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第六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开幕 中外作家畅谈莎士比亚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第六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开幕 中外作家畅谈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突出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人类处境的复杂性,这是他和文艺复兴一批大师的共同特点,这也是文艺复兴的精神。

“莎士比亚在写《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的时候,他对人性黑暗面恰如其分地表达和仁慈的同情,这是文艺复兴精华在他身上的体现。” 第六届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论坛上,作家陈丹燕用一个个自己在意大利看到的实例解读着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多次取材于此。

“我认为莎士比亚不是继承文艺复兴时代对大写人的描写,我想它更多是继承了对人传统人性深出的弱点和黑暗一面仁慈的理解。”

今年是威廉·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作为中国大陆最受瞩目的文学周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将议题定位“莎士比亚的遗产”。

主论坛会场被设置在外滩的新天安堂旧址,长桌,穹顶,半人高的用于消暑的冰块在此处相得益彰。一个四百年前的英格兰人穿越到现场,应该也会很快融入气氛,就讨论莎士比亚话题而言,这个场所出乎意料地合适。

演讲环节前,中国翻译家陆谷孙、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的影像分别出现在主荧幕上。他们二人在不久前的逝世,被视为各自国家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与陈丹燕颇为另类的观念表述不一样,多数在场作家选择回溯自己的阅读经历与莎士比亚间的交集,考虑到莎士比亚在全世界拥有的持久广泛的影响力,这种交集无可避免。

“让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孩跟下一个世界面对面,这是莎士比亚给我的遗产。”詹宏志讲述的自己年少时的故事让许多印象深刻。他出生在台湾中部山区的小镇,但莎士比亚却很早介入了自己的生活。在对于莎剧作品从困惑到喜爱的过程中,詹宏志自己也逐渐对“下一个世界”建立了长远的好奇。

而具有人类学家背景的英国诗人肖恩•奥布莱恩现场解析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文领域的贡献。在他看来,莎士比亚为英语世界做了三件了不起的贡献,其一是发展了并且光大了五音部抑扬格,使它变成了非常有力且微妙的表达方式,后来的许多大师都受到莎士比亚韵律学的影响。第二个是莎士比亚发现并向人们展示了诗歌的朦胧性以及泛音的魅力,这些成为阅读莎士比亚的一个重要乐趣。此外,莎士比亚文学创作中海浪般的音乐性也非同寻常,奥布莱恩认为,在欧洲只有托尔斯泰作品能够读到莎士比亚感觉。

来自俄国的波波夫分享了莎士比亚对于俄罗斯的影响。波波夫从19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他提到在他的经历中,俄罗斯人对于莎士比亚剧目最热爱的一部是《哈姆雷特》,至今在许多校园中,学生们仍愿意在戏剧表演课上选择《哈姆雷特》。波波夫半开玩笑似说道,自己小时候并不为老师所信任,在《哈姆雷特》中没有获得任何一个角色,他至今仍会感到难过。

中国诗人西川作为最后一个发言者将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上,他称赞了过去时代的伟大翻译家们,其中有朱生豪、梁实秋、英若诚。但对于莎士比亚本人,西川认为他也许并非如人们想象般是一位精英分子。在西川的理解里,莎士比亚是一个自然的天才,人们能在其作品中窥见自由,表达上无向度的自由。

“什么在他那儿都可以谈,什么在他那儿都可以表述,上一个环节说一个色情的东西,下一个环节可以谈非常重大的话题,莎士比亚是一个浑然的天才。”

最后,论坛主持人谈峥进行总结道,莎士比亚始终关注人类情感,尤其爱情,关注复杂的人性,所以成为了人类伟大遗产。他创造不同的角色人物,拒绝片面化,而是把人看成复杂的存在。他突出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人类处境的复杂性,这是他和文艺复兴一批大师的共同特点,这也是文艺复兴的精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第六届上海国际文学周开幕 中外作家畅谈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突出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人类处境的复杂性,这是他和文艺复兴一批大师的共同特点,这也是文艺复兴的精神。

