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是巫文化,不是污文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是巫文化,不是污文化

屈原生于楚长于楚,而楚人对巫文化极为推崇。《离骚》里这些巫文化意象的大量出现,使全篇充满了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神话意境。

作者:将夜

亦 余 心 之 所 善 兮

虽 九 死 其 犹 未 悔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读先秦的文学作品,是带给自己感官的无上享受。

比如《诗经》作为古时乐章,是注重视听审美的“声音诗学”,歌词之美如今看来也是妙不可言。

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美学便注重视觉审美,让人看后不禁拍案“惊采绝艳”。

屈原擅长将内在意蕴外在化,注重于让人们通过感官去体会。

比如《离骚》中对于画面的描绘是极其真实和丰富的,这种丰富体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普遍看到的客体。

比如动物类的鹈鴂、骐骥;场景类的兰皋、椒丘;植物类的江离、芙蓉、荃等;其他的还有美人、“蕙纕”(装有蕙草的香囊)、车马等。

这其中对于香草的使用最多,这些香草都是作为美好品格的象征,举例来讲:“兰”象征着君子高尚、孤寂、洁净的品格。

“荃不察余之钟情兮”里,“荃”也是一种香草的名字,屈原用“荃”来指代楚怀王,他用香草来塑造自己高洁的形象,同时又对君主保有同样的比喻,可见屈原对君主的情感是仍抱有幻想。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可以看做是对运用这些香草来修饰的解释,“内美”又“修能”,便是楚骚里“文”与“质”的统一,以“香草”喻“品格”也即是这个道理。

二是楚地“巫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图腾。

如“玉虬”(白龙)、“鹥”(凤凰)、“飞廉”(风神)等。屈原生于楚长于楚,而楚人对巫文化极为推崇。

《离骚》里这些巫文化意象的大量出现,使全篇充满了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神话意境。

屈原借助这些意象往来于一个虚幻的世界,其实质是追求超脱,寄托情感,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希望延伸到这个带有“彼岸世界”意味的时空中。

三是历史典籍中的人物、场景。

比如对《山海经》中的人、神的借用:羲和、雷师、望舒、飞廉等,还有历史人物彭咸、宓妃等。

这些历史人物以故事性的画面去呈现,这种呈现兼有叙事性和绘画性。

对于故事的叙述所延伸的是时间的变动,对神话人物及场景的描绘则是空间的延展。

屈原是自恋的,从他每天早上都要临水照面、香露洒身就能看出。

他自比于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却因现实生活中的碰壁而无法施展远大抱负,这种无奈在在他的作品中都显得格外孤独。

驷玉虬以桀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比如这一段,以屈原的想象展开,神游天地宇宙、古往今来之所见,呈现出一幅幅气势磅礴、跌宕起伏、唯美绚烂的视觉动画。

对美感的体悟是伴随着视觉的变化而展开,视点的不断变动也带动着人们精神的飞升,体验感在精神的飞升中不断增强,带给人们的是楚骚美学中独有的悲剧性壮美。

屈原以“荃”代指“楚王”、比喻高尚的品格。以“鸷鸟”自喻,形容自己品格中的刚烈忠贞。借“鞿羁”(马缰绳和马笼头)喻“约束”的处境。

他将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苦闷、悲痛、彷徨等等转移到自然中,以托物言志来实现自我价值寻求超脱,寄哀乐之情感于自然,抒不得志于宇宙。

这些皆是以自己脑海之中的意象所塑造实现,令人惊叹。

李泽厚先生通过对楚骚美学在汉代的延伸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墨之类的规律,他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地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

这里汉代美学思想的来源即是《楚辞》,它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繁复充实。

但这并不意味是拥挤封闭的,相反正是这种令人目不暇接的构图将楚骚美的悲剧性、壮美性渲染到了极致。

在我们今天发掘出的楚文物中,最为典型的是楚地的漆器,楚地的漆器在色彩上如今看来还是绚丽斑斓,在构图上会用到很多繁复的装饰和盘根错节的花纹。

清人赵翼有“地经三闾草亦香”的感叹,这种感叹既是对屈原崇高人格的肯定,也是对《楚辞》中绝美画面的一种赞叹。

在《离骚》的画面中,我们仿佛能看见屈原所念,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以及慷慨激昂的悲壮美。

《史记》:“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就是对屈原高尚人格的赞颂。

在现实和理想发生激烈的冲突时,屈原没有选择苟活亦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悲壮地殉难。

“儒家把自然看成是道德的象征,如岁寒三友;道家把自然看成自然本身,而要法天贵真;但禅宗的自然则是心灵的构造,是心灵的觉悟”,楚骚则把自然看做是寄托理想的载体,里面承载的是现实与理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屈原有心思不与人说,

宁愿投身汨罗也缄口不言。

世人以为屈原是因流放苦闷而自坠江河,我却在诗里读出他对楚王的另一种感情。他是一个孤独者,跳下去的那一刻不知是否想起那日与楚王初见——

“那会他还年轻,

枣花未落,桐叶长。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六月。

他站在树下,等我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是巫文化,不是污文化

屈原生于楚长于楚,而楚人对巫文化极为推崇。《离骚》里这些巫文化意象的大量出现,使全篇充满了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神话意境。

