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停云
来源 | NOWNESS现在
2021年,地域型艺术节在中国迎来首次实践,“艺术在浮梁2021”于江西省浮梁县与观众见面。汲取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经验与方法论,将艺术节与浮梁的地域特点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浮梁为例子的中国乡村,面临着不同的境遇。
在“艺术在浮梁2021”的策展人孙倩看来,在同样面临人口流失、老龄化加剧的当下,县域逐渐崛起,年轻一代的观念转变与流向转变正在发生。相比日本无可回返的“故土”,中国的乡村,正面临着更多新的可能。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充分利用“大地”为延展的艺术元素
“艺术在浮梁”总负责人孙倩在当地村落中的实地考察
“艺术家们要赞美这里的生活,要唤起当地人们的自豪感,也要给来到此地的外来者以感动。这样,作品才能真正成为艺术,才能把自然、文明和人类之间的社群关系清楚地展现在眼前。”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总策展人北川富朗(Fram Kitagawa)曾这样说道。
NOWNESS邀请孙倩与北川富朗,由艺术乡建的话题出发,在“大地”的依托之下,展开关于人类、自然、艺术共生共建的社群关系畅想。
有群体,先有土壤
SQ:在《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一书中,北川富朗先生曾提及,“土”创造了日本的文化。中国与日本同属农耕文明,这使得中国乡村和日本乡村有一定的共性及特点,即强烈的农耕文明色彩,但那是一种起源、背景、历史和文化,都不能完全代表社会现状。
日本的城镇化率程度很高了,达到93%,城乡差距没有那么大,而且日本的农村基本上都被纳入了强大的“日本农协”这个系统里面,从种子、农耕机械、作物的销售、农民的保障,都被组织包办了。凡事有利便有弊,这种系统,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乡村的活跃性。
与此同时,日本像东京大阪这样的超级都市吸引了人口的聚集,大量的尤其是年轻人离开乡村奔赴城市,乡村陷入老龄化、少子化的空心状态,土地失耕、传统在遗失,乡村被彻底边缘化。于是,日本的这个“土”,可能就让人们有点回不去了。北川先生在2000年创立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也是抱着留住乡村文化的初衷。因越后妻有的成功而奠定的地域型艺术节模式,也在日后影响了很多人投身乡村。
再说我们的乡村,人口流向大城市的问题、老龄化的问题、出生率下降的问题,在中国也一样存在。但不同的是,我们的城镇化率水平还不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县域的发展。我们的乡村,是一个看得见、回得去的“土”,今后的年轻人应当重新审视并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城市已经不是唯一选项。
《乡土再造之力——大地艺术节的10种创想》,北川富朗著
FK:是的。为了使人口过于稀少或地域能力日趋下降的地区充满活力,艺术在许多方面都能提供很好的帮助,所以我有了艺术节的构想。这种被称之为特定场所的艺术,揭示的是“场所”所具有的各种可能性和魅力所在。这就为地区的振兴提供了机会。
世界上各个地方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地球就是一个板块,经过多年的不断撞击和分离形成了陆地或海洋。地球表面在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及河水冲刷后,形成了土壤,而动植物死去后也变成了土壤。形形色色的地域因其各自不同的地表、气候及土壤特征,而形成了当地的独特性。我认为这很重要,所以给它取名为“大地艺术节”。
第七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中国建筑设计师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首次参与大地艺术节,改造了一条有20多年历史的观光隧道,将其命名为“光之隧道”
SQ:在项目选址和策划阶段,我们大概走遍了浮梁县几乎一半的乡镇,走访了几十个村落,看到了非常丰富的状态和生态,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历史、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工艺特色和产业基础,这里面既有每个村庄自己的个性,也有涵盖在全县框架下的共性。
浮梁县地处江西省北部,与皖南古徽州区域仅一条分水岭之隔,其间有古道相连,自古就是吴楚商贸交流的通衢与前沿,地理气候、文化风俗上都有较大程度的相似性。现在的浮梁县属于景德镇市,但在古代,景德镇是浮梁县所辖的一个镇,后来因为景德镇在瓷器商贸上的成就名扬海内,跃升为闪耀的明星,而浮梁做为母体却慢慢黯然失色。于是,如何重新挖掘浮梁的价值成为我们的课题。
