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想松弛就松弛?“松弛感”背后的特权与幻梦|编辑部聊天室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想松弛就松弛?“松弛感”背后的特权与幻梦|编辑部聊天室

热衷于看别人家的“松弛感是一种心理投射,好像看过之后就能少一点不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54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松弛感一词走红于微博博主黑猫白袜子分享的一则旅行见闻:因为孩子的证件过期,妈妈只能带其回家,因所有人的行李都挂在这位妈妈名下托运,导致其他人在到达旅行目的地后也无法拿到行李。但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暴躁的指责,人人都平静从容地处理着这场意外,博主最后感叹: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这条动态已经被转发过万,评论区许多人对比了自己暴跳如雷、随时抓狂的家人。

单从这个故事来看,松弛感似乎源自互相支持、包容与和睦的关系。有媒体向读者收集了生活中的松弛感瞬间,并将它们总结为:原来,这样也没关系。作者注意到,留言中有几十个相似故事都来自女性,她们在出错后总是被指责教训,日后容易陷入恐慌紧绷的状态,很难放松下来,一句没关系啊,你又不是故意的托起了她们的松弛感。其中有来信者还点到了过度紧绷背后的性别规训:社会鼓励男孩子要敢闯敢尝试,而要求女孩子要谨小慎微、三思后行。

关于“松弛感”的微博截图

 “松弛感”一词在走红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含义上的转变,如今,对“松弛感的讨论更多集中在个人气质上,小红书里充斥着松弛感美人打造指南,其中包揽穿搭、妆容、行为举止教程,归为松弛感类型的女明星有舒淇、金敏喜、汤唯等,她们在大型活动上显得淡定放松,从容自在。也有很多博主从心理层面总结如何具有松弛感,包括不用力过猛、看淡一切、提高钝感力,降低期望值等等。你们如何看待“松弛感当下的流行?

松弛感是一种特权吗?

林子人:松弛感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之上——这种安全感意味着,我在今天减少一点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没关系,这不会影响我明天的生活。但很遗憾,在一个日益下沉的年代里,未来是不确定的,那松弛感自然也就稀缺了。稀缺之物往往是人们最渴望的。

潘文捷:某种程度上,松弛是一种特权。如果一个人任何事情都难以掌控、一直被否定、生活充满压力,想做到松弛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看了韩剧《安娜》就知道,从小养尊处优的真安娜不用任何培养就很自在松弛,假安娜冒充身份之后即使成为真正的名媛也总是带着紧张。那不仅仅是因为冒名顶替产生的不安,更是早年贫穷家庭受到另眼相待、在学校生活里遭到排挤带来的磨灭不了的印记。《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的作者看到,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底层人全部都充满怒气。出身于下层阶级,意味着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意味着生活在持续的压力和不可知当中,根本没有犯错的余地。 

《安娜》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尹清露:松弛感实际上并不松弛,让我想到最近爱看的油管博主Emma ChamberlainEmma是一个出生于2001年的洛杉矶女孩,视频拍的都是喝咖啡、逛超市这样的日常,乍一听跟同类型生活博主没太大区别,但她的魅力在于再现了普通人也会遇到的瞬间。她会边练习架子鼓边抱怨学了这么久还是学不会,还经常打出声音巨响的饱嗝并毫无顾忌地剪到正片里,镜头里也基本都是她一个人自言自语,从不会拍到光鲜亮丽的社交场景。评论区经常有人说,Emma和其他网红不一样,她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得去做点什么提升自己。

但讽刺的是,正是这种“无为而治带来的人气使得她播放量暴涨,Emma已经从几年前的草根女孩,摇身一变为时尚杂志座上宾。她的松弛是假装的吗?当然不是,但是她通过做自己得来的优渥生活也同样并不虚假,甚至就像舒淇那样,那些让人觉得放松的元素本身就跟姣好的面容和极佳的时尚品味脱不了干系。最近在读的《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一书就提到,反商业的精神也会成为商业的推动力,阿多诺曾经认为音乐可以用来反抗主流的、精致的文化,但作者认为现在的情况是:在资本主义之外已经不存在未被异化的、真实的自我。如此看来,针对松弛感的营销也只是重复过许多遍的例子之一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小红书除了会教你怎么又美又松弛,也有相对来说更朴素的帖子,比如一个有点微胖的女孩经常会贴出自己在著名景点下的样子,最火的一张是她在凯旋门下吃面包的照片,拥有15w点赞,让许多人感叹终于在小红书上看到了真实的人类。我看到时也觉得蛮有趣的,不过也不禁开始了新一轮反思:归根结底——能去法国旅游、无比松弛地跟凯旋门合影是否也已经是一种特权呢?

