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背后公司却越来越穷,钱去哪儿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背后公司却越来越穷,钱去哪儿了?

充电宝也要“没电”了。

文|真探Alphaseeker 何婧

早在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萌芽的时候,原国民老公王思聪曾放出狠话断言其商业模式不可能成功。

他的这番话在去年被“推翻”——怪兽充电登陆美股、小电科技冲刺上市、搜电街电合并为“竹芒科技”,似乎行业进入到了动态平衡。

但到了今年,王思聪的判断又成了“箴言”:在用户端,“共享充电宝涨价”的相关话题曾多次冲上热搜,从2015年到现在,共享充电宝价格已经从1元/小时涨到3、4元/小时,在景区甚至达到10元/小时。好借难还、价格刺客等痛点越发明显;在资本端,一级市场已经没有继续对这一赛道进行大投入,二级市场则用脚投票,“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股价一路向下,现股价已跌破1美元。

 

怪兽充电股价走势

看上去“暴利”“一本万利”的共享充电宝生意远没有想象中轻松。

近日,怪兽充电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二季度总营收为6.905亿元(约1.031亿美元),同比下滑29%;净亏损1.845亿元(约合276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820万元;调整后净亏损为1.775亿元(2650万美元)。而截止今年6月30日,怪兽充电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也从2021年底的13亿元降至8.9亿元。

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背后公司却越来越穷,这不禁让我们发问:钱都去哪儿了呢?

销售和营销费用高企

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怪兽充电的运营亏损为1.91亿元,而去年同期的运营收入为1880万元。仅仅一年时间,跌幅达到两亿多元。财报将原因归结为,受疫情影响,一般离线步行流量大幅下降。

“疫情虽然直接给运营端带来了压力,但长期看来,并不会影响用户对于共享充电服务的刚性需求。”怪兽充电CEO蔡光渊依然保持着乐观。

但共享充电的问题似乎并不是用户的需求是否刚性,而是销售和营销费用增速要高于营收增速。

第二季度怪兽充电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6.649亿元,而其整个季度的营收才6.9亿元,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96.2%。这一数字在2019、2020、2021年分别是67%、76%和83%,可以说是节节攀升。

过去,互联网流行一套先烧钱扩规模,形成垄断之后再涨价提高单用户贡献额的运作逻辑,美其名曰“网络效应”。但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这种网络效应很难在某一垂直行业形成,且一旦有新的资本玩家入场,此前建立起来的规模护城河,非常容易崩塌,共享单车已是前车之鉴。

此前头部企业都陆续盈利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又陷入亏损,这何尝不是“悲剧重演”?

代理模式双刃剑

虽然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可以用“代理模式”走向轻资产、快扩张,但代理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副作用也会逐渐出现。

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直营模式是建立自有的地推团队,直接与负责区域内的商家联系,铺设设备。通常需要向POI的商家支付激励费用,包括入场费和佣金费用;代理模式则是由代理商负责在本地与商家联系,铺设机柜,品牌只需要提供设备和业务支持。

对企业来说,尽管可以获得全部收入,但直营模式比较重,对企业的现金流是个考验,并且需要支付给地点合作伙伴高额的入场费和奖励费;代理模式风险相对小一些,但也要分给代理商高额的佣金。

现在市面上大多品牌都会选择两种模式相融合,可以根据实时情况作出调整,比如一般在较分散的城市或者县级区域中更倾向于代理模式。怪兽则看上去越来越喜欢代理模式——2020年,怪兽充电的代理点位占比为38.9%,今年二季度其代理点位占比为43.2%。二季度新增的1800个POI中,有超70%来源于代理商开发。

从管理层的表态中也可以看到倚重代理模式的信号。怪兽充电COO徐培峰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优质的渠道伙伴的加入,我们可以更高效地签下新的合作商户,推动点位数量、城市覆盖率快速提升。而这种提升可以形成网络效应,让我们在获取新的渠道伙伴时更具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怪兽充电CFO辛怡则表示:“我们在持续地优化预付费、进场费等费用支出,大力发展渠道模式,同时提升资产效率。”

就像其他行业的代理模式一样,虽然能把“脏活累活”都甩出去,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分给代理商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服务的“失控”。据电商在线等报道,代理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价格、计费方式,商户都可自己设置,这也就难怪出现天价充电宝了。

共享经济刚诞生的时候,充满着“便利”“人性化”的高尚感,转眼间却纷纷沦为价格刺客、服务洼地。变化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或者说一切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背后公司却越来越穷,钱去哪儿了?