作者:将夜

亦 余 心 之 所 善 兮

虽 九 死 其 犹 未 悔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读先秦的文学作品,是带给自己感官的无上享受。

比如《诗经》作为古时乐章,是注重视听审美的“声音诗学”,歌词之美如今看来也是妙不可言。

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美学便注重视觉审美,让人看后不禁拍案“惊采绝艳”。

屈原擅长将内在意蕴外在化,注重于让人们通过感官去体会。

比如《离骚》中对于画面的描绘是极其真实和丰富的,这种丰富体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在现实世界中可以普遍看到的客体。

比如动物类的鹈鴂、骐骥;场景类的兰皋、椒丘;植物类的江离、芙蓉、荃等;其他的还有美人、“蕙纕”(装有蕙草的香囊)、车马等。

这其中对于香草的使用最多,这些香草都是作为美好品格的象征,举例来讲:“兰”象征着君子高尚、孤寂、洁净的品格。

“荃不察余之钟情兮”里,“荃”也是一种香草的名字,屈原用“荃”来指代楚怀王,他用香草来塑造自己高洁的形象,同时又对君主保有同样的比喻,可见屈原对君主的情感是仍抱有幻想。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可以看做是对运用这些香草来修饰的解释,“内美”又“修能”,便是楚骚里“文”与“质”的统一,以“香草”喻“品格”也即是这个道理。

二是楚地“巫文化”中的一些神话图腾。

如“玉虬”(白龙)、“鹥”(凤凰)、“飞廉”(风神)等。屈原生于楚长于楚,而楚人对巫文化极为推崇。

《离骚》里这些巫文化意象的大量出现,使全篇充满了光怪陆离、天马行空的神话意境。

屈原借助这些意象往来于一个虚幻的世界,其实质是追求超脱,寄托情感,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希望延伸到这个带有“彼岸世界”意味的时空中。

三是历史典籍中的人物、场景。

比如对《山海经》中的人、神的借用:羲和、雷师、望舒、飞廉等,还有历史人物彭咸、宓妃等。

这些历史人物以故事性的画面去呈现,这种呈现兼有叙事性和绘画性。

对于故事的叙述所延伸的是时间的变动,对神话人物及场景的描绘则是空间的延展。

屈原是自恋的,从他每天早上都要临水照面、香露洒身就能看出。

他自比于历史中的伟大人物,却因现实生活中的碰壁而无法施展远大抱负,这种无奈在在他的作品中都显得格外孤独。

驷玉虬以桀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後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比如这一段,以屈原的想象展开,神游天地宇宙、古往今来之所见,呈现出一幅幅气势磅礴、跌宕起伏、唯美绚烂的视觉动画。

对美感的体悟是伴随着视觉的变化而展开,视点的不断变动也带动着人们精神的飞升,体验感在精神的飞升中不断增强,带给人们的是楚骚美学中独有的悲剧性壮美。

屈原以“荃”代指“楚王”、比喻高尚的品格。以“鸷鸟”自喻,形容自己品格中的刚烈忠贞。借“鞿羁”(马缰绳和马笼头)喻“约束”的处境。

他将在现实中遭遇的种种苦闷、悲痛、彷徨等等转移到自然中,以托物言志来实现自我价值寻求超脱,寄哀乐之情感于自然,抒不得志于宇宙。

这些皆是以自己脑海之中的意象所塑造实现,令人惊叹。

李泽厚先生通过对楚骚美学在汉代的延伸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汉代艺术还不懂后代讲求的以虚当实计白当墨之类的规律,他铺天盖地、满幅而来。画面塞地满满的,几乎不留空白。这也似乎‘笨拙’。然而,它却给予人们以后代空灵精致的艺术所不能替代的丰满朴实的意境。”

这里汉代美学思想的来源即是《楚辞》,它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繁复充实。

但这并不意味是拥挤封闭的,相反正是这种令人目不暇接的构图将楚骚美的悲剧性、壮美性渲染到了极致。

在我们今天发掘出的楚文物中,最为典型的是楚地的漆器,楚地的漆器在色彩上如今看来还是绚丽斑斓,在构图上会用到很多繁复的装饰和盘根错节的花纹。

清人赵翼有“地经三闾草亦香”的感叹,这种感叹既是对屈原崇高人格的肯定,也是对《楚辞》中绝美画面的一种赞叹。

在《离骚》的画面中,我们仿佛能看见屈原所念,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以及慷慨激昂的悲壮美。

《史记》:“其志洁,其行廉……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就是对屈原高尚人格的赞颂。

在现实和理想发生激烈的冲突时,屈原没有选择苟活亦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悲壮地殉难。

“儒家把自然看成是道德的象征,如岁寒三友;道家把自然看成自然本身,而要法天贵真;但禅宗的自然则是心灵的构造,是心灵的觉悟”,楚骚则把自然看做是寄托理想的载体,里面承载的是现实与理想。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屈原有心思不与人说,

宁愿投身汨罗也缄口不言。

世人以为屈原是因流放苦闷而自坠江河,我却在诗里读出他对楚王的另一种感情。他是一个孤独者,跳下去的那一刻不知是否想起那日与楚王初见——

“那会他还年轻,

枣花未落,桐叶长。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六月。

他站在树下,等我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