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卫龙或将于10月赴港IPO,但它赚钱越来越吃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卫龙或将于10月赴港IPO,但它赚钱越来越吃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卫龙正面临利润增速放缓的局面。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卢奕贝

编辑 | 牙韩翔

9月8日,据彭博社报道,中国零食生产商卫龙正在考虑最早于10月份启动香港IPO,融资规模可能达到5亿美元左右,目标估值47亿美元。卫龙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三度冲击港股上市后,卫龙或许终于要成为“辣条第一股”了。

早在2021年5月,卫龙便首次在港交所递表,但由于上市材料在6个月内未获批,从而“自动失效”。2021年11月,卫龙再次递表并通过了上市聆讯,但因市场环境欠佳而押后上市。到2022年6月27日,卫龙第三次在港交所递表,于6月28日再次通过港交所聆讯。

卫龙身价则在这一过程中急速飙升。

2021年5月8日,卫龙宣布完成由CPE源峰和高瓴联合领投的5.49亿美元Pre-IPO轮融资。据招股书,上述投资方认购卫龙约1.22亿股,折合每股成本为4.48美元,由此计算,卫龙的投后估值达到了94亿美元,即636亿元人民币——这超过了洽洽食品、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盐津铺子、甘源食品5家同类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卫龙正面临利润增速放缓的局面。2019-2021年,卫龙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3.85亿元、41.2亿元和48亿元,净利润6.58亿元、8.19亿元和8.27亿元,同比增长38.18、24.41%和0.97%,由此可见利润增速连降三年。

主要是原材料成本上涨给卫龙带来不小压力。招股书显示,2018年,国内大豆油的价格为5.7元/千克,2021年大豆油价格上涨至9.6元/千克,涨幅明显。公司称,这是由于同期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在不断上涨所致。而大豆正是辣条的主要原材料。迫于成本压力,卫龙于2022年4月宣布涨价。

图片来源:微博@卫龙食品

此外,凭借辣条起家的卫龙,似乎也正试图摆脱对辣条的依赖。

目前卫龙的产品主要有三个品类,分别为调味面制品——即人们熟悉的“辣条”,包括大面筋、小面筋等等;蔬菜制品,比如魔芋爽、海带等零食;豆制品及其他产品,包括软豆皮、卤蛋和豆制品。

从营收结构来看,调味面制品始终为卫龙第一大收入来源,近年对营收贡献率持续在60%以上,但问题在于,辣条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有点后劲不足了。2021年,卫龙调味面制品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仅8.5%。对此形成对比的是,蔬菜制品2021年收入同比增加42.5%至16.6亿元。

比起辣条,人们现在更爱魔芋。眼下,卫龙天猫旗舰店中销量最好的产品是魔芋爽,月销量超6万,而大面筋的月销量为3万。卫龙也看到了这个趋势,并大力投入。招股书称蔬菜制品每千克平均售价较2020年下降2.5%至27.4元,对蔬菜制品开展了促销活动,以占领更多市场。

图片来源:卫龙天猫旗舰店

而卫龙在营销推广上面花的钱越来越多。

2019年至2021年,卫龙推广及广告费用分别为3080万元、4670万元及7870万元,三年间增长了2.5倍,占营收比重分别达到8.31%、9%、10.85%。这也是卫龙近年利润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辣条所在的辣味休闲食品行业是高度分散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零售额计,2021年前五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11.5%。其中卫龙是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市场份额仅为6.2%。而卫龙得以脱颖而出,或许要归功于其年轻化的营销推广。

卫龙官网的企业发展历程中,2015-2016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卫龙实施一系列品牌及营销策略,以升级品牌形象。或许不少人还记得,2016年9月8日,卫龙在iphone7发布的时候,蹭着新品发布热点,推出了模仿科技风的Hotstrip 7.0广告海报。除了苹果,卫龙还曾在2017年蹭上小米新品发布热度,广告海报的slogan是“因细节而发烧”。这也开启了卫龙疯狂与各路品牌联名、在节假日节点花样百出的营销。

只是这也迎来了反噬——今年3月,卫龙在产品包装上印着“约吗”、“贼大”、“强硬”等词汇,后公开道歉,并决定停止有争议包装的生产。这也或将影响卫龙在赴港IPO后的市场反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卫龙

  • 卫龙美味关联公司增资至6006万美元
  • 卫龙美味(9985)上半年净利润增长38.9%,派发高比例中期息,约占净利润的60%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卫龙或将于10月赴港IPO,但它赚钱越来越吃力