从这里的生产与生活当中,我们看到“人”做为最重要的创造者、参与者、承载者的作用。寒溪村是一个60年代修建新安江水库时迁居到此的移民村,这一群勤劳奋斗建立自己新家园的人们,他们的历史和情怀不应被忽视被遗忘。
2021年“艺术在浮梁”展览现场
上:《翘翘板-逝》 摄影:喜大郎
下:大卫 歌诗坦(以色列)《对饮》摄影:田方方
让艺术,生长于当地
FK: 大地艺术节的选址与艺术家、艺术作品的介入需要有多种考量。有关于地表的、气候的、土壤的,以及特定自然环境中的生活。有生存方面的,也有产业和历史方面的。也考虑到艺术家们是在多种意义上、从各自独特的角度出发进行创作的。
所以我希望尽可能从多个方面寻找那些有创作个性的、对新事物有独特见解的、能从有趣的一面入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基于以上考量,在作品的分布上,最大型的展品要分散摆放,这一点我认为很重要。如果是全都集中在中心区域的话,就会出现与现在的组织机构以及城市同样的问题了。所谓自然,最初就是自然而然地在各地出现的村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分散的形式出现才是最好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艺术节)是在100多个村落中举办的。进入妻有地区可不是仅从东南西北其中的哪一个方向,而是有好几处入口呢!相对来说,在与其他地区都有联络口的妻有地区的作品较为集中,这是显而易见的。特意在这里摆放较多的作品,其主要原因是想让来宾们有“啊、我到了!”的亲身感受。
艺术作品就像婴儿,艺术家养育过程费时费力非常辛苦。从场地的清理开始,经过各种沟通磨合直至作品创作完成后还需要运营管理等等。这一过程中,即使不把时间问题考虑在内,当地人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各种意义上的关键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
像婴儿一样的艺术作品,在众人齐心协力的关怀下才得以诞生,而人们也因此相互建立起联系。大家以自己擅长的形式参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遇到问题从相互理解体谅开始,通过协商解决,我觉得这才是好的社团组织,我们就是这么做起来的。
“Creative Garden”,来自日本艺术家 Tsuchiya Kimio。“Creative Garden”项目于 1999 年秋季开始。2003 年 5 月,大约 150 人,从儿童到老人,当地社区志愿者、镇政府人员和小蛇队(Kohebi-tai)小组种植了12000朵鲜花,以完成该项目。对 Kimio来说,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公众是个人的积累的假设下创建一个公共公园,创造一个个人主动并控制空间使用方式的空间。
图片来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展览现场
“Circle - Connection - Performance”,来自日本艺术家Matsuda Shigehito。2003年创建的图腾柱旁边的牌匾上写着“阻挡在这里的时间胶囊将在十二年后打开”。十二年后的今年(以大地艺术节举办年份计算),原来的制作团队将齐聚一堂,创作并安装新的艺术品“希望之果(Fruit of Hope)”。
图片来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展览现场
SQ:是的。我一直相信,在村子里,我们是客人,是外来人,不是主人。在村里工作,我们首先强调的是尊重。所有艺术作品落位的场地空间,都必须征得村民的同意,没有强迫强制,如果他们不理解不接受,我们就换地方,在地性的创作,必须是机动灵活的,这也考验我们和艺术家的能力。在寒溪村,村民都很配合,甚至是一种拥抱的姿态,尊重和平等是首要的,这样才会赢得信任。
我们的在地团队还义务参与到村里的建设当中,和村民一起改造自有住房,帮助开设了村中的第一家农家乐餐馆和小型的民宿等旅游配套产业,参与改善村容村貌,引进外部资,还创立了“拾八方182”艺术衍生品品牌等等。村民参与了许多宣传片、时装片的拍摄,本地学校的小朋友和爱歌舞的本地大姐在这次秋季展还参与了戏剧节的表演,这都是和艺术创作的深度接触,也都是长线的持续性的工作。
今年下半年,“2022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与诸如松塘村西樵镇这样的岭南古建筑群落联结,生成全新的大地艺术社群
村民,才是主体
FK:一说到现代艺术,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净是些在复杂空间里弄出来的看不懂的东西。这种东西充其量也就是看着‘挺有文化的’,不可能激发地区活力吧?(艺术)就像学校开的一门课,而提起艺术节,大家最普遍的反应可能都是“啊?”,抱怀疑态度的人占绝大多数,反对的人也会很多。但是慢慢地,当初看不太懂的、婴儿般的艺术作品经过众人的培育,果真变得有趣了。