被认为具有松弛感的韩国演员金敏喜(图片来源:豆瓣)

“松弛感”是对本能情绪的贬损吗?

姜妍:我从自己练传统太极的感受谈一谈。在学习完传统太极的基本套路,且动作大致标准之后,好的老师一定会引导着学生奔着的方向去,才是太极拳的核心。什么是呢?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动作是对的,其实老师在旁边一眼就能看出来没有放松,可能肩膀架着、手腕翘着、腰也紧张着,老师提一句会意识到,但是行拳过程中又会紧张起来。这都是我们日常行为习惯导致的结果,想要下来是很难的,因为要改变我们的习惯。而这种也不单单是身体的松,真的松,是全身上下由内到外都要松,你的思维也要放松下来,肢体语言才可能是松的。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就是要不断地扔掉后天的习气,回归到先天的本能。我们在婴儿时期具备这些本能,也就是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天然就是腹式呼吸,使出来的劲儿就是整劲,有机会可以体会一下健康的小婴儿抓我们手指的感觉,那个就是练拳中想要达到的整劲。这些都是我们本来有的东西,在后天中失去了,现在又反过来去寻找它。

潘文捷:拥有松弛感固然很好,不松弛也没有关系。本来就是高敏感的人,强迫自己“提高钝感力,有的时候反而更加别扭。如果不能达成所谓的和解,而是对这个世界有着一些不满,也没有必要压抑这种情绪,因为你的不安和愤怒里面有着自己真切感受到的不公。

徐鲁青:松弛感让我想到不久前从流行起来的一个词——“精神内耗”。在安全感匮乏、压力增大的环境里,人出现焦虑情绪分明是一种正常反应,现在却被贬损为无效率的内部消耗,在人们对“松弛感”的追求里,也多少包含了“精神内耗可耻”的心态。大多数指南还会提出建议:人要认清环境无法改变、结果不受控制,只有不断“放低期待”才能保持松弛。好像不松弛只是因为个体自控的无能,而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实现更好的生活。

图片来源:小红书

尹清露:既活得轻松,又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吧。现实情况却是,努力了半天也可能会徒劳无功——毕竟决定自己是否成功的要素,很多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热衷于看别人家的松弛感则是一种心理投射,好像看过之后就能少一点不安。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心理,但关键是,能够让人活得松弛的条件又在哪里呢?缓解内心焦虑是一方面,但如果只是一味制造幻梦,即使是看上去无害的放轻松,也可能会成为有毒的东西。

“松弛感是对女性的规训吗?

林子人:鲁青提到被批评过度紧绷的似乎总是女性,这一点挺值得展开谈谈的。那些指责谈论性别话题是小题大做的人没有意识到,女性生来就处于一个并不是为她们所设计的、将她们视作他者的世界里。她们参与男性为主的活动,展露属于男性的特质,往往会面对成倍的审视与质疑。在平等被奉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意识到这种理念和现实之间的不和谐。 

记得曾在哪里读到过一个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她发现“以瘦为美的审美取向其实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事情,大致出现在西方女性大量进入公共生活的20世纪初期。那位学者得出的结论是,每当女性在本不属于她的领域内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一种集体无意识就会运作起来,或直接或间接地削弱女性的权利。在从丰乳肥臀到瘦削苗条的审美取向变化中,这种削弱是通过女性的身体反映出来的——她进入了社会生活,但她的身体所占用的物理空间应该减少。

同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同样的集体无意识在女性的耳边窃窃私语,不要太计较得失,不要太紧绷,不然就不是一个优雅得体的女人?至于那些松弛感营造指南,打造新消费引擎的意味太明显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叶青:时尚杂志特别喜欢用“effortless”“trying too hard”来点评明星的红毯穿着——前者指的是毫不费力就很时髦,赢很大;后者则是用力过猛,适得其反。这套评论标准表面是在说衣服,其实是在批判穿着者的野心,即后者的目的——搏版面、炒话题——太过明显,不够得体,落了俗套。

我倒不这么认为,有野心未必是个贬义词,尤其是对女明星而言。为什么男明星走红毯随随便便穿套黑西装就可以?因为他们中许多人并不需要为了资源这么拼,自然可以大方松弛地签完名字走人。而女明星的资源更稀缺,竞争更激烈,不使劲哪来的关注度呢?如果大家还记得以前的新闻,就知道汤唯如今之所以能以松弛感著称,是因为她曾经狠狠打拼过一阵子。不只是明星,我们大可给用力中的人一些包容,就像那句玩笑话,我为什么不上北大,是我不想吗?松弛感似乎也是同理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想松弛就松弛?“松弛感”背后的特权与幻梦|编辑部聊天室

