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移植手术前,如何减缓患者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为手术实施争取宝贵时间?手术后,如何让患者尽快康复,重归正常生活?近日,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肺科医院肺移植团队领头人陈昶教授带领ECMO团队,采用单管双腔静脉插管,成功实施VV-ECMO“一管通双腔”(静脉到静脉的一种插管方式),超越了以往常规“股静脉+颈静脉”的双管置管技术,让患者的下肢不受创、康复更快、预后更好。
72岁的患者刘大伯(化名)因“间质性肺病”被收入肺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决定进行肺移植手术。但在等待供肺度的过程中,刘大伯即使在呼吸机辅助下,仍出行动困难、无法正常呼吸,肺移植手术已迫在眉睫……上海市肺科医院ECMO(人工体外膜肺氧合)团队和肺移植团队,针对患者刘大伯(化名)身体情况,利用国际领先的新型“叶医生”——单管双腔颈静脉置管VV-ECMO,帮助其更好地完成手术、尽快康复。
该技术仅在颈静脉置入单根导管,一是对患者损伤小、并发症少;二是双腔颈内插管缩短路径、减少再循环,大幅提升ECMO效率;三是预防了远端缺血;更重要的是不占用股静脉置管,减少股静脉插管,不限制下肢活动,患者的压力减少、术后舒适度提升,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为改善患者预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虽然优势明显,但操作难度也很高。双腔颈内插管较传统单管插管技术难度更高,插管灌注孔必须对准三尖瓣,因此需要B超医生和麻醉科医生相互配合,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精准定位置管,为肺移植手术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
刘大伯在成功经行单管双腔置管术后,康复治疗尤为关键。而单管双腔静脉插管不限制下肢活动,患者从解放双脚到床上卧推再到下地行走,积极配合一对一的每日康复计划,循序渐进恢复下肢功能。现在刘大伯已经顺利进入平稳康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黎医生表示,此次疑难手术成功的关键,除了运用双腔颈静脉置管术,呼吸康复治疗师在术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悉,此次采用双腔颈静脉置管,是肺科医院ECMO团队在精准治疗、减少医源性损伤方面做出的又一项积极探索,也为今后的肺移植手术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
编辑:吴百欣
资料:上海市肺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评论