有趣的是,很多从不同村落来的人会在自动售货机里买了饮料再便宜卖给别人。他们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想和不认识的人聊聊天儿。还有很多人行动起来尝试着通过卖菜等和来宾进行交流,我觉得能有类似的结果特别好。
妻有和濑户内地区分别有(由志愿者组成的)“小蛇队”和“小虾队”。当第七届妻有和第四届濑户艺术节结束的时候,“小蛇队”和“小虾队”里竟有超过一半的志愿者是外国人,这真的是令我吃惊。
从志愿者总人数来看,妻有达到约 3000 人次,濑户内达到 7000 人次左右,而其中超过半数来自海外。这是因为农村人确实很忙,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难以参与创作的全过程,而且当地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为了更好地将作品和村落介绍给来宾,我们向日本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发出呼吁,欢迎大家共同参与,结果来了很多人。尽自己的能力做事,消除差异,这也更好地促进了地区间的交流。
越后妻有当地的村民群体形成数目庞大的志愿者团队
SQ:“艺术在浮梁”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志愿者团队——“萤火虫队”。在前期布展期间,有120位左右的村民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与落地,春季与秋季展总计有59位村民担任志愿者参与运营服务,有几位志愿者直接入职加入了我们的团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回乡”的年轻人。
本村本乡的人以主人翁的状态参与艺术节的运营,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向外来者介绍着艺术作品和村子的故事,透着自豪和自信,这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艺术在浮梁”与当地年轻人群体的互动交流
走向未来的艺术团建
FK:我想大家应该都通过互联网看到,延期一年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2022”正式拉开帷幕了。在刚刚过去的3年中,疫情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人员流动、聚餐、对话等能力受到疫情的限制。
越是这样,人们对那些只有人类才拥有的欲望的追求就越是强烈,类似远隔千里时如何交流这样的问题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家们比以往更多地在各方面超越国界相互依托,邀约一起创作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Birth of Stars”,来自日本艺术家Funakoshi Naoki。在展示的五个球体上,艺术家以随机顺序记录了世界各地的地名,展现了随机的世界性。选择一所小学作为安装作品的地点,Naoki希望作品成为孩子们的游戏乐园,其次,他更希望孩子们的名字能刻在他的作品上。
图片来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展览现场
“Flora/ Plant Record”,来自日本女性艺术家双人组Kasahara Yukiko/Miyamori Haruna。艺术家将在新泻这片土地上对其自身有纪念意义的植物一一收藏,并在此转移到土壤中保存记录。
图片来自2022年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展览现场
SQ:今年3月29日,我们的佛山南海项目正式启动发布,正式名称是“2022艺术在樵山 —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首届举办地在佛山市南海区的西樵镇。我们与当地政府签约,计划用10年时间,打造一个覆盖整个南海区的、持续生长的大地艺术节。
截止现在,项目的前期调研、策划、选址工作已经基本完成,策展工作正在开展,一部分艺术家的创作已经开始。“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以西樵镇为主场,计划在镇内多个区域呈现,同时辐射联动周边乡镇,最大限度加载本地文化元素。
至于为何选择南海区,我想还是前面提到的逻辑,艺术节与南海是一种相互选择的关系。南海区政府的帮助让这一切有了发生的可能,同时这也与我们团队多年来坚持不懈的耕耘有关。浮梁项目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我们大量新的创想和进化,都会在南海项目中实现,现在还不能剧透,但我们已经非常兴奋。
“2022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基于佛山太平墟古村群落中的传统建筑与装饰痕迹的基础上进行创意再生。
艺术能否振兴一个地区?