在过去的一年里,卫龙正面临利润增速放缓的局面。

图片来源:CFP

记者 | 卢奕贝

编辑 | 牙韩翔

9月8日,据彭博社报道,中国零食生产商卫龙正在考虑最早于10月份启动香港IPO,融资规模可能达到5亿美元左右,目标估值47亿美元。卫龙方面表示不予置评。

三度冲击港股上市后,卫龙或许终于要成为“辣条第一股”了。

早在2021年5月,卫龙便首次在港交所递表,但由于上市材料在6个月内未获批,从而“自动失效”。2021年11月,卫龙再次递表并通过了上市聆讯,但因市场环境欠佳而押后上市。到2022年6月27日,卫龙第三次在港交所递表,于6月28日再次通过港交所聆讯。

卫龙身价则在这一过程中急速飙升。

2021年5月8日,卫龙宣布完成由CPE源峰和高瓴联合领投的5.49亿美元Pre-IPO轮融资。据招股书,上述投资方认购卫龙约1.22亿股,折合每股成本为4.48美元,由此计算,卫龙的投后估值达到了94亿美元,即636亿元人民币——这超过了洽洽食品、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盐津铺子、甘源食品5家同类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和。

但在过去的一年里,卫龙正面临利润增速放缓的局面。2019-2021年,卫龙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33.85亿元、41.2亿元和48亿元,净利润6.58亿元、8.19亿元和8.27亿元,同比增长38.18、24.41%和0.97%,由此可见利润增速连降三年。

主要是原材料成本上涨给卫龙带来不小压力。招股书显示,2018年,国内大豆油的价格为5.7元/千克,2021年大豆油价格上涨至9.6元/千克,涨幅明显。公司称,这是由于同期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在不断上涨所致。而大豆正是辣条的主要原材料。迫于成本压力,卫龙于2022年4月宣布涨价。

图片来源:微博@卫龙食品

此外,凭借辣条起家的卫龙,似乎也正试图摆脱对辣条的依赖。

目前卫龙的产品主要有三个品类,分别为调味面制品——即人们熟悉的“辣条”,包括大面筋、小面筋等等;蔬菜制品,比如魔芋爽、海带等零食;豆制品及其他产品,包括软豆皮、卤蛋和豆制品。

从营收结构来看,调味面制品始终为卫龙第一大收入来源,近年对营收贡献率持续在60%以上,但问题在于,辣条对收入增长的贡献有点后劲不足了。2021年,卫龙调味面制品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仅8.5%。对此形成对比的是,蔬菜制品2021年收入同比增加42.5%至16.6亿元。

比起辣条,人们现在更爱魔芋。眼下,卫龙天猫旗舰店中销量最好的产品是魔芋爽,月销量超6万,而大面筋的月销量为3万。卫龙也看到了这个趋势,并大力投入。招股书称蔬菜制品每千克平均售价较2020年下降2.5%至27.4元,对蔬菜制品开展了促销活动,以占领更多市场。

图片来源:卫龙天猫旗舰店

而卫龙在营销推广上面花的钱越来越多。

2019年至2021年,卫龙推广及广告费用分别为3080万元、4670万元及7870万元,三年间增长了2.5倍,占营收比重分别达到8.31%、9%、10.85%。这也是卫龙近年利润增速放缓的重要原因之一。

辣条所在的辣味休闲食品行业是高度分散的。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按零售额计,2021年前五大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为11.5%。其中卫龙是中国最大的辣味休闲食品企业,市场份额仅为6.2%。而卫龙得以脱颖而出,或许要归功于其年轻化的营销推广。

卫龙官网的企业发展历程中,2015-2016年是一个重要节点,这一年卫龙实施一系列品牌及营销策略,以升级品牌形象。或许不少人还记得,2016年9月8日,卫龙在iphone7发布的时候,蹭着新品发布热点,推出了模仿科技风的Hotstrip 7.0广告海报。除了苹果,卫龙还曾在2017年蹭上小米新品发布热度,广告海报的slogan是“因细节而发烧”。这也开启了卫龙疯狂与各路品牌联名、在节假日节点花样百出的营销。

只是这也迎来了反噬——今年3月,卫龙在产品包装上印着“约吗”、“贼大”、“强硬”等词汇,后公开道歉,并决定停止有争议包装的生产。这也或将影响卫龙在赴港IPO后的市场反应。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