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国电子银行网 王煊
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其规定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内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由参加人自主选择。《意见》的出台为商业银行以及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参与个人养老金融发展指明了方向。
“银发族”养老金融需求迫切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社会资产聚集到中老年人手上,且随着财富管理理念的持续推广,中老年人金融理财的需求也逐渐加大。
根据《中国养老金融调查2021》的结果,除了参加国家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外,超过九成的调查对象还参与了多元化的养老金融活动,为自己的养老储备了相应的财富,近六成(58.58%)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在40岁之前就开始进行养老财富储备。
据招商银行发布《时间的价值——2021年长期价值投资发现报告》显示,在长期价值投资客户中,年龄在55岁以上的“银发族”收获最大,平均持仓收益率高达83.43%。
据中泰证券测算,预计到2042年,我国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规模将达到9.7万亿元。
种种信息显示,随着中老年人金融理财意识的加强,他们对通过理财、基金等金融产品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个人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金融科技成为突围养老金融“必杀技”
在去年8月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启动养老理财产品试点工作后。今年2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成为试点机构,已形成“十机构+十城市”的试点格局。目前,银行正作为一股重要力量参与到养老金融体系建设之中。
银行业除了在个人养老金账户设立上将占据主导地位外,相较于保险和基金公司等其他的金融机构,银行理财整体稳健的投资风格与中老年人养老金融业务谨慎、安全的基本要求充分契合。此外,利用金融科技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给中老年群体一站式、全方位的养老服务成为银行在养老金融领域脱颖而出的“必杀技”。
当前,不少银行APP均面向中老年客户群体开发相应的“适老化”版本,在字体更大,功能操作更简单的基础上,各家银行均在消费购物、便民缴费、医疗服务、金融理财等生活场景上下功夫,积极打造数字金融生活圈,从多个层面开展适老化服务,帮助老年客户跨越数字鸿沟。
在中老年群体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背景下,银行业不断完善养老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养老金融综合服务。
中国银行推出的“个人养老联合服务计划”,联合中国银联、知名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大型金融及康养机构,以及大型传媒、互联网公司等社会各界从事养老产业的行业机构共同发起,在账户、产品、权益、渠道方面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构建“养老+金融”的银发场景生态金融服务模式,力求为老年人构建美好的数字化品质生活。
工商银行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积极推动养老金融智慧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养老金融业务相关社保、年金、个人养老金、信贷、养老消费等业务数据,引入相关外部数据,形成养老金融共享数据指标体系,为客户营销、风险监控、绩效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打通第一、第二、第三支柱账户信息,实现个人客户养老资产信息统一视图,为个人客户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提供数据支持。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手段,进行个人客户精准画像,设计和提供智能化、定制化养老财富管理产品及养老服务产品。
风险与机遇并存,投资者教育引导成关键
然而,随着养老理财品种和方式的增多,许多披着“养老理财”外衣的陷阱也随之产生,不法分子利用高额利息做诱饵,编出各种针对中老年群体的投资理财骗局,比如养老项目返利投资、以房抵押养老等。
据近期全国专项办召开的全国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第2次推进会披露: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公安机关共破获涉养老诈骗案件1.15万起,打掉养老诈骗团伙1580个,追赃挽损118亿元。
《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2021)》显示,近五成(46.2%)调查对象能够较好或很好掌握基础金融知识,但仍有超过两成(24.8%)调查对象的基础金融知识水平较差或很差,相当一部分投资者还无法正确理解复利、通货膨胀等基础概念。银行业在做好养老金融服务的同时,更要做好加强投资者教育与引导。
在近期由21世纪金融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积极发展个人养老金,构建养老体系新支柱”主题研讨会上,交通银行养老金融部副总经理朱奕辰表示:商业银行作为与消费者距离最近、覆盖最广的金融机构,在消费者教育和引导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也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在2022中国养老金融新发展论坛上,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养老金中心副总经理董頲表示,养老的投资者教育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叫作投资顾问服务。一对一的投资顾问服务是我们整个银行系统特别是银行网点转型的一个方向,因此建议从投资者教育方面可以加大投顾服务这一端的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