SQ:结合我们现在社会的实际发展情况,很多人往往只看到艺术节热闹、好看、话题性的表象,因为他们似乎更关注“引流”这件事,于是在热情的背后,往往埋设着功利的短期心理以及过于直白的商业诉求。我们绝不反对商业,但商业应该以合理的状态存在于地域型艺术节和乡村之中,用城市式的开发模式来嫁接艺术节,不怎么可行。
我们在2021年组织了大量的活动,要让“艺术在浮梁”的社会关注和流量成为展现本地价值的窗口和舞台,但绝不希望仅仅是旅游。人们可以把注意力投射过来,来工作、来创业、来生活、来做所有可以做也喜欢做的事。结合以越后妻有为代表的地域型艺术节模式以及我们在浮梁的实践,以及对未来的判断来说,我有三点看法想分享给更多的人。
第一,艺术乡建的重点在乡建,而不在艺术。文化的复兴是一件长期的事,眼下的乡村最需要的是自然环境的优化、基础设施的提升、产业的兴旺、人才的回归,以及平等的尊重,这些才是带给乡村人最具体最直接的好处。尊重自然,尊重土地和当地人,是第一位的。
第二,艺术乡建不是赛道,不能用简单的人文或商业思维来评价,它应该成为群体意识和社会行动,引发更多人投身到这个领域才更有意义。方法的正确性,远比形式的纯粹性来得更实在,完全排除商业或者完全依赖商业,都是偏颇的。
第三,艺术乡建不是单细胞,它应该进入乡村建设整体基因链条,它是一项长期工作。与地方发展需求相匹配,与乡村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匹配,才是符合可持续趋势的务实之举。
我想,大约认识到这几点,或可避免成为被诟病的作秀与狂欢吧。同时大家还是应该看到,整个艺术乡建领域为国家所做出的正面的、良性的、有建设性的成果与推动,我们也很高兴是其中的一份子。
2021年“艺术在浮梁”展览现场
上:在茶园中举办的春季展氛围音乐会
下:自由的观展氛围与当地村落的原始自然文化融为一体
FK:地区振兴,我认为这是无法量化的。从另一个心理的层面来说,对于生活在那里(乡村)的人们,和大城市相比会觉得它发展缓慢,和高收入地区相比会觉得它还很贫穷,觉得这样的地区并没有振兴。
而我认为,地区振兴不是让某个地方变得越来越接近“中心城市”,而是对自己、自己的父母及祖先在那里生活至今这件事本身抱有敬意和自豪感,这才是促进地区振兴最重要的事情。
我并没有使用什么特殊的战术,简单说就是做了一些能够带来新体验的作品和项目。虽说城市有城市的魅力,但还是与人类的身体、情感以及生理需求上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来到像妻有这样的乡村后,我感觉自己和大自然相连接的那部分更广泛了。我希望能给孩子们及那些根本不了解艺术的人带去觉得有趣的新体验。现实中人们往往倾向于对艺术和建筑只给出专业的评估,而我非常注意避免那样做。
图片由被采访者提供
摄影(佛山西樵镇部分)/ Sky
采访 / 停云
编辑 /王楚瑜
排版 / 葫芦、左
来源:停云 NOWNESS现在
原标题:艺术节,如何从土壤里萌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