热衷于看别人家的“松弛感是一种心理投射,好像看过之后就能少一点不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054期主持人 | 徐鲁青

松弛感一词走红于微博博主黑猫白袜子分享的一则旅行见闻:因为孩子的证件过期,妈妈只能带其回家,因所有人的行李都挂在这位妈妈名下托运,导致其他人在到达旅行目的地后也无法拿到行李。但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暴躁的指责,人人都平静从容地处理着这场意外,博主最后感叹: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这条动态已经被转发过万,评论区许多人对比了自己暴跳如雷、随时抓狂的家人。

单从这个故事来看,松弛感似乎源自互相支持、包容与和睦的关系。有媒体向读者收集了生活中的松弛感瞬间,并将它们总结为:原来,这样也没关系。作者注意到,留言中有几十个相似故事都来自女性,她们在出错后总是被指责教训,日后容易陷入恐慌紧绷的状态,很难放松下来,一句没关系啊,你又不是故意的托起了她们的松弛感。其中有来信者还点到了过度紧绷背后的性别规训:社会鼓励男孩子要敢闯敢尝试,而要求女孩子要谨小慎微、三思后行。

关于“松弛感”的微博截图

 “松弛感”一词在走红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含义上的转变,如今,对“松弛感的讨论更多集中在个人气质上,小红书里充斥着松弛感美人打造指南,其中包揽穿搭、妆容、行为举止教程,归为松弛感类型的女明星有舒淇、金敏喜、汤唯等,她们在大型活动上显得淡定放松,从容自在。也有很多博主从心理层面总结如何具有松弛感,包括不用力过猛、看淡一切、提高钝感力,降低期望值等等。你们如何看待“松弛感当下的流行?

松弛感是一种特权吗?

林子人:松弛感建立在安全感的基础之上——这种安全感意味着,我在今天减少一点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没关系,这不会影响我明天的生活。但很遗憾,在一个日益下沉的年代里,未来是不确定的,那松弛感自然也就稀缺了。稀缺之物往往是人们最渴望的。

潘文捷:某种程度上,松弛是一种特权。如果一个人任何事情都难以掌控、一直被否定、生活充满压力,想做到松弛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看了韩剧《安娜》就知道,从小养尊处优的真安娜不用任何培养就很自在松弛,假安娜冒充身份之后即使成为真正的名媛也总是带着紧张。那不仅仅是因为冒名顶替产生的不安,更是早年贫穷家庭受到另眼相待、在学校生活里遭到排挤带来的磨灭不了的印记。《英国下层阶级的愤怒》的作者看到,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底层人全部都充满怒气。出身于下层阶级,意味着酗酒、成瘾、暴力、精神创伤,意味着生活在持续的压力和不可知当中,根本没有犯错的余地。 

《安娜》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尹清露:松弛感实际上并不松弛,让我想到最近爱看的油管博主Emma ChamberlainEmma是一个出生于2001年的洛杉矶女孩,视频拍的都是喝咖啡、逛超市这样的日常,乍一听跟同类型生活博主没太大区别,但她的魅力在于再现了普通人也会遇到的瞬间。她会边练习架子鼓边抱怨学了这么久还是学不会,还经常打出声音巨响的饱嗝并毫无顾忌地剪到正片里,镜头里也基本都是她一个人自言自语,从不会拍到光鲜亮丽的社交场景。评论区经常有人说,Emma和其他网红不一样,她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得去做点什么提升自己。

但讽刺的是,正是这种“无为而治带来的人气使得她播放量暴涨,Emma已经从几年前的草根女孩,摇身一变为时尚杂志座上宾。她的松弛是假装的吗?当然不是,但是她通过做自己得来的优渥生活也同样并不虚假,甚至就像舒淇那样,那些让人觉得放松的元素本身就跟姣好的面容和极佳的时尚品味脱不了干系。最近在读的《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一书就提到,反商业的精神也会成为商业的推动力,阿多诺曾经认为音乐可以用来反抗主流的、精致的文化,但作者认为现在的情况是:在资本主义之外已经不存在未被异化的、真实的自我。如此看来,针对松弛感的营销也只是重复过许多遍的例子之一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小红书除了会教你怎么又美又松弛,也有相对来说更朴素的帖子,比如一个有点微胖的女孩经常会贴出自己在著名景点下的样子,最火的一张是她在凯旋门下吃面包的照片,拥有15w点赞,让许多人感叹终于在小红书上看到了真实的人类。我看到时也觉得蛮有趣的,不过也不禁开始了新一轮反思:归根结底——能去法国旅游、无比松弛地跟凯旋门合影是否也已经是一种特权呢?

被认为具有松弛感的韩国演员金敏喜(图片来源:豆瓣)

“松弛感”是对本能情绪的贬损吗?