“莎士比亚在写《李尔王》、《威尼斯商人》的时候,他对人性黑暗面恰如其分地表达和仁慈的同情,这是文艺复兴精华在他身上的体现。” 第六届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论坛上,作家陈丹燕用一个个自己在意大利看到的实例解读着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多次取材于此。

“我认为莎士比亚不是继承文艺复兴时代对大写人的描写,我想它更多是继承了对人传统人性深出的弱点和黑暗一面仁慈的理解。”

今年是威廉·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作为中国大陆最受瞩目的文学周活动,上海国际文学周主论坛将议题定位“莎士比亚的遗产”。

主论坛会场被设置在外滩的新天安堂旧址,长桌,穹顶,半人高的用于消暑的冰块在此处相得益彰。一个四百年前的英格兰人穿越到现场,应该也会很快融入气氛,就讨论莎士比亚话题而言,这个场所出乎意料地合适。

演讲环节前,中国翻译家陆谷孙、匈牙利作家艾斯特哈兹•彼得的影像分别出现在主荧幕上。他们二人在不久前的逝世,被视为各自国家文化界的重大损失。

与陈丹燕颇为另类的观念表述不一样,多数在场作家选择回溯自己的阅读经历与莎士比亚间的交集,考虑到莎士比亚在全世界拥有的持久广泛的影响力,这种交集无可避免。

“让一个一无所知的小孩跟下一个世界面对面,这是莎士比亚给我的遗产。”詹宏志讲述的自己年少时的故事让许多印象深刻。他出生在台湾中部山区的小镇,但莎士比亚却很早介入了自己的生活。在对于莎剧作品从困惑到喜爱的过程中,詹宏志自己也逐渐对“下一个世界”建立了长远的好奇。

而具有人类学家背景的英国诗人肖恩•奥布莱恩现场解析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英文领域的贡献。在他看来,莎士比亚为英语世界做了三件了不起的贡献,其一是发展了并且光大了五音部抑扬格,使它变成了非常有力且微妙的表达方式,后来的许多大师都受到莎士比亚韵律学的影响。第二个是莎士比亚发现并向人们展示了诗歌的朦胧性以及泛音的魅力,这些成为阅读莎士比亚的一个重要乐趣。此外,莎士比亚文学创作中海浪般的音乐性也非同寻常,奥布莱恩认为,在欧洲只有托尔斯泰作品能够读到莎士比亚感觉。

来自俄国的波波夫分享了莎士比亚对于俄罗斯的影响。波波夫从197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他提到在他的经历中,俄罗斯人对于莎士比亚剧目最热爱的一部是《哈姆雷特》,至今在许多校园中,学生们仍愿意在戏剧表演课上选择《哈姆雷特》。波波夫半开玩笑似说道,自己小时候并不为老师所信任,在《哈姆雷特》中没有获得任何一个角色,他至今仍会感到难过。

中国诗人西川作为最后一个发言者将自己关注的重点放在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上,他称赞了过去时代的伟大翻译家们,其中有朱生豪、梁实秋、英若诚。但对于莎士比亚本人,西川认为他也许并非如人们想象般是一位精英分子。在西川的理解里,莎士比亚是一个自然的天才,人们能在其作品中窥见自由,表达上无向度的自由。

“什么在他那儿都可以谈,什么在他那儿都可以表述,上一个环节说一个色情的东西,下一个环节可以谈非常重大的话题,莎士比亚是一个浑然的天才。”

最后,论坛主持人谈峥进行总结道,莎士比亚始终关注人类情感,尤其爱情,关注复杂的人性,所以成为了人类伟大遗产。他创造不同的角色人物,拒绝片面化,而是把人看成复杂的存在。他突出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人类处境的复杂性,这是他和文艺复兴一批大师的共同特点,这也是文艺复兴的精神。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