充电宝也要“没电”了。

文|真探Alphaseeker 何婧

早在共享充电宝这门生意萌芽的时候,原国民老公王思聪曾放出狠话断言其商业模式不可能成功。

他的这番话在去年被“推翻”——怪兽充电登陆美股、小电科技冲刺上市、搜电街电合并为“竹芒科技”,似乎行业进入到了动态平衡。

但到了今年,王思聪的判断又成了“箴言”:在用户端,“共享充电宝涨价”的相关话题曾多次冲上热搜,从2015年到现在,共享充电宝价格已经从1元/小时涨到3、4元/小时,在景区甚至达到10元/小时。好借难还、价格刺客等痛点越发明显;在资本端,一级市场已经没有继续对这一赛道进行大投入,二级市场则用脚投票,“共享充电第一股”怪兽充电股价一路向下,现股价已跌破1美元。

 

怪兽充电股价走势

看上去“暴利”“一本万利”的共享充电宝生意远没有想象中轻松。

近日,怪兽充电发布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二季度总营收为6.905亿元(约1.031亿美元),同比下滑29%;净亏损1.845亿元(约合2760万美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820万元;调整后净亏损为1.775亿元(2650万美元)。而截止今年6月30日,怪兽充电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也从2021年底的13亿元降至8.9亿元。

共享充电宝越来越贵,背后公司却越来越穷,这不禁让我们发问:钱都去哪儿了呢?

销售和营销费用高企

财报显示,2022年第二季度怪兽充电的运营亏损为1.91亿元,而去年同期的运营收入为1880万元。仅仅一年时间,跌幅达到两亿多元。财报将原因归结为,受疫情影响,一般离线步行流量大幅下降。

“疫情虽然直接给运营端带来了压力,但长期看来,并不会影响用户对于共享充电服务的刚性需求。”怪兽充电CEO蔡光渊依然保持着乐观。

但共享充电的问题似乎并不是用户的需求是否刚性,而是销售和营销费用增速要高于营收增速。

第二季度怪兽充电的销售和营销费用为6.649亿元,而其整个季度的营收才6.9亿元,销售和营销费用占总营收的比重高达96.2%。这一数字在2019、2020、2021年分别是67%、76%和83%,可以说是节节攀升。

过去,互联网流行一套先烧钱扩规模,形成垄断之后再涨价提高单用户贡献额的运作逻辑,美其名曰“网络效应”。但越来越多的案例证明这种网络效应很难在某一垂直行业形成,且一旦有新的资本玩家入场,此前建立起来的规模护城河,非常容易崩塌,共享单车已是前车之鉴。

此前头部企业都陆续盈利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又陷入亏损,这何尝不是“悲剧重演”?

代理模式双刃剑

虽然相比于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可以用“代理模式”走向轻资产、快扩张,但代理模式是一把双刃剑,副作用也会逐渐出现。

目前共享充电宝的直营模式是建立自有的地推团队,直接与负责区域内的商家联系,铺设设备。通常需要向POI的商家支付激励费用,包括入场费和佣金费用;代理模式则是由代理商负责在本地与商家联系,铺设机柜,品牌只需要提供设备和业务支持。

对企业来说,尽管可以获得全部收入,但直营模式比较重,对企业的现金流是个考验,并且需要支付给地点合作伙伴高额的入场费和奖励费;代理模式风险相对小一些,但也要分给代理商高额的佣金。

现在市面上大多品牌都会选择两种模式相融合,可以根据实时情况作出调整,比如一般在较分散的城市或者县级区域中更倾向于代理模式。怪兽则看上去越来越喜欢代理模式——2020年,怪兽充电的代理点位占比为38.9%,今年二季度其代理点位占比为43.2%。二季度新增的1800个POI中,有超70%来源于代理商开发。

从管理层的表态中也可以看到倚重代理模式的信号。怪兽充电COO徐培峰表示,“随着越来越多优质的渠道伙伴的加入,我们可以更高效地签下新的合作商户,推动点位数量、城市覆盖率快速提升。而这种提升可以形成网络效应,让我们在获取新的渠道伙伴时更具竞争力,形成良性循环。”怪兽充电CFO辛怡则表示:“我们在持续地优化预付费、进场费等费用支出,大力发展渠道模式,同时提升资产效率。”

就像其他行业的代理模式一样,虽然能把“脏活累活”都甩出去,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一方面是分给代理商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服务的“失控”。据电商在线等报道,代理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价格、计费方式,商户都可自己设置,这也就难怪出现天价充电宝了。

共享经济刚诞生的时候,充满着“便利”“人性化”的高尚感,转眼间却纷纷沦为价格刺客、服务洼地。变化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或者说一切馈赠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