本相当高,主要包括2000至3000元不等的保障金及1%至3%的服务费。另外,POS机付款多数采用的下一天到账机制,使得账期有所延长。但使用手机二维码购物,用户的手机不需要特殊改造,只需下载安装支付宝客户端,便可完成线下支付。而且,手机条码支付的费率也大大降低,支付过程即时完成,无账期、不压款。

尽管在2013年,央行一纸暂停条码(二维码)支付业务意见函,给了风头正劲的二维码支付当头一棒。央行以安全的名义暂停了二维码支付。文件称,“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突破了传统的业务模式,其风险控制水平直接关系到客户的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但央行也并未堵死扫码支付的探索之路。

在二维码支付被暂停两年之后,央行终于正式肯定了其地位。到2016年6月,支付宝的二维码扫码支付已经覆盖国内70多万家线下餐饮门店、4万家超市便利店和数百家医院,而如今,放眼望去,更是二维码支付的天下。

走向NFC支付未来

虽然二维码主宰着如今的支付市场,但这依然不是永久的。事实上,移动支付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历经数代的演变才到了我们现在所熟悉的模样。最早是通过手机短信完成交易;到移动互联网时代,WAP网银成为主流方式;等到智能手机普及,二维码支付则开始被广泛应用。

当然,支付方式永远在随着技术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对于“方便”的追求下,无现金社会还在向一场新的支付变革靠近,那就是NFC支付。NFC支付即近距离通信技术。因其本质是一种短距高频的无线电技术,所以交互双方需要安装类似芯片的东西,基于同一标准收发信号。“芯片”用来记录账户信息等,而“标准”就好比两个人必须在同一语言体系下才能进行信息的交互。

实际上,NFC支付很早就已经是一项成熟的技术,中国银联率先开展了NFC支付的研究与设计,但是国内的NFC产业受制于产业链过长,而且手机和受理方的设备均须具备支持NFC的模块,所需投入巨大,银行、运营商、硬件厂商等各方的利益难以协调,一直发展滞后。

比如,NFC模式需要运营商、手机厂商、技术提供商、商业银行等参与,并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运行。而这标准的制定还涉及工信部、中央银行、清算机构等多个单位。并且,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手机厂商和通信运营商认可的标准不一,这大大阻碍了NFC模式的发展。NFC支付还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硬件的升级、普及、维护需要很大的成本。因此,基于NFC技术的移动支付在各国都发展迟缓,也正是这个原因,才让二维码支付后来居上。

在中国,2006年中国银联便推出一项基于金融IC卡芯片的移动支付方案。与此同时,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运营商也在主导开发自己的移动支付产品方案。在NFC的技术标准上,前者基于13.56MHz标准,后者则主张2.4GHz标准。直到2012年,中国移动与银联签订移动支付业务的合作协议,放弃自主开发的2.4GHz标准,两种技术标准之争才落下帷幕。

但那时,移动支付市场已然变天。在NFC支付发展缓慢的几年里,由互联网巨头主导的二维码支付方式迅速兴起,并占领了大量市场份额。支付宝钱包、微信支付完全抛开NFC标准,采取二维码支付,并利用互联网用户数量优势,在支付标准未出台的形势下快速发展、抢夺先机。

而现在,随着NFC产业链的成熟,NFC支付正在卷土重来。

今年2月9日,苹果向iPhone和iPad用户推送了iOS / iPadOS 15.4开发者预览版Beta 2更新。其中,iPhone将支持点击支付,苹果“Tap to Pay”将允许兼容NFC的iPhone通过Apple Pay、非接触式信用卡和借记卡以及其他数字钱包接受支付,不需要额外的硬件。我国的数字人民币也采用了NFC技术,可以实现双离线支付,当然,这需要双方钱包都具备安全芯片功能。

二维码支付也好,NFC支付也好,不同的支付模式不仅是技术上的差异,更引领着时代浪潮向前发展。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