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毒眸
853——北京国际电影节市场项目创投板块报名数量再创历史新高。
行业的低迷没有阻挡电影新人的创作热情,资本的匮乏也让创投这样的活动越来越普遍地成为创作者的选项之一。
但最终能走到公开路演环节,面向评审和投资方的项目只有16个,16个当中最后能真正开机、成片、上映的,少之又少。这是每个创投活动都面临的现状——产出的实际价值没法回应青年创作者蓬勃的期待。
2020年年底,经常担任创投评审的王红卫就曾对毒眸表示,“所有创投都差不多,太同质化、模式化了,项目方挨个投一遍,哪个收到了回复就跟进,差不多是把国内的创投都走一趟。”
两年后,创投数量仍然没有减少,模式仍然缺乏创新,创作者的创投之路也还是如此循环往复。但变化的是创作者自身的认知,在毒眸接触到的不少创投参与者里,他们都不再对创投的实际收获抱有过高的期待,更多是以平常心去面对,不让创投的喧嚣与捧杀影响创作的心境。
怀才不遇者甚,脚踏实地者难。
平常心面对
北影节的市场项目创投板块,既包括了只停留在剧本阶段的创投项目,也包括了正在拍摄或拍摄完毕的制作中项目。入选终审环节的创投项目有10个,制作中项目有6个。
10个创投项目中,不乏一些此前参与过其他创投的“熟脸”。汤琰编剧、导演的项目《玻璃动物园》一个月前就曾入围FIRST电影市场创投会的20个年度入选电影计划,并获得了欢瑞世纪“生生不息”奖,收获了十万元现金赞助。一个月后,汤琰又带着她的项目来到了北影节创投。
这是她第一个拿出来跑创投的项目。累,是她参加创投的最大感受。在两个创投的间隙里,她改了一版新的剧本,还根据不同创投的要求和建议,准备了不同的路演材料和讲演方式。年底,她也还有别的创投计划参加,但她并没有对这些创投的结果抱以过高的期许。
这是她过往的从业经历所带来的,作为从业多年的职业编剧,她知道所有的事情在没有签好合约之前,都是不可以完全信任的。所以即便在各个创投上听到了夸奖或承诺、批评或建议,都没有改变她的平常心。
平常心来自经验,也来自最开始自己对项目的期待,《玻璃动物园》更像是她从业多年之后寻求的自我突破,“我写这个剧本,是因为我之前写年代剧和谍战剧写得太多了,所以这次想写一个我真正喜欢的东西,也是想要印证一下自己还能不能写电影。结果成功入选了,这就已经给了我一个正向反馈了。当然如果后面能继续推进拍下去,那就更好了。”
相对而言,在她的观察里一些相对年轻的创作者可能会稍显迷茫,“有些创作者第一次见到有那么多人给自己肯定,但是一回去之后发现所有的东西怎么都停下来了,会有一点不习惯。尤其是在一些影视资源相对稀缺的地区的人,这种感受会更深一点。”
只靠文本是不够的
《在少女花影下》的编剧、导演张惠斌,曾经就是这个迷茫的人,但现在已经明确了许多。他的项目是6个制作中项目之一,目前已经粗剪完毕,前期拍摄的成本全部由导演自己通过向亲朋好友借钱来筹齐资金。这次来到北影节的诉求,是为后期制作筹钱,并寻找联合出品方。
由于自身过往的经历,张惠斌对开拍前去各种创投筹集资金是缺乏信心的。他的上一个剧本曾经跑了三到五年创投,也有公司表露出了明确的投资意愿。但就在即将签合同之前,却因为要投入到别的项目中去而最终被放弃了。
周围的创作者朋友也有在创投相似的失败经历,“有的朋友在很大的电影节创投上都拿奖了,但最后还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搞来投资,到最后还是自己去筹的钱。” 这些经历和见闻让他在筹备新片时不想再浪费三五年时间,决定还是靠自己解决资金问题。
张惠斌自己也分析了原因,“我是一个不太会社交的人,所以在创投这种场合,能主动争取到的资源有限。”善于交际本身也不是导演这一职业的共性,创投活动中像张惠斌一样性格的创作者并不在少数。
而新人的处女作,在目前的电影市场环境中,想要赚钱是概率很小的事情。因此对于大部分投资新人导演的公司而言,看中的都不是眼前项目的回报,而是对创作者未来成长的投资。据张惠斌个人的观察,“做处女作的导演,最后百分之八九十钱的方面都是要自己去想办法的。”
作为创投的终审评委,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爱奇艺影业总裁亚宁在现场提到,“一个比较可喜的趋势是,我发现最近来创投的文艺片成本没有那么高了,这样从回报的角度才更算得过来,平台或者电影商业出品方也会感兴趣。”文艺片本身商业回报就更为有限,懂得压缩预算才能让影片落地更有可能。
相比起只能看到文本能力和个人魅力的创投,能进一步看出影像能力的制作中项目,无疑能给投资人更大的保障。这也是为什么张惠斌到了这一阶段才开始出来跑各个节展找投资,“之前没拍过长片的人,要拿一个文本去找投资,我觉得这个人需要很有口才,很有社交能力,还要自己有点资源才行。我如果能拿出一个粗剪的片子出来,我觉得我的说服力会强很多。”
但制作中项目终归和创投项目不太一样,它有着更明确的商业合作指向性。同时,创投项目如果不成熟,创投评审可以在路演中给出相应的建议,创作者可以再继续修改,但制作中项目已经有了成片,评审和业内前辈也很难有指点的余地。
项目创投评委会主席、著名编剧、导演、监制尔冬升就在现场点评制作中项目时提到,“既然你们已经有了成片,现在要的就是去找到你们自己需要的合作伙伴,我们也不便给太多意见,怕会影响你们的项目。”
同时,评审能看到创投项目的完整剧本,却没法看到制作中项目的成片,只能看到项目书和片花,因此所有的评价和提问都只能浅尝辄止。
而可能会对创作者更有意义的一对一洽谈环节,却因种种因素而取消。创作者们只能通过路演结束后,与感兴趣的资方私下联系来推进下一步的合作。另一边的产业放映活动,举办时间也与创投相撞,需求近似的资方只能择一参与。
这也是目前国内创投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厘清创作者和投资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再通过电影节的平台给予对接。如果只是同质化流程的异地复现,那么每个创投都终究难逃“热闹一下”的宿命。
但归根结底,大环境尚在恢复的状态中,单从流程创新的角度也很难切实提升多少合作成功率。年轻的创作者们唯有做好自己,不论是否入围各式各样的创投,不论入围之后是否被捧上神坛,不论有多少一时兴起口头承诺,创作者还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脚踏实地去拍。
先拍出来,才有以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