姜妍:我从自己练传统太极的感受谈一谈。在学习完传统太极的基本套路,且动作大致标准之后,好的老师一定会引导着学生奔着的方向去,才是太极拳的核心。什么是呢?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的动作是对的,其实老师在旁边一眼就能看出来没有放松,可能肩膀架着、手腕翘着、腰也紧张着,老师提一句会意识到,但是行拳过程中又会紧张起来。这都是我们日常行为习惯导致的结果,想要下来是很难的,因为要改变我们的习惯。而这种也不单单是身体的松,真的松,是全身上下由内到外都要松,你的思维也要放松下来,肢体语言才可能是松的。

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个就是要不断地扔掉后天的习气,回归到先天的本能。我们在婴儿时期具备这些本能,也就是老子说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婴儿天然就是腹式呼吸,使出来的劲儿就是整劲,有机会可以体会一下健康的小婴儿抓我们手指的感觉,那个就是练拳中想要达到的整劲。这些都是我们本来有的东西,在后天中失去了,现在又反过来去寻找它。

潘文捷:拥有松弛感固然很好,不松弛也没有关系。本来就是高敏感的人,强迫自己“提高钝感力,有的时候反而更加别扭。如果不能达成所谓的和解,而是对这个世界有着一些不满,也没有必要压抑这种情绪,因为你的不安和愤怒里面有着自己真切感受到的不公。

徐鲁青:松弛感让我想到不久前从流行起来的一个词——“精神内耗”。在安全感匮乏、压力增大的环境里,人出现焦虑情绪分明是一种正常反应,现在却被贬损为无效率的内部消耗,在人们对“松弛感”的追求里,也多少包含了“精神内耗可耻”的心态。大多数指南还会提出建议:人要认清环境无法改变、结果不受控制,只有不断“放低期待”才能保持松弛。好像不松弛只是因为个体自控的无能,而人人都可以通过自我修养实现更好的生活。

图片来源:小红书

尹清露:既活得轻松,又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这是人人都梦寐以求的吧。现实情况却是,努力了半天也可能会徒劳无功——毕竟决定自己是否成功的要素,很多时候并不掌握在自己手中。热衷于看别人家的松弛感则是一种心理投射,好像看过之后就能少一点不安。我觉得这是无可厚非的心理,但关键是,能够让人活得松弛的条件又在哪里呢?缓解内心焦虑是一方面,但如果只是一味制造幻梦,即使是看上去无害的放轻松,也可能会成为有毒的东西。

“松弛感是对女性的规训吗?

林子人:鲁青提到被批评过度紧绷的似乎总是女性,这一点挺值得展开谈谈的。那些指责谈论性别话题是小题大做的人没有意识到,女性生来就处于一个并不是为她们所设计的、将她们视作他者的世界里。她们参与男性为主的活动,展露属于男性的特质,往往会面对成倍的审视与质疑。在平等被奉为核心价值观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女性正在意识到这种理念和现实之间的不和谐。 

记得曾在哪里读到过一个女性主义学者的研究,她发现“以瘦为美的审美取向其实是一个非常现代的事情,大致出现在西方女性大量进入公共生活的20世纪初期。那位学者得出的结论是,每当女性在本不属于她的领域内取得一点进步的时候,一种集体无意识就会运作起来,或直接或间接地削弱女性的权利。在从丰乳肥臀到瘦削苗条的审美取向变化中,这种削弱是通过女性的身体反映出来的——她进入了社会生活,但她的身体所占用的物理空间应该减少。

同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同样的集体无意识在女性的耳边窃窃私语,不要太计较得失,不要太紧绷,不然就不是一个优雅得体的女人?至于那些松弛感营造指南,打造新消费引擎的意味太明显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叶青:时尚杂志特别喜欢用“effortless”“trying too hard”来点评明星的红毯穿着——前者指的是毫不费力就很时髦,赢很大;后者则是用力过猛,适得其反。这套评论标准表面是在说衣服,其实是在批判穿着者的野心,即后者的目的——搏版面、炒话题——太过明显,不够得体,落了俗套。

我倒不这么认为,有野心未必是个贬义词,尤其是对女明星而言。为什么男明星走红毯随随便便穿套黑西装就可以?因为他们中许多人并不需要为了资源这么拼,自然可以大方松弛地签完名字走人。而女明星的资源更稀缺,竞争更激烈,不使劲哪来的关注度呢?如果大家还记得以前的新闻,就知道汤唯如今之所以能以松弛感著称,是因为她曾经狠狠打拼过一阵子。不只是明星,我们大可给用力中的人一些包容,就像那句玩笑话,我为什么不上北大,是我不想吗?松弛感似乎也是同